留意身边每一个可能的机遇
洛克菲勒从石油中闻到了金钱的“气味”,从而抓住了机遇的“裙裾”。作为新形势下的人们,如何去捕捉机遇,机遇在哪里,哪些情况又代表着机遇呢?想知道掌握机遇的简便方法,不妨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的变化会给各行各业带来良机,通过这些变化,就会发现新的前景。变化可以包括:
(1)产业结构的变化;
(2)科技进步;
(3)通信革新;
(4)政府政策变化;
(5)经济信息化、服务化;
(6)价值观与生活形态变化;
(7)人口结构变化。
以人口因素变化为例,可以举出以下一些机遇:
(1)为老年人提供的健康保障用品;
(2)为独生子女服务的业务项目;
(3)为年轻女性和上班女性提供的用品;
(4)为家庭提供的文化娱乐用品。
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高科技领域是时下热门的课题。例如,美国近年来设立的风险性公司,电脑占25%、医疗和遗传基因占16%、半导体和电子零件占13%、通信占9%。但是,公司机遇并不只属于“高科技领域”。在运输、金融、保健、饮食、流通这些所谓的“低科技领域”中也有机遇,关键在于开发。
机遇不能从全部顾客身上去找,因为共同需要容易认识,基本上已很难再找到突破口。而实际上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我们时常关注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就会从中发现某些机遇。因此,在寻找机遇时,应把顾客进行分类。如政府职员、菜农、大学讲师、杂志编辑、小学生、退休职工等,认真研究各类人员的需求特点。
有时,追求“负面”反而会找到机遇。所谓追求“负面”就是着眼于那些大家“苦恼的事”和“困扰的事”。因为是苦恼、是困扰,人们总是迫切希望解决,如果能提供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找到了机遇。例如,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照顾小孩,于是有了家庭托儿所,没有时间买菜,就产生了送菜公司。这些都是从“负面”寻找机遇的例子。
☆关注社会热点
洛克菲勒在石油热中迅速地完成了原始积累。李书福、左宗申都是靠摩托车热发的财。
孙震原是北京电视台的编导,1999年,北京电视台搞制播分离,孙震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出资5万元和另外几名投资人合伙成立了北京东方友人经济咨询有限公司,不久便策划出《洋话连篇》这一以室外情景喜剧教授中国人最实用的现代英语口语的方式。
别看如今《洋话连篇》风光无限,风行大江南北,甚至成了盗版的重点对象,可当初并不是这样。与孙震合伙的几个人做了几个月就“撤伙”了,因为做了几个月也没见到收入,他们觉得这个事儿没戏。谁知他们刚一“撤伙”,以出品教育软件著名的洪恩软件公司就找到孙震,提出以30万元购买《洋话连篇》50集3年的使用权。孙震的第一桶金就是30万元,而且时间仅有几个月。
现在孙震当初的合伙人不知道是否后悔,不过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是挺替他们惋惜的。截至2002年1月,《洋话连篇》已在全国60多家省市电视台,包括17家卫星台同步播出。从2001年7月,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频道也开始在晚间黄金时间段播放这档节目。
孙震有一个统计,北京市每年有20万人自费参加各种英语培训,实际流水额在7亿元左右。而据北京市教育局的统计,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北京的英语教育市场将会有20亿元的市场份额,整个中国市场的英语教育蛋糕不下2000个亿。现在孙震将《洋话连篇》精烹细做:制作并发行《洋话连篇》VCD及配套书籍,每年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书籍和VCD,版权费估计就有大约500万元;利用《洋话连篇》的知名度,开办面向特定群体、以口语为主的培训班,从目前已开办的班看,利润率高达56%,每个培训班的月收入达到50万元;利用《洋话连篇》形成的无形资产,引资办学,在全国建立加盟英语连锁学校。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社会热点在不断地出现。对于有心者来说,每一次热点的出现,都是一次极好的创业机会。
☆用创意之眼看世界
依据一项针对包括洛克菲勒在内的全球200位杰出创业家的研究,发现创意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
(1)对现有的产品与服务,重新设计改良;
(2)追随新趋势潮流,如电子商务与计算机互联网络;
(3)机缘凑巧;
(4)透过系统研究,发现机会。
一般而言,改进现有商业模式比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要容易。许多创业者都可以由过去任职公司的经验中,发现大量可以立即改进的缺陷,包括未被满足的顾客需求、产品品质上的瑕疵、作业程序上的不经济,等等。事实上,大部分离职创业者的动机,多是认为自己能够做得比原有公司更好,因此才有离职创业的念头。
当一个新兴产业出现之际,必然能够提供许多创业机会,引发大量的创业热潮。不过追随新趋势潮流的背后,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因为,究竟这项新兴产业的规模有多大,如何具体发掘潜在的顾客需求,这些似乎都还不确定。
当个人计算机产业出现时,曾引发大量的上下游相关产品及服务的创业机会,但也并非所有的创业都能获得成功。有许多追随网络风潮的创业者,曾经也遭受苦果。不过只要这项新兴产业确实具有前景,能掌握产业成长的时机并及时投入的创业者,大多最后还是能够获得成功。
有一些人将创意的产生归因于机缘凑巧,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不过,研究创意的专家以为,创意只是冰山之一角,没有平日的用心耕耘,机缘也不会如此凑巧。无数人看到过苹果落地,却只有牛顿能产生地心引力的联想。所谓的机缘凑巧或第六感的直觉,主要还是因为创业者平日培养的敏锐观察力。因此,他们能够先知先觉形成创意构想。例如,在旧金山淘金热形成之际,无以计数的人满怀着美丽的憧憬奔向金山,李维公司创办人却“机缘巧合”地看到了供应坚固耐用的帆布这个商机。于是,他立即展开以帆布为布料制成牛仔裤的生产事业,把产品卖给上述众多淘金客,从而成为日后创业的美谈。
如果创意只是依赖改良设计现有产品、追随趋势潮流以及机缘巧合等,其来源仍然相对有限。因此,管理大师杜拉克主张可以透过有系统的研究分析,来发掘可供创业的新创意。这种以科学方法进行系统化分析,进而产生大量创意,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创业活力的主要来源。
所谓经过系统研究分析,来发掘创业机会的做法,大致可归纳为6种方式:
一是经过分析特殊事件来发掘创业机会。例如,美国一家高炉炼钢厂因为资金不足,不得不购置一座迷你型炼钢炉,而后竟然出现后者的获利率要高于前者的意外结果。
二是经过分析矛盾现象来发掘创业机会。例如,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大多只针对专业投资大户,但占有市场七成资金的一般投资者,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矛盾显示提供一般大众投资服务的产品市场,必将极具潜力。
三是经过分析作业程序来发掘创业机会。例如,在全球生产与运筹体系流程中,就可以发掘极多的信息服务与软件开发的创业机会。
四是经过分析人口统计资料的变化趋势来发掘创业机会。例如,我国的一胎化、单亲家庭的增加、妇女就业的风潮、老年化社会的现象、教育程度的变化、青少年世界观的扩展等,必然提供许多新的市场机会。
五是经过价值观与认知的变化来发掘创业机会。例如,人们对饮食需求认知的改变造就了美食市场、健康食品市场等新兴行业。
六是经过新知识的产生来发掘创业机会。例如,当人类基因图像获得完全解决,可以预期必然在生物科技与医疗服务等领域带来极多的创业机会。
虽然大量的创业机会可以经过系统的研究来发掘,不过,最好的创意还是来自于创业者长期观察与生活体验。创业就好像十月怀胎,创业构想在创业者心中不断思索、酝酿、反复钻研,一直到创业者感觉创意的诞生。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庄少弟的祥龙物流公司在江岸货场附近的一幢两层楼里,外观虽不是很气派,倒也有一定规模。“铁路行包快运”几个大字颇为显眼。
面对今天的成功,庄老板平静地说:当初谁也没想到几年后会是什么样,哪里知道会做这么大——但仿佛一切又都是那么自然。
确实,18年前的那个连火车都没坐过的小伙子恐怕也没有想到18年后的今天。他可以承包“铁老大”的行包快运列车,每年货运量数以亿计!拿着打工攒的几千块钱,牢记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经商理念和勤劳、诚信的美德,当年的小庄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那一年,他18岁。
20世纪80年代初,家用电器刚开始进入中国百姓家庭,小庄以潮汕人特有的敏锐很快认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几千块的本钱,一个很小的档位(柜台),小庄成了老板,同时他也是搬运工,所有的工作尽量自己做,以减少开支。
机会稍纵即逝,它只会让有心人抓到。通过观察,小庄发现每逢春节,同行们都早早地停业回乡过团圆年去了,而许多老百姓又想买件电器过年。有矛盾就有机会,小庄又一次抓住了机会的尾巴!
那一年,小庄逆其道而行,当其他档铺都关门过年时,他却照常营业。时隔快20年了,讲到这里,庄老板依然笑得合不拢嘴,那份成就感溢于言表:“那时候,别人都关门了,只有我们一家,也没有竞争,生意都到我们这里来了”。他形象地做了漏斗的手势,接着说,“那几天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有零买的,还有批发到内地的,比我做几个月的生意都多。
等到过完年,别人都回来开店了,但该买的都买了,没有生意啦!”这次让小庄尝到了逆市而动的甜头,更启发了他对市场的思考。
一次一次抓住机会的“裙裾”,小庄的家电生意越做越大,客户遍布全国,运输却成了他头痛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外地客户请他发货,找了辆车,可几十天过去了对方都没收到;四处查找,才知那辆车是黑车,牌照和单位都是假的。信守“不在客户身上打主意,多在市场中动脑筋”的庄老板在这次失利后想: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看上家电这个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获利空间会越来越小,自己出路在哪里呢?
没有读过多少书却爱思考的庄老板发现:来买货的外地人居多,货运市场还少有人涉足,充其量就是一辆车的个体户,这是个机会。
他开始把资金向汽车运输行业转移,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由于他出自家电市场,大家彼此比较熟,加上信用一直都很好,家电老板们都信任他,所以几辆车一下就不够用了。短短几年,小庄的汽运公司从几辆车迅速发展到近百辆,公司业务也从单一的汽车运输扩展到办市场、搞物业。小庄真正成了庄老板。
“所有的机会都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到来”——庄老板就是这样一个有准备的人。
在做汽运的近10年里,尤其是客户投诉较多的时候,他一直都在思考着解决的办法。他风趣地把他的公司比作古代的镖局,“客人把货交给我们,我们就要把它安全完好地送到,这和镖局差不多,讲究的就是信用。”
有着丰富的货运业务和汽运经验的庄老板很快就发现了铁路快运这一新天地。铁运安全可靠、快速便捷,不必担心车辆抛锚或者交通事故,更不怕半道上司机跑了。熟知客户需求的庄老板非常清楚当时铁路运输服务不到位的弱点,他坚信如果能将铁运的优势和自己汽运的服务相结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市场,于是他决定借势而上。
1997年,铁道部、广州铁路局在广州开展调研,探讨个人承包铁路行包快运的改革办法。借此机会,庄老板和另一位从事货运多年的同行一起开辟了中国第一条个人承包的行包快运列车(广州—成都)。
1999年9月16日,这是一个让庄老板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是他们承包的铁路行包快运列车开行的首发日。铁道部、广州铁路总公司以及武汉铁路分局、江岸货场等单位的领导都到了现场,领导们看着20个车皮只有运费才100多块的12件货时,无不关切地问:“只有12件货,你们也能坚持吗?”对此,庄老板胸有成竹地说:“不要急,慢慢来,我们有办法。”
“老实说,看着最初几天,武汉发往广州都只有一件货,站在空****的车厢中,心里真的有点烦。那毕竟都是钱啊。”但他们相信这是今后物流的主要方式,坚定地开行每一趟列车,即使没有一件货。
4个月后,运送量发展到日发送12节车皮,一年后猛增到40节车皮。庄老板首战成功!一鼓作气,庄老板又取得了广州途经武汉到哈尔滨的行包快运列车的独家经营权。
“客户的货就是我们自己的货”。“无论多少货,一视同仁。一件货也上门收,一件货也送上门”。
“不收服务费,每公斤0.35元”。“货物送到广州只要18个小时”。
就是凭借这些踏实的服务作风,祥龙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仅一年时间,原有的车皮已全部满载,百威、统一、康师傅、双鹤药业、汉正街等一批著名企业和大型公司纷纷将自己的货品交由祥龙公司运输,客户延伸到仙桃、云梦、黄冈、黄石、大悟等地,为众多企业产品外销提供了便捷的物流服务。
庄老板说:“其实我们也是在改善武汉的投资环境。首先,我们为武汉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它们的产品出去更方便、更快了,投资的人不就更多了吗?其次,我们带动了武汉运输业的发展,自从我们在这里开通了行包快运后,这条街的运输单位越开越多。第三,解决了不少人的再就业问题,仅我们就接收了100多名下岗工人。”
但凡普通人站在大老板身边,仰其项背的时候,大多会倾慕他今日的地位、荣华。在成功的耀眼光环下,大老板们俨然成了聪明盖世、手眼通天、三头六臂的神,普通人是难以企及的。其实,只要慧眼独具,抓住了机遇,这一切都不难。
☆巧借东风送九天
方兴东1966年出生于浙江农村,他是清华大学博士。1999年3月,方兴东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中国推销“维纳斯计划”之机,在《南方周末》发表《“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同年5月,方兴东与王俊秀合作出版《起来——挑战微软霸权》。方兴东以斗士面目出现,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公然唱对台戏。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仍旧搞不清楚什么叫“维纳斯计划”,但因为微软和比尔·盖茨的原因,并不妨碍当时方兴东一夜出名。1999年9月,方兴东趁热打铁,与人合伙成立互联网实验室,资本金10万元。两个月之后,两位风险投资商慕名而至,投资200万元,占公司股份5%。以此计算,方兴东等人的10万元投资,即在两个月之内便升值接近400倍,创造了惊人的神话。
1992年,尹明善不顾家人反对,以55岁“高龄”开始创业。尹明善一上来便将创业核心指向了摩托车发动机。在此之前,尹明善对摩托车还一无所知。当时重庆摩托车有“嘉陵”和“建设”两大品牌。尹明善决心“背靠大树”。经一番琢磨,尹明善指示手下将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过来,自己装配成发动机再卖出去,成本仅1400元,而卖价高达1998元。因为零部件系出名门,产品质量有保证,给尹明善免去了许多麻烦。尹明善虽是此道生手,却借助建设集团的名牌零配件,迅速将销路打开。为防建设集团察觉,足智多谋的尹明善还指示手下化整为零,今天买1~10号的零件,明天买11~20号的零件,同时指示手下仔细研究哪些配件是通用、容易买到的,哪些零件是非建设集团不可的,然后积极联系配套厂,设计替代品。4个月后,等建设集团一夜醒悟,下令一个零件也不许卖给尹明善时,尹明善的替代品已经开发出来。尹明善从摩托车行业掘的第一桶金便达百万元以上。
还有一种形式的借东风,即为大企业搞配套生产,或者像思科那样,为互联网站提供设备。为某种形式的社会或技术热潮提供外围服务,借此发财,俗称卖水。给大企业搞配套生产这种形式在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外资企业集中的地方非常常见。此形式风险小而见效快,收入稳定,对实力不济,正处起步阶段的创业者来说,具有非常的价值。
☆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机会
林远是温州人,从小就受到浓浓商业氛围的熏陶。1997年,在北京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上学的他即将毕业,同学们都在为找一份好工作绞尽脑汁,他却在忙着做自己的生意。其实,他的整个大学生涯就和创业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大学里做的生意,在林远眼里不过是“小试牛刀”,是真正创业前的“热身赛”。不断地寻找机会,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将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大,是林远对“创业”一词最基本的理解。
林远弟兄姐妹一共7个,他的父亲和3个姐姐都做服装生意。刚上大学,林远就帮父亲在北京的服装厂进货。大三时,他到泰州采购了一套服装砂洗设备,将家里的生意由加工普通服装改成了加工牛仔服装。四年级时,林远在中关村注册了齐隆科技贸易公司,专门销售电脑零配件及外围设备,使自己有了一些积蓄。
林远说,他连最初的创业资金都是自己赚的。上大学期间,家里一共给过他2万元,此后再也没有给过钱。1994年,他开始炒股,买的是四川长虹,12.5元买进,64元卖出,大赚了一笔。
1997年大学毕业,林远在北京市郊树村正白旗租了一个院子,改造成50多套房间,开起了大学生公寓。生意做得还算可以,一年净赚20多万元,一共干了三年。
林远说,他的创业理念是:发现一个机会,就动手去做。而发现机会的过程,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小老鼠“匆匆”不停地奔忙、四处搜寻奶酪的过程。而他真正找到奶酪,则是从办学开始的。
其实,林远的办学源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他的大学生公寓旁有一个院子,一共有500多平方米,一年的租金只有5万元。林远把它租了下来。他最初也没想好用这个院子做什么。他想,就算租给中关村那些小公司做仓库,也只赚不赔。但两三个月过去了,这个院子还没租出去,林远有些急了。恰好他那时的女友在一个私立学校当老师,女友对林远说,村里的外来人口很多,如果用这个大院子办个幼儿园,生意肯定错不了。这一点拨,让林远眼前一亮。于是,林远印制了一些宣传单,在村子里四处张贴。1999年3月1日,他的慧福幼儿园正式挂牌。
林远的学校办得很成功。首先,他的定位非常清晰,瞅准了中低收入外来工家庭子女这个细分群体,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聘用退休教师,在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人们的信任。第三,领先一步的课程设置及聘用外教等做法,又在无形中提升了慧福学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林远当初并没有想到这个幼儿园能发展到后来的规模,用他的话说,刚开始就是“小打小闹”,目的只是把这个院子利用起来,所以收费很便宜,一个孩子每月200多元。
3月11日,慧福幼儿园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之后,短短几天,呼啦啦来了一大群。到1999年7月,慧福已经有60多个孩子了。
转眼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要升小学。因为慧福幼儿园教学质量不错,很多老乡建议他接着办个小学。林远也发现,办教育未尝不是一件能赚钱的好事。于是,他决定扩大学校规模。在树村,本地人只有200多人,外来人口竟有1000多人,子女上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林远的学校正好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所以,生源是不愁的。而且,最初的投资也不需要很多。
要扩大学校规模,原来的院子肯定不够用。林远又租下树村镶黄旗原来的一个韩国珍珠加工厂,一共有6亩,将其改造成了幼儿园、小学一体的校舍,总投资100多万元。1999年9月1日,慧福小学正式开学了。新装修的学校很干净,设施齐备,由北京市的退休老教师任教,教学质量很有保障,所以刚开学就招了40多个孩子。
林远将生源定位于北京外来人口中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北京几年,他对外地人在北京的弱势地位深有体会,外地的孩子上学是个难题——公费的学校进不去;私立学校基本上都是贵族学校,仅赞助费一项,每年就要好几万元,再加上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费用就更多了。林远想将学校的生源定位于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这个学校肯定受欢迎。
搬到新址的慧福学校收费标准略有提高:住宿生(包括小学和幼儿园)一个月收费600元,走读生一个月收费200多元。而慧福学校吸引家长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课程设置。除了教授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外,还开展钢琴等特色教学。慧福学校的英语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讲授的,而1999年,北京市小学英语教育是从四年级才开始的。慧福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孩子们经常有机会到北京的各个名胜点参观。聪明的林远还找到几个自愿担任英语外教的外国人,无形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失败者找借口,成功者找机会”。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弯腰,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机会就在身边,成功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