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伦,85岁时肖像,现已逝世。我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员,擅诗词通中医,为我县文化名人。分别六十多年,师生感情甚厚,互通书信。我曾贺以祝寿诗:“辞章白石国手医,文苑杏林两相宜。莫谓小城无俊秀,师传原不让昌黎。”
对人的冷漠态度不能归结于习惯。我们并不要求殡仪馆的人,对死者都一掬同情之泪,也不能要求医生都像家属那样心急火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了死亡和亲人的泪水,而医生成天与各种病人打交道,见多了病人的痛苦和亲人的焦虑。殡仪馆人员的沉着,医生的镇静,是种职业习惯或者说是种职业品德。这不是冷漠。当然,过分的习惯中也可能掺和着冷漠。《雾都孤儿》中关于奥立弗初次参加殡葬,在回来的路上他的老板与他的一段对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习惯与冷漠可以结合:
“喂,奥立弗”,在回家的路上,苏尔伯雷老板问道:“你喜不喜欢这一行?”
“还好,先生,谢谢你”,奥立弗犹豫地回答说,“并不特别喜欢,先生”。
“啊,奥立弗,你早晚会习惯的。”苏尔伯雷说道,“只要你习惯了,就没事啦,孩子”。
奥立弗满腹疑窦,不知道苏尔伯雷先生当初习惯这一行是不是花了很长时间。
我说的冷漠不是这种殡葬职业对死亡的习惯。我说的冷漠,指的是一种对人的非人态度。即使是殡仪馆对待遗体也不能像对待干柴一样,而应该按殡仪馆的有关规则处理。医生对待病人应有同情心。医者仁术,讲的就是对待病人的态度。如果只为钱而不管病人的死活,或者一问三不知,爱理不理,在急救时不负责任,在治病时,对病人的主诉不关痛痒,这就是冷漠。因此冷漠本质上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起码是个职业道德问题。我们提倡学雷锋,就是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中这种冷漠态度,使人感到温暖。特别是现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应该刻不容缓。党与政府把实行多年的收留遣返改为救助,对一些无助无靠的人,多点同情,多点温暖。变冷漠为同情,确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当今社会,某些冷漠现象已经使人感到窒息。落水围观、趁救人之机勒索者有之。人是有情之物。《庄子》中说过,人而无情何以为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男女之情、夫妻之情、亲子之情、朋友之情、人类之情,诸如此类的情感,人皆有之。但当利益冲突不能两立时,情感就会被扭曲。冷漠,就是对人丧失同情心。或因为妨碍自己的利益,或因为不能从援助中得到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确在起作用,是人的行为中不可否认的因素。但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总是能区分正当利益和不正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一己小利和人命关天的大事。那种下水救人先讲价钱、形同敲诈的人,的确没有人情味。
一个人,可能有男女之情、夫妻之情、亲子之情诸如此类的情感,可对非亲非故的人极端冷漠。这两种情感并存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个医生可以对熟人对朋友很热情,大开方便之门,但对其他患者却很冷漠。这种人算不得有道德的人,因为情感对他来说纯属功利,与情感的本性相违背。要是发生利益冲突,这种人同样会置友情甚至亲情于不顾。
一个冷漠的社会,即使大家生活富裕,也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社会。庄子说,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只是道理的一面。我们还是要求既富裕又和谐,彼此既生活于江湖之中,必要时又能相濡以沫的社会。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可美国富人中一些人对慈善义举是极端慷慨的。有些身家过百亿的人将大部分财产捐献作为公益的事,时有所见。就这点说,中国的富人好像没有这样慷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死子继,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把财富给予“外人”而不留给儿子,有悖中国人的人伦观。财富观还牢固地束缚在血缘观的硬茧之中。如果财富观慢慢从血缘观中破茧而出,就会有利于减少冷漠,增加社会的温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