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个成功的人生背后都饱含着奋斗者的心酸和汗水,一个名师的成长之路同样需要教师地艰辛付出。教师只有经过凤凰涅槃,才能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成就自己的辉煌人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当我们第一次手拿教鞭走上讲台时,都对未来充满了成功的渴望,我们渴望学生的崇拜和爱戴,我们渴望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赞扬与认同,更渴望成为一代名师千古传扬。但是,教师不是天生的,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奋斗、不懈努力、奋勇拼搏,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讲得非常出色,听课的人都入了迷,凝神屏息,竟然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有人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他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1]
一、自觉修养,认识自我
高度的自觉性是修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自觉是指人的内心深处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觉醒、自我激励的心智状态,它主要是指由个体的内部世界与适当的外部诱因综合作用而生成的一种主动意识和主体精神。
(一)教师应有进行修养的强烈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可见,动机是趋向于一定目的的主观意向和愿望,它是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和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
教师自我修养的动机来自于对社会、对职业、对学生的责任感,来自于教师对自我修养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当教师把这些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迫切需要和强烈欲望时,就形成了自我修养的内在动机。有了这种动机,教师就有了修养的动力,并把师德规范转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样教师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境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刻认识到教育对民族的作用,1944年9月25日,陶行知在为画家沈叔羊画的《武勋画像》题词时,深情写道:“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1年,育才学校经费困难,他和大家一起节衣缩食;在晓庄师范学校,他和大家一起挑粪、种田、种菜,赢得了大家的由衷尊重。当然,教师既要重视动机,更要重视效果,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要把良好的道德动机转化为外在的、现实的实际行动,才不会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修养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稍一懈怠就会停滞不前。教育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挑战,前路茫茫。也许你会遇到一个无比调皮的孩子,也许你会遇到一个无论怎么启发都没有效果的孩子,也许你会遇到一个天天追着你问问题的孩子,也许你会遇到一个因家庭没有爱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也许你的职称没通过,也许评优没有你的份,也许……这就需要你坚忍不拔,勇敢面对,解决了问题,也就意味着你的成长,意味着你境界的提高,唯独不能退缩。所以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启发、自我激励、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三)教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对自己的恰当评价。人们取得一点成绩往往会自负,有了失误往往会自卑,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使自己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至于在成绩面前迷失双眼,飘飘然起来,更不会因跌了跟头而一蹶不振。真正的英雄不是常胜将军,而是失败了还能坦然面对,寻找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继续战斗。所以,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并发扬光大,找到自己的缺陷并加以克服。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二、道德内化,涵养自我
国家和各级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制定了各种规范,但这些规范要成为教师自己的信念,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要把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个人的自觉意识、内部思维,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形成稳定的价值认知体系。这既需要教师接触、认知和内化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将内在观念、内在规范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体验幸福的过程。它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品格的养成,也使教师感到心灵的富足。
(一)教师德性与教师道德
教师道德是整个教师群体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属于教师团体道德,是他律。而教师的德性则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属于教师个人道德,是一种私德,是自律。教师德性关注的是教师个人道德的完善和提高;而教师道德则是对教师职业所进行的道德规范,关注的是教师团体的道德,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总要求。教师德性重在教师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它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尺,具有高标准和理想的成分。教师德性是教师的美好理想和信念,激励教师对善的追求和向往,获得道德成长。教师道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普适性和基本性,它的存在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它的缺失直接涉及学生的道德成长。
教师德性和教师道德又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范畴。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需要内化为作为内在生命的教师德性。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工作的改善,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德性的提升是教师生命存在的确证,是教师生命成长的标志。所以,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一旦内化为教师内在的德性,变他律为自律,就会成为稳定的精神动力,成为教师精神的核心成分。
(二)道德内化有重要意义
道德内化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人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即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一部分的过程,此处指教师道德转化为教师德性的过程。
第一,道德内化可以引导社会道德的前进方向。教师是一群公认的道德水平很高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先导性。人们从教师身上感知社会的脉搏,感知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看到谭千秋、张丽莉这样的教师,人们会说,社会是美好的,把孩子交给学校是放心的;如果社会都是范跑跑那样的教师,人们就会感到,教师都这样自私,我们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第二,道德内化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他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陶行知先生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在师自重”,“以教人者教己”[2]。教师诚信,学生就会学会重承诺;教师豁达,学生就会学会宽容;教师勤学好读、博学多才,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言行有度,学生就会文明礼貌;教师干净整洁,学生也会注意形象,讲究卫生,以引起老师的重视;教师爱岗敬业,学生长大后就会脚踏实地。相反,虐待孩子的教师,满口粗话的老师,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第三,道德内化有助于教师的发展。道德内化有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师德高尚的教师会把教书育人看成自己的生命,他会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做好扎实细致的教学工作。像叶澜、霍懋征等名师,她们既是业务上的顶尖高手,又是品德高尚之人。
道德内化有助于教师形成完美人格。上面谈到过,教师要具有高尚完美的人格,但高尚完美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他需要一个艰难的培育、涵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道德内化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成就感,并有愉悦幸福的情感体验。
(三)道德内化的过程
教师道德转化为教师德性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提高教师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人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前提。一般认为师德是由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信念、师德行为构成,其中师德认知在师德品质构成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师德认知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师品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师德认知的发展一般需要3个阶段。一是师德感性认识阶段。这一阶段,一些师德范例作用于教师的感觉器官,形成了对于师德的感觉、直觉和表象,教师由此形成了对于师德的粗浅的、表面的认识。二是师德理性认识阶段。即教师对于接受的零散且表面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运用师德概念进行综合思考,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关于师德的本质认识。三是师德智慧阶段。这是道德认知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已把外在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意识,体现为自己的言行,已经实现了师德认知与社会规范的有机统一。在这一阶段,教师已能游刃有余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师德冲突或师德悖论,能自如地把握师德规范,兼备正直、诚心、博识、睿智和坚毅等优点,严于律己,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拥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执著而远大的师德目标。
培养师德情感。教师的道德情感就是教师在一定的师德认知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师德标准,对现实社会和教育生活中的师德关系和师德行为的爱与憎的内心体验,包括安全感、归属感、敬畏感、自尊感,核心是爱和尊重。师德情感影响师德认知的速度和取向,良好的情感会激发教师加强学习、强化定势,不良的情感会迷失教师双眼,从而获得错误的认知;情感还会影响教师行为的选择。情感有调节教师行为的功能,从而决定教师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敏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唐凯琳、刘铁芳主编:《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如果我们每一教师都像这个母亲一样,怀着一份对教育的虔诚和尊重,会培养多少未来的领导人、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
锻炼教师道德意志。意志力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对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其一,教师待遇相对较低,而付出较多,这就让很多人产生不平衡心理,所以就需要教师以道德意志克制自己,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其二,这个世界充满了**,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会践行道德原则的,甚至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教师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只有远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同时要磨炼坚强的意志,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持之以恒,勇攀高峰,永不言败。
坚定教师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指教师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和师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它是知、情、意的统一体。它具有稳定性、执著性。师德信念在实践中形成,除非遇到大的挫折,否则很难改变。教师要树立崇高的师德信仰,并以积极进取的师德精神和持久恒定的师德意志去支撑它,真正做到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信念,也是教师个体的道德需要。师德信念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的精神力量,是教师行为的内部强大动力,也是教师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和自我强化的重要力量。有坚定师德信念的教师,会明辨是非,关键时刻能作出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时也会得到良心的满足,其人生丰富多彩,充满智慧和师德尊严,达到奉献与幸福的完美统一。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与同学发生口角,竟残忍地杀害了他的四名同学。一个很有才华的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就这样辜负了国家、社会、家庭对他的培养,沦落为罪人,也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让人唏嘘不已。马加爵在忏悔书中说:“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有信念的人活着才快乐”。所以,教师要坚定师德信念并身体力行,才能提高师德水平。
养成教师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有道德意义的社会活动,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师德行为是教师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为有利或有害于社会、家庭、学生个人的行为。良好的师德行为一定是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利于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行为。良好的师德行为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形象,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师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同时良好的师德行为也会让教师感到付出的幸福,愉悦教师身心。良好的师德行为一旦养成,肯定会促进教师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巩固与提高,最终促成教师职业道德道德品质的整体提升。
三、不辍学习,充实自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内涵。《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的“学、问、思、辨”是“行”的前提。只有通过学习思考,才能做到博学多才,授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出口成章,才不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通过学习思考,才能高屋建瓴,开阔思路,触类旁通,推陈出新,见解独特,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去探索未知世界;只有通过学习思考才能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使修养不迷失方向。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是“以身示范”,教师要通过持续地学习,广泛地阅读,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学识,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教师要广泛学习多学科知识
教师的修养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文明礼仪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
1.学习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
教师必须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人才的素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他们虽然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于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他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为教师指明了正确方向,又为教师自我修养提供了科学方法。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离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自我修养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走上歧途。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才能正确而有效地进行自我修养。离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自我修养将陷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泥潭。
2.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实现道德理想是人的高层次精神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身。
已故北大教授孟二冬,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正是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他这样的学者。他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向上的精神追求,谦和待同事,关爱待学生,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应具有的责任、执著、勇气和道义,在平凡间显示出不平凡的品格。长期沉浸于传统文化之中,孟教授深受熏陶。古人惜时如金的观念也同样让他敏感于怀,并化为诗一样美丽的语言。在《〈登科记考〉补正》后记中他慨叹道:“寒来暑往,青灯黄卷;日复一日,萧疏鬓斑,几不敢偷闲半日。”孟教授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同事、女儿,他的女儿也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3.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是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高尚的人或高尚的行为,就产生一种向前看齐的欲望并付诸行动;见到品质卑劣的人或不良的行为,就反省一下自己,剔除不良苗头。见贤思齐,就是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先进人物是人类社会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和人格化,它使抽象的道德变成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起着其他教育形式起不到的作用。
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每个人在道德生活中总要为自己确立或设立某种理想道德人格,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像谁那样的人。因为理想道德人格作为一种境界,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中最高尚、最美好的东西,具有巨大的魅力和感召力,令人向往、敬仰,能唤起人们为之努力奋斗的极大热情,鞭策人们前进。
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具有示范作用。先进人物的高尚道德行为向人们昭示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情应当作,什么事情不应当作。教育战线涌现出的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的光荣传统和教师修养的精髓,是人民教师学习的典范。
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嘉陵江路第一小学这所乡村小学里,有这样一位老师——薛跃娥。薛老师有许多感人事迹:扎根山区小学25年,代课15年才转为公办教师,从教的最初3年不仅没有一分工资,还倒贴学校100元钱,欠下100多元的账单,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一个人教6个年级……但是,相比较这些苦难的经历,薛跃娥老师身上展现出的“知性”之美更引人注目,正是这份充满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的“知性”,照亮了一代代乡村孩子的童年,让他们获得了可能连城市孩子都得不到的良好启蒙。薛跃娥从来不将学习差的学生称作“差生”,而是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词——“潜能生”。她说,学习不好的孩子仅仅是学习方面出了问题,其他的方面也许比别人优秀。“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对待学生,最重要的是看到他们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懂得自尊、自重,产生自我上进的动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薛跃娥的“知性”,让她的学生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学生。“让我们的牙齿天天晒太阳”,是薛跃娥最爱说的一句话。她为什么如此快乐?她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家庭,爱生活,爱自然,爱朋友……她乐观向上,心中充满美好。是爱,让她如此快乐,如此幸福!是爱,让她对小小乡村教师岗位,如此投入,如此陶醉。她总是“变着花样”教育学生,让孩子们在新鲜与好奇中学习新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她信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认真地去实践。她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巍巍大山上,她常带领学生摘野果、作诗歌,感受秀丽风光,体会自然之趣;滚滚浪涛边,她常带领学生赏海景、捡贝壳,让心随大海徜徉;她经常带学生到敬老院里给老人梳头、洗脸、表演节目,让孩子亲自去感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周末,她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向贫困家庭。捡拾垃圾,帮助困难家庭解决问题;秋天,丰收的时候,她还会带领学生到菜地帮农民挖萝卜,收白菜;她带领学生到青岛前湾港与劳动模范许振超亲密接触,让学生知道,模范就在自己身边……真心、真情、真爱,造就出薛跃娥老师的美丽“知性”。从教之初,她并没有读过多少教育专著,今天捧起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才发现自己“原生态”的探索,原来大师们早有著述。这样的巧合,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真谛——大爱。薛跃娥的博客起名“麦穗青青”,她说,寓意永远年轻,在教育的道路上永远有**。她说,她这辈子最想做的就是老师,博客的卷首写着:走近我,走近阳光,做个阳光的女人,把快乐幸福带给你,我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摘自:http://www.sina.com.cn,2011-9-9。)
天下的好教师数不胜数,他们平凡、美丽、知性,正是他们撑起了祖国的教育大厦,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4.学习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良好的专业修养,要想提高专业修养和技能,必须学习相关的知识。
1987年,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提出了教师知识分析框架,他把教师知识分为7大类: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等。他还明确地指出,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面对特定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和解释的知识,而且是这7类知识的核心。在舒尔曼看来,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教学专家必备的重要知识,是教师理解自己专业的特殊形式,通过它将学科专家和教师区别开来。
所以,概括起来,教师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是学科知识,要求教师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框架,掌握本学科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本学科教育特点,掌握与本学科相关教学理论知识。二是教学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书写能力、教学准备能力。三是科研能力,包括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进行科研实践,创新科研方法,丰富科研内容。四是育人能力,包括育人的态度、育人的知识、育人的方法等。
5.学习文明礼仪知识
师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规范的教师礼仪。教师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它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师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要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规范的教师礼仪有利于塑造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有利于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有利于增强教师行为的道德示范性,有利于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从而最终实现师德的社会价值。所以,任何一个教师都要学习有关礼仪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6.学习教育学知识
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年轻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各种合格人才,就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教育学可以使我们认识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有效地进行教育实践。总结我国以往教育实践的经验,注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教育工作就能做好,教育事业就能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反之,就会影响和危害教育工作,甚至贻误年轻一代的成长。培养年轻一代是教师的光荣职责,要当好一名教师,不仅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必须懂得教育科学,善于按教育规律、运用教育方法,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增长他们的才智,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国家合格建设者和栋梁之材。
7.学习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是一切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完整知识结构中必备的要素知识,对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心理学原理以哲学理论作指导,它把哲学的基本原理更具体化更细致地说明出来,为哲学提供了具体科学支撑。如哲学认识论所讲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心理学就具体分析人怎样通过感官从外界获得信息,产生感觉、直觉,获得感性认识;人怎样把这些感性认识经过进一步加工改造上升为抽象的规律性认识,即理性认识,人又怎样将理性认识具体化,付诸应用,指导实践。心理学的这些规律性知识,支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又为心理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使人们自觉地、由衷的拒绝唯心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自我调节,加强自我修养,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自我调节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学习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掌握很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首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教师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最后,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按照心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掌握。在组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听课,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如课堂提问,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然后再叫学生回答,这就是注意的作用。又如,在声音的调节上,越是关键问题,学生越是想听,教师却用耳语的声音来讲话,反倒引起注意。所以,教师讲课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仅列举了教师需要学习的几个主要方面知识,教师需学识广博,古今中外的文化、传统技艺、现代科技术及手段等都需要学习,甚至有些还需要掌握运用并传承。让我们走进大师,走进经典,让先贤的智慧与现实的契机融合,拒绝世俗、获取智慧,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二)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向书本学习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学习书本知识的方法。
1)目录索引学习法
有些人看书,打开就看,不关心目录、前言、作者和出版时间等,这样对整本书很难有整体把握,更谈不上知道这本书的特点、学术地位了。读书先读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精华,是整本书的浓缩,目录就像鱼的骨架,具体内容就是鱼肉,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读者从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内容、结构、层次、动态、目的等重要的信息,了解了目录基本上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本书。对应读的图书可划分为浏览、通读、精读三类。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每个人时间有限,不可能精读所有的书,浏览可扩大知识面,不解决知识深度问题。通读则是从一类书中选一本重点去读,可了解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科研动态。精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读思并举、读学并举,把读到的知识真正消化吸收。
2)自主多思学习法
所谓自主多思学习法是指读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自己的主导下独立地摄取、消化、吸收新知识,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读书时要处理好读书与思考的时间比例问题,这样可提高记忆效率。阅读与回忆的时间比例一般为2:3,即2/5的时间用于阅读,3/5的时间用于回忆和思考。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宋代朱熹提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近代胡适加了“手到”,形成了“四到”。边看、边诵、边写、边想,才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在的“四到”之上,添加了“脑到”,并将其归结为“五用”,即:用眼、用口、用手、用心、用脑。鲁迅特别强调,读书时不仅要用“心”记,更要用“脑”想,善于发现规律,提出问题,勇于创造。“四到”“五到”“五用”,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要诀。
3)跟踪探寻学习法
所谓“跟踪探寻”就是一步紧扣一步,以求得有用信息不断增加的学习方法。通常在阅读过程中的跟踪是按照如下程序进行的:读一本书,在查阅另一本书时又从中获得了论述这一问题的第三本书,依此类推。跟踪的线索有的是正文,有的是注释。此种学习方法有时能够突然找到有用信息大量凝集的“富矿”,从而使学习的内容丰盈视野,思路豁然开朗。这种方法对于资料收集、事实考证、史学研究等大有裨益,越找越远、越入越深,最终会有别有洞天的体会与收获。[3]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向同行学习
向同行学习主要包括听课、说课、评课、集体备课、进修学习等内容:
1)听课
听课是改进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听课呢?听课应从倾听、观察、反思、记录4方面着手。
倾听:倾听既是对授课教师的尊重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听教学。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授课教师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的错误;教师的讲课是否有**,是否有感情,是否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师的思维是否宽广等。其次听教法。教师讲课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效果生动活泼。最后听学生。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反应如何?是否注重了师生互动,是否启发了学生思维,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率是多少等。
观察:一是观察教态是否自然得体,如教师的手势语是否使用恰当?眼神的传递是否传神到位?肢体语言的使用是否恰当?面部表情的交流是否合适等。二是观察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师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等)运用是否熟练。三是观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的次数,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否默契有效;在师生互动与对话中,学生参与如何。四是观察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否采用了恰当形式。
反思:既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要注重反思借鉴别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课教师应带着问题去听课去反思。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反思如下问题:授课教师的新课导入是否新颖有效?如果是“我”能否采用这样的导入形式,为什么?本节课成功之处在哪?不成功的地方又在哪?如果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否反映授课教师正常的教学水平,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师是否会这样上,等等。
记录:听课记录应记录教师板书、教师的提问、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授课教师的亮点及瑕疵,以及自己听课过程中瞬间闪现的灵感等。记录要有重点,详略得当,文字简练。教学流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自己的见解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如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巧妙的教材处理办法及教学手段,有时甚至记录授课者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等都要详细记录。听课时,教师应该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若我讲应该怎样讲,通过比较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听课者应根据听课的类型及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倾听、观察、反思、记录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