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职业成长飞轮:启动有点难,转起来就会省力!
重点提示
※ 从克林顿的事业人生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 如何理解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他人是另一个我”?
※ 如何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畅销书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方法论?
规划并拥有一个事业人生,犹如GPS导航,有个初始位置,规定一个目标位置,选择好一条路径,然后就可以向目标进发了。
三端职业定位大致可以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及应该干什么,相当于有了一个初始位置,而目标位置是什么呢?它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或长期事业目标。
哈佛大学有个著名的“目标威力”实验。一群智力、学历、环境都相差无几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们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亿万富翁、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上层,有很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60%目标模糊的人,基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整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27%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失败的阴影中挣扎。
愿景这个词,企业战略中提及较多,通常是指一个企业努力几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对于个人来说,人生理想或长期目标都是愿景的通俗化表达。特别长期的职业目标,需要未来几十年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就是事业愿景。
中学时代的比尔·克林顿非常活跃,想法很多。他的理想曾是当音乐家、牧师、教师或记者。直到有一天,他作为学生代表应邀参观白宫,并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与总统握手的一瞬间,克林顿冒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也要做白宫的主人。
那年克林顿17岁,他开始将当美国总统作为自己的事业愿景。有了远大目标和坚强的意志,克林顿此后30年的全部努力,都紧紧围绕这个愿景展开。上大学时,他先读外交,后读法律——这些都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知识修养。离开学校后,克林顿一步一个脚印,从律师到州司法部长,从州长到民主党主席,42岁时就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脱口而出一个事业愿景太容易了,而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几十年太难了。愿景背后的强大动力支撑是使命感,使命感是自己的事业对社会或他人的价值意义。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我所不是的那个人。”哲学家说话有点绕,萨特这句话也不例外,笔者将它转换成通俗化表达:他人是自己的成长之梯,梯子另一头就是更好的自己。
坚持自己的职业定位,持续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就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使命感是一种持久动力,让你从现在的位置,到达未来的愿景位置;让你从现在的你,蜕变成未来的你。萨特所说的“他人”、稻盛和夫积极倡导的“利他之心”,其实是一个一个“他人”及“利他”的叠加与积累,就是未来的自己,就是实现事业愿景。
使命感代表神性,让我们聚精会神追求自己的事业愿景。除了使命性动力,还有歧视性动力——由于被人歧视而激发出追求愿景的强大动力。被他人歧视或歧视他人,这都是普遍的世俗现象。歧视性动力可以激发出一个人出人头地的斗志,往往让“穷小子”成功逆袭。马云历经三次高考,最终才被杭州师范大学录取,之后申请工作被拒了差不多30次,连续创业4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35岁创办阿里巴巴时,马云的人生才开始逆转,因为他有了使命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神性最终战胜了世俗,马云的人生定位和事业愿景逐渐照进了现实。
有了事业愿景,有了使命性动力或歧视性动力,就应该行动起来,步入职业成长轨道。如何职业成长,我们要找个理论依据。畅销书《异类》重点举例说明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其实把这个定律换算成较大的计量单位,那就是“十年磨一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古人很早就讲了同样的道理。
这个通俗的“一万小时定律”后又被美国学者丹尼尔补充。他也写了一本畅销书,书名直接叫作《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书中说:“了解异类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异类!”如何成为异类?他提出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三大要项:精深练习、永葆**、遇见伯乐。
简单审视一下这三大要项:永葆**是一个有点祝福色彩的励志词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遇见伯乐又很难;就剩下了精深练习,其实它就是持续改进、精益求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当各位觉得这些畅销书给出的建议尚不足够、不够给力、难以落地时,可以参考一下本书的第3章。以下内容摘自第3章导读及第1节:
T型商业模式的创造模式、营销模式及资本模式三者构成了一个飞轮增长模型。这里用作比喻的飞轮是一个机械装置,启动时费点力气,旋转起来后就很省力,并且越转越快。在创造模式、营销模式及资本模式各自的构成公式中,蕴藏着实现创造、营销、资本的第一性原理。
创造模式聚焦在创造一个优秀的职业技能,营销模式负责把这个“职业技能”售卖给目标客户;营销模式从目标客户或市场竞争中获得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创造模式,然后创造模式对“职业技能”进一步迭代更新;营销模式再把改进的“职业技能”售卖给更多的目标客户……这样的往复循环,既是一个调节反馈过程——对“职业技能”不断纠错改进,更是一个增强反馈过程——“职业技能”越来越优化,创造的顾客越来越多。
创造模式与营销模式的积极联动循环,就会产生盈利及其他资本积累。“职业技能”销售产生的盈利可以转化为货币资本;复购及协助口碑传播的顾客是企业(个体)的关系资本,协助创造的合作伙伴也是关系资本;同时人才成长、技术进步及其他经营管理提升就会形成“个体”的智力资本。在资本模式中,从创造模式与营销模式进来的资本积累被形象地称为储能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职业技能”发展与进化时,由于所需要资本的相关性及共享性,资本模式也会对创造模式与营销模式赋能。
资本模式与创造模式、营销模式之间不断循环发生的储能、借能与赋能,叠加创造模式与营销模式之间的增强反馈循环过程,就会在它们三者之间启动创造顾客的飞轮效应——“职业技能”不断进化,创造的顾客越来越多,积累的资本(储能)越来越多,资本借能与赋能越来越增强,见图7-2-1。将T型商业模式概要图与飞轮效应示意图叠加在一起,称之为职业成长飞轮模型。
图7-2-1职业成长飞轮模型(右图)及创造模式(左图)示意图
在以上内容中,将产品或产品组合更换为职业技能,将企业更换为个体,适用于企业的飞轮增长模型就是个体的“职业成长飞轮”。职业个体可以看成一个人经营的公司,同样需要独特的商业模式,需要一个职业成长飞轮。有人说,我们是职业经理人,目标客户怎么定义?从“利他”的角度讲,“他人”就是个体的目标客户。具体来说,我们所在单位、服务的公司就是我们的目标客户。资本模式中有储能、借能与赋能,借能可以理解为学习——去高校院所进修学习,自己不断学习,向高人师长学习,也包括从社会环境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当然,这里的资本并不主要指个体的物质或货币资产,而主要是指个体的能力与资源。
除了本书第3章,还可以参考已出版书籍《T型商业模式》。它对创造模式、营销模式、资本模式及商业模式原理、创新阐述得更加翔实和细致一些。为了便于从企业向个体转换与导入,下面再对个体的创造模式稍微讨论一下。
家庭或他人的资产,只是自己的背景,还不是自己的资本,所以个体要有自己的创造模式。个体创造模式的表达公式为:职业技能=增值流程+支持体系+合作伙伴。
增值流程,可以分解为两部分:首先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业务流程,其次聚焦于如何为目标客户增值。袁隆平说:“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几乎每天都要下田,就是袁隆平研究团队成员的业务流程。平庸的人经常轻视自己的业务流程,倾向于“荒废自己的田,爱拔别人的苗”。干一行怨一行,到老也不在行!在业务流程上,更重要的是为目标客户创造价值。袁隆平经常下田,这是一个农业科学家的本分,而将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千克先后提高到500千克、700千克、800千克、1000千克,就是在为目标客户创造巨大价值了。
支持体系,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即个体能够调用的有效资本,它们对于提升职业技能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力来自勤学苦练、虚心学习、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一个人有能力时,通常就能吸引很多资源;一个人有资源时,就要设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合作伙伴,通俗地说就是获得贵人相助。欲要“贵人助我”,先要“我助贵人”。《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还有一本很著名的书《道德情操论》。书中指出,只有成为一个具备优秀素质、值得被别人爱的人,才能在长期合作时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查理·芒格有类似的一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换成T型商业模式的语言,就是个体要持续累积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即将有或已经拥有一个优异的职业技能时,“贵人们”就会慕名而来。
创造模式的公式“职业技能=增值流程+支持体系+合作伙伴”告诉我们:锤炼一个优秀的职业技能,需要增值流程、支持体系、合作伙伴三个要素协作起来,不断地进行增强反馈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