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一生三学

§第八章 忍让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一生三学 孙颢 14324 2024-10-22 02:26

  

  1.退得巧才能进得妙

  忍让绝不是退让到底,而是暂时潜伏的必要,是形势比人强环境下的曲折求存之术。做人难,办事还难。一个人若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措置裕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做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成功之目的,需要牢记一个“退”字。退是一种糊涂谋略,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面对千难万阻,要顺顺利利地办成事,不懂得以退为进怎么行!

  汉时,中原是泱泱大国,四围的南越、夜郎、楼兰等小国,俯首称臣,岁岁上供,可是难免有不服管制的君王,拥兵自立,令朝廷非常头疼。如果派兵攻打,他们地处边夷,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士兵很难适应,难免损兵折将。再者路途遥远,物资耗费不赀,国力难免损伤;而如果不派兵打击其气焰,小国难免彼此效仿,有损大国威仪。

  吕后总览朝政时的南越王赵佗就令朝廷大伤脑筋。朝廷大臣普遍认为赵佗根本不堪一击,纷纷劝说吕后出兵攻打赵佗,收复南越。他们说,“南越为蛮族之邦,其军队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昔日高祖皇帝无心攻打他们,便实行了安抚政策。现在我国兵强马壮,物资丰厚,正是讨伐南越的好时机!”吕后担心兵祸再起,没有同意立即发兵,然而她还是对南越王赵佗充满了恨意。

  长沙国和南越为邻,长沙王为了扩大势力,极力主张对南越用兵。长沙王见吕后不肯动武,于是建议禁止在南越边境上进行铁器交易,以遏制南越的发展。赵佗见朝廷政策有变,十分气恼,他便派军队攻陷了长沙国南部数县。吕后派兵反击,攻入南越国境内,才平息了战争。

  吕后死后,汉文帝即位,在南越的问题上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办法。一位反战的大臣对文帝说:“我乃天朝大国,要打败小小的南越不在话下。可问题是,现在我军受不了南方的酷热潮湿,若打起仗来一定伤亡惨重。何况蛮族人生性野蛮,不好治理,我们胜了也会在南越的事情上大费精力,这样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文帝闻听觉得很有道理,便问这位大臣的看法。这位大臣回答说:“做事不能为了虚名而受实害,如果皇上不在意取胜的虚名,那么就可以不去战胜南越,改攻伐为安抚。南越一旦受了皇上的恩惠,一定会感恩自省,消除对我国的敌意,这样国家就安宁了。”

  文帝于是撤出南越国的汉军,对赵佗好言安慰。赵佗的亲人墓地在真定,文帝就将真定赐给赵佗,并派人按时祭祀。文帝又寻访赵佗的亲属,对他们礼遇优待,还亲封他们做了朝廷的高官。

  赵佗知道这些事情后果然被感动了,从心里敬重文帝,他上表文帝请和,说:“从前我不明事理,冒犯天朝的神威,现在看来我是罪孽深重啊!”赵佗请求以藩属国的身份,入京进贡。从此南部边境平静下来。

  吕后武力征伐没有做到的事,文帝只靠安抚就做到了。面对小势力的挑衅,文帝恩威并施,既让南越感受到了汉邦大国的实力,又给予他一定的优待,从而一方面减少了伤亡,一方面也让赵佗感受到了大国的仁义,使他真正的臣服,不再危害一方。

  退让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策略,往往让你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

  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世上让人们羡慕的事很多,不少人只停留在羡慕之上,并不靠努力去争取,结果他们“终生有恨”了。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要求人们不要空想,要真抓实干。人生是有限的,机会也是不等待人的,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工作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国时期的名臣诸葛亮,幼年丧父,他便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了叔父诸葛玄的门下。

  诸葛亮很有志气,一次他和诸葛玄谈论了很长时间,诉说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令他感到奇怪的是,诸葛玄只是端坐而听,却没有说一句话。

  诸葛亮有些难堪,他对叔父说:“我说得不对吗?为什么你不肯指点我呢?”

  诸葛玄说:“你年纪还小,不知道做大事的人是不会像你这样夸夸其谈的。我看你说得虽好,但读起书来并不认真,以后靠什么去实现你说的话呢?”

  诸葛亮深受触动,从此读书刻苦,再不以空谈为能了。

  诸葛亮长大以后,学问日渐精深,但他从没有满足的时候。

  一次,诸葛玄对他说:“你学问有成,应该有所作为。荆州牧刘表和我有交情,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一定会收留你的。”

  诸葛亮说:“我的才能还只是小有所成,如果轻易出山,虽然可得一时的富贵,但终不是我的志向。”

  他没有答应诸葛玄的要求,仍是钻研学问,苦读不止。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到隆中,亲自耕种土地,磨砺自己的意志。有人劝他不要浪费自己的才能,诸葛亮说:“现在天下大乱,没有大才的人是不能平定天下的。我不是不想出山,而是担心我的才能不够啊!”

  诸葛亮日夜苦学,他的学问早超过了众人,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于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卓越才能,建立了丰功伟业。

  诸葛亮勤奋务实,苦练本领,在以后的军事生涯中才能智计无穷,建立大功。他是个实干家,其业绩也不是虚幻的。

  在真刀真枪的人生战场上,只有真本领的人才有获生的希望。人们对此不要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行动要落实到实处,大话吓人是没有市场的,否则就难以生存了。

  东汉时,廉范拜博士薛汉为师,跟随他学习学业。

  廉范时刻不敢偷懒,常常学习到深夜。一次,薛汉劝他不要过于辛苦,廉范说:“我天生并不聪明,如果不用勤奋弥补,那么就没有指望了。”

  薛汉夸他有出息,于是把自己的学识倾心传授,没有一丝保留。

  廉范学习期间,有地方官府征召他做官,廉范都以学业未成而回绝了。他对薛汉说:“若只想做个小官,我现在的学识应该可以应付了,这样一来我就失去了做大事的机会,请求你让我留下。”

  廉范学业大成之后,陇西太守邓融请他到官府任职。廉范知道邓融为官不法,便毅然推辞。邓融想报复他,廉范于是隐姓埋名跑到洛阳,做了一名狱卒。

  后来邓融事发获罪,廉范正巧负责看管他。他对邓融悉心照料,却不肯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有人知道了实情,劝廉范不要干这样的傻事,说:“对邓融有心是很难得了,为什么还要关照他呢?”

  廉范说:“我读书很多,如果明白了书中的道理而不加以实行,那么我就是白白读书了,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呢?圣贤教诲我们要仁爱对人,我现在正是学习仁爱啊。”

  邓融在狱中得了重病,廉范没日没夜地在他身边侍候。又有人怕他招来非议,对他说:“邓融是朝廷重犯,如果人们误会你和他是同党,你不是很危险吗?”

  廉范说:“仁爱本是不讲得失的,否则就不是仁爱了。我的行为若给我带来麻烦,只要不是我的错,我都可以坦然接受。”

  邓融死在狱中,廉范亲自赶车把他的灵柩送回他的家乡,把他安葬了。

  廉范的义举渐渐传开,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百姓纷纷写信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也多次征召他。一时之间,廉范成了天下最有名的人物,被尊为当时的圣贤。

  廉范不沽名钓誉,注重身体力行,这是他成名的根基。他做事不是给别人看的,完全出于本心,人们才会真正佩服他。

  有些人不干实事,总以为干了实事也得不到好的回报,这是因为他们的虚荣心太旺盛了,也是他们不相信世人的缘故。有这种想法的人是自私和偏激的,他们的讲究实惠与怀疑一切,使他们丧失了做事的原始冲动和责任意识,只能被动地应付了,而这恰恰是失败的根源。成功容不得杂念和猜疑,人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对待它。

  3.讲究做事的方法

  做事情也要讲求方法,一味蛮干,只会将事情搞砸,与原定目标相差甚远,而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稍微退一步,不直接朝着结果去,而是采用迂回的方法,反而能够达到目的。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了。接任的孝成王年纪尚幼,大权由母亲赵太后掌管。秦国看赵国困难重重,乘机进犯,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却提出拿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做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心爱之子,太后执意不让他去,并对劝说的大臣大发雷霆,宣称谁再敢来劝,就要吐他一脸唾沫,意思就是要不识相的人好看了。

  形势相当危急。一面是秦军步步进逼,一面是太后不舍心爱之子去当人质。使齐国的救援不能成行,国家命运危在旦夕。

  这时左师(官名)触龙来到朝廷求见太后。太后也明白对方来意,所以冷着脸与他相见。触龙因年迈,行走困难,慢慢走到太后面前,开始了这么一段对话:

  触龙:“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很久没有来见您,但我常常挂念着太后的身体,今天特地来看看。”

  太后:“我也是靠车子代步的。”

  触龙:“每天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

  太后:“用些粥罢了。”

  触龙:“我也不愿吃东西,勉强出去走走,每天三四里路,稍微可以吃一些,身子骨也硬朗了。”

  通过开头几句的互致问候的话,太后的怒气稍为平息了一些。这个话头的目的也达到了。

  触龙:“我有一个希望,请太后做主。我的儿子舒祺,年小才疏。我年纪大了,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当个卫士,守卫王宫。”

  太后:“可以,年纪多大了?”

  触龙:“十五岁,岁数是小了一点,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给您。”

  话题转到了儿子身上,他的要求既表达了对国家的忠心,更重要的是涉及如何对待子女,这就与太后的症结自然联系起来了。但触龙此时还不能提太后的儿子,只能作为伏笔。

  太后:“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触龙:“比女人还厉害呢。”

  太后:“哪里话,女人才是最疼爱儿子的。”

  触龙:“我觉得您疼爱女儿燕后超过儿子长安君。”

  太后:“错了,我疼爱燕后的程度比长安君差远了。”

  触龙:“不,父母疼爱儿子就应该替他打算得很远。您把女儿嫁到燕国时,虽然也悲伤,但每到祭祀时却祷告别让她回来,这不是希望她的子孙世世代代相继为王吗?”

  太后:“你说对了。”

  此时的话题已不知不觉谈到男人与女人谁更爱孩子的问题。触龙立即抓住这个时机,趁热转到自己要说的正题。但他却不能提人质的事,而仍采用迂回的手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比较,表面看来纯属太后个人家事,所以太后能够接受,并被触龙的一些新鲜提法(如男人比女人更爱儿子)所吸引,使讨论逐渐深入,步步逼近主题。

  接着触龙又把话题转向历史。

  触龙:“请您想一想,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之外,过去的赵家子孙到今天还有谁能把爵禄继承下来的呢?”

  太后:“没有,没有。”

  触龙:“其他国家呢?”

  太后:“也没听说过。”

  触龙:“这就大有文章啊。这些子孙都靠继承父辈传下的现成爵位,地位高,又没立过功劳,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没有对国家做过贡献,毫无才干和经验,又行使很大的权力,这就相当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地位就很脆弱,容易受人偷袭,自己遭到杀身之祸不说,还连累他的子孙。如果您要提高长安君的地位,只靠封地加官,却不让他立下功劳,将来您去世,他凭什么功劳在国中立脚呢?所以我以为太后爱他不如爱燕后。”

  太后:“你说得对极了。好,长安君的去留听你安排吧!”

  触龙的游说,以柔克刚,言语温和亲切,娓娓动人,可谓“义正而词婉”。触龙用“缓冲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诱法”开后门托幼子,用“旁击法”谈燕后作陪衬,用“植入法”说过去看未来。先使太后息怒,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你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鱼饵,使得太后不自觉地谈论起长安君的话题来,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的结论。迂回包抄从而使得赵太后主动缴械。

  触龙非常了解赵太后爱子、溺子之心,于是采用拿人心比己心,以自己的爱子之心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太后心结。退是为了进,想要达到目标,在对方倔强的时候,适当的退一步,不弄僵了关系,再慢慢和缓的商量,以退为进,循循善诱,最终达成目标。一味直来直去,虽然心意是好的,但对方却不一定接受,反而会误会了好意。

  4.达观权变,进退适宜

  古今名士,莫不推崇“魏晋风度”,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而其中谢安可以算得其中的顶尖人物。

  公元317年,世家大族王导及其兄弟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东开创了东晋基业,琅琊王氏也因此成为东晋第一大豪门。王导死后,桓温翦除了庾氏势力,专擅朝政,桓氏家族随之兴起。谢安就是在桓温执政前夕出仕的。桓温掌政权后仍不满足,他多次北伐,企图为谋取帝位做好准备。他曾抚着自己的枕头说:“大丈夫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政局再次出现危机。简文帝的日子因桓温虎伺一旁也特别不好过,脆弱的他不堪忧虑与恐惧,终于一病不起。临终时,他仍慑于桓温的**威,竟在遗诏中说:“如果儿子可以辅佐,就请您辅佐;如果他不成器,您可以自取天下。”这就等于给了桓温篡位的口实。在这紧急关头,王坦之与谢安力谏简文帝改写遗诏,请桓温以诸葛亮和王导为榜样辅政,并立司马曜为皇太子。当拥兵姑孰(今安徽当涂)的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希望的那样,禅位给他,十分恼火;谢安等人则趁他不在京都,马上立太子做了皇帝。桓温气急败坏,于是在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二月,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王坦之早就听人说桓温此次来就是要杀他和谢安,所以非常害怕。他让谢安拿主意,谢安镇定自若而又十分郑重地告诉他:“晋朝的危亡,全看我俩此行了。”

  二月的京城,春寒料峭,桓温的到来更给这里增添了一派肃杀气象。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他俩之间的“角逐”已不止一次了。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笼罩在空气中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消除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以前,人们还认为王坦之和谢安的才能都非常高,通过这件事,人们才认识到王坦之稍逊一筹。

  新亭风波后,全靠谢安和王坦之的忠心辅佐,才把局面逐步稳定下来。但是,野心勃勃的桓温却依旧不肯放弃自己做皇帝的梦想。不久,他回姑孰养病,暗示朝廷授他“九锡。”“九锡”是历代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桓温身患重病更是急于获得,想着好歹当他几天皇帝。桓温让袁宏按他的意思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袁宏把诏令拿给谢安看,谢安一看,只说了一句“不好”,便动手进行修改。就这样一共修改了好几次,拖延了几十天,也没有定稿,一直拖到七月桓温病死。至此,司马氏朝廷面临的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

  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

  谢安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论事业才干,他巧施手腕,平衡各家势力共御外侮;淝水之战中,击溃数倍于己的前秦大军。论个人修为,他内玄外儒,精神高蹈又脚踏实地,以出世精神成就一番入世事业。最了不起的是,他在重压下总能如海明威所说“保持优雅风度”。这种重压下保持的优雅衡量了敌我实力,猜透了对方招数的智慧;是不成功则成仁,淡漠生死的勇气;是进退适宜的坚实后盾。

  5.处变不惊,进退裕如

  一个人不会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常因未做心理准备而慌乱不堪。所以,我们应首先在心理上做好准备,遇到异常情况也就不会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了。

  生活有规律的人,常常懂得物有所归这个道理。事先整理自己身边的事,不一定只为预防不测而做。即使在平时遇到意料不到的事,做起来也非常方便。

  办事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在办事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清醒、明确的意识谋划中,和在实施的过程中是否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段秀实是唐代郭子仪之后的名将。字成公,陕西千阳人。幼读经史,稍长习武,言辞谦恭,朴实稳重。先后任安西府别将、陇州大堆府果毅、绥德府折冲都尉等职。安史之乱时,授泾州刺史,封爵张掖郡王。公元766年后,任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行军泾原郑颖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四年,吐蕃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公元780年,加封检效礼部尚书,不久因杨炎进谗贬司农卿,调回长安。公元783年,泾原兵在长安拥朱泚为大秦皇帝,他当庭勃然而起,以笏板击朱泚,旋被杀。朝野赞叹:“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如秀实之贤。”

  段秀实在泾州(今甘肃泾州北)任刺史时,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时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权倾朝野。郭唏是他的儿子,随父征战,有战功。广德二年,吐蕃入寇,朝廷封郭唏为御史中丞,领军援彬州(今陕西彬县)。这时其父自行营入朝,由他兼任行营节度使,驻军于彬州。郭唏仗着其父的权势,放纵士兵在彬州胡作非为,随意在大街上抢夺百姓财物,捣毁器物,撞杀孕妇。彬州是节度使白孝德管辖的地方,他听后感到很头痛,因为他是郭子仪的部下,碍于郭子仪的权位,使得白孝德有所顾忌,不敢过问这件事。而靠近彬州的段秀实闻此很不满意。这事本来同他没关系,但是,他却主动找到白孝德,请求派他去担任都虞侯(军队中的执法官),以便制服郭唏部下的不法行为。白孝德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段秀实担任都虞侯不久,郭唏部下的17名士兵上街捣毁了一家酒家的酒器,杀死了酿酒的技工。段秀实知道后,立即下令逮捕了这17名士兵,并将他们斩首示众。百姓见后无不拍手称快。

  但是,这一下却捅了蚂蜂窝。郭唏军中士兵大为震动,悉数披上铠甲,杀气腾腾,企图向段秀实报复。一时间,剑拔弩张,一场流血冲突在即。

  白孝德闻讯大惊失色。连忙召见段秀实问“将奈何?”段秀实从容不迫,要亲去郭唏营中处理此事。白孝德不放心,要派数十名士兵护卫他前去。他尽请辞去,解下佩刀,只选了一个既老且跛的士卒随他同行。

  至郭唏营前,披甲执锐的士兵涌出。段秀实见状,笑着说:“杀一老卒,何需这么多甲兵?我戴着我的头来了。”众士兵见状,皆谔然。接着,他让士兵请郭唏出来说话。郭唏出,段秀实说道:“副元帅功勋盖世,当善始善终。今天,阁下却放纵手下,姿意作恶。这样做,势必引起混乱,影响国家安定。皇上追究下来,将罪及副元帅。乱皆起因于阁下。人们会说,阁下依仗副元帅,不守法。这样,令尊大人的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恐祸将至。”话音未落,郭唏立刻向段秀实拱手致谢。说道:“幸亏您及时赐教,恩甚大。我愿听先生的。”随即,他喝令士兵“解甲归营,有敢乱来者死”。段秀实为了考验他,留下来吃饭、过夜。郭唏怕出意外,一直陪在段的身边。次日晨,二人到白孝德处,郭唏向孝德谢罪,请改过。彬州从此无祸。

  段秀实敢于顶住压力惩罚郭唏部下的士兵,不畏强暴,为民请命,显示了他的嫉恶如仇,而之后独闯军营,言笑自如,不惧怒火冲天、剑拔弩张的郭唏,慷慨陈词,剖析厉害,说服了想要报仇的士兵们,进退之间,消弭祸事,显示了其高超的处事智慧。非大勇不能舍生赴死,非大智不能平息敌怒,如此名将风采不单是战无不胜的功劳积聚,更缘于这种为人处世中进退适宜的秉性。

  6.后退有时亦是进步

  在很多时候,退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步是必然的。许多人对后退常常不理解,认为是一种倒退。事实上,在前进中,双方对峙势均力敌的时候,干耗不是出路。当有一方出现异常而后退时,他的目的很明显:打破僵局,争取最大的冲击力。

  禅院里有一群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边练习绘画。他们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龙在云端盘旋,虎踞山头怒吼,但大家却都觉得这幅画动态不足。

  正在这时候,老师父过来了,大家急忙上前请教,如何把龙头仰高虎头伸前,表现更为凌厉。

  老师父看过后说:“不对,龙在攻击前颈要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要向下压低!”

  学僧们还是不明白,问道:“师父,龙头后屈,虎头贴地,实在不够威武雄壮啊!”

  老师父微微一笑,缓缓地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老师父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他都要先积蓄力量。力量积蓄的过程,并不是要你昂首挺胸,而是屈腿弯腰。这正如“龙在攻击前颈要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要向下压低”一样。这就告诉我们这些在职场上行走的人们,气不要太盛,心不要太满,才不要太露。因为退步不但是前进的张本,更是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我们看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虚谨慎,把头低下来。

  几年前,小王有个破格提前晋升职称的机会,单位当时够条件的只有两人,可名额只有一个。小王的竞争对手是一个工龄差不多有他年龄长的女性前辈。若比资力,小王欠缺,但若比业绩、比人气,小王相信自己不会输掉。因此小王写好了煽情的演讲稿,踌躇满志地准备放手一搏。但因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儿,却使小王改变了想法。

  有一天,刚到单位,小王就看到自己的竞争对手正默默地用拖布擦着办公室门前走廊的地砖。友好地打声招呼后,小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靠在椅子上发呆。在单位里,她很平凡,没有突出的业绩,没有各种高层次的奖励,甚至在单位年末考核的时候,因为业绩平庸,她也总是排在后面。可是她就那样默默地奉献着,一干就是20多年。此时,这份职业于她,已经升华为事业了。跟她比起来,小王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即使自己再能干,一天能顶过别人三天吗?今年自己若不晋升职称,明年一样有机会,因为自己还年轻。而40多岁的她若还晋升不上,机会就会越来越少,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门槛也会越来越高。想到这儿,小王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出评选。

  晚上回来,小王家里的电话成了热线,都是同事打来的。有的说:你真傻,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有的说:没想到,年纪轻轻,却如此识大体;有的说:你的自信哪里去了,这可不像你的行为啊,百折不回才是你,是不是有苦衷?还有的说:做得对,我们支持你!

  这件事情,虽然使小王在个人利益上受到点损失,可能每个月少得两百元钱,但是,却使他在同事中树立了威信。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更加支持小王、信任小王、理解小王了。

  第二年六月,小王被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并以此为动力,迈向一个个新的台阶。

  “退步原来是向前”,这话说得多透彻,多经典。然而一般人却总是认为人生只有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并且更是向前,更是风光。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从事事业,把稳正确的方向,不能一味蛮干下去,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

  有时候,低头与退步,并非消极,也并非懦弱,那是一种态度,明朗且健康;那是一种姿势,看似弯曲,实则蓄积;那是一种心法,锻造勇气,锤炼品性;那是一种通透,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7.忍绝不是退让到底

  忍不是退让到底,而是像弹簧一样,压缩自己,积蓄力量,在因缘际会之时,向自己的目标,扑上去。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本来是个老谋深算、绝顶聪明的人,却总喜欢装糊涂。当年他在五丈原,凭借一套大智若愚、软磨硬泡的阴鸷功夫,终于拖垮了老对手诸葛亮,居功至伟,在国内也权倾一时。正因为功高震主,少不得引来同僚的妒忌和朝廷的猜疑。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

  曹爽大权在手,就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了。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不上朝了。

  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太傅生的是真病还是假病。

  有一次,有个曹爽亲信的官员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的时候,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要他顺便探探情况。

  李胜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旁边两个使唤丫头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别提有多高兴啦。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

  哪儿知道等曹爽一帮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就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

  生活中,涉及大原则的事情不多,许多矛盾和纠葛,大多是生活小事。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忍,学会谦让。忍不是表面的忍气吞声;忍是一种负责和担当。忍,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糊涂手段。不能忍,便不会糊涂,不会糊涂,也根本忍不下去。所以忍之一字,万妙之门。卧薪尝胆,三千越军可吞吴;韩信甘忍**之辱,不愿争一时之短长,而终成盖世之功业。此种忍,不是屈服,而是退让中另谋进取;也非逆来顺受,而是委屈求全以便我行我素。得理也须让三分,小不忍则乱大谋。

  8.时机未到就要能忍

  世界上的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也是一位善忍、能忍的高手。

  在洛克菲勒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缺乏,他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邀请昔日同事加德纳先生入伙,有了这位富人的加入,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做很多想做、有能力做、只要有足够资金就能做成的事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克拉克带来了一个钱包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一份屈辱,他们要把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更名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而他们将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公司名称中抹去的理由是:加德纳出身名门,他的姓氏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是一个大大刺伤洛克菲勒尊严的理由,洛克菲勒很愤怒!同样是合伙人,加德纳带来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资金而已,难道他出身贵族就可以剥夺洛克菲勒的名份吗?但是,洛克菲勒忍下了,他告诉自己:你要控制住你自己,你要保持心态平静,这只是开始,路还长着哪!洛克菲勒故作镇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克拉克:“这没什么。”事实上,这完全是谎言。想想看,一个遭受不公平、自尊心正受到伤害的人,他怎么能有如此的宽容大度!但是,洛克菲勒用理性浇灭了自己心头燃烧着的熊熊怒火,因为他知道这样会给他带来好处。

  忍耐不是盲目的容忍,而是要冷静地考量情势,要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会偏离或加害目标。如果洛克菲勒对克拉克大发雷霆不仅有失体面,更重要的是,这会给他们的合作制造裂痕,甚至会导致克拉克一脚把洛克菲勒踢出去、让他从头再来的恶果。而团结则可以形成合力,让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大,洛克菲勒的个人力量和利益也必将随之壮大。

  洛克菲勒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在这之后他继续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热情工作。到了第三个年头,他就成功地把那位极尽奢侈的加德纳先生请出了公司,让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重新竖立起来!那时人们开始尊称他为洛克菲勒先生,他已成为富人。

  在洛克菲勒眼里忍耐并非忍气吞声、也绝非卑躬屈膝,忍耐是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一种性格磨炼,它所孕育出的是好胜之心。结果正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克拉克—加德纳公司永远成为了历史,取代它的是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洛克菲勒就此搭上了成为亿万富翁的特快列车。这就是能忍人所不能忍之忤,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

  在任何时候冲动都是有志之人最大的敌人。如果忍耐能化解不该发生的冲突,这样的忍耐永远是值得的;但是,如果顽固地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化解危机,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忍耐的人和事太多太多,而引诱我们感情用事的人和事也太多太多。所以,我们必须要修炼自己管理情绪和控制感情的能力,要注意在做决策时不要受感情左右,而是完全根据需要来做决定,要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还需要知道,在机会的世界里,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争取,如果你真的想成功,就一定要把握并利用自己的机会,更要设法抢夺别人的机会。

  记住,要天天把忍耐放在身上,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机会和成功。

  9.厚积而薄发

  锋芒毕露,在人生的战场上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筹码。我们在过度暴露自己优点的同时,缺点也会被别人看得一清二楚。只有隐藏自己的实力,才能在战场上出其不意,获得成功。如果在一开始就让别人把自己的底牌看了个遍,在交手之时便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连防守的机会都失去了,最后只能任人宰割。如果把锋芒藏在背后,放低姿态,低调为人,反而能够韬光养晦,等待机会,厚积薄发,进而一举击败对手,大胜而归。

  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有一家公司从事棉纺工业,产品流向世界各地。这引起了日本同行的注意。这家公司位于一条热闹的大街旁。每到中午,公司职工都到对面唯一的一家餐馆吃午饭。不久,这家餐馆附近又新开了一家餐馆,馆内的管理服务人员清一色都是日本人。餐馆一开业就十分惹人注意。它不仅价格比英国餐馆便宜,而且味道鲜美,服务态度极佳。那些英国职工慕名前来,渐渐地把就餐重心移向了这家日本餐馆。有时,某些职工没带钱,也可以先赊账,并同样受到热情的招待。久而久之,搞得人缘极好。

  几年后的一天,这家餐馆突然倒闭,理由是由于出售的饭菜价格低廉、成本高而引起亏损。这家餐馆的经理和堂倌扬言“无钱回国”,并通过那些常来光顾的吃客——一些工程师及高级职员,请他们说情,协助谋求职业,以便筹集路费返回家园。

  由于这些高级职员平时受到日本堂馆的“特殊照顾”,对于他们格外同情,因此都极力向公司推荐。起初,公司也相当谨慎,但经不住高级职员的屡次担保,最后不得不松口了。但是规定:所有进厂工作的日本人不许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面做做粗装工,如推筒管、运袋皮、装纱等,只要一到车间门口,就由英国人接管。

  经过一个时期的紧张观察,公司管理人员发现这些日本人忠实可靠、干活卖力,并无任何可疑之处,警戒慢慢地消除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日本人不仅能自由地进入各车间,而且有的还被安排到技术部门工作。

  可是,公司里的上上下下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家日本餐馆的全体人员都是日本第一流的纺织专家。他们一边默默工作,一边把英国纺织机的先进设备部件、结构及作用等,都牢牢记在心里。

  若干年后,日本人声称已积蓄了一笔款子并准备回家。他们顺利地办好了出国护照,启程返回日本。回国后,他们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设计出一套在当时来说相当先进的纺织机械。从此以后,日本的纺织工业出现了一次大飞跃。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强者。面对不可战胜的强大势力,处于弱势的我们不妨采取守势,暂时卧倒。这样做并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正如大仲马在《基度山恩仇记》中所说:“等待,这是一个奥秘——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他作为跳板。”这样低调的行为会带来积聚力量的时间,使我们能够再度站起来,取得成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