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教师修养

第二节 凤凰涅槃,成就人生02

教师修养 陈玲 17406 2024-10-22 04:34

  

  2)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4]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教研活动有多种形式,包括听课、说课、评课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说课这种形式更能体现教研活动的真谛。说课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意图、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为什么这样处理告诉大家,使大家不仅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在这种交流中,提升教研活动的效果,从而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同时,说课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说课的教师要想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准确、完整,需认真准备相关知识,这就督促教师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说课过程还可锻炼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总之,说课是教师互相学习的平台,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机动灵活,通过说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评课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评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为目标服务;教材处理,知识讲授是否准确,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是否根据学生的特点处理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能为教师所授教学内容服务,是否灵活多样,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基本功,板书设计是否科学、美观、有条理,使学生一目了然。语言是否富有**,在抑扬顿挫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态是否自然;对学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道德的教化,是否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评课的作用:评课是一种重要的教研活动,它把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评课可以发现教师的成绩与不足,通过评课后的反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使教师扬长避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评课还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学生从学的角度给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既有利于教学,又能融洽师生感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评课还是学校管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评课可以督促教师搞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可以增进教师间的了解,形成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开发教育教学资源。集体备课要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和教材有机结合等问题拿出来共同探讨,在共同探讨中求同存异,在激烈的争论中明辨是非。这样,会使教师有茅塞顿开之感,得到理论的升华,修养的提高。

  3.向学生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学生学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育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教师和学生属于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年轻学子的朝气蓬勃、对新生事物的追逐以及对同一现象的“另类”解读,都可以启迪教师的思维,充实教师的头脑。

  4.向社会学习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三人行,必有吾师”,社会上每一类人甚至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一个教师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虚心向社会学习。农民兄弟的勤劳、节俭、善良、宽容、隐忍,工人师傅的精益求精、守时、团队精神等都值得教师好好学习。所以,教师要利用闲暇时间多做社会调查,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中汲取营养,提升教师的修养。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是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不敢有丝毫怠慢。教师是育人的园丁,教师只有先学好所育幼苗成长的规律,掌握所育幼苗成长需要的条件,才能育好苗。所以学习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础,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伊斯兰教的教义说:“学习知识,从摇篮到坟墓。”知识能使人变得高尚,也是提高教师修养的重要方法。

  四、积极实践,夯实自我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的三大基本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主要从事精神生产活动,是为人类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教学教育实践是教师的主要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还要参加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实践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使自己对工作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教师才能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教师的实践形式主要有:学习实践、教学教育实践、科研实践、交往实践等。

  (一)实践对于教师修养的意义

  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实践使教师产生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不计回报、无私、广泛,它超越了血缘和法律,完全基于一种自然的本能。当师生通过接触、了解和不断交流之后,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悦纳学生的内心体验,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自己的爱,我在教学中深切体会到,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会发现他们很多的闪光点,心与心的交融只有在更多的接触中产生;实践使教师更加宽容,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教育的多元性,才能发现学生的不同性格,才能发现有的学生特别聪明,有的学生却反应迟缓,才能发现有的学生活泼,有的学生善于沉思……包容学生,因为我们同样会犯错误,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实践使教师更加自信,教学中我们不断取得成绩,得到学生的敬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赞赏,会使我们有愉悦感、幸福感,会使我们更加自信地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实践使教师更加睿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在知识的传授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反过来又激发了教师的思维,使教师不断进步。同时,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知识面的狭窄、教育方法的陈旧、教育理念的过时。所以,没有教学实践,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教师。

  斯霞:小学特级老师,全国劳动模范,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第5届“樟树奖”获得者。“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地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这是著名作家臧克家为小学特级教师斯霞所作的诗。斯霞老师一辈子耕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她虽年老但童心益盛,育人而母爱尤深,被誉为“小学讲台上的梅兰芳”。在77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中,她把自己的爱给了孩子们,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斯老师常说:“我爱学校,我喜欢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永远年轻。”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20世纪60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闸门,点燃智慧的火花。可以说没有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斯霞是不会取得这样成就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337.htm。)

  实践是检验教师修养水平的唯一标准。教师的修养水平如何?检验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处理,直接体现了教师修养水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但学生却已鼾声如雷,但不能说教师教学水平高;有的教师不善言辞,但他的一句话却让学生铭记终生,并最终成就了他,这就是一个好老师;有的教师虽然严厉,但有慈母心肠——学生病中的悉心照料、学生困难中伸出的温暖的双手让学生**气回肠……好的教师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作出来的。

  实践是提高教师修养水平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塑造学生灵魂,又在改造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存在的很多问题,如爱心的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等,这时,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不会自甘堕落,他会奋起直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去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实践是提高教师修养水平的目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好教学工作,为教学服务。所以说实践是教师修养的方向。教师博览群书是为教学积蓄力量,挖掘深度;教师人格的完善是为教学提供人性的温暖,拓展深度。总之,教师修养要一切围绕教学实践,这样,教师提高修养才有不竭的动力。

  (二)实践伴随教师修养终生

  教师修养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甚至有些反复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不断到达新的境界。为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应该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他看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其含义包括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两方面。孔子特别注重道德行为的训练,把“行”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如何做到身体力行呢?孔子特别强调:“慎言敏行”,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言必及义,言必中伦,言必见行,做到“言中伦,行中虑”;“君子耻躬之不逮”“言必信,行必果”,一切言行都要用结果和效果来检验。反对言而无信,行而未果;从教者要“率身正行”,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孔子的这些思想是我国教师修养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发扬光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学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这些思想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教师要按照教师修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一言一行要符合教师的身份,真正做学生的表率。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背诵毛泽东的《咏梅》和陆游的《梅花绝句》,不知什么原因,有一部分学生,无论如何完不成背诵任务,情急之下我贸然向学生承诺:“明天大家先检查老师的背诵。”一言出口,学生们个个一脸的不解。为了出色地兑现承诺,在这一天中我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背诵两首词。第二天,我在全班学生面前声色俱佳、准确无误地完成了接受检查的任务。我从热烈的掌声中看出了当时同学们复杂的心情。当天背不过词的人数竟然是零。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检查背诵方面一向是“困难户”的李同学竟然在以后的课文背诵中能轻松地完成任务。从此我深深感悟到,教师用自己的学习行为影响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且也能促进教师的再学习。

  (张士宾:《在教学上教师要以身试教用行为去感化影响学生》,http://www.blzxx.com。)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我修养必须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相联系。教师修养的诸多方面,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教师是只学习了各种理论就成为优秀教师的。每个教师都需要进行教学实践,接触学生,感知课堂氛围,亲自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学生谈心……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习,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提高教师修养要从一点一滴抓起。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缪承训》中说:“君子不为小善不足为而舍之,小善积而伟大善。”意思是告诫人们在修养问题上,绝不能眼高手低。一定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君子。在道德实践中,一个人完善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苦的磨炼,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刘备也曾告诫自己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他们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并得到妻子的支持。孤儿学校处在海拔3800米的康定县塔公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是甘孜州13个县的汉、藏、彝、羌四个民族143名孤儿的校园,也是他们完全意义上的家。胡忠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塔公乡,300多元的生活补助是他每月的报酬。2003年,在丈夫的召唤下,妻子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谢晓君是音乐学院毕业,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学校最需要的却不是音乐老师。而是缺生物老师、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三年时间里,谢晓君身兼数职,顶替离开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师。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木雅祖庆”成立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今年2月,她甚至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并表示“一辈子待在这儿”。长期的高原生活,使胡忠早生华发,谢晓君后背也疼痛难忍,但他们没有后悔过。他们是平凡的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地耕耘,甚至在学生不听话时胡忠也曾掉过眼泪。但他们确确实实又是伟大的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在雪域高原书写着“人民教师”这几个光辉的大字。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们的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摘自:《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故事》,http://baike.baidu.com/view/111337.htm。)

  五、借鉴传统,丰富自我

  历史上思想家们提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修养方法,教师要从这些方法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我。

  (一)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医治和克服。省察克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手段。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既广博地学习又能够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心智明了、行为无过错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的是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古人很早就知道要进行自查自纠、自察自省,让自己言行正确,合乎规范,以至问心无愧。老子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里的“自知”“自胜”讲的也是修身克己,要省察自身,看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实现对原有能力和水平的不断超越。克己,就是克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言行等,不使自己有消极之念、非分之想、过激言行,增强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古人非常注重克己,并通过克己,让自己能够恪守礼法,合乎道德规范。

  1.省察克治对教师修养的意义

  省察克治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任何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经历了一个过程,再完美的教师也有缺点和错误,再失败的教师也有闪光点。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反省,找出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经验与教训。自我总结、自我完善,发扬长处,纠正失误,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具有独特风格。她坚持教书育人,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把情操熏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融为一体,教课感情饱满,语言生动,逻辑性强,富有吸引力。于漪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点、线、面、体”的主体化教学方法。于漪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她的不知足、不断反省有直接关系。每上完一节课,她都要寻找闪光点和缺憾,使每一节课臻于完美。

  省察克治有助于教师完善自身。孔子强调,教师修养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自觉行动。首先,他强调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即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反求诸己”“不尤人”;其次,要善于自我省察;再次,自我克制,要克制一切私欲、贪念和非礼行为的产生,做到视、听、言、动皆中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过程,就是长善救失、扬是抑非的过程。孔子认为,社会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态度,怎样对待“过”。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因此,他要求:“有过必改,闻过则喜”,“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也”;“不二过”,“内自讼”,不文过饰非;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虚心学习别人长处,以别人错误为戒。此外,要“乐多贤友”,“以友辅仁”,要相互“忠告而善道之”。圣人的这些思想强调了省察克治对一个教师自身完善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师仍有启发。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原则时时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省察克治有助于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特别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实现人生价值至关重要。强调修身克己,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才干。克服主观主义和自私自利,克服盲目性、功利性和惰性,克服人性的诸多弱点,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激发自己的进取心和创造潜能,把握好人生的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敬业爱岗,与时俱进,融入社会,有所作为。在对社会的不断奉献中,在对自身缺点的不断克服中,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2.省察克治对教师修养的要求

  1)教学反思是省察克治对教师的首要要求

  教师的专业修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是提高专业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进行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对象。在教育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反思自我形象与角色,例如,我是否把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事业,我有哪些方面是符合教师身份的,有哪些是有违教师道德的,等等。其次,反思课程与教学,诸如课程是如何建构而成的,如何提高学科知识的组织化程度?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再次,反思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诸如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运用能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提问是否合理等。最后,反思学生,如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对其他问题不感兴趣?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有哪些差异,课堂教学中应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设计教案和教法,课堂效果如何?成功和失败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可以汲取等。

  教学反思的本质与作用。反思性教学也是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反思的过程,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与解决问题,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育活动不是单纯地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反思还将对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作用。[7]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的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这里的教育思考,就是教学反思。李老师擅长写作,通过写作,整理、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正是这种“反刍生活”式的写作,使他对自己的教育得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科学规律有了相对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每一天的工作也有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他要求老师们和他一起写教育随笔,他认为教育随笔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思考尤为重要。人们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同理,教育者往往也应是一位思考者。可见,李镇西能成为名师,与他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有必然的联系。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2)践行省察克治,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淡定之心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现实社会又有诸多的不如意,我们会对生活发出很多感慨。但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要求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颗淡定之心献身于教育事业,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克服心中的不安分,完成百年树人的事业。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人称“天梯小学”,也叫“云上学堂。”有一对夫妻在这坚守了19年,他们就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当年他们到二坪村小学任教时还是民办教师,每月100元工资,还不够城里人吃一顿饭,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还要背着学生们走过艰险的上学路。他们要接送学生们过5道天梯,小一点儿的孩子不敢自己走,李老师背着他们上上下下。背一个孩子下去,就得重复上下两次,按这样计算,背五六个孩子,李老师每次都要攀爬将近400米,相当于百层楼的高度。陡峭绝壁,踩空一步就有生命危险。在这极度危险、恶劣的环境下,二坪村小学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由于他们的到来,二坪村结束了都是文盲的历史,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如果一辈子都没有接班人,我们就在这里干一辈子,直到再也爬不动为止。”李桂林说。是什么让他们夫妻坚持这么久?清贫凶险也没有让他们回头?曾经,陆建芬的弟弟在国外发展,请他们夫妻去帮忙,给出的待遇是他们做几辈子老师也挣不来的,但他们拒绝了。他们想地最多的是他们走了,二坪村的孩子们怎么办?也许他们也曾动摇过,也曾退缩过,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了,而且要永远坚持下去。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但不普通的是他们能战胜自身的弱点,成就不朽的事业﹗

  (摘自:《感动中国2008年人物故事》,http://baike.baidu.com/view/1.htm。)

  3)践行省察克治,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是指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自我披露和剖析,自我批评也即省察,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任何人在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循环中,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缺点和错误总是难免的。有缺点就要克服,有错误就得纠正,这就需要在实践中经常地、严格地、正确地开展自我批评。正确开展自我批评,一要善于正确认识自我。善于正确认识自我,是说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能够清醒地掌握自己思想变化的情况,及时警醒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二要敢于承认错误。公开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关键步骤,是求得别人帮助的必要条件。没有勇气或不想痛快地承认错误的人,也很少能痛快地改正错误。三要勇于改正错误。如果说认识自己需要强调虚心,承认错误需要强调勇气,那么改正错误则需要毅力。一旦认识到缺点错误,就坚决果断地纠正,绝不动摇。所以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而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不断进步。可见,自我批评是践行省察克治的要求和重要方法。

  4)省察克治并不是为了一味克制自己、束缚自己

  省察克制是为了克服人性中最消极的东西,以便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并予以发扬光大,而不是叫人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因此,当需要见义勇为时,当社会需要人们挺身而出时,我们要勇于担当,不能贪生怕死、一味顾全自己,要勇于伸出援手、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师是平凡的人,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但教师又是人们心中美好形象的化身,人们赞美教师,把他们的美好愿望给了教师,教师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又不能把自己看作普通的一员,应不断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二)“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的方法。它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不可须臾离之“道”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可见,“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的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慎独”在教师修养中的作用

  1)“慎独”可提高教师修身的自觉性

  《淮南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这告诉我们,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故程蒙端曰:“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8]可见,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下功夫。这也就是要做到《中庸》所要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意是说,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人所“不闻”之域。只有这样,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唐代著名思想家李翱曾指出:“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也。”[9]这里所谓“其心一动”,指的是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在李翱看来,道德主体欲念萌动之时,就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慎独”必须在此处下功夫。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阐释得更透彻,他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10]其意是说,“慎独”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显然,其突出的仍然是主体在修身中的自觉性。

  2)“慎独”可使教师在修身中永葆真诚

  “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又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可见,“慎独”离不开“诚意”。朱熹也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只有诚心实意地坚持自我修身,才能把“慎独”落到实处。丢掉“诚意”,“慎独”就是一句空话。

  3)“慎独”可使教师修养找到切入点

  修养虽有很多方法,但“慎独”最为重要。明末思想家刘宗周对此有独到见解。他指出:“慎独外别无功夫。”[11]“自昔孔孟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夫人心有独体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慎独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唯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12]。可见,慎独是教师修养的唯一切入点,不可不认真对待。罗钦顺也说:“独乃天下之际,离合之机,毫厘之差,千里之远。苟能无所不致其慎,则天下一矣。”[13]突出了慎独的重要作用。康有为也说:“《中庸》首陈天性之本,极位育之能,而下手专在慎独。”[14]可见,“慎独”在修身中享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4)“慎独”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

  明末著名思想家李二曲认为,能不能坚持慎独,是区分忠与奸、人与禽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众见之过,犹易惩艾;独处之过,最足障道。何者?过在隐伏,潜而未彰。人于此时,最所易忽,且多容养爱护之意,以为鬼神不我觉也。岂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舜、跖、人、禽于是乎判,故慎独要焉。”意思是:众目之下犯错误,容易惩治,独处之时犯错误,最能够自己挡道,什么原因呢?就在于犯错误比较隐蔽,藏而不露。人在这时,最容易忽视慎独,而且多生爱护自己之心,以为人鬼不知。殊不知在隐蔽之处暴露,在细微之处显现,圣人和恶人、人类与禽兽于是就分辨出来了。[15]

  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后汉书·羊续传》记载,羊续在南阳郡任太守,一次,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他送来几条鱼,他拒收。府丞说,没人知道,收下吧。羊续说,怎么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于是,羊续把鱼悬挂于树上成了鱼干,羊续也得了一个“悬鱼太守”的美誉,他的清廉也由此传开了。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也不会做任何坏事”。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2.教师怎样做到“慎独”

  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精神文明中的特殊作用,要求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时候也能一如既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慎独”不仅是一种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教学中的“慎独”是指教师在单独工作、无人监督时,仍能坚定师德信念,履行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自觉进行教学反省,并经过这种反省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应努力做到“慎独”。这是因为,首先,教师虽然具有群体性,但常常是一个人单独地工作,无人监督。其次,教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般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教师的工作是否认真负责,专业知识的讲解是否到位,用词是否恰当等,学生很难全面真实了解,家长一般也提不出什么意见,其他教师往往也不易发现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最后,教师的心理情绪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教师养成了良好的自律品格,不但能够用坚强的毅力克服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还可以有效地约束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时处处有利于学生与社会。

  1)“慎独”对教师的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完善具有独特的作用

  “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应只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现如何,还要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一个教师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龌龊,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慎独”是教师人格的镜子。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但人格是否高尚,就从他是否慎独体现出来。越是独处时,人们越能发现自己的灵魂的阴暗面,战胜了自己,就使自己人格不断完善。

  2)教师做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诚于中,行与外”和自觉反思,就是在实践“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南宋朱熹将这一思想阐释得更透彻,他指出:“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己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慎,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16]其意是说,“慎独”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显然,其突出的仍然是主体在修身中的自觉性。

  教师在“隐”处下“慎独”的功夫,就是应该“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认真备课,不敷衍了事,对待学生不偏不倚,对待权势不攀不附,人前人后,都坚持以“师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点滴的“微小”着眼。不放松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忽视每一个学生,不无视学生的某些细微的行为,教育教学、为人师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诚于中,行与外。”要想在“隐”“微”处做到“慎独”,就要忠实于自己的本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师德”内化于心,不是做表面功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者不可无慎,要将教师的职责与义务作为自己日常的行为准则,提高师德师风的自觉性和诚意性。[17]

  (三)积善成德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教师的德性既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包括高深的学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德性是我们平时积小善、修炼的结果。

  首先要积善心。教师以善育善、以善待善,发乎心灵,出于本心,成于大节,养于细节。善心不仅指教师做人要有善良之心,更指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人世间最动人的情感,有爱的人才能容颜美丽,有爱的人才能心地善良,有爱的人眼里才有世界,有爱的人才能容下天下难容之事。教师胸中有爱,才能启迪学生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等。在一个有爱的教师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可爱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美丽的,所有的苦难都是前进的动力。教师用爱塑造着学生的心灵,用爱构筑着这个多彩的世界。也正因为这份爱,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但爱要以尊重为前提,我们现在有多少教师是以爱为借口,剥夺了学生的各种权利。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创造。

  许多年前,有一个叫约翰·霍普金的教授给他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去贫民窟,找200个年龄在16岁到20岁生活的男孩,调查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然后预测他们的未来。学生们调查后得出结论:那些男孩中有90%的人将有一段在监狱服刑的经历。25年后,教授给另外一批学生也布置了一个作业:检验25年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学生们又来到贫民窟,与200名男孩中180名取得了联系,发现其中只有4人进过监狱。为什么那些男孩住在犯罪多发的地方却有这么好的成长记录呢?研究人员感到很纳闷也很吃惊,后来,他们被告知:有一位老师当年教过那些孩子……通过进一步调查,他们发现75%的孩子都是一位妇女教过的。研究人员在一个“退休教师之家”找到了那位妇女。究竟那位妇女是怎样把良好的影响带给那些孩子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孩子还记着那位妇女?研究人员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妇女却说,“我真的回答不了你们。”她回想起多年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脸上浮起了笑容,自言自语地说:“我只是很爱那些孩子……”爱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

  (诺曼·文森特·皮尔文:《爱是最好的老师》,王启国编译,《环球时报》,2006-12-23,原文有删减。)

  善心除了爱心、诚心以外,还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才会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把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教育的工作是良心工作,很多东西是管理者无法用具体的尺子来测量的。只有抱着一份对每一个学生的善心、爱心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高度的责任心,我们才会去充实自身,修炼自身,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养,使自己无愧于每一个学生。种善心,得善果,获善报。

  其次要积善事。教师是平凡得,平凡得如同每天的日出日落。但教师又是不平凡的,在每天的日出日落间,他们成就了无数的不凡之人。教师的工作是那样琐碎:看书、备课、上课和学生交心……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工作,考验着教师的德性。教师修养的提高就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的很多教师不会如张丽莉和谭千秋一样,用自己的身躯去救学生,他们大多默默无闻,在清贫中坚守着自己的道德信念。在灯下、在家人的鼾声中写着教案、批改着作业;发着高烧依然坚守在课堂;在漆黑的山间小道上护送学生回家;耐心给学生讲解难题;婉拒学生家长的礼物……这就是教师的善事。正是由于无数教师的善事才成就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使教师自己感到:生的伟大,活的光荣。

  积善事要求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奉献是教师的职业特质,没有奉献就不会有事业成就的感觉;无私是教师应有的品性,没有无私的美德,就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美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充满了各种**,教师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享受教书育人的幸福,享受学生成长的快乐。当我们满头白发,回首往事时,我们会为自己辛勤地付出而感动,会为自己无悔的青春而欣慰。当代青年的楷模徐本禹,献身贫困乡村的教育事业;彝族教师李桂林夫妇为了山区的孩子,奉献了青春,他们的事迹感动学生,也感动了中国。所以,教师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时刻把学生的喜怒哀乐藏在心间,多做对学生有益的事情。感动河北校园人物、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的郭银花老师,为了学生实习方便,给学生买自行车;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7000多元资助贫困学生;酷暑天,给学生做好一盆盆凉菜……学生都称呼她“妈妈”,郭老师在成就了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18]

  5000年的文明,祖先留给我们的修身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借鉴传统修养方法的同时,要和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孟悌清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说课》,http://baike.baidu.com/view/3566.htm。

  [5] 《论语·子路》。

  [6] 同上。

  [7] 徐建业:《教师知识结构》(下),http://www.jxteacher.com。

  [8] 《性理字训·学力》。

  [9] 《复性书·中》。

  [10] 《四书集注·中庸注》。

  [11] 《中庸首章说》。

  [12] 《人谱类记》。

  [13] 《困知记》。

  [14] 《长兴学记》。

  [15] 《自律、他律和慎独》,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ff5620100g6ek.html。

  [16] 《四书集注·中庸注》。

  [17] 《慎独: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http://blog.163.com/。

  [18] 摘自河北德育网:《感动河北校园人物事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