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处世心理误区 你怎样跨越

十二

  

  少妇总担心晕倒的背后现在,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是一位少妇,但见她面色红润,风姿绰约,身体健康,可是坐定后她却这样开始了她的故事:我有病,奇怪的病。我自己一个人不敢单独去做什么事,总是想:我行吗?我不行,我可什么也不行,我自己出去会晕倒的……自己知道这样想不好,也不愿意这样想,就和这种想法斗争,心想,一定要战胜它。可是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了。就这样,我一直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做事。

  可是呆在家里更难受,早就想做心理咨询。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了请您做嘉宾的一个关于心理咨询的节目,就赶快来了。我今年31岁,孩子已经5岁了。我的病最重的时候是在结婚前,那时大约23岁吧。我那会儿病的很重,浑身没劲,心虚出汗,睡眠不好,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睡不好觉,时常头疼得厉害,上班也坚持不住了,就在家里养病。医生说是神经衰弱。后来我自己都不能出门了。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妹妹陪我出去散步,大约走出家门几十米的光景,我又犯病了,浑身瘫软,一点力气没有,一阵阵地虚汗,脸色煞白。我们想往回走,可是我怎么也走不动了。没办法,几十米的路,妹妹叫了出租车我们才回到家。从那以后,我就更不敢出门了,病情越来越重,吃了不少药,可是总不见好,人也越来越不成样子,眼看就不行了。唉呀,现在想来是个笑话,当时都把耳坠买好了——我早就喜欢耳坠,眼看人就不行了,家里说满足孩子这样一个愿望吧。

  您说也有点奇怪,后来也没有怎么治,就慢慢地好了,在我结婚前已经全好了。看病重那时候,还能结婚?还能怀孕?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慢慢地就好了。现在,只是当自己一个人出去的时候还是会想:我行吗?我不行。于是就怕出门。您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职业的敏感让我鲜明地意识到,少妇的病一定源于生活的难题给她造成的心理压力。她目前的强迫意念是个“历史遗留”的心理问题,关键是弄清当年的症结所在。于是,我请她回忆一下当年闹病的前后是否遇到了什么生活的难题或困扰。

  少妇陷入回忆:好像也没有什么难题和困扰。只记得那时我正谈第一个男友。那是在我20出头的时候别人介绍的。他高高的个子,人长得也不错。父母说挺好,说小伙子人挺老实,家里挺本分,我父母就同意了。我那时什么也不懂,也就听父母的,父母说好就好呗。可是我没有找到那种喜欢的激动的感觉。我们那个地方比较保守,我们的接触很少,来往几次我总也没有找到现在女孩们说的那种心动的感觉。他的确不坏,但是,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对我的心思。我一点没有想见他的欲望。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谈恋爱,以为人挺老实,听父母的就是了。再加上我是个心特别软的人。我也就没和父母说不同意。可是,我心里的感觉告诉我,他不对我的心思,和他在一起一点没有那种感觉,不愿意见到他。不过,好像这事儿也没有多大的压力。就是在那段日子前后,我出现了神经衰弱,慢慢就病倒了。我就想:自己病成这样了,再拖着人家多不好,不能连累了人家。家里看我也不行了。于是就退婚了。

  退婚后家里真没敢往好处想,做了最坏的打算。可是,您说事情真怪,不久,我的病竟慢慢地见轻起来,慢慢地好了。看病重那时候就没有现在了。病好了,别人就介绍了第二个男友,这个人我一见面就对心思。他就是现在的丈夫。

  听到这里我笑了:“你的病根找到了。”

  少妇的微笑中藏着深深地不解:“您说病根找到了,是什么意思?”

  我分析说:“我们来看看你闹病前后的一段心路历程:面对别人介绍的第一个男友,尽管你根本没有找到心动的感觉,没有激发出爱的火花,但你没有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意,和许多这样的懵懂的女孩一样,你默默地接受了,或者你根本没有想过说还可以说不同意。可是,人对爱情的感受几乎是天然的能力,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激动人心,你的内心深处没有接受他。或者说,你思想上没有拒绝,但感情上没有接受。心灵深处对爱的追求尽管可能被压抑下去,但是它在深层意识中时时涌动。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悄然地却是顽强地撞击着你的心:我不喜欢他,我不喜欢他。可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你对恋爱没有成熟的理解和认识,由于你性格的软弱或叫做善良,在意识中你没有想到或者不能把这句话说出口。20出头的女孩子,第一次谈恋爱,还有比这更大的生活事件吗?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大事遇到了难题:面对男友你不能接受又不能拒绝。这是多么激烈的内心冲突?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压力?人的心灵世界总要给冲突和压力找一条出路。出路在哪里呢?好,这下找到出路了,我病了,而且病的很重,怎么能再连累人家?于是,退婚顺理成章了,而且是为了人家好,自己也心安理得了。一旦内心的困扰和冲突没有了,还扮演病人干什么?于是,此后病症就逐渐消退了。”

  少妇似有所悟地点头:“您说我是装病?”

  “不,不是装病。”我继续分析: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人的心灵世界分两个层面,一是显意识层,一是潜意识层。人的潜意识,更是深奥难测。人常常难于认识自己,就是因为这个潜意识。你的病症就是潜意识扮演病人。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做“躯体化”,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从而应付现实。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这样的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这是人在进行心理防卫,以免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所以不是装病,是扮演病人,是躯体化现象。

  你的躯体化的心理防卫涉及到几种心理防卫机制。一是“退行作用”。退行行为其实是一种幼稚化的行为。你的重病缠身不正是这样一种退行作用的表现吗?二是“合理化作用”。你的“不能连累了人家”不正是一个退婚最“合理”的理由吗?三是“否定作用”。你说“好像这事儿也没有多大的压力”,似乎没有感到是困扰你的难题,似乎忘记了它,这不正是你想否定痛苦的记忆的表现吗?

  少妇深有所悟,又问:“我现在为什么还怕一个人出门,还总想我不行?”

  “一是扮演病人在心理上的后遗症或者叫心理惯性:曾经那么重的‘病’,出门就要晕倒,怎么能一下就好彻底了,怎么能一下子自己就可以出门做事了?于是就想,我行吗,我不行。”我说,“二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由于你经常想:我行吗,我不行。这就形成了一个很糟糕的消极暗示,暗示的恶性循环,使你就总是感到自己不行。这在心理学上有人叫做‘标签效应’。三是你的胆小软弱心眼儿小的性格,使你缺乏自信。”

  “是,您说的对。”少妇表示了理解,“我怎样才能不再那么想不再担心晕倒?”

  “过去的故事自己看清了,心结解开了,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是‘治本’。”我说,“就现在你担心自己不行担心晕倒的意念说,第一,你不要再和它对抗,顺其自然,不去管它。因为心理活动有一个逆定律,你越是压抑它,它越是表现强烈。你不去理它,它反而容易自行消失。第二,让自己面对现实生活,为所当为,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再逃避,不再闲在家里,走出家门,做点能做的事情。第三,换一个好标签。从今天开始就把‘我不行’这样的标签扔得远远的,给自己贴上一个好标签,比如经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常常给自己帖一个什么标签,人就会真的像那个标签一样。如上几个方法配合运用,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你就会逐渐感到:啊,我哪里会晕倒?我原来什么都能行!”

  起立告辞的时候,少妇爽朗的笑声中显然多了几分对生活的信心。

  蒙冤精神病院的女人愚昧和落后,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悲剧。晓霞女士就是这悲剧中的一个角色。周六晚,晓霞女士在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中,伴着嘤嘤的哭声讲述着自己的不幸遭遇:“我被妈妈骗进精神病院已经三次了。每次在精神病院里医生只是给药,不管我心里的想法。在那里,我感到特别不舒服,和下地狱一般,每一次去过精神病院再回到社会中来,都感到了更大的压力,更抬不起头来。妈妈只知道命令我吃药,说不吃药我的病好不了。在我们这里人们不知道心理咨询,只知道精神病。现在,人们都知道我是精神病人了,人们都拿异样的眼光看我,唉呀,我简直没有活路了。最近,妈妈又要送我去精神病院了。马老师,您说怎么办,求您救救我……”

  我怀着深深地同情。可是,求询者最需要的是心理咨询师不是同情而是实际的心理帮助。于是,我问道:“你去精神病院,医生怎么说?”

  “他们说我是精神分裂症,可是……”晓霞很是疑惑地说。

  精神分裂症?果真如此?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病,是有其特定的精神症状的。

  一是思维障碍。思维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其特点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病人的言谈或书写,虽然语句文法正确,但语句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缺乏中心内容。交谈时可表现为对问题的回答不切题,对事物叙述不中肯,使人感到不易理解,这叫做思维松弛。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词语之间也缺乏联系,这叫做破裂性思维。有时病人可在无外界影响下,思维突然中止,这叫做思维中断。有时病人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这叫做思维涌现。有些病人用一些很普通的词语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外别人无法理解的意义,这叫病理性象征思维。

  二是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情感淡漠最早涉及的是较细腻的情感,如对同志、朋友欠关心,对亲人欠体贴等。病情加重后,病人可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减少。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的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使人莫大痛苦的事情,也表现惊人的平淡。最后病人可丧失与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在情感淡漠的同时,可出现情感反应与环境不协调,与思维内容不配合。病人可为琐事而勃然暴怒,或含笑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后者称情感倒错。

  三是意志障碍。病人的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减退。病人对生活、学习及劳动的要求减低,如不主动与人往来,无故旷课或旷工等。严重时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亦缺乏,如病人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理发;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部分病人的行为与环境不配合,如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称意向倒错。

  四是幻觉和妄想。在一定类型或一定阶段,可以是本病突出的症状。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和妄想,内容多较荒谬和脱离现实,且多不愿意暴露其病态体验而加以隐蔽。

  五是自知力一般均受损害。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身的异常或病理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觉察和认识到自己的疾病。由于缺乏自知力,病人往往不愿意主动求治。

  在我的心理咨询实践中,还从来没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动求治的个案。晓霞是患了精神分裂症吗?我心怀疑问。

  于是,我们进行了下面的交流。

  “你谈谈你的家庭情况好吗?”我问。

  “我父母没有文化,父亲是个小干部,母亲喜怒无常脾气急躁,父母关系一直不好。”晓霞回答说,“我们兄弟姐妹好几个,就是在这样的混乱的家庭中长大的。但是,他们都不在乎父母,所以父母也拿他们没办法。而我,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小就内向拘谨,也就显得胆小听话,父母特别是妈妈就对我管束的更严,我更怕他们。我本来在一家银行上班,可家里总把我往精神病院送,单位就给我一定的工资,叫我回家休息了。”

  “你母亲从什么时候为什么拿你当精神分裂症的?”我寻根求源。

  “那是我22岁的时候的事了。”晓霞回忆说,“那年,我与一个男孩谈起了恋爱。我们两个很好,可是男孩说他母亲好像不很同意。交往了一段时间后,男孩要我去了他们家里,好争取他们家里同意这件事。没想到,自从我去了他们家后,男孩的母亲就对我母亲说,是不是给我去检查检查,看看脑子是不是有毛病。当然,我和那个男孩被拆散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在我们这里,人们根本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理问题,一提脑子有毛病就会想到精神病。这要是传出去还了得?于是,妈妈就赶紧给我找了一个男人结婚了。尽管我不同意,可是,我没有力量和家里,和我们这个地方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抗争,我只能屈从。婚后,由于婚事急迫,一时没有房子,就住在我妈妈这里。我妈妈过去对我干涉惯了,婚后,还是过多地干涉我们小家庭的生活。结果,闹出了很多不愉快。丈夫受不了,一年多以后,我们离婚了。我们生了一个儿子,判给了他父亲。这段婚姻经历又深深地刺伤了我。您可以想象我的心情该有多么坏。这样一来,妈妈更认为我精神有毛病了。于是,就想出了许多办法,终于把我骗进了精神病院。医生诊断认为我没有什么大问题,本来不想接受我住院,是在妈妈的要求下才收我住院治疗的。这样一来在周围人的眼里,我成了一个精神病患者。”

  “那么,你自己感觉心态如何呢?”

  “我有一个心结,就是总感觉自己事事不顺利,心情很压抑,缺少快乐,自我封闭,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我总想出去,走出这个家门,去交往,去旅游,去做点事。可是妈妈总是说我有病,出不去。弄得我自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出去的能力。自从单位让我休息之后,我就整天在家里。父亲说让我陪陪母亲,我不敢拒绝。一个人在自己的小屋子,无所事事,一点意思也没有。我想,要不把孩子接过来,不知道这样行不行?要不再找个老公,也不知行不行?您说呢?”

  沟通至此,我心中为晓霞只想喊冤——她哪里有一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我们的沟通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搜集信息,二是进行诊断——诊断她是否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上面的会话过程基本是实录的。现在我们看到:她思维是那么正常,连贯而富于逻辑,对问题的回答十分切题,她有正常的情感体验,他有正常的生活活动,她有主动交往的需要,她关在家里完全是外力的作用,她没有脱离现实的幻觉和妄想;她有正常的自知力,能够清楚地觉察自己内心的痛苦体验,并且主动拨通电话求助求治。她身上哪有一点精神分裂症的影子?

  我把上面的意思说给她,明确地告诉她:“你不是精神分裂症,你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是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你蒙冤了!”

  晓霞兴奋地哭了。电话里久久地寂静无声。

  她平静下来之后说:“谢谢您,又给了我希望,谢谢马老师!”她又看到了自己面前的生活有一片阳光。我表示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和她的母亲沟通,来帮她早日摘掉精神病人的帽子。

  “但是,关键还是靠你自己。”我说,“精神病是一顶别人让你蒙冤的帽子,但你心理上确实陷入了困境。单就你的心理问题说,母亲对你的过分管束干涉,恋爱和婚姻的打击,这是你陷入现在心灵痛苦的外因,但是,不能不看到,你个人性格上的懦弱依赖,缺乏独立果敢精神,是你陷入心理困境的内因。因此,马老师建议你:第一,努力重塑自己的性格。让自己多一些独立,少一些依赖,多一些果敢,少一些懦弱。第二,你应该尽快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走出屋子,走出家门,去做一份自己能做的事情,不管事情苦不苦,不管工钱多不多,只要能劳动起来,你就会重新走进正常的生活。总是一个人呆在小屋子,就是心理非常健康的人,也会呆出病来。前一点可以慢慢来,后一点应及早拿出行动。你有信心开始行动吗?”

  “有!您放心,我一定会早日走出屋子,去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能!”晓霞对自己是那样地充满希望。

  不记得过了多久,晓霞又一次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马老师,我终于走出了屋子,给人家打工。虽然有点累,但心里轻松了许多,我身边的人开始知道了我当初是冤枉的了,不再把我当精神病了,我感到好痛快,好豁亮。谢谢您,我会继续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

  放下电话,我久久地心绪难平:晓霞只是心理出现一些障碍的人,她为什么竟然被三次送进精神病院?她为什么被戴上了一顶精神病的帽子?难道可以仅仅归因于她那没有文化的妈妈一个人?我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以及我们整个社会该有怎样的反思和行动啊!更让人心情沉重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蒙冤被戴上精神病帽子的人并非绝无仅有啊!

  梦,一个并不神秘的王国梦是欲望的满足30多岁的刘先生一表人才,而且内秀,文章写的漂亮。但是,他经常做一个几乎同样的梦: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振振有词,说得痛快淋漓,说得众人心悦诚服。原来,刘先生有一个最大的弱项,就是不善言谈,在公众场合常常近于口吃。于是,越发很少说话。刘先生说:我何尝不想口若悬河?可是我只有在梦中才找到了那种口若悬河的痛快!

  人为什么要做梦?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满足那些不能获得现实满足的很多很多的欲望。

  有人这样说梦:例如有一种梦,只要我高兴就能将它唤起,好像做实验一样。如果我晚上吃了鱼、橄榄、或其他一些太咸的食物,夜间我就会有因口渴而梦见我正在开怀畅饮,那味道就似久渴后喝甘泉一般。口渴引起喝水的欲望,而梦则实现了我的欲望。如果我能通过梦见我在饮水来解渴,那么我就不必醒来去解渴。

  这是一位早已作古的老人,一位叫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学的先驱,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讲述的关于一个梦中喝水的故事。由此,他推而论之:梦可以被看作是欲望的实现,梦的动机力量无一例外是欲望求得满足。

  做梦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欲望的满足。这很容易理解。比如,刘先生这样为了满足强烈的交流的欲望而编织的梦,比如,我们羞于告人的各种各样的性梦,再比如,孩子们的梦,你答应孩子周末去公园看他最喜欢的熊猫,孩子往往就在梦中提前去了公园,看到了熊猫……有人这样概括:我们所以渴望睡眠,因为睡眠中有梦,梦,可以为我们提供渴望得到的东西。难怪匈牙利民谚云:鹅梦见什么?玉米。又有犹太谚语说:鸡梦见什么?小米。看来,动物如果有梦,也该是为了欲望的满足。

  梦中实现的欲望来自哪里?其一,它可能在白天就已经被唤起并被承认,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得到满足,于是,这个得到承认但未能满足的欲望便被留到睡梦中了。其二,它可能在白天便已产生却被排斥和压抑,于是,这个不能在现实中满足的欲望也被留到睡梦中了。其三,它可能与白天的生活没有联系,仅仅是头脑中被压抑的潜在欲望,到了睡梦中才活跃起来。其四,它可能仅仅是晚上睡眠中机体自身产生的某种欲望,而在睡梦中表现出来。这些来源,往往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不管你是高尚的人,还是卑微的人,我们的心灵的深层,都收藏了太多太多愿意或能够说出口的和不愿或不能说出口欲望。这些几乎无穷无尽地欲望中,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即时满足或者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未能或不能获得满足的欲望,却可以在梦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原来,梦就是这样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维护着我们的心理健康。

  看来,我们的心灵不能没有梦。

  让人痛苦焦虑的梦但是,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往往并不愉快,而是痛苦和焦虑。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太诉说自己做了这样一个梦:我唯一的一个女儿犯了大错,说不清什么大错,晚上一家人把女儿围在中间,轮番说教,女儿低头垂泪。朦朦胧胧中我先是对女儿大声吼叫,随后又猛然把女儿抱在怀里,我们母女哭作一团。忽然,女儿变成了不知怎样一个人,长出了翅膀,从怀中飞走了,不见了……直到我在痛哭中惊醒……老太太说最近经常做这样的梦,虽然多数时候不是从梦中惊醒,却也很痛苦。

  我推测说老太一定有什么亲人远离。老太很是惊讶,承认是自己不同意女儿的亲事,女儿赌气跟男友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了,说最近回来却总也不见人影。老太说,我中年得女,我所以阻拦不也是为了她好吗?谁想这样的梦总来缠我?

  这样痛苦和焦虑的梦还是为了欲望的满足吗?答案是,尽管这样的梦没有给人带来愉快的体验,仍然是欲望的满足。这位老太的梦就满足了这样三个欲望,一是她思念女儿,梦中就见到了女儿;二是她有所自责,梦就使自己对女儿的阻挠进行了自我惩罚;三是她还想逃避责任,梦又使她有机会把责任投射到了女儿身上。

  既然满足了欲望,为什么还体验到痛苦?这是因为梦的内容与梦的情感往往并不一致。梦中不愉快的内容虽然已经转化为欲望的满足,但其中的不愉快的情感则无所改变。于是,人还是体验一种痛苦和焦虑。老太太的梦便是如此。

  有的时候,欲望的满足不能带来快感,是因为梦者对自己的欲望的态度是很特别的,比如本我中潜在的与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某些欲望。人对此讳莫如深,鄙视这些欲望,并且审查这些欲望,不愿意自己有这些欲望。于是,在梦中借助象征等作用这些欲望被伪装了。于是,欲望的满足不能给人带来愉快,而是恰恰相反会使人不愉快。

  还有的时候,我们体验为焦虑痛苦的梦,似乎并未满足什么欲望,我们反而被惊醒了。这还是欲望的满足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梦的过程总是从为了一个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开始,但是,或者因为被压抑的欲望未能通过自我和超我的审查作用,或者因为这个想要得到满足的欲望过于强烈,使睡眠不能继续下去,梦马上会被打断而醒来。这样,表面看来并非欲望的满足,实质上梦的动机力量还是为了欲望的满足。

  产生焦虑的体验过程也是一个欲望的满足。一位就要退休的干部,近来总是梦到自己被赶下了主席台。这使他内心深处的面对将要退休的焦虑心态,在梦中得以宣泄,也是满足了一种欲望。

  伪装:梦的显意与隐意这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教师的梦:昨天,睡梦中我遇到了我的一个同乡好友,朦胧中似乎是在村外的一个地方。奇怪的是那个好友很小很小,低头才能看见。更让人困惑的是,好友说他很羡慕教师工作,已经转行来本镇的中学任教,并且说接的就是我原来的那个班。而且,好友还给我带来好多礼物。于是,我们就谈,也不知谈了些什么,转眼,好友又不见了……老教师在市重点中学是位资深教师,闻名遐迩,建树颇多,却不屑仕途。我请他进行自由联想。他联想到:我和好友从童年就在一起,一直非常要好,是村上公认的两个有才气有出息的男孩。少年时代两人经常在夏日的夜晚到村外的一个安静的地方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后来,我毕业开始了教书生涯,多年前曾经在家乡中学任教。而好友毕业后在一个机关,慢慢地当上了这个机关最大的官。前不久,一个人在外地的当年好友,忽然因事给我打来电话,自然聊起了往事,聊起了当年的好友,其中便有梦中的好友。我似乎调侃地说:那几位现在都官运亨通,就我一个平民百姓了。言下之意是自己并不在乎当官。另外,最近听说关于好友的两个信息,一是好友公费“考察”去了好些地方,二是过年的日子里,给好友送礼的络绎不绝。

  现在,老教师的梦已经很好解释了。他虽然不屑仕途,但对好友及大官小官的种种优越的境遇还是隐隐地有点嫉妒甚或不满。对自己的心灵的最好的维护就是找到一种感觉:你不如我。可现实中尽管自己建树颇多,终不如好友为官的境遇优越。现实中满足不了的欲望,只好在梦中去满足了:你看,到头来还是不如我。这就是梦中好友转行来当教师这个显意背后的隐意。老教师很开明,很有悟性,他比较顺利地读懂了自己的梦。

  梦中欲望的满足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公开地表现了欲望的满足,一类是欲望的满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了伪装。因为后一种情况,就有了梦的显意与隐意。我们把梦中实际清晰地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叫做梦的显意,把它背后所隐藏只有通过做梦者的联想才能得到的东西叫做梦的隐意。除了老教师的梦,很多的梦都在显意背后藏有隐意。比如让人体验到焦虑的跌落梦。女性做这种显意为跌落的梦几乎总是以此来象征屈从于情欲的**,就是说,梦的显意背后是欲望得到了一种象征的满足。其中的心理渊源不难理解。几乎每个孩子在幼年时都曾有过跌落的经历。跌落的结果自然是被抱起来抚慰,如果夜间从小**跌落,母亲就会温情地把孩子抱到**去。我们的梦,常常就是这样来自童年的记忆或叫做“情结”。

  关于梦的显意与隐意的关系,与其说显意是隐意的伪装,不如说是隐意的代表,是隐意的蜕变和具体的意象。就是说,我们的一个思想在梦中总是蜕变为一种形象。我们的认知发展过程本来是从感觉到思维的。但在梦中正好相反,梦是一种逆向的方式,从思想开始,一直退回到鲜明的感觉。这种一个思想观念退回到它所由产生的感觉形象的心理现象,叫做回归作用。由于回归作用,体现为思想观念的梦的隐意,在梦中总是以形象的感觉的显意表现出来。由于这个转换过程中的象征、伪装、凝缩、移植、润饰、审查等作用,我们往往不能直接通过梦的显意来发现梦的隐意了。所以,我们要借助自由联想来解析梦。

  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借助自由联想来探究自己的梦。问题是我们的自由联想虽然源源不断,但我们并不愿意完全承认它们,而是对它们有所批判和选择。我们这种似乎无意的选择,干扰了自由联想的结果。我们所做的这种批判选择无意之中已经具有了另外的一个动机,我们在告诫自己:这个想法太令人难堪了,我不能承认更不能告诉别人!于是,我们难于看清梦的真面目了。如果我们能够如前面那位老教师那样开明而悟性地面对自己的梦,对自己的自由联想少一些批判和选择,也许我们会比较容易地读懂自己的梦。

  梦是睡眠的守护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翁在电话中曾经诉苦:人老了,爱做梦,为此彻夜难眠,苦不堪言。心理咨询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诉说。其实,这主要是自己心理暗示的结果。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梦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一种内容和方式,是暂时神经联系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活跃与改组,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研究发现做梦多出现在深睡阶段。这意味着做梦正是睡得好的时候。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人人都做梦。一般人睡醒后,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信息的作用,所以把梦境忘了。有的时候,人直接从梦境中醒来,或者梦境引起的情绪体验很强烈,对梦境就记忆犹新。因此,即使是常说从来无梦的人,如果注意自我观察,也会发现经常做梦。

  再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看,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欲望的满足,排除了干扰睡眠的心理刺激,让人得以做梦与安睡两不误。如果没有梦,那么大大小小的欲望就会让我们无法安睡了。即使我们有时在梦中感到不安和焦虑,也一样可以让做梦和睡眠两不误。我们在睡眠中会自我安慰说“这不过是个梦”,然后继续酣睡不醒。因此,如果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这样说,梦是睡眠的守护人,保护我们的睡眠不受到刺激的干扰。

  这个守护人只有在它感到力量不能单独抵抗干扰或其他危险的时候,才不得不唤醒梦者。正如值夜的人本来是保护人的睡眠的,但发现危险严重,就不得不叫醒熟睡中的人们了。即使因为梦醒使夜间睡眠中断好几次,做梦和睡眠仍然可以和谐共处。这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正在哺乳的母亲,夜间睡眠欲望的满足与对婴儿保持一定注意,二者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就是这样,我们从睡梦中醒来,片刻后又可以立即入睡。这就像一个人在睡眠中赶走一只苍蝇一样,是一种基本不影响睡眠的特定的觉醒状态。所以,我们也不必为梦中醒来而忧虑。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几乎是不由自主地要解释自己的梦:为什么做这样的梦呢?我们对自己的梦,如果少一些批判和阻抑,就会多一些认识和把握,从而,我们的心灵也就会少一些负担和压力,多一些愉悦和健康。

  走出病态迷宫扔掉“失眠”这个标签又是一个周六的晚上,我的心理咨询专线铃声响过,传来一位男子的声音:“马老师,我想心理咨询,我今年三十几岁,我得了一篇文章中说的神经症……”

  常常有一些求询的朋友开口就说自己得了什么什么病,于是我说:“还是先不给自己定性,请讲讲具体情况好吗?”

  “我睡不好觉,总失眠,失眠时总是胡思乱想,什么都想。医生开了药,我就吃。白天没有精神,总想睡觉,还有时候神情恍惚……这病有十来年了,越治越重,越来药量越大。现在我每天要吃五六种药才能入睡。”他介绍说。

  “如果不吃药情况怎样呢?”

  “不吃药不行,睡不着觉,就着急,就在**滚。”

  “一点也不睡吗?”

  “也就睡两三个小时。”

  “怎么知道只睡这么长时间?”

  他几经叙说也没有说出具体可靠的证据,只是模模糊糊地一种感觉。于是我转而问他:“可以讲讲你白天工作的情形吗?”

  “我们家里开了一片鱼塘,养鱼,没什么事,不是很忙累的活。”他说。

  我又初步了解了他的家庭的相关情况之后,虽然我猜想他还会有一些情况没有讲出来,也可以初步判断他的问题主要是睡眠障碍,由此带来一些连带的其它的身心障碍,不是什么神经症。因此应从调节睡眠入手。于是我分析说:“首先我想告诉你,靠吃药也许可以让人睡觉,但一般说靠吃药是不能治好失眠的。你吃了十来年的要命越吃越重,就是最好的例证。所谓失眠常常是自己夸大了主观感觉,觉得没睡好觉第二天就没精神。心理学上有个‘主观失眠’的说法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当人一旦用药时,就容易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我是失眠的人,要靠吃药才能入睡。结果哪天不吃药躺在**心理就会这样想:我今天会睡不着觉。于是呢,就果真睡不着觉了。其实,通常情况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使人能够保证起码的睡眠,闹失眠的人,常常是把不睡的时间的感觉夸大了。所以,除了特殊的暂时需要外,一般不用药物治疗失眠。以你的情况说,十多年前你正是二十几岁,因为某些偶然原因而有几天睡不好觉是自然而正常的。可是你一旦用药,在给自己贴了一个‘失眠者’的标签。于是,你就真成了失眠者了。人常常是先给自己贴一个‘失眠’的标签之后才失眠的。失眠这东西就是这样,你越在乎它,它越吓唬你;如果你不在乎它了,它反倒就自觉没趣缩回去了。你领会这个意思吗?”

  “您是说首先是认识上要调节好了,不要总想自己是失眠的人。”

  “对,你领会的很好。”我说。随后我又介绍了两个实用方法:一是充实活动。他主要活动是看管鱼塘,应该说活动是比较闲暇单调的。应该增加日常的活动内容,特别是增加一些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把一天的活动排的满满的,让自己有做不完的事。这样一来转移了自己对失眠的注意,二来调节了神经活动,从而有助于睡眠。

  二是欲擒故纵。失眠的人常常这样:一到睡眠时间就硬性地躺在**,强迫自己入睡,心里总想着怎么才能睡着,唯恐睡不好。只要你这样想,灵得很,你准睡不着。如果转念一想:睡好睡不好,无所谓,由它去。困就睡,不困就随便做点事什么的。躺在**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随便翻点书什么的,只是别看小说一类故事性强的书。反正睡好睡不好不碍什么事。结果呢?入睡反倒容易得多。这是因为总想怎样才能入睡,实际是刺激了大脑,而把这念头扔掉,欲擒故纵随它去,大脑反而平静了。于是人无意之间就进入了梦乡。

  最后我说:“别急,相信自己肯定会每晚都能进入幸福的梦乡。能睡个好觉了,身上的病也就好了,你也就精神十足地开始每一天的生活了。”

  电话里他满有信心地说:“谢谢您,我知道怎样做了。”

  放下电话,我想到最近一些读者咨询有关失眠的问题,顺便提醒朋友们,对于失眠以及其其他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需要用心领悟并一定要做到位,不能过分依赖药物和他人。如此,才能自己救自己,更好地为自己造福。

  又是一个失眠的话题我的《扔掉“失眠”这个标签》一文刊发后,不少读者朋友来电来信来访咨询有关问题。这里,综合读者的问题,再来谈谈失眠,希望对更多的朋友有所帮助。

  ——失眠就是失眠症吗?

  有时候,我们躺在**,或想着各种各样的心事,或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或忍受着某种躯体疾病的痛苦及精神疾病造成的情绪异常,或受到环境和条件的不良影响,这些都可能妨碍他的睡眠。这些失眠都是正常的失眠,不应划归为失眠症。因为这些失眠都“事出有因”,有的属于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的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客观原因而导致。由此可见,很多自诉失眠症或被医生诊断为失眠症的人,并非患有失眠症。就是说,人都有偶尔睡不着觉的时候,这很正常,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失眠”的标签。

  ——失眠症是怎样诱发的?

  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都是由于心理暗示诱发的。失眠症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自我暗示患有失眠症,或者医生暗示(诊断)他患有失眠症,那么这种暗示的延续和强化,就可能使他真正患上失眠症。失眠症的最大特点是主观虚构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关于失眠症的定义中有这样的话:“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对失眠存在恐怖或忧虑心理者可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症状持续存在”。这里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就是对睡眠状况的一种消极的主观评价;“对失眠存在恐惧或忧虑心理”,则是一种消极的主观体验——由不良暗示或不良预测引起的消极不良体验。这些都说明,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对于睡眠的过于关注,对于睡眠质量的过高要求和对于失眠后果的恶性估计。他们由于担心睡不着和睡不好而形成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影响了迅速入睡或睡眠不深;这种不满意的睡眠状况又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又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失眠症形成的过程和失眠症患者的真实写照。

  ——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真的没有满足需要吗?

  有的人虽然睡着了,却总是觉得全然未睡,有的竟说几个月甚至几年来一直未睡觉。一位求询者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还在工作,身体也没什么毛病。可他却说自己每天夜里只睡两三个小时。咨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最近老人晚上10点多睡下,早上5点左右醒来,即使打紧一点也有6个小时的睡眠。可老人却说自己失眠。显然,他的实际睡眠状况比他的自我估计要好得多。科学已经证明,一个人的精力能够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他的睡眠需要肯定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他们的所谓失眠多是主观失眠。

  ——什么是主观失眠?

  失眠的人常常夸大自己失眠的严重程度,实际上真正的睡眠时间一般远远多于自己诉说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失眠症患者的生理功能几乎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专家在医院里收治了一些自诉“彻夜不限”的严重失眠症患者。晚上10点,让这些失眠症患者上床睡觉,然后每隔30分钟呼唤一次患者的名字,如果呼唤一次患者没有回答,便继续呼唤,直到患者回答为止。这种观察实验一直到第二天清晨7点。从他们开始呼唤到患者回答之间的呼唤次数上,测定出患者睡眠的深度。如果呼唤1次,患者就能够立即回答,就证明患者处在清醒状态或浅睡状态;如果连续呼唤5次患者才能勉强回答时,就证明患者处在深睡状态。在被观察实验的失眠症患者中,只有一例存在失眠问题,其他十几名患者的睡眠曲线都几乎与正常人毫无差异,他们都已经得到了充足的睡眠。后来,学者们又利用脑电图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态作进一步的测定。他们根据睡眠时脑电图的大脑波形,分别测出了似睡非睡、浅度、深睡、最深睡等各种睡眠状态,将失眠症患者与正常人在一夜中的大脑波形进行比较,同样证明除了极少数失眠症患者入睡不好之外,其他患者的睡眠状况都几乎与正常人毫无差异。

  为什么出现主观失眠呢?这是因为,人在入睡前的清醒阶段对自己的意识活动有所记忆,加之失眠症患者在睡不着时又感到非常痛苦,记忆就更深,也就感到未眠这段时间特别长。在睡着之后,人处在无意识状态,因此就感到睡眠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瞬。这样,患者就感到整个整夜似乎都没有睡着。

  ——真正的失眠对人有多大危害?

  不少人错误地夸大失眠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他们诉说不能胜任工作、疲劳、记忆力衰退等,甚至认为自己的身体会因此垮掉,学习学不好,工作干不了,前途要完蛋。其实,这是杞人忧天,都是自己主观臆造出来的。即使是真的一夜没睡,对第二天人的身心活动也基本没有多大影响。这是心理学的实验证实了的。至于说长期没有睡觉却又正常生活的人,事实上还是主观失眠,是自己吓唬自己。睡眠和吃饭一样,人的机体几乎是本能地有一种自我调节机能。你上顿饭没吃好,下一顿肯定吃得香。睡眠也一样,你昨天欠了账,今天它就要你还。所以,那种感觉失眠对自己的身心大有危害的想法,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失眠者多梦有害吗?

  梦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一种内容和方式,是暂时神经联系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活跃与改组,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而且,研究发现做梦多出现在深睡阶段。这意味着做梦正是睡得好的时候。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人人都做梦。一般人睡醒后,立即受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刺激信息的作用,所以把梦境忘了。有的时候,人直接从梦境中醒来,对梦境就记忆犹新。因此,即使是常说从来无梦的人,如果注意自我观察,也会发现经常做梦。失眠症患者对睡眠情况特别关注,醒来就思前想后,所以就感到做梦特别多。为了把做梦当成未能熟睡的凭据,便更是常说多梦。

  ——药物可以治好失眠症吗?

  安眠药确实能够帮助睡眠,但单靠安眠药不能治好失眠症,往往还会产生副作用。失眠症患者往往产生一种错觉,认定自己是个真正的失眠者,必须服用安眠药方能维持睡眠,从而形成对安眠药的依赖。这就是安眠药的“副作用”。所以,当一个失眠症患者暂时不能解除对失眠的忧虑从而保证必要的睡眠质量时,可以服用安眠药以改善睡眠。但这只是暂时的辅助措施,不可依赖安眠药。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求询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说,已经吃了多年的安眠药,也没有治好失眠。所以,我一再强调,要治好失眠症,应该靠心理调节。

  ——怎样治好失眠症?

  一位朋友说:我已经10多年离不开安眠药,一天不服就入睡困难。有一天,我照例将开水和安眠药准备好,放在床头,正准备服用后上床睡觉时,忽然想起一件事该办,我便先忙着去办那件事。办好了,以为服了安眠药便上床睡觉。结果呢?很快入睡了,并且整个晚上都睡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大脑皮层贮存了这样的信息:安眠药已经备好,不用担心不能入睡。这就是说,他没有“失眠”的心理负担。这样一来,他没有服用安眠药,照样可以很顺利入睡,并且睡得很好。他又说:这一情况对我启发很大。我于是在第二天上床睡觉前,准备好开水和安眠药,放在床头,但不服用,上床睡觉。结果如何呢?我果然又很快入睡,并且睡得很好。以后,我每天晚上都照此办理,结果是每天晚上都顺利人睡,而且睡得很好。这又是为什么会呢?因为他的大脑皮层贮存了这样的信息:安眠药已经备好,就在床头,伸手可及,随时可以服用。因此他不担心不能入睡,没有心理负担。所以他顺利入睡,而且睡得很好。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渐渐地感到,没有安眠药,他完全可以顺利入睡,并且睡得很好。从此,他彻底摆脱了安眠药,也彻底摆脱了“失眠”的困扰。

  失眠的朋友自然不妨照此办理,但我们应看到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根本启示是:对睡眠越是不关注,不担心,没负担,没压力,顺其自然,心理放松,往往就睡得越好。所以最根本的对策是:不要过于关注失眠。

  人们在睡眠上的差异很大,不仅不同的人有差异,就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也有差异。人们对于自己的睡眠状况,应该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放松心态,哪一天入睡快一些,哪一天入睡慢一些:哪一天睡的时间长一些,哪一天睡的时间短一些;哪一天感觉做了梦,哪一天感觉没做梦,如此等等,都不必太关注。这才是一种正常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失眠症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留也留不住的“客人”了——它会知趣地悄然告退。

  跳出自我恐惧的深渊敬爱的马老师:你好!本来,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在小学我的成绩一直都特别好,不止在班里,在全校都是第一。慈祥的老师从来没有跟我大声说话,人缘也极好。我无忧无虑地成长着,几乎不知道什么是挫折。

  后来我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那里人才济济,我当然也就不怎么起眼了。我们的班主任是那种自以为是很嚣张的老师。不知是她看我不顺眼,还是怎么搞的,经常当众训斥我。这对一个被老师宠惯了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由于心灵上难以拉近距离,所以我就对她产生了恐惧和敌意,以至于每到上了她的课,我读书的声音都会发颤,更严重的是也传染到了其他几门功课。我也曾想改掉这个坏毛病,但越不想让它打颤,它就越颤的厉害,就越害怕,就越改不掉。从此,我就不再自信,心里也不再明亮,总有几块乌云,赶也赶不走。因为我总觉得和别人不一样,非常敏感,也非常自卑,所以人缘也坏透了,没什么朋友,很孤独,成绩也随之下降,人也慢慢消沉下去。到了初三下半学期,我总是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一次有个同学借了我二两饭票,我跟她要了。我就想,她肯定会说:小气鬼,二两饭票也要,还做朋友呢,明儿告诉同学们谁也别和她做朋友了。还有一次,一位重点高中校长来我校做报告,说了一句自谦话,我“嗯”了一声,他正好往我那里看。我就想,这回让人家记住你了,到高中后就不好过了,你的前程就完了,越想越怕。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例如,男老师走到我桌前,我会突然想:我会不会站起来吻老师一下,那同学们会怎么看我呢?又例如,我会不会突然唾别人一口呢?甚至到了家里,切菜的时候,妈妈在我身边,我就会想我会不会一刀砍过去杀了妈妈?啊!多可怕呀!明明知道就算把我自己杀了,也不会作出那些事来,可是一想到那情景,我还是会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心慌意乱什么事也做不好……如今,我已经不再上学,工作也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我始终做不好。在别人面前,我总是怕突然想出点什么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事,更怕别人看出我的不安,见到别人总是想要逃。而且做出一点违犯常规的事或犯一点错误,我就会想,我是不是神经不正常了!总是越想越害怕,心里越说不要想了,不要想了,就越想……有时候还想,我怎么会有这么可怕可耻的想法,充满自责感。每一天都在自我恐慌的漩涡中度过,我每天都在用脆弱的理智来维持我可怜的神经,我怕有一天,我会走火入魔……马老师,请问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请您快点把我从痛苦的深渊中拉出来!

  一个求助的女孩肖惠肖惠女孩:你好!马老师理解你的痛苦,但是,正如你自己所说,你的痛苦是自己吓唬自己造成的。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是你的人格特征所至。你的小学生活既是你的幸运,也是你的不幸。幸运的是你因“第一”深得老师的宠爱,不幸的是你因“第一”被老师宠惯了,不能面对不再受宠的日子。就是说,小学漫长的经历,让你形成明显的完美主义人格,自我期望太高,自尊心太重,对自我形象过于敏感。人总是对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看法,这就是自我意识。而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不是很准确客观的。要么是夸大了自己,这叫自我膨胀,要么是小瞧了自己,这叫自我萎缩。小学的经历,让你逐渐形成了膨胀的自我意识。你以为你是第一,大家得每时每刻把笑脸送给你。于是,你习惯了面对笑脸和掌声,受不了“不再起眼”的平凡和寂寞,受不了大家不再对你“众星捧月”,受不了一丁点批评,甚至受不了普通学生的待遇。于是,你心理失衡了,你由自我膨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自我萎缩,陷入了自卑的痛苦之中。

  你说的初中那位老师的种种不好,至多不过是曾经当众批评你,你说的人缘坏透了,不过是大家那你当一个普通同学。这不是一个学生很平常的生活吗?就是说,师生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对你不好,你的自卑是一种自作多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投射作用。所谓投射作用就是凭主想法推及外界事实,把自己心理上的一些东西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你感到失宠,就对自己不满意,讨厌自己。这种想法情不自禁地就投射到了别人身上,认定别人肯定不满意自己,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于是,你就感到老师很不好,同学也不愿作你的朋友。于是,你就不会脸上挂着自然的微笑和别人交往了。人际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互动性。互动的结果呢?老师也许真的感觉你有“不顺眼”,同学真的不敢或不愿和你交往了。于是,你就更是恐惧害怕,于是,你心中乌云难消。而且由于泛化,这样的心态扩散到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导致了强烈的心理压力。

  至于你后来的脑子里的种种“胡思乱想”,属于强迫症状的表现。一是强迫观念。表现为不由自主地在大脑中呈现某种想法、某件事、某句话等。你担心同学会不做你的朋友,担心高中的校长会让你不好过,就是强迫观念的表现。二是强迫意向。具体表现为内在驱使、内在冲动。这种内在驱使和冲动常常是伤害性的或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如想杀妻、灭子、捣毁家用电器,或在公共场合吻陌生女孩脸蛋等。你想到会不会吻男老师,会不会唾别人,会不会杀了妈妈,都是强迫意向的表现。它仅是一种意向而已,不会真正付诸行为。请你放心。再说,人都有胡思乱想的时候,绝非你一个人如此。

  你怎样才能跳出痛苦的深渊?

  最关键的办法是学会用一颗平常心接纳自己。怎样叫接纳?比如小孩子学走路摔倒了,妈妈不是责备,而是心态平和地叫孩子再来。这时孩子感觉得到了鼓励,他会继续学走路,而且更有勇气。这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接纳。接纳自己,就是无条件地无批判地接受自己的现状,用心灵爱自己。这就需要对把自己看成平常人,多些平常心,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只要你有了平常心,你就会领悟到,人生在世怎能总是第一?刚刚工作怎能样样精通?况且与我同龄的女孩可能还离不开妈妈,而我已经走向社会,已经自食其力,不是很了不起吗?就是胡思乱想,别人也会这样,怕什么?于是,你就会感到天还是那样蓝,地还是那样宽,自己还是一个好女孩。这样,有了对自己的爱,你的心就不再混乱,脑子就清醒了,做起事情来就开心轻松了许多,就会有了自己的节拍。生命的节拍本来就是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就像破土的种子,那么强大,那么顽强。接纳自己,才会萌生源于心灵深处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来自外部的强迫,而是使自己更好更完善的内在动力。由此,你心中的乌云也就随风飘散,就会看到你的生活中一直有晴朗的阳光。为了更好地帮助自己领悟上面的意思,你不妨写成功日记,就是记录下你认知调整的每一点收获。

  至于强迫症状,人们生活中难免多多少少会有胡思乱想的时候,不要怕,你可以从两方面对付它。一方面是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刻意采取什么办法来克服,不刻意地去对抗它。好比一个跳动的皮球,让它静下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管它。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也是这样,有时候,你越是刻意压抑,它就越来和你对抗。所以,一切顺其自然,心里爱想什么想什么,你该干什么干什么,那些“胡思乱想”反而会自行消失。一方面是采取措施。可以采取震惊法。比如,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站起来,弄出一个强烈的声响或做一个强烈动作,并大声说“停!”。多次做到后,可以不用声响和动作,只用“停”的命令,并依次降低声音,如改用正常声音、微弱声音直至仅在内心说“停”,来驱除强迫观念等强迫症状。还可以用替代法。比如,胡思乱想时,立即去做需要高度注意力的活动,从而使强迫症状自行消失。你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不过,关键的还是前面说过的用一颗平常心来接纳自己。从来信看出,你是一个很有悟性的女孩。相信你对我们的沟通能有很好的领悟,并积极地自我救助。期待着你的好消息。

  心理咨询师马志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