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幻灭:晚清洋务运动兴衰记

6.登门求饶的《马关条约》

  

  登门求饶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宦海沉浮几十年的李鸿章明知所接受的使命是最费力不落好、最倒霉不过的差事,无论谈判的结果如何,他都将有过无功。所以他带着最坏的打算去了马关。

  李鸿章赴日之前,日本方面已经通过美国公使田贝向清政府传口信——议和的先决条件:1.赔偿军费;2.朝鲜独立;3.割让土地。且不说赔偿军费和朝鲜独立这两条,光割让土地就很难办。那不意味着卖国吗?背上卖国的骂名,八辈子也洗刷不净。光绪皇帝召集众臣商议,纷争激烈。有的坚决反对割地,就算多赔钱绝不能割地;有的迟疑,说日本人态度强硬,不割地恐怕难成和局。光绪皇帝去请示慈禧太后,慈禧借口她胳膊疼、拉肚子,一推二六五。李鸿章自不敢承担让国人唾骂的事,希望田贝跟日本人说说,降低点门槛。田贝回复他想都别想。在这般情形下,光绪皇帝授命李鸿章全权处理,自己看着办吧。

  日本人张着血盆大口,等候李鸿章的莅临。谈判桌摆在马关的一家名为春帆楼的河豚料理店中,日方由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崇光为全权代表。3月20日,就是清朝代表团到达马关的第二天,谈判正式开始。李鸿章立马提出先休战,再谈其他,这自然是清王朝最关心的。日方掐准中方的命脉,回应说,休战可以,.但有条件,于是摆出几条能雷死人的条件:什么允许日军开进天津、山海关,收缴清军的武器军需,清政府担负停战期间日军的费用,等等。与其说是“条件”,不如说是讹诈。李鸿章据理力争,日方不肯让步。谈判开头便陷入僵局。

  世间常常因偶然发生的事件而改变历史的走向。经历三天磨嘴皮子的煎熬,李鸿章疲惫地离开春帆楼,坐轿子行在通往行馆途中,忽然冲出一个日本青年,他掏枪朝李鸿章射击,子弹击中左面颊,李鸿章当即昏厥过去。行刺者叫小山丰太郎,日本极端分子,他刺杀中国谈判代表,目的在于阻止中日和谈。结果却事与愿违。苏醒过来的李鸿章瞧见血染的官服,预感到某种希望的出现。他长叹道:此血可以报国矣。

  中国首席谈判代表在日遇刺,立刻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做贼心虚的日本政府唯恐列强们趁机干涉,宣布无条件休战。停战协议签订后,议和正式进入摊牌阶段°4月初,伊藤博文代表日方漫天要价地开出和谈条件,主要内容为: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岛;赔偿军费三千万两;增开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派驻领事;准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在奉天和威海卫驻军等十一款。李鸿章知道这些条件断然不可接受,奉天是满族发迹的“龙兴”之地,岂能割让?三千万两赔偿简直是天价,他请求对方让步,日方就是寸步不让。李鸿章为了尽快结束这苦差事,发电报请示朝廷。

  光绪皇帝紧急召集廷议,大臣们又是一番争吵。割地不仅不能割奉天,也不能丢弃台湾;赔款最多给一万万两,让全权大臣对付日本人。这时,恭亲王已人微势弱,总理衙门主事人换了庆亲王奕劻,他积极支持割地求和策略。

  日方哪是好对付的主儿,他们以战胜国的姿态强横无比,威胁李鸿章说,日本提出的条件中方只能说允与不允,其他少啰唆。唱白脸的外相陆奥宗光公然叫嚣,若谈判破裂,日军将重新增兵开战。唱红脸的伊藤博文拿出所谓“修正案”,李鸿章一看,换汤不换药。修正案要求:1.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3.赔偿白银两万万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埠通商;5.以欧洲各国所订条约为基础,另订通商条约。

  李鸿章清楚“修正案”实际是一剂毒药,吃也死不吃也得死。他拿出软磨硬泡的功夫,跟日本人磨到天黑。这是4月16号的事,末了,他舍老脸央求伊藤博文再减少两千万两,就算给他这个老头子的回程路费。伊藤博文睬都没睬他,板起面孔说,如果明天不在议和条约上签字,他无法保证李鸿章父子和清政府代表团一行能不能活着回国。

  李鸿章屈服了,国微至此,外交无强势,更因自身难保。4月17日,李鸿章父子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签字后,据传伊藤博文万分得意地说,大功告成了!确实,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国,刚刚崛起不久,便用武力和恐吓征服了庞大的帝国;以微小的军事代价和谈判桌上的蛮横不讲理,牟取了如此丰厚的利益,令西方列强无不羡慕、嫉妒。

  消息传到国内,举国哗然,反对浪潮席卷各地。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广东举人康有为愤然而起,连夜起草万言书,并联合在京城的十八省举人千余人签名,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批准不批准《马关条约》也成了朝廷内部争论的焦点。光绪皇帝抱着一线希望,指令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和军机大臣们求见慈禧面陈和战大计。慈禧传懿旨,说她感冒了,一切按皇帝旨意办。这位60岁仍把持朝政不撒手的老太婆,其实是主张批准《马关条约》,却不明说,怕留下千古骂名,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光绪皇帝。光绪征询恭亲王的意见,恭亲王偏向以“和”为贵。主和派占了上风,逼着光绪帝麻利地批准《马关条约》,以防生变。最后,光绪皇帝流泪顿足地批准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与大陆根脉相连的澎湖、台湾同胞,万万没想到大清国会丢弃他们。但是他们不像清政府那么窝囊无能,奋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割占。

  3月22日,李鸿章跟日本人还在春帆楼磨嘴皮子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悍然发动入侵澎湖的战争,澎湖的中国居民殊死抵抗,直至3月25日全岛沦陷。

  4月中旬,清王朝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全岛坠入一片悲愤之中。台湾同胞不愿臣服日本,在丘逢甲、林朝栋、陈季同等著名志士的组织领导下,台湾各界坚决不承认《马关条约》,随即组成义军,誓死抵抗日本入侵。

  5月10日,软弱的清政府同日方在烟台交换条约,《马关条约》已生效。第二天日本政府决定用武力侵占台湾。他们纠集了数万兵马奔台湾而来,大军压境,丝毫不能动摇台湾人民保卫疆土的决心。6月初,日本近卫师团在海军炮火的掩护下,猛攻基隆市,遭到了台湾义军意想不到的抵抗。日军攻进市区,义军不怕流血牺牲,顽强地同侵略者进行巷战。日军靠着兵多将广和先进的武器,占领了台北,然后举兵南下。直到11月,日本政府封的“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才心有余悸地向日本参谋本部宣称:占领了台湾全岛。从此,日本人对台湾进行了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侵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三万两千多人。英勇的台湾同胞让侵略者见识了什么叫做同仇敌忤和坚强不屈。这是骄横的日本人做梦都没想到的。他们同清朝官军作战连战连捷,在朝鲜的牙山和平壤交战中,总共伤亡仅仅七百多人,而攻占台湾却伤亡惨重。台湾沦陷后,民众的抵抗运动始终不曾停止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