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威海的悲歌
大清帝国的陆、海军接连失利。陆军败于平壤,仓皇退回鸭绿江中国一侧;海军在黄海大战中伤痕累累,缩回旅顺港休整。李鸿章心里明白,一旦北洋水师再有什么闪失,赔光了他的老本,他在朝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他严令丁汝昌的北洋水师避战不岀,保存实力。尽管日本舰队屡屡挑衅,恨不得引诱北洋舰队出来一战,每每失望而归。
那个掌控帝国命运的60岁女人,依然沉浸在她欢度生日的美梦中,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她的寿诞重要。对日宣战之前,她一门心思地求和,碰了钉子才勉强同意跟日本人打;平壤、黄海两战役打得一团糟,反而使她求和心更切,什么帝国的体面、民族的尊严,她毫不顾惜。慈禧指令李鸿章二度同俄国公使喀西尼接触,求人家出面斡旋,同日本谋和。
可把主战的光绪皇帝愁坏了。他名义上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其实有职无权,国家军政大事皆由皇太后说了算,而且朝中没一个能跟慈禧提反对意见的。“帝党”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必须推出个敢和慈禧顶牛的“持不同政见者”,谁呢?他们骤然想到了下野十年之久的恭亲王奕訢。论资历、论性格、论以往经验,老亲王的仗义执言,定能牵制慈禧的独揽大权。
9月27日,“帝党”人物李文田、陆宝忠和张自熙联衔上奏,恳请起用恭亲王岀山,力挽不利的局面。慈禧是个爱记仇的女人,当军机大臣翁同穌、李鸿藻面陈此事时,慈禧老大不乐意,连连说了好几个不同意。光绪皇帝没辙,召集“帝党”的人商量对策。陆宝忠等人秘密串联,联合大臣们造舆论,形成强大的气场,逼迫慈禧就范。
两天后,慈禧不得已召见了恭亲王奕訢,授其“管理总理各国衙门事务,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其后,又发懿旨:恭亲王奕訢,着在内廷行走。过了一个月,任命恭亲王为军机大臣。
如今的奕訢不再是过去的恭亲王。在家窝屈了整整十年,不知是他这把曾经锐利的剑被时光磨钝了,还是他看破了红尘,情愿随波逐流了,也可能他这些年被慈禧折腾怕了,只求明哲保身。恭亲王出山之后,事事顺从慈禧,慈禧说谋和,他就同意谋和。光绪皇帝及众大臣对他寄予的厚望空欢喜一场。
恭亲王复出之前,慈禧派翁同穌去天津跑一趟,向李鸿章传达指示:当俄国公使喀西尼路过天津时,可试探喀西尼的口风,由其出面斡旋清朝跟日本求和事宜。翁同穌打心眼儿里不愿掺和和局,恐留千古骂名。慈禧改口让他向李鸿章追责,他才勉强赴津。翁同穌刚离开北京,慈禧就追发廷寄,明令李鸿章同喀西尼面谈。恭亲王官复原职后,遵从慈禧的旨意,密发信函给李鸿章,意思同慈禧的一样,敦促他尽快求喀西尼出手帮忙谋和,既要不伤国体,又要停止打仗,至少在日军入境之前,商讨出停战的办法。此时的求和,已非彼时宣战前的谋和,清廷开始担心日本会入侵中国,甚至惧怕这样的结果出现。话又说回来,两个宣战国没决岀个雌雄便先行求和,已经在精神上先输到家了。
喀西尼一时成了香饽饽。10月中旬,喀西尼到达天津,李鸿章和他会了面,方知是剃头挑子头热。俄国公使很冷淡,说需等回北京之后,同其他各国使节商量后再说。
慈禧等不及了,转而指望英国人伸出援手。奕訢搬出一直热心掺和事的赫德跟英国政府通通气,他还提出一个很让慈禧满意的求和条件——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英国政府可不这么想,光放弃宗主权、允许朝鲜独立这一条可不行,还得加上一条——向日本赔款或割让台湾代替赔款,才能进行议和。赫德将英国提岀的这两个条件转达给清政府,当即引发朝廷的激烈争论。清朝明确表示:赔款和割让台湾都没商量。日本人也不满英国联合俄、德、美等国联手帮助中国,断然拒绝议和。他们调集大批军队,陈兵中朝边境,准备着大举越境入侵中国。
一提大名就让国人臊得慌的叶志超将军被革职查办后,清廷派赐号“毅勇巴图鲁”的宋庆接替叶志超总领前敌各军。他统领的部队整个是杂巴凑,除去他的嫡系部队毅字军之外,有铭字军、盛字军、奉军、淮军、湘军、鄂军、粤勇、桂勇、神机营等。吉林、黑龙江的镇边军不受宋庆指挥。
1894年10月开始,日本军队兵分两路,悍然向中国本土发动进攻。一路由日本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率领,跨越鸭绿江进入中国本土;另一路由日本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指挥,在辽东半岛金州北的花园口登陆。据说登陆时如入无人之境。清军没料到日军从花园口入侵,几乎无重兵设防。日军迅速攻占了金州、大连和旅顺。11月21日,日军在旅顺残忍地进行三天三夜的屠城,杀害手无寸铁的民众两万多人,全城仅剩下三十六人幸免于难。如今当地白玉山下留有“万忠墓”,掩埋着遇害者的忠骨,墓地悬挂“永矢不忘”的横匾,让后代铭记这一段历史。
另一条战线上,宋庆没能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丢了辽宁的九连城、凤凰城;那位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和吉林将军统领的镇边军又丢了宽甸。危难时刻,聂士诚挺身而出,他率军与敌在摩天岭激战近三十天,多次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终因孤立无援而退败。宋庆比那个“逃亡将军”叶志超强许多,敢打、有血性,他带领清军四次反攻敌人占据的重镇海城,均以失败告终。满族人发迹的“龙兴之地”沦陷敌手,惊骇了清廷,想来想去,到了还把求和当做救命的稻草。
有病乱投医,恭亲王奕訢请求美国出来调和,随后又向各国驻华公使发出求助信息:情愿让步,以英国早先提出两项条件——放弃宗主权和赔款日本军费——为基础谈判。英国不掺和了,德国明确表示拒绝,俄国迟疑不定,美国人这回挺热心的,跟日本打了招呼,日本方面婉言谢绝。奕訢急得没法,派大臣带着密函赶往天津,让李鸿章拿出救急药方来。李鸿章分析了目前的形式,各国公使都撒手不管了,看来求人不如求自己,放下架子,直接同日本人求和吧。奕訢将李鸿章的意思呈报给慈禧,慈禧早已乱了方寸,当即批准。
11月底,李鸿章将谈和的差事交给德国人德璀琳,德璀琳是天津总税务司。他带着李鸿章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求和信奔赴日本,结果连伊藤博文的面都没见着。日方以德璀琳不是中国钦派的大员,无权代表清朝政府的理由,把德璀琳先生轰了回来。日本人得寸进尺,清政府一忍二让三妥协。慈禧顾不得什么脸面了,依从日方的条件,派全权大臣去日本求和,遂任命曾任驻俄国公使的张荫衡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使臣代表大清国赴日谈和。日本人侵我领土、杀我同胞本已激起国人的愤恨,清朝统治者前倨后恭地妥协议和,更让国人怒不可遏,抗议浪潮席卷各地。
日本那边毫无谈和诚意。他们故意刁难、拖延,就为了争取时间,在战场上占得更多的便宜,来加大谈判桌上要价的破码。此外,他们欲谋彻底摧毁北洋舰队,清除忌惮已久的对手。1895年1月31日,大清国谈判代表张荫衡、邵友濂乘坐轮船抵达议和地点广岛,日本方面迟迟不肯派代表同他们谈,故意挑剔、找磧,一会儿说张、邵二位的全权证书有问题,一会儿嫌他们级别太低不够格。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倨傲地表示,除非恭亲王或李鸿章亲赴日,日本政府才会与其谈判。就这么拖延了半个来月,大清国授权的谈判代表张荫衡、邵友濂被日方蛮横无理地驱除岀境。
此时,日本陆军向威海卫的北洋海军基地发动了毁灭性的一击。
1月20日,大雪纷飞。在日本联合舰队的掩护下,由五十艘兵船运送的三万多名陆军在山东半岛的荣成湾登陆,登陆行动持续了整整六天,只遇到了一小股清军。清军士兵有三百多名,日舰放了几声大炮,他们便败退了。日军登陆成功后,一窝蜂地冲向威海卫的北洋海军基地,意图抄后路攻击威海陆地炮台。那么,一直在刘公岛坚守不出的北洋舰队就成了囊中之物。一连几日,日军没有遭到任何像样的抵抗。难道面临敌军的大举入侵,清军就没做有效的防范吗?
大战前夕,山东巡抚突然掉换了李秉衡。此人原是李鸿章的幕僚,后投奔了张之洞。光绪皇帝派他去山东,一方面负责当地防务,还有一层意思是窥察“后党”人士李鸿章称病的真假。李秉衡对山东防务重视不够,张之洞主动支援他先进的毛瑟枪,他不理会;布置威海防御时,单单忽视了荣成湾,所以造成敌军乘隙而入。旅顺失守时,他指责这个怪罪那个,尤其跟丁汝昌面和心不和,暗中派人“潜伏”北洋舰队内部挖墙脚。他手下的将领戴宗骞是岀名的克扣军饷的主儿,又不懂兵法。守军士兵大多是招募的民工,不懂打仗,武器又落后。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上层分派不同心,上层对中层几多猜忌,中层之间钩心斗角;统兵的将不懂兵法,打仗的兵又为乌合之众。这场仗怎么会打赢?
威海陆地炮台为三处一一刘公岛炮台、威海南炮台和北帮陆上炮台,成掩角之势拱卫着刘公岛北洋海军基地。炮台设置科学,装备的大炮属于当时最先进的岸防地阱炮。日本陆军首先偷袭威海南炮台,守军仅有一千六百多人,虽殊死抵抗,但经不住众多日军的猛扑。关键时刻戴宗骞犯了错误,派守护北帮炮台的士兵出击,会开炮而不善野战的士兵岂能不败?日军很快攻占了陆上炮台,占据了制高点,威海失陷,刘公岛军港的北洋军舰已暴露在他们的视野下。
北洋水师的陆战队进行了英勇的反扑,他们一次次往上攻,力图夺回陆上炮台,都被凶狠的日军击退,士兵鲜血染红了大海。
困守在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受到陆地和海上双方面的进攻。提督丁汝昌、“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等率水师做殊死的抵抗,击沉日舰七艘。但是军港内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定远”舰的炮弹打光了,刘步蟾让人毁掉这艘精锐铁甲舰,然后自杀。提督丁汝昌拒绝投降,舍生取义。自杀的北洋水师军官还包括镇远舰管带杨用霖、守台护军统领副将张文宣。《纽约时报》对于几位北洋海军高级将领的自杀殉国,发表了如下评论——
……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清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作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出:在四万万清国人中,至少有三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这种表现难能可贵,也是清国人非常需要的。大清国官员一贯的行为准则就是:为了金钱可以出卖国家,同时保证自己不受伤害。如果这些人碰巧是将军的话,只要有可能,他们在开战之前就早早地逃之夭夭了,而不会等到战斗进行中或之后再逃。他们可不像他们手下的士兵,那些士兵都是被迫的。的确,这三位军官自杀殉国的消息首次表明,“光荣''与“耻辱"这两个词,对于大清国的高级官员来说,毕竟还是有不同含义的。大清国官员中的大多数在让自己的国家成为世人鄙视的对象时,似乎也让世人不再关心任何清国人。这次三名清国军官由于祖国的战败而自杀,这个小小的迹象表明,这个民族并不是整个都是可鄙的……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任何一点可敬的品性和做人的尊严对人类都是一种意想不到的鼓舞。
日军并没有放弃进犯,他们全歼了劲敌北洋海军之后,更加有恃无恐,进而攻取了鞍山、营口和田台庄,直逼北京的屏障山海关。
清王朝吓坏了,登门求和成了唯一的选择。依照日本人的意思,谈判代表非恭亲王或李鸿章不可。恭亲王患病难以成行,那么只有派李鸿章亲赴日本。平壤战役失败后,李鸿章被光绪皇帝扒去了黄马褂,革职留任。此次跟日本谈判的重担落到他肩上,清政府遂取消了处分,任命其为头等议和全权大臣。
1895年3月13日,72岁的李鸿章在他儿子李经方的陪伴下,与美国顾问科士达及代表团一行乘坐德国轮船由天津岀发,冒着凛冽的寒风,驶向议和地点日本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