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教师修养

第三节 教师修养的藩篱

教师修养 陈玲 4923 2024-10-22 04:34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存在和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教师修养同样也时刻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处于变化之中。在影响教师修养的诸多因素中,我们主要从传统和现实、禀赋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统和现实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的经济、文化传统及当前的环境必然会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也要受到社会传统和现实的影响。正确看待和对待影响教师修养的“藩篱”,有利于教师修养的提升。

  中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进行了区别对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实施倾斜政策,以主动缩小这种差距。但是,这种由历史所形成的东西部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在短期内还很难消失。对于身处不同区域的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形式的困难、障碍和挫折,能不能在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保持对教育理想的孜孜以求,如何在名利、权钱等**中坚持教师职业操守,考验的就是教师的修养。

  穷山沟里的老师受邀去北戴河

  2012年7月下旬的一天,一件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落在了“山沟沟”女老师徐云玲的头上。

  “党中央、国务院居然要邀请我这山沟里的老师,去北戴河度假!”说起这些,齐耳短发、身材瘦小的徐云玲仍觉得不可思议。“总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党中央、国务院居然这么重视,给我这个山村小学教师这么大的关怀。”

  2006年6月,河南商报以《二十年执著相守泌阳女教师独弹〈凤凰琴〉》为题关注了这位深藏山区的女教师。

  命运似乎总在考验这位淳朴而有韧劲的妻子、妈妈和老师。

  先是丈夫得了肾炎,家庭举步维艰;2005年,儿子孙振宇又因电源插座突然爆炸,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被炸掉;仅隔5天,正在上学的女儿孙亚男经医院确诊患有甲状腺囊肿,必须住院做手术……

  她也曾有过出逃的念头,去北京打工,但是看着即将开学仍四处打转的孩子,徐云玲哭了。她留了下来。

  2009年,命运的阴霾终于逐渐散去。那一年,她这个“代课”老师“转正”了,月工资由原先的一二百元增至1200元。

  2007年,她被全国网民评为“感动中国十大小人物”;2011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http://edu.people.com.cn/n/2012/0820/c1053-18779342.html,2012-9-6。)

  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着我们。其一,受封建等级观念的长期熏染——“师道尊严”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受其影响最大。“天地君亲师”的等级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封建社会里教师是教化的推行者,当时的社会崇尚“师道尊严”,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把教师看成知识的权威,看成是命令的发布者。《吕氏春秋·尊师》有言:“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因为不管教师正确与否,不服从就是“背”,就是“叛”,所以教师常常不能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至今有的教师民主观念淡薄,在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不允许学生提出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观点和意见,强迫学生成为记忆知识的录音机;个别教师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凭自己的好恶任意责罚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各种体罚。这些落后的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理念完全背离,更谈不上能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其二,精英教育理念的推崇和应试教育的现实挤压——“重点培养”“关注优秀”理念大行其道。就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而言,仍存在教育资源紧张、分布不平衡的状况,表现为优质学校有限、优质班额有限、班额扩充后教师的注意力有限,等等。而且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中,精英教育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育教学思想上,往往只注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教育的本体性价值。秉承精英教育观的教师,一方面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另一方面在现实应试教育所追求的升学率、重点上线率的压力下,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并且与教师待遇挂钩。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师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向“尖子生”“优等生”们倾斜,倾向于关注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实行选择**往,达到重点培养少数优秀学生的目的,使本来应均等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失衡。

  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让人目不暇接。受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追求物质”的观点有一定的“市场”。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浸染下,少数教师注重功利和实惠,不恰当地将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教育领域,将教师的责任视为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不履行教师职责的主要表现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直接或间接的手段使个别学生受到特别关心、鼓励、支持、辅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使个别学生获取不正当荣誉、资格;教师疏于课堂教学,热衷于“家教”“赚外快”等。从表面上看,个别师生之间的利益或权利交换是双向互惠的,私人交往的结果是双赢的,但它所掩盖的是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公共利益的侵犯和破坏。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群体的不公平必将导致在部分学生受益的同时,其他学生丧失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甚至被剥夺了法律法规所赋予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禀赋和素质

  对教师个人来讲,教师先天的禀赋和后天所形成的素质也在影响着自身的修养,我们应当承认这些差别,并且正确对待这些差别。差别不是必然的限制,要辩证去看,深山的交通虽然不方便,但是却有利于保存原始自然的美;干旱地区降雨稀少,但是阳光充足。

  (一)先天的个性特征

  俗话说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师修养并不是说通过各种方式把教师塑造成一个模样,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一种误解,实践中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每个人具有的个性特征是客观存在并无法消除的。因为我们知道个体间存在着智力因素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等,并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的差异,也可以使个体差异出现。比如两个先天素质差不多的人,完全有可能因为家庭的缘故而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取得不同的成就。所以,教师修养目标的实现应注意到教师自身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

  《论语》中记载了一件孔子因材施教的事情,教师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也要客观分析自身的个性特点,针对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1]

  (二)后天形成的素质

  个人素质的内涵比较广泛,包含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精神状态、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健康水平、职业操守、组织能力,等等。教师个人素质的不同,肯定会对自身修养产生影响,包括对修养的意义、途径、方法、评价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讲过不同的人对于一棵松树的认识,木材商人关注的是松树的实用性,植物学家关注的是松树的科学性,而画家则考虑如何去表现松树的美。也就是说,观察的角度不同,欣赏的情趣不同,所得的见解也就不同。

  教师个人素质会对学生、学校、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职业本身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补充新的知识,并对实践中的问题积极感悟思考,释疑解惑,总结经验升华为理论,加快知识到思想的转化,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修养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就会出现,学生在成长,社会在进步,教师修养的提高也要永无止境。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一门团结协作的艺术。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不可或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的客观要求,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教师的功劳。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积极力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成效,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条件,可以使教师获得自尊和自信,充满热情地工作,为个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教师修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美国学者哈格里夫斯从文化的角度,对教师的人际关系及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合作文化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在这种文化下,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上的失败和不确定性不再采取防卫性态度,而是相互援助,同事之间共同面对和接受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同事之间在教育价值上的追求存在广泛的一致性,但是对于细节上的不一致也保持宽容。”[2]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就是一种教师之间良性互动的工作方式,它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平等、自愿、共同决策、分享资源为基础参与其中。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教师修养是正比例的关系。

  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和陆九渊的治学态度令人佩服。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对立的,曾在一次讨论会上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十几天不见分晓。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互相瞧不起,结下不解之恨,而是友情如常,互拜为师。后来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特意邀请陆九渊到学院讲学。陆九渊接到请帖后欣然前往,做了生动深刻的演讲,使学生深受教育,朱熹也连声称赞讲得好,事后还把陆九渊的话刻在石碑上,立于书院门口,与学生共勉。

  教师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共同进步。他是一种使他人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完善的职业。教师职业是通过自己的修养来影响和熏陶学生,启迪美德、传播知识、培育正义,很少有像教师这样的职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修养对自己的劳动对象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3]只有当教师自觉完善自己时,才能更好地去完善和发展学生。莎伦·M.德雷珀说:“教师这一职业因给予无知的人以启迪,赋予冷漠的人以责任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而著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伟人,还是凡民,谁都承受过师长的恩泽,谁都沐浴过师长的圣洁。”正是一代代教师殷勤的实践孕育着人类智慧的薪火,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开启着一扇扇紧闭的心扉,职业的美和职业的价值就在那里熠熠闪光。总之,教师职业是培育人的灵魂的职业,它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爱的事业,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创新的艺术,教师促进年轻生命的健康成长,让他人感到美好,让社会充满和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个人的尊严、职业的进步和人生的幸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良好修养。

  [1] 《论语·先进》

  [2] 白庆娟:《合作—教师文化的时代诉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104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