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感情描写

  

  朱自清

  探索思考

  1937年7月29日,北平,这座五朝古都,沦入日寇手中。在耀眼的刺刀和太阳旗下,北平人民陷入了长达八年的血雨腥风,而这座古都,也开始了那一段心酸的“狼烟北平”的屈辱岁月。

  阅读批注

  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的下午,风声很紧,我们从西郊搬到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朋友的屋子里。朋友全家回南,只住着他的一位同乡和几个仆人。我们进了城,城门就关上了。街上有点乱,但是大体上还平静。听说敌人有哀的美敦书给我们北平的当局,限二十八日答复,实在就是叫咱们非投降不可。要不然,二十八日他们便要动手。我们那时虽然还猜不透当局的意思。但是看光景,背城一战是不可免的。

  二十八日那一天,在**便听见隆隆的声音。我们想,大概是轰炸西苑兵营了。赶紧起来,到胡同口买报去。胡同口正冲着西长安街。这儿有西城到东城的电车道,可是这当儿两头都不见电车的影子。只剩两条电车轨在闪闪的发光。1街上洋车也少,行人也少。那么长一条街,显得空空的,静静的。胡同口,街两边走道儿上却站着不少闲人,东望望,西望望,都不做声,像等着什么消息似的。街中间站着一个警察,沉着脸不说话。有一个骑车的警察,扶着车和他咬了几句耳朵,又匆匆上车走了。

  1 象征

  闪闪发光的电车轨代表着昔日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同时也象征了作者对好消息的期盼。

  报上看出咱们是决定打了。我匆匆拿着报看着回到住的地方。隆隆的声音还在稀疏的响着。午饭匆匆的吃了。门口接二连三的叫“号外!号外!”买进来抢着看,起先说咱们抢回丰台,抢回天津老站了,后来说咱们抢回廊坊了,最后说咱们打进通州了。这一下午,屋里的电话铃也直响。有的朋友报告消息,有的朋友打听消息。报告的消息有的从地方政府里得来,有的从外交界得来,都和“号外”里说的差不多。我们眼睛忙着看号外,耳朵忙着听电话,可是忙得高兴极了。2

  2 动作描写

  无论是号外还是电话里,传来的都是好消息,这种“忙”让大家忙得开心、忙得高兴,同时也与下文的急转直下形成强烈对比,情节跌宕起伏。

  六点钟的样子,忽然有一架飞机嗡嗡的出现在高空中。大家都到院子里仰起头看,想看看是不是咱们中央的。飞机绕着弯儿,随着弯儿,均匀的撒着一搭一搭的纸片儿,像个长尾巴似的。纸片儿马上散开了,纷纷扬扬的像蝴蝶儿乱飞。我们明白了,这是敌人打得不好,派飞机来撒传单冤人了。仆人们开门出去,在胡同里捡了两张进来,果然是的。满纸荒谬的劝降的话。我们略看一看,便撕掉扔了。

  天黑了,白天里稀疏的隆隆的声音却密起来了。这时候屋里的电话铃也响得密起来了。大家在电话里猜着,是敌人在进攻西苑了,是敌人在进攻南苑了。这是炮声,一下一下响的是咱们的,两下两下响的是他们的。可是敌人怎么就能够打到西苑或南苑呢?谁都在闷葫芦里!3一会儿警察挨家通知,叫塞严了窗户跟门儿什么的,还得准备些土,拌上尿跟葱,说是夜里敌人的飞机许来放毒气。我们不相信敌人敢在北平城里放毒气。但是仆人们照着警察吩咐的办了。我们焦急的等着电话里的好消息,直到十二点才睡。睡得不坏,模糊的凌乱的做着胜利的梦。

  3 细节描写

  炮声、电话铃声变得密集起来,气氛骤然紧张,胡乱的猜测以及反问都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忐忑不安。对敌我双方炮声的区别也说明了大家对战事的高度关注。

  二十九日天刚亮,电话铃响了。一个朋友用确定的口气说,宋哲元、秦德纯昨儿夜里都走了!北平的局面变了!就算归了敌人了!他说昨儿的好消息也不是全没影儿,可是说得太热闹些。他说我们现在像从天顶上摔下来了,可是别灰心!瞧昨儿个大家那么焦急的盼望胜利的消息,那么热烈的接受胜利的消息,可见北平的人心是不死的。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久是咱们的!等着瞧罢,北平是不会平静下去的,总有那么一天,咱们会更热闹一下。那就是咱们得着决定的胜利的日子!这个日子不久就会到来的!我相信我的朋友的话句句都不错!4

  4 揭示中心思想

  只要人心不死,那么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一连串的感叹号,表明了作者在城降之际的悲愤以及对胜利收复的企盼之情。感叹号用于句尾,表示惊讶,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

  阅读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讲究一个“真”字,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实现真实的艺术效果。讲真话、表真情、写实景,是其作品的重要风格。

  今天的这篇文章便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北平沦陷前的历史画面。文中既没有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对战争局势的分析论证;既没有对敌军的抨击怒骂,也没有对我军的歌功颂扬,有的只是以平民视角看到的空****的街道、撒传单的敌机以及听到的炮声、电话声。全文内容不多,却生动地刻画出北平人民在面临战争时的忐忑不安、忧心如焚,以及听到好坏消息时的巨大心理落差。文章以时间顺序来推进情节发展,结构紧凑,跌宕起伏,令读者仿佛置身那个动**不安的年代,与作者感同身受,内心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以及对收复国土的强烈企盼。

  阅读延伸

  1.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模糊的凌乱的做着胜利的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2.最后一段“昨儿的好消息也不是全没影儿,可是说得太热闹些”,这里的“热闹”是指什么?

  3.沈从文先生的《忆北平》也记录了北平沦陷这一天的实情,试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何不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