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感情描写

  

  老舍

  探索思考

  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故人南北东西去,独领江山一片哀”便是当时众多文人学者的真实写照。他们放下杯中酒,拿起手中笔,扛起肩上旗,携手并进共赴抗战大业。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在革命的道路上,志同道合方为谋。且看这一干老友,满怀豪情,为友情举杯,为革命碰杯,为胜利干杯!

  阅读批注

  虽然家在北平,可是已有十六七年没在北平住过一季以上了。因此,对于北平的文艺界朋友就多不相识。

  不喜上海,当然不常去,去了也马上就走开,所以对上海的文艺工作者认识的也很少。

  有三次聚会是终生忘不掉的:一次是在北平,杨今甫与沈从文两先生请吃饭,客有两桌,酒是满坛;多么快活的日子啊!今甫先生拳高量雅,喊起来大有威风。从文先生的拳也不弱,杀得我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那快乐的日子,我被写家们困在酒阵里!最勇敢的是叶公超先生,声高手快,连连挑战。朱光潜先生拳如其文,结结实实,一字不苟。朱自清先生不慌不忙,和蔼可爱。林徽音女士不动酒,可是很会讲话。几位不吃酒的,谈古道今,亦不寂寞,有罗膺中先生,黎锦明先生,罗莘田先生,魏建功先生……1其中,莘田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揪小辫打架,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他的酒量不大,那天也陪了我几杯,多么快乐的日子!这次遇到的朋友,现在大多数是在昆明,每个人都跑了几千里路。他们都最爱北平,而含泪逃出北平;什么京派不京派,他们的气节不比别人低一点呀!2那次还有周作人先生,头一回见面,他现在可是还在北平,多么伤心的事!

  1 叙述

  作者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与友人把酒言欢的场景,将众人酒酣耳热、意气风发的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令读者心生“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作者对众人进行逐一描写,看似烦冗,实则是为了突显众多友人的迥异百态,同时也反映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2 叙述

  1937年7月,北平沦陷。作者用“含泪逃出北平”“跑了几千里路”刻画了众多学者跋山涉水南下避难的艰辛,也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作者赞扬众人气节之高尚,也从侧面传递出一时的退让是为了日后更好的进攻的深远意义。

  第二次是在上海,林语堂与邵洵美先生请客,我会到沈有乾、简又文,诸先生。第三次是郑振铎先生请吃饭,我遇到茅盾,巴金,黎烈文,徐调孚,叶圣陶诸位先生。这些位写家们,在抗战中,我只会到了三位:简又文、圣陶与茅盾。在上海的,连信也不便多写,在别处的,又去来无定,无从通信。不过,可以放心的,他们都没有逃避,都没有偷闲,由友人们的报告,知道他们都勤苦的操作,比战前更努力。那可纪念的酒宴,等咱们打退了敌人是要再来一次呀!今日,我们不教酒杯碰着手,胜利是须“争”取来的啊!我们须紧握着我们的武器!

  在山东住了整七年。在济南,认识了马彦祥与顾绶昌先生。在青岛,和洪深,孟超,王余杞,臧克家,杜宇,刘西蒙,王统照诸先生常在一处,而且还合编过一个暑期的小刊物。洪深先生在春天就离开青岛,孟超与杜宇先生是和我前后脚在七七以后走开的。多么可爱的统照啊,每次他由上海回家——家就在青岛——必和我喝几杯苦露酒。苦露,难道这酒名的不祥遂使我们有这长别离么?不,不是!那每到夏天必来示威的日本舰队——七十几艘,黑乎乎的把前海完全遮住,看不见了那青青的星岛——才是不祥之物呀!日本军阀不被打倒,我们的命都难全,还说什么朋友与苦露酒呢?3

  3 自问自答

  作者自问自答,表达了对青岛沦陷的悲愤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设问、感叹、反问等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情感表达更加充沛,更具冲击力。

  朋友们,我常常想念你们!在想念你们的时候,我就也想告诉你们:我在武汉,在重庆,又认识了许多许多文艺界的朋友,都贫苦,可是都快活,因为他们都团结起来,组织了文艺协会,携着手在一处工作。我也得说,他们都时时关切着你们,不但不因为山水相隔而彼此冷淡,反倒是因为隔离而更亲密。到胜利那一天啊,我们必会开一次庆祝大会,山南海北的都来赴会,用酒洗一洗我们的笔,把泪都滴在手背上,当我们握手的时候。那才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啊!胜利不是梦想,快乐来自艰苦,让我们今日受尽了苦处,卖尽了力气,去取得胜利与快乐吧!4

  4 直抒胸臆

  令人企盼的庆祝大会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必胜的无比信心,同时对收复祖国山河充满了希望。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表达个人情感,令人感觉亲切自然,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阅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来反映时代和生活,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易于理解又蕴含深意。

  在这篇《怀友》中,作者通过回忆三次难忘的聚会来怀念昔日友人,在把酒言欢、酣畅淋漓的痛饮下隐藏着对祖国陷入战乱,民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悲愤之情。全文从整体来看,基调较为明快,借觥筹交错、对酒当歌的聚会以及对昔日好友的深切怀念引申出一众文人立志以笔为矛,积极投身抗战伟业的雄心壮志。文章结尾再次将“把酒言欢的庆祝大会”作为落脚点,保证了文章结构的完整统一,同时也传递出人物对重建家园、复兴文化的强烈企盼。

  阅读延伸

  1.作者既然说“三次难忘的聚会”,为何对第二次聚会一笔带过?

  2.文中提到的“我们不教酒杯碰着手”是什么意思?

  3.最后一段提到“反倒是因为隔离而更亲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