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皇帝为什么不肯南逃保命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我们回到刚才撂下的周皇后的那句话上。周皇后临死前说,夫君,你就是不听我的劝,你别忘了,咱南京还有一个家,咱们应该早早地南迁。说完这番话后,周皇后就自缢身亡。但是这句话引发的问题却是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趣的一个谜题,就是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
对于任何一个生物来说,风险来临,跑是正常反应,也没什么丢脸的。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还有可能,不都是跑吗,西晋不行了,南迁永嘉南渡建东晋;安禄山打来了,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就跑,杨玉环耽误了跑,那杀掉接着跑;后唐唐僖宗都跑过。北宋灭亡了,康王赵构也跑,到南边建南宋,这是正常的。
尤其是宋朝那个宋徽宗,你别以为宋徽宗是老老实实被摁在东京汴梁的,没有,人家在1125年的时候,金军南下,第一反应就是跑,把儿子叫来,你来当皇帝吧,钦宗,你来做,我到镇江去进香,到佛祖面前去为国家祈福,就跑了。后来是因为金军退出了,他觉得没事儿了,又怕大权旁落,这才二次回到东京汴梁。金国人杀了一个回马枪,才把老爷子给摁在东京。不是不跑,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个本能。
而且跑的时候,你会发现历朝历代的皇帝腿脚都挺快,南宋赵构是从扬州到南京、到杭州、到温州,最后搜山检海捉赵构,一直跑到海上去了。包括南明朝那个后来的永历帝,不是直接跑进了缅甸吗?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跑?
当然事后来复判的话,作为历史我们不容假设,但是我们如果假设他跑了,实际上当时对明朝来说还是相对有利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分析三个简单的条件:第一,北方当时是连年大旱、大灾,兵连祸结,北方已经糜烂了。那你跑到南方之后,把一片烂摊子丢给李自成。后来证明李自成实际上没有行政统治能力,他一帮农民军,没有长期的行政习惯和传统;加上北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清朝,后金在那儿盯着他。把所有这些烂摊子和问题扔给李自成,没准儿李自成真的就像后来那样,一会儿就兵败如山倒,那你崇祯皇帝再带着自己的几百年皇权正统杀回去,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第二,就是如果你跑,那么在南方建立南明,跟北方,不管是李自成的政权还是清朝,我们划疆而治。这里存在一个合法性问题,因为你是崇祯,你是皇帝,是天然具有合法性的。无论是东晋的司马睿,还是南宋的赵构,其实在刚刚登基的时候,都面对着巨大的一个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因为徽钦二帝北狩,被金国人抓走,没有正式让位给你赵构。赵构一朝,南宋高宗一朝,始终面对着一个是不是要迎二圣还朝?你这个皇位坐得是不是合法?始终面对这个问题,秦桧的故事、岳飞的故事,都是纠结在这个问题上。
可是崇祯没有这个问题,无论你跑哪里你就是正根的皇帝。后来南明出现什么福王系、唐王系,包括左良玉的叛乱等等,都是在争夺这个合法性,导致南明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力量来抗清,这就是后来的问题。崇祯皇帝不南迁,也直接导致后来南明的覆亡。
更重要的一条,是明朝有一个天然的优越之处,就是在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当时迁都到北京,南京是留下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系统的。北方有一个尚书,南方就有一个,明朝始终是双首都制。崇祯皇帝如果南迁到南京,他是有一套现成的,马上就可以启动的行政班子可以接受管理。这比当时南宋的高宗赵构面对的情形要好得太多太多了。但是他没有做,没有跑。为什么?
那让我们回溯到历史。有时候中国人读历史,老喜欢讲一句话,叫说时迟那时快。而实际情况是什么?是说时快,那时迟。
大家说明朝,有一句话叫“传庭死,明朝亡”。传庭是谁?孙传庭。孙传庭在潼关战死,跟李自成冲入敌阵战死了。1643年的冬天,李自成大军正式挥兵东进,1643年的12月30日,距离崇祯皇帝死的4月25日将近5个月,完全来得及跑,为什么不跑?
其实在1644年的2月,大概是2月20日,其中有一个大臣,这个人姓李,叫李明睿,他就提出了整套的方案,说老爷子,不行了,咱跑吧。崇祯皇帝他不知道吗?他也知道,说是该跑,但是他跟李明睿讲了一句话,说这个事要保密,事不可泄,泄我则杀你之头。随后李明睿就根据主子的意思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比如让皇帝掏私房钱,即内帑,募一些兵,来保护自己南逃。
崇祯皇帝刚开始听着这个方案,觉得有道理,但要自己掏钱,发内帑?就犹豫了。崇祯皇帝认为这钱要出得户部出。李明睿说,那要户部出,这事儿就变成国家财政的事,就必须提交到朝堂上,让阁臣们来共同商讨了。
于是第二天,1644年的2月21日,这件事就提到了阁臣会议上。马上就有人提出来反对,不行,你不能走,君死社稷,谓之大义。你会说,这个朝臣也是浑蛋,你这个时候挡着这个事干吗?你要务实,要实事求是。但是如果你站在当时士大夫的心态上,你是可以理解这个建议的。
因为第一,确实没到最后一刻,最后一支力量还没有押上去。这支力量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的吴三桂,关宁铁骑,还在那个地方,山海关那儿挡着后金。应该把他调回来,如果这支部队再沦陷了,才到了最后一刻。就是说还有指望。
第二,要知道北京城在崇祯年间,已经是一面破鼓万人捶,已经被围城过五回了。当然围城的都是后金的队伍,少数民族,往往是抢点东西就跑了。北京城戒严这件事对于崇祯君臣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回有那么严重吗?
第三个原因就更重要,要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面有一个东西,就是历史和祖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历史性的。我们今天的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当时上上下下脑子里都知道一件事,这件事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每个人的脑子里。
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那会儿。英宗因为北狩在土木堡的时候,让北元给抓了,这边扶了一个景泰帝,刚开始是监国,后来当了皇帝。怎么办?北京城又被蒙古人给围了。这个时候就有大臣出来说南迁,这个人是徐有贞。徐有贞说了跟刚才周皇后一样的话,我们南方还有一个家,一整套班子,我们去那儿吧。
这个时候朝臣蹦出来一个人说我反对,这个人是于谦,很多人读过他写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于谦说不能走。不能走怎么办?于谦说我来,我来。于谦真的挺厉害,就主持了北京城的保卫战,然后就成功了,北元的队伍退走了。
事实证明,最后一刻坚守还是有道理的,保住了一片锦绣江山。这个时候策划南迁的徐有贞反而成了一种奸臣,至少是失败的言论。徐有贞后来被证明真的就是个奸臣。因为后来明英宗被放回来之后,在南苑当他的太上皇,然后徐有贞就策划了夺门之变,让明英宗复位,把景泰帝这一支就给干掉了。虽然明朝的君臣表面上不说徐有贞是奸臣,因为毕竟英宗是他们的祖先;但是徐有贞的奸臣形象,和他做这样一次错误的政策建议连在了一起。
一百多年后,讨论这件事情的崇祯君臣都瞬间想起了这件事情,不能跑,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虽然是务实,务实派有时候就是投降派,这个时候谁反对跑,反而是忠臣,是再世的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