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不死之神
神,本义为不死,准确地说,是一种不死的绝对存在,这是神这个概念在庄子所在的古代中国的基本共识。在这一共识中,包含有造物主和凡人两种不死之神。
《道德经·第六章》说:“谷神不死。”这是指主宰万物的造物者不死,这类似西方创世的上帝不死。
在《庄子·大宗师第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颜回说,有一种人“有骇 身躯;一说为改,二者皆通 形而无损心,有旦 一说旦为神字之误,一说旦为古神字的右下部分,一说旦为嬗变的转借,三说皆通 宅而无情死”。这意思是说,人的身躯形骸,只是神 情 的寓所,这个寓所之宅终有一天会物化 旦 ,但神 情 却不会死,不仅不会死,而且不会随着身体的衰变而有丝毫损耗,即所谓“有骇形而无损心”,这里的心、情,都是指神,与之相应,这里的“无情死”,是说凡人的神,也同造物主之神一样不死,这类似西方宗教哲学所谓“灵魂不死”。
庄子哲学中,没有“灵魂”这个概念,但有与之大致类似的“魂魄”之说,《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中的老子说——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 tāo,弓袋?, 堕其天帙 zhì,剑袋 ,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老子在这里向孔子解释了魂魄脱离躯体而消散的情形,他视之为生命形式从有形返回无形的转化,而非人类为之悲哀的死亡。那么,神之魂魄离开人的躯体之后,消散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俗人基于物必有形的观念产生的问题,然而在老子和庄子这里,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神之所在,就是无有,就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由此,才可能有不死之神。
那么,不死之神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换言之,神为什么可以不死呢?老子告诉孔子说——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这也就是说,无形的精神产生于无形的道,而无形的精神产生了有形的物。可见,在老子这里,精神介于无形与有形之间,或者准确地说,精神是无形与有形的中介,是无形转为有形、有形返回无形的门户和枢纽,精神也因此具有无形与有形的双重属性——无形有道所以不死,有形附物所以生生。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其《精神训》整篇都可以看作是对《庄子》全书有关“神”的综述和发挥,其中开篇一段,尤其与老子的这段话遥相呼应——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 深远,幽静 冥冥 深奥,昏暗 ,芒 通茫,茫茫,模糊 芠 wén,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漠 空旷,寂静 闵 mǐn,昏昧 ,蒙 hòng méng,宇宙形成前的混沌之气 鸿洞 hóng tóng,混同 ,莫知其门。有二神 阴阳二神 混生 俱生 ,经天营地,孔 空,大,通达 乎莫知其所终极,滔 广大,弥漫,充满 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 散 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 繁杂,烦乱 气为虫 动物的通称 ,精气为人。是故 人的 精神,天之有也;而 人的 骨骸者,地之有也。 人死后 精神入其门 返回上天 ,而骨骸反其根 回归大地 ,我尚何存 人能留下什么呢 ?
神究竟何以不死?其实《庄子·大宗师第六》本来就已经说得很清楚:神鬼上帝,自古就与道共存,自为本、自为根,无父无母当然也就无始,无始当然也就无终,无始无终当然也就不死——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话说,道的确是真实可信的,只不过因为它无为无形,所以只可心传,不可口授;可以心得,不可目见。道的这种情形,同样是神鬼上帝的情形,也同样是《庄子·齐物论第二》所谓“真宰”“真君”的情形——
若有 隐约感到似乎有 真宰 真正主宰着人的神 ,而特 但 不得其眹 zhèn,通朕,征兆,迹象 。可行 可通过生活实践 已 通以,予以 信 应验,证实 ,而不见其形,有情 真实 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 通脏 ,赅 gāi,完备 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 dì,按顺序 相 轮流 为君臣乎,其有真君 真神 存焉 或者真有某种真神存在于人的躯体中主宰着这一切 ?如求得其情与不得 无论是否能够求得真神的真实存在 ,无益损乎其真 都无补无损于真神的真实 。一受其成形 人一旦与神相合而成其为人 ,不亡 就不要丧失真神 以待尽 直到天年寿尽 。
以上所引的两段话,其实是以同样的逻辑语言在说同一件事情:无论是道,还是神鬼上帝,还是真宰真君,都一样真实而无形,都一样自古固存而永生不死。这样一种无形的真实,使得它们不像它们所生的天地那样,实实在在令人信服,尽管它们的绝对真实,无论人是否相信,都绝对真实地存在,但它们的现实性存在,却有赖于人的无条件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