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套装全8册)

当幽默变成油抹

  

  老舍

  探索思考

  顽皮的孩子将父母所说的“幽默”听成了“油抹”,从而引发了一个好笑的故事。老舍先生以生动的笔墨将这个故事讲述出来,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新的领悟。

  阅读批注

  小二小三玩腻了:把落花生的尖端咬开一点,夹住耳唇当坠子,已经不能再作,因为耳坠不晓得是怎回事,全到了他们肚里去;还没有人能把花生吃完再拿它当耳坠!1《儿童世界》上的插图也全看完了,没有一张满意的,因为据小二看,画着王家小五是王八的才能算好画,可是插画里没有这么一张。小二和王家小五前天打了一架,什么也不因为,并且一点不是小二的错,一点也不是小五的错;谁的错呢?没人知道。“小三,你当马吧?”小三这时节似乎什么也愿意干,只是不愿意当马。“再不然,咱们学狗打架玩?”小二又出了主意。“也好,可是得真咬耳朵?”小三愿事先问好,以免咬了小二的耳朵而去告诉妈妈。咬了耳朵还怎么再夹上花生当耳坠呢?小二不愿意。唱戏吧?好,唱戏。但是,先看看爸和妈干什么呢。假如爸不在家,正好偷偷的翻翻他那些杂志,有好看的图画可以撕下一两张来;然后再唱戏。2

  1 以情景开篇

  作者在一开始就为读者描写了两个孩童游戏并吃落花生的情景,画面感极强,营造出一种童趣盎然的氛围。

  2 构思精巧、承上启下

  小二和小三一个又一个地想玩什么游戏,鲜活地表现出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同时,作者以他们达成的共识过渡,自然地开启了下文的叙事。

  爸和妈都在书房里。爸手里拿着本薄杂志,可是没看;妈手里拿着些毛绳,可是没织;他们全笑呢。小二心里说大人也是好玩呀,不然,爸为什么拿着书不看,妈为什么拿着线不织?

  爸说:“真幽默,哎呀,真幽默!”爸嘴上的笑纹几乎通到耳根上去。3

  3 神态描写

  “笑纹几乎通到耳根上去”的描写趣味十足,生动地展现出爸爸此时的笑态。

  这几天爸常拿着那么一薄本米色皮的小书喊幽默。

  小二小三自然是不懂什么叫幽默,而听成了油抹;可是油抹有什么可笑呢?4小三不是为把油抹在袖口上挨过一顿打吗!大人油抹就不挨打而嘻嘻,不公道!

  4 巧设误会

  小二、小三因为误会,将“幽默”听成了“油抹”。这样听错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就会令人觉得十分真实。同时,这样的误会也能更好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爸念了,一边念一边嘻嘻,眼晴有时候象要落泪,有时候一句还没念完,嘴里便哈哈哈。妈也跟着嘻嘻嘻。念的什么子路——小三听成了紫鹿——又是什么三民主义,而后嘻嘻嘻——一点也不可笑,而爸与妈偏嘻嘻嘻!

  决定过去看看那小本是什么。爸不叫他们看:“别这儿捣乱,一边儿玩去!”妈也说:“玩去,等爸念完再来!”好象这个小薄本比什么都重要似的!也许爸和妈都吃多了;妈常说小孩子吃多了就胡闹,爸与妈也是如此。5

  5 心理描写

  “吃多了”“胡闹”,这是此时小二、小三眼中爸爸妈妈的形象,表现了他们此刻对爸爸妈妈的小小不满。作者透过他们的视角来写大人,刻画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令人不觉莞尔。

  念了半天,爸看了看表,然后把小本折好了一页,极小心的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晚上再念;得出门了。”

  “再念一段!”妈这半天连一针活也没作,还说再念一段呢,真不害羞!小三心里的小手指头直在脸上削,“没羞没臊,当间儿画个黑老道!”

  “晚上,晚上!凑巧还许把第十期买来呢!”爸说,还是笑着。

  爸爸走了,走到院里还嘻嘻呢;爸是吃多了!

  妈拿着活计到里院去了。

  小二小三决定要犯犯“不准动爸的书”的戒命。等妈走远了,轻轻的开了抽屉,拿出那本叫爸和妈嘻嘻的宝贝。他们全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咂着,大气不出的去找那招人笑的小鬼。他们以为书中必是有个小鬼,这个小鬼也许就叫做油抹。人一见油抹就要嘻嘻,或是哈哈。找了半天,一篇一篇全是黑字!有一张画,看不懂是什么,即不是小兔搬家,又不是小狗成亲,简直的什么也不象!这就可乐呀?字和这样的画要是可乐,为什么妈不许我们在墙上写字画图呢?6

  6 动作、心理描写

  “轻轻地开”“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咂着”“大气不出的”“找”等动作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小心而好奇的心情。而紧随着的心理描写,也写出他们看不懂书上内容的懵懂。整段描写幽默十足,将孩子们的天真与顽皮刻画得如在眼前。

  “咱们还是唱戏去吧?”小三不耐烦了。

  “小三,看,这个小盒也在这儿呢,爸不许咱们动,楞偷偷的看看?”小二建议。

  已经偷看了书,为什么不再偷看看小盒?就是挨打也是一顿。小三想的很精密。

  把小盒轻轻打开,喝,里边一管挨着一管,都是刷牙膏,可是比刷牙膏的管小些细些。小二把小铅盖转了转,挤,咕——挤出滑溜溜的一条小红虫来,哎呀有趣!小三的眼睁得象两个新铜子,又亮又圆。“来,我挤一个!”他另拿了管,咕——挤出条碧绿的小虫来。7

  7 比喻

  将挤出的油彩比作“滑溜溜的一条小红虫”“碧绿的小虫”,十分贴切,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而“小三的眼睁得象两个新铜子”的比喻,也形象地写出了小三此时的惊喜。此外,“挤”“咕”这样的用词也令文章多了几分动感。

  一管一管,全挤过了,什么颜色的也有,真好玩!小二拿起盒里的一支小硬笔,往笔上挤了些红膏,要往牙上擦。

  “小二,别,万一这是爸的冻疮药呢?”

  “不能,冻疮药在妈的抽屉里呢。”

  “等等,不是药,也许呀,也许呀——”小三想了半天想不出是什么。

  “这么着吧,小三,把小管全挤在桌上,咱们打花脸吧?”8

  8 对话

  人物对话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这短短的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二的胆子比较大,所以敢把这不知道是什么的管拿来就用。与他相比,小三就略显谨慎了些。作者将人物的性格暗藏在对话中,令文章显得妙趣横生。

  “唱——那天你和爸听什么来着?”小三的戏剧知识只是由小二得来的那些。

  “有花脸的那个?嘀咕的嘀咕嘀嘀咕!《黄鹤楼》!”

  “就唱《黄鹤楼》吧!你打红脸,我打绿脸。嘀咕嘀——”

  “《黄鹤楼》里没有绿脸!”小二觉得小三对扮戏是没发言权的。

  “假装的有个绿脸就得了吗!糖挑上的泥人戏出就有绿脸的。”

  两个把管里的小虫全挤得越长越好,而后用小硬笔往脸上抹。

  “小二,我说这不是牙膏,你瞧,还油亮油亮的呢。喝,抹在脸上有点漆得慌!”

  “别说话;你的嘴直动,我怎给你画呀?!”小二给小三的腮上打些紫道,虽然小三是要打绿脸。9

  9 细节描写

  打绿脸反而打了紫道,这一处细节精妙地展现了一个孩子的可爱。

  正这么打脸,设想到,爸回来了!

  “你们俩干什么呢?干什么呢!”

  “我们——”小二一慌把小刷子放在小三的头上。

  小三,正闭着眼等小二给画眉毛,睁开了眼。

  “你们干什么?!”爸是动了气:“二十多块一盒的油!”

  “对啦,爸,我们这儿油抹呢!”小三直抓腮部,因为油漆得不好受。10

  10 对话

  爸爸因油的价格而生气,质问孩子们在干什么。小三完全感觉不到爸爸的情绪,只坦言他们在“油抹”。两人的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读来十分好笑。

  “什么油抹呀?”

  “不是爸看这本小书的时候,跟妈说,真油抹,爸笑妈也笑吗?”

  “这本小书?”爸指着桌上那本说:“从此不再看《论语》!”

  爸真生了气。一下子坐在椅子上,气哼哼的,不自觉的,从衣袋里掏出一本小书——样子和桌上那本一样。11

  11 对比

  爸爸刚说完不再看《论语》,转眼又从衣袋中掏出书读了起来,如此言行不一,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要说明的是,爸爸口中的《论语》指的是193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立的以“幽默”为宗旨的半月刊。

  乘着爸看新买来的小书,小二小三七手八脚把小管全收在盒里,小三从头上揭下小笔,也放进去。

  爸又看入了神,嘴角又慢慢往上弯。小二们的《黄鹤楼》是不敢唱了,可也不敢走开,敬候着爸的发落。

  爸又喀嘻了,拍了大腿一下:“真幽默!”

  小三向小二咬耳朵:“爸是假装油抹,咱们才是真油抹呢!”12

  12 语言描写

  小三向小二咬耳朵的这句话将儿童的幼稚、天真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同时,这句看似滑稽的收尾更旨在启发人们对幽默的思考:艺术的幽默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源于真实生活的积累、人生的感悟的。

  阅读赏析

  发掘生活之美并将其艺术化,是老舍先生惯有的创作方式,这篇文章便是如此。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对爸爸妈妈念文章时所呈现出来的欢乐产生好奇,但他们不懂得爸爸妈妈所说的“幽默”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油抹”,于是就趁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以“油”来“抹”脸,演绎出一场有趣的滑稽戏。其实在生活中,像文中的两个孩子这样因听觉上的错觉而产生误会是很常见的事,老舍先生以这样的误会作为选材,有着强烈的真实感,令人阅读时一点儿也不觉得突兀。可见,生活的确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所在,如果多观察,多增加自己的阅历,小事也可以变成点石成金的妙笔文章。

  此外,文中对两个孩子的对话描写也很出彩。老舍先生用孩子的语言,鲜活地刻画出两个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令人不觉会心一笑,也自然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效果。

  阅读延伸

  1.请你分别说说小二和小三的性格特征。

  2.小二和小三为什么要用“油”来“抹”脸呢?

  3.你是如何看待幽默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