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唐朝中兴名将、军事家,世称“郭令公”。
再造华夏的赫赫名将
郭子仪出身于中原八大姓族之一的太原郭氏,父亲曾做过地方官。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早年参加武举考试,名列前茅,成为一名低级军官。后来凭借军功逐渐受到重用,成为西北地区独当一面的军事长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下令郭子仪停止服丧,率军平叛。郭子仪闻命即行,接连收复河东(今山西省大部)诸多城池,兵锋直指叛将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今北京市)。恰逢唐玄宗逼迫镇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出战,结果唐军战败,玄宗逃亡,东都洛阳、京城长安先后沦陷。不久,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继位,任命郭子仪为宰相,升任副元帅。郭子仪会合其他部队和回纥(hé)军队,三个多月就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唐肃宗感激地说:“这虽是我的国家,却是由你再造啊!”
郭子仪立下不世之功,威望大增,又手握重兵,引起了大宦官鱼朝恩的忌妒和唐肃宗的猜疑。后来,郭子仪作战失利,鱼朝恩趁机向肃宗进谗言,免去了他的军职,召回长安赋闲。
唐代宗即位后,朝廷继续集中主要兵力对付叛军,西北边境无暇顾及,青藏高原上的吐蕃(bō)趁机向东发展。“安史之乱”结束仅半年,吐蕃便开始大举东侵,边将向朝廷告急,把持朝政的宦官却隐瞒不报。等吐蕃军队即将抵达长安,唐代宗才得到消息,急忙重新起用郭子仪为副元帅,自己逃离长安。郭子仪匆忙上任,手里没有军队,只临时凑集了二十名骑兵,而吐蕃大军已经占领了长安,且人数有二十万之多。
郭子仪镇定自若,沿途收容被打散的士兵,终于聚拢起一支队伍,唐军的士气慢慢振作起来。唐代宗担心吐蕃趁势东进中原,召他面谈,郭子仪说:“臣没有光复长安,没有脸面拜见陛下。只要我还在,必定阻止吐蕃人东进!”唐军各支部队听说郭子仪还在,纷纷表示听命。郭子仪派出小部队骚扰吐蕃军,白天击鼓张旗,夜晚点起火炬,虚张声势。又派几百人夜里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宣称郭子仪即将率领大军到来。吐蕃人虚实难辨,不敢贸然行动,又不堪其扰,只得撤军。长安被攻占十五天后,就这样化险为夷。唐代宗回到长安,惭愧地对郭子仪说:“朕不能早用你,才弄成这个样子。”
764年,蕃(fān)将仆固怀恩谋反,勾结吐蕃、回纥、党项等部,率领几十万大军入侵。唐代宗问郭子仪应该怎么办,郭子仪说:“仆固怀恩虽然骁勇善战,但不得人心。他的手下都是臣的旧部,他们会忍心进攻臣吗?”仆固怀恩派人前来挑战,将领们都要求发起进攻,郭子仪制止他们说:“敌人深入我境,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我们不必和他们争胜。仆固怀恩的手下长期受我的恩惠,拖些时间他们就会动摇。假如逼迫他们立即交战,胜败难料。有再敢说开战的,军法从事!”郭子仪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叛军果然动摇,自行退去。
765年,仆固怀恩谎称大唐皇帝和郭子仪都已去世,再度联合吐蕃、回纥等部,率领三十万大军卷土重来,兵锋直指长安,唐代宗急忙命令郭子仪守卫军事重地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当时泾阳城被团团围住,郭子仪带领两千名骑兵和他们交战,回纥军队这才知道郭子仪没有死,大吃一惊地说:“仆固怀恩说大唐皇帝和郭令公都去世了,他欺骗了我们。”
郭子仪派人对他们说:“当年回纥帮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我与你们并肩作战,永生难忘。现在你们却背信弃义,帮助叛臣,多么愚蠢啊!况且仆固怀恩背叛君主、抛弃母亲,能对回纥好吗?”回纥人请求会见郭子仪,将领们都认为不应该轻信回纥人,郭子仪却说:“敌人的兵力是我军的几十倍,我们无法匹敌。至诚可以感动神明,何况回纥人呢?”于是,他只带着少数随从,从容走到回纥人面前,摘下头盔慰问他们说:“大家还好吧?我们长期共守忠义,何必打仗呢?”郭子仪威望极高,被回纥士兵视为父亲,回纥人看清确实是郭子仪,扔掉兵器跳下战马,跪下说:“果真是我们的父亲啊!”随即把酒言欢。正巧仆固怀恩暴病而死,回纥人接受郭子仪的建议,进攻吐蕃。吐蕃连夜撤回,唐军、回纥军紧追不舍,歼灭吐蕃六万人,大获全胜。郭子仪为了国家安定,冒着生命危险独闯虎穴,用崇高威望分化了来犯之敌,再一次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唐王朝。
781年,郭子仪病逝,终年八十五岁。唐德宗下诏高度评价郭子仪,重申他有“再造华夏”之功。
【原文】三月,子仪辞赴镇,肃宗不豫,群臣莫有见者。子仪请曰:“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矣。”帝乃引至卧内,谓子仪曰:“河东之事,一以委卿。”子仪呜咽流涕。——摘自《旧唐书?卷一百二十》
【译文】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郭子仪陛辞前往边镇,唐肃宗患病,群臣没有人能见到他。郭子仪请求说:“老臣接受诏命,将要战死在外边,不见陛下,死不瞑目啊。”唐肃宗于是命人将郭子仪带进寝宫里,对郭子仪说:“河东的战事,全都拜托你了。”郭子仪痛哭流涕。
词语积累
料敌如神:料,预料。形容对敌人的行动预计十分准确。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家翁,家长。不装聋作哑,就做不成一家之主。指作为长辈,对晚辈的过失要会装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