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感情描写

  

  朱自清

  探索思考

  “北南开,南春晖”,这里的“春晖”,指的便是坐落于浙江省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早期的春晖中学,云集了一大批名师硕彦,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使之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春晖的一月》便是朱自清先生初到春晖中学所作,为春晖永记。

  阅读批注

  去年在温州,常常看到本刊,觉得很是欢喜。本刊印刷的形式,也颇别致,更使我有一种美感。今年到宁波时,听许多朋友说,白马湖的风景怎样怎样好,更加向往。虽然于什么艺术都是门外汉,我却怀抱着爱“美”的热诚。三月二日,我到这儿上课来了。在车上看见“春晖中学校”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兴。出了车站,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若许我抄前人的话,我真是“应接不暇”了。1于是我便开始了春晖的第一日。

  1 拟人

  作者三言两语勾勒出一幅“尚未到站,便一个劲地朝窗外东张西望、翘首企盼”的画面,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细腻地刻画了自己对春晖中学的期盼之情。

  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2我最爱桥上的阑干,那变形的卍纹的阑干,我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阑干哩。我在桥上逗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3

  2 化静为动

  木桥本为静物,然而在作者眼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由此岸慢慢延伸至彼岸,仿佛将作者的心也带了过去。在感情描写中,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十分常见,将静物赋予动态描写,可将人物情感寄予其中,更有助于情感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山高水低,彼此依偎,作者将山水拟人化,口含青山,吐出绿影,湖面的**漾与四周的静雅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画面,传递出湖光山色的动态美,更反映出作者“景不醉人人自醉”的喜悦心情。

  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4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地流着。我碰着丏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地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4 承上启下

  作者沉醉于白马湖的美景以至于“物我双忘”,险些忘掉此行的目的,从侧面也反映出白马湖的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本句在结构上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只在春晖登了十五日(我在宁波四中兼课),但觉甚是亲密。因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从前我到别处教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对于“生客”的猜疑,本是原始社会的遗形物,其故在于不相知。这在现社会,也不能免的。但在这里,因为没有层叠的历史,又结合比较的单纯,故没有这种习染。这是我所深愿的!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的师生却没有这样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校里只有协治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也有太随便的地方,如有几个人上课时喜欢谈闲天,有几个人喜欢吐痰在地板上,但这些总容易矫正的。——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

  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寂寞是小事,在学生的修养上却有了问题。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生活的修养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这是一个问题。此地所说适应,只指两种意思:一是抵抗**,二是应付环境——明白些说,就是应付人,应付物。5乡村**少,不能养成定力,在乡村是好人的,将来一入城市做事,或者竟抵挡不住。从前某禅师在山中修道,道行甚高,一旦入闹市,“看见粉白黛绿,心便动了”。这话看来有理,但我以为其实无妨。就一般人而论,抵抗**的力量大抵和性格、年龄、学识、经济力等有“相当”的关系。除经济力与年龄外,性格、学识,都可用教育的力量提高它,这样增加抵抗**的力量。提高的意思,说得明白些,便是以高等的趣味替代低等的趣味;养成优良的习惯,使不良的动机不容易有效。用了这种方法,学生达到高中毕业的年龄,也总该有相当的抵抗力了;入城市生活又何妨?(不及初中毕业时者,因初中毕业,仍须续入高中,不必自己挣扎,故不成问题。)有了这种抵抗力,虽还有经济力可以作祟,但也不能有大效。前面那禅师所以不行,一因他过的是孤独的生活,故反动力甚大,一因他只知克制,不知替代;故外力一强,便“虎兕出于柙”了!这岂可与现在这里学生的乡村生活相提并论呢?至于应付环境,我以为应付物是小问题,可以随时指导,而且这与乡村、城市无大关系。我是城市的人,但初到上海,也曾因不会乘电车而跌了一跤,跌得皮破血流,这与乡下诸公又差得几何呢?若说应付人,无非是机心!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便是代表的教训。6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这种机心,有无养成的必要,是一个问题。姑不论这个,要养成这种机心,也非到上海这种地方去不成,普通城市正和乡村一样,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凡以上所说,无非要使大家相信,这里的乡村生活的修养,并不一定不能适应将来城市的生活。况且我们还可以举行旅行,以资调剂呢。况且城市生活的修养,虽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流弊。如**太多,年龄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学生,或者转易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炼定力,反早早的将定力丧失了!所以城市生活的修养不一定比乡村生活的修养有效,——只有一层,乡村生活足以减少少年人的进取心,这却是真的!

  5 提出观点

  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接着分别论述,最后总结论点。结构完整连贯,条理清晰。

  6 引用

  引用俗语来对论点进行说明,既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又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更喜欢这里的乡村的生活。我是在狭的笼的城市里生长的人,我要补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我已说了我的“春晖的一月”;我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或者有人说,赞美多而劝勉少,近乎“戏台里喝彩”!假使这句话是真的,我要切实声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之故,我的少劝勉,或是观察时期太短之故。

  阅读赏析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先生的《背影》一文历久传诵,而他在春晖中学执教留下的“背影”,同样让众多后来者怦然心动。这篇《春晖的一月》于1924年刊于《春晖》半月刊第二十七期,记录了这所中学给朱自清先生留下的第一印象。

  全文构思巧妙,以春晖中学的“三件礼物”为主线铺展开来,第一件写春晖的美景,第二件写春晖的真诚,第三件写春晖的闲适。作者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春晖的诱人,并通过抒情、叙述、议论这些特色鲜明的表达方式来演绎这份美,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在内容方面,作者处理得详略得当,合情合理。虽然文章标题为“春晖的一月”,不过由于春晖留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极其深刻,所以文章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第一天,之后用整体印象来概括其余时光。如此处理,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结合,恰到好处。结尾的总结声明,真诚严谨,让人心生“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并对未来的“春晖时光”心生盼望。

  阅读延伸

  1.春晖中学送给作者“三样礼物”,分别是什么?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现春晖的“真诚”?

  3.朱自清先生曾以白马湖为题写过一篇散文,试比较两篇文章中对白马湖景物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作简要分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