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拾梦记
柯灵
探索思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究其一生都在苦觅那缥缈的梦境,然而冥冥之中大多数人却总被命运之手无情拨弄,到头来只能无奈慨叹命运的无常。普罗大众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下,有人选择妥协,有人选择抗争。让我们跟随柯灵先生走进《苏州拾梦记》,一同感受那份随波逐流的无奈悲戚和奋起反抗的热血**。
阅读批注
已经将近两年了,我心里埋着这题目,像泥土里埋着草根,时时茁长着钻出地面的欲望。1
1 比拟
陪母亲回故乡一事对作者而言,既是庆幸,也是遗憾。将其记录下来,对作者而言是一种慰藉,因此他将文章题目比作地里的草根,那种破土而出的欲望正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比作乙物,根据两者之间的可拟性,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印象,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因为避难,母亲在战争爆发的前夜,回到了滨海一角的家乡,独自度着她的暮年。只要一想着她,我就仿佛清楚地看见了她孤独的身影,彷徨在那遭过火灾的破楼上。可是我不能去看她,给她一点温暖。
苦难的时代普遍地将不幸散给人们,母亲所得到的似乎是最厚实的一份。2
2 拟人
战乱带给人们苦难,“散”一词将战乱拟人化,显示了战乱的冷酷无情,而“普遍地”一词则体现了战乱的“一视同仁”,从侧面也反映出普罗民众在时代、战争面前的无助和无依无靠。“厚实”一词,本属于中性词汇,用在此处却透露出一种悲情意味,令人慨叹作者母亲的不幸遭遇,让人心生戚戚。
她今年已经七十三岁,这一连串悠悠的岁月中,却有近五十年的生涯伴着绝望和哀痛。在地老天荒的世界里,维系着她一线生机的,除却对生命的执着,也就是后来由大伯过继给她的一个孩子——那就是我。正如小说里面所写的,她的命运悲惨得近乎离奇。二十几岁时,她作为年轻待嫁的姑娘,因为跟一个陌生男子的婚约,从江南的繁华城市,独自被送向风沙弥天的、辽远的西北,把一生的幸福交托给我的叔父。3叔父原只是个穷书生,那时候在潼关幕府里做点什么事情,大约已经算是较为得意,所以遣人远远地迎娶新妇去了;但主要原因,却是为着他的重病,想接了新妇来给自己冲喜。当时据说就有许多人劝她剪断了这根不吉利的红绳,她不愿意,不幸也就这样由自己亲手造成。她赶到潼关,重病的新郎由人搀扶着跟她行了婚礼,不过一个多月,就把她孤单单地撇下了。我的冷峻的父亲要求她为死者守节,因为这样才不致因她减损门第的光辉。那几千年来被认作女性的光荣的行为,也不许她有向命运反叛的勇气。——这到后来她所获得的是一方题为“玉洁冰清”的宝蓝飞金匾额,几年前却跟着我家的旧厅堂一起火化了。4——就是这样,她依靠着大伯生活了许多年,也就在那些悲苦的日子里,我由她抚养着成长起来。
3 对比手法
“江南”对“西北”,“繁华”对“风沙弥天”,将两组相对的词语放在一起,通过强烈反差来体现作者母亲苦难岁月的开始。
4 讽刺
守节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迫害与禁锢,偏偏还要美其名曰“玉洁冰清”,这样的一块象征着“荣誉”的匾额,却被“火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讽刺那些封建陋习。讽刺分为明讽、暗讽、反讽等,使用灵活,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旁敲侧击。
哦,我忘却提了,她的故乡就在那水软山温的苏州城里。
时光使红颜少女头白,母亲出嫁后却从此不再有机会踏上她出生的乡土。
悠悠五十年,她在人海中浮**。从陕西到四川,又到南国的广州。驴背的夕阳,渡头的晓月,雨雨风风都不打理这未亡人的哀乐。5满清的封建王朝覆亡了,父亲丢了官,全家都回到浙东故乡,她照旧过着世代相沿的未亡人的生活。家庭逐渐堕入了困境,家里的人逐渐死去,流散了,最后是四五年前的一把火,烧毁了残破的老家,才把这受尽风浪的老人赶到了上海。老天怜悯!越过千山万水,迷路的倦鸟如今无意中飞近了旧枝,她应当去重温一次故园风物!6
5 拟人、前后照应、借景抒情
“悠悠五十年”与前文“近五十年的生涯”相呼应,“在人海中浮**”也正是“绝望与哀痛”的真实写照。“驴背”“夕阳”“渡头”“晓月”“雨雨风风”拼凑出一幅悲凉画面,作者寓情于景,将这些无情事物辅以“不打理”的姿态,借景抒情,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作者母亲半个世纪所遭受的颠沛流离和孤苦无依,令读者为之动容。
6 比喻
作者将母亲比作迷途的倦鸟,既然倦鸟可以归林,那么母亲也应该回故乡看看。悲戚的语境到这里略微转为明快,令读者有一种峰回路转的观感。但接下来的发展究竟是事与愿违还是天遂人愿,让我们接着往下读。
可是一天的风云已经过去,她疲倦得连一片归帆也懒得挂起,“算了吧,家里人都完了,亲戚故旧也没有音讯了,满城陌生人,有什么意思!”她笑,那是饱孕了人生的辛酸,像蓦然梦醒,回想起梦中险巇似的,庆幸平安的苦笑。7接着吐出个轻轻的叹息:“嗳,苏州城里我只惦记着一个人,那是我的小姊妹,苦苦劝我退婚的是她,(我当时怎么肯!)出嫁时送我上船,泪汪汪望着我的是她!听说而今还在呢,可不知道什么样儿了?有机会让我见她一面才好!”蹉跎间这愿望却也延宕了两年。
7 语言描写
“疲倦”“苦笑”等词无一不在提醒读者,作者母亲饱经风雨,内心早已不抱任何希望。读至此处,不禁让人心生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凉之感。“家里人都完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城陌生人”,平直的语言传递出了浓浓的悲伤之情。
一直到前年春天,我才陪着她完成了这伤感的旅行。
是阴天,到苏州车站时已经飘着沾衣欲湿的微雨。雇一辆马车进城,嘚嘚的蹄声在石子路上散落。8当车子驶过一条旅馆林立的街道,她看看夹道相迎的西式建筑,恰像是乡下孩子闯进了城市,满眼是迷离好奇的光。我对着这地下的天堂祝告:苏州城!你五十年前嫁出去的姑娘,今天第一次归宁了。那是你不幸的女儿,为着乡土的旧谊、人类的同情,你应当张开双臂,给她个含笑的欢迎!但时间是冷酷的家伙,一经阔别便不再为谁留下旧时痕迹,每过一条街,我告诉母亲那街道的名字,每一次,她都禁不住惊讶得忽地失笑:“哎哟,怎么!这是什么街?不认得了,一点也不认得了!”
8 烘托
时局动**,战火纷飞,而这一阵“嘚嘚的马蹄声”打破了前文营造的凄惨悲戚的氛围,画风陡转轻快,清脆的马蹄声“散落”在地面,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母亲盼着与故人重逢的急切心情。烘托,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
在观前街找个旅馆,刚歇下脚,心头的愿望浮起。燕子归来照例是寻觅旧巢,她一踏上这城市,急着要见的是那少年的旧侣。9可是我们向哪儿去找呢?这栉比的住房,这稠密的人海,白茫茫无边无岸,知是在谁家哪巷?纵使几十年风霜没有损伤了当年的佳人,也早该白发萧萧,见了面也不再相认了,但我哪有勇气回她个不字?
9 前后照应
与前文提到的“倦鸟归林”相照应,使得行文严密紧凑,进一步刻画作者母亲急于见到故人的迫切心情。在一篇文章中,文中或结尾对前文写到的内容再次交代,或前文对后文所写内容做相关铺垫,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这种写作手法叫照应。常见的照应手法包括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和文题照应。
母亲在娘家时开得有一家烛铺,后来转让的主人就是那闺友的父亲,想着这些年来世事的兴替,皇室的江山也还给了百姓,一家烛铺的光景大约未必便别来无恙。但母亲忽然飞来的聪明记起了它。向旅馆的茶房打听得苏州还有着这个店号,我就陪着她向大海捞针。
烛铺子毕竟比人经得起风霜,虽然陈旧,却还在闹喧喧的街头兀立。10母亲高兴地迎上去,便向那店伙问询:“对不起,从前这儿的店主人,姓金的,你知道他家小姐嫁在哪一家,如今住在哪里?”
10 对比、前后照应
“闹喧喧”一词照应了前文,是苏州城“栉比的住房”“稠密的人海”的真实写照,前者是声音描写,后者是情景描写,两者共同营造的喧嚣场景与孤独“兀立”的陈旧烛铺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了烛铺历经风霜的艰辛与不易,也为下文姐妹重逢埋下伏笔。
我站在一旁怀着凭吊古迹似的心情,这老人天真的问话却几乎使我失笑。
那店伙年轻呢,看年纪不过二十开外,懂得的历史未必多,“小姐”这名词在他心里岂不是一个娇媚的尤物?我只得替她补充:金小姐,那是几十年前的称呼,如今模样该像母亲似的一位老太太了。听着我的解释,那店伙禁不住笑了起来。
人生有时不缺乏意外的奇迹,这一问也居然问出了端倪。我们依着那烛铺的指点,又辗转访问了两处,薄暮时到了巷尾一家古旧的黑漆门前。
剥啄地叩了一阵,一位祥和的老太太把我们迎接了进去。可是她不认得这突兀的来客。
“找谁,你们是找房子的?”
“不,是找人,请问有一位金小姐可住在这里?”
主人呆了半天,仿佛没有听清意思。“哎哟!”母亲这一声却忽然惊破了小院黄昏的静寂,她惊喜地一把拖住了主人。
“哦,你是金妹!”
“哦,你是……三姐!”
夜已经无声地落在庭院里了,还是霏霏的雨。从一对老年人莹然欲涕的眼睛里,我看出比海还深的人世的欢喜与辛酸,体味着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奥妙的意思。
我的心沉重得很,也轻松得很。11我像在一霎时间经历了半世纪。感谢幸运降临于我不幸的母亲!
11 矛盾
作者的心情之所以沉重,是因为痛恨命运的无常、战乱的无情,让多少普通百姓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同时作者又感到轻松,却又是因为命运的神奇,让失散多年的姐妹终于重逢,故而产生了如此矛盾的心情。矛盾修辞是用两种不相协调、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词语来形容同一件事物,通过强烈反差来增强所要表达的语义,达到“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把母亲安顿在她旧侣的家里,我自己仍然在旅舍里住着。
春快要阑珊了!天气正愁人,我在苏州城里连听了三天潺潺的春雨。冒着雨我爬过一次虎丘,到冷落的留园和狮子林徘徊了一阵。我爱这城市的苍茫景色,静的巷,河边的古树,冷街深闭的衰落的朱门。可是在这些雾似的情调里,有多少无辜的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度着悲剧生涯?12
12 借景抒情
“阑珊”“冷落”“苍茫”“深闭”“衰落”勾勒出一幅悲情画面,所要表达的正是文章主旨,作者由母亲的悲惨遭遇而联想到更多的苦难人,由己及人,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但我为母亲的奇遇高兴。五十年旧梦从头细数,说是愁苦也许是快乐。人类的聪明并不胜如春蚕,柔情的丝缕抽完了还愿意呕心沥血;一生的厄运积累得透气的空隙也没有,有时只要在一个——仅仅一个可以诉苦的人面前赢得一声同情和温喟,也可以把痛苦洗涤干净。我不能想象母亲的情怀,愿这次奇遇抖落她过去的一切……
第四天晚上离开苏州时,天却晴了,一钩新月挂在城头,天上鳞鳞的云片都镶着金边。——好会捉弄人的天!13路畔一带婆娑的柳影显得幽深而宁静,却有蹄声嘚嘚,穿过柳荫,向那行色倥偬的车站上响去。别了,古旧的我的母乡苏州!明儿我们看得见的,是天上那终古不变的旧时明月!
13 对比、反衬
来时一连多日都是阴雨天气,去时“天却晴了”,连天上的云都镶着金边,通过前后天气的对比,来反衬命运的反复无常。
别离的哀伤又在刺着衰老的心了。可是从母亲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片从来没有的光辉。“嗳,总算看见她了!做梦也想不到。她约我秋天再来,到她家里多住一阵子。也好,大家都老了,多见一面是一面。”我知道,她在庆幸她还了多少年来的夙愿。
可是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时局起了激变。
在上海暴风雨的前夜,母亲回到了残破的家乡,一年半来她就像被扔在一边似的生活着;而她的早已无家的母乡,落入魔掌也一年多了。在这风雪的冬天,破楼上摇曳着的煤油灯下,不会埋怨这年代的过于冷酷吗?14我不禁时时想起我的母亲,和这场战争中一切母亲的命运。15
14 借喻
作者将上海的沦陷比作“暴风雨”,将日本法西斯占领上海比作“落入魔掌”,受时代背景所限是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此外,用“残破的家乡”“风雪的冬天”“破楼”“摇曳的煤油灯”等词勾勒出的凄惨画面也表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用喻体代替本体,且句中并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借喻的修辞手法能产生更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练。
15 主题升华
作者将母亲艰难度日的悲剧命运与战乱给天下所有母亲带来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悲剧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既传达了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同时也升华了文章主题,主旨立意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可是母亲却惦记着苏州,惦记着苏州的旧侣,絮絮地从信里打听消息。可怜的母亲,我可以告诉您吗?您的母乡正遭着空前的浩劫。您的唯一的旧侣,我不敢想象她家里的光景。有一时我常常把一件事情引为**,那就是那一次苏州的旅行,我想如果把那机会放走了,怕也要永远无法挽回。但我如今倒有些失悔了,没有那一次坠梦的重拾,也许这不幸的消息给她的分量还要轻些?我又怀着一种隐忧:“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母亲说过她愿意长眠在祖茔所在的乡土,她会不会再在晚年沦入奴隶的厄运?
阅读赏析
柯灵,中国散文家、电影剧作家。抗战时期,他潜居上海,写文章、编刊物,记录时代印记,揭露日寇残暴罪行,是上海“孤岛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柯灵先生说:“我以杂文形式驱遣愤怒,而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忧郁。”《苏州拾梦记》正是一篇哀伤悲戚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母亲的苦难人生开篇,为下文“苏州拾梦”做了铺垫,同时奠定了全文凄苦哀痛的情绪基调。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切,既有寻访情节中对母亲情绪、语言、表情等方面的描写,也有作者从旁观者角度产生的情感感悟,文章情景互衬交融,探讨了人生意蕴,立意高远。文章结尾以小见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以及人类的悲欢联结起来,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坚定的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态度和立场,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永不向苦难低头的顽强精神。
阅读延伸
1.作者将母亲出嫁、颠沛流离、姐妹重逢等情节穿插交替,请简述这样写的好处。
2.文章结尾提到的“我又怀着一种隐忧”具体是指什么?
3.本文立意高远,以小见大,以母亲的悲惨经历来映射动**时局,字里行间传递着作者高尚的家国情怀。请选择文中对应语句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