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肺”—哮喘危重症
多数哮喘患儿属于轻度或中度,只有少数患儿会是重度,极少数患儿是危重度。哮喘危重症以往称哮喘持续状态,是指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和烦躁不安,甚至表现出端坐呼吸、言语不连贯、严重发绀、意识障碍及心肺功能不全的征象。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凹征,肺部满布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阻塞,哮鸣音反而消失。所以,临床将此种表现称为“沉默肺”或“闭锁肺”,这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哮喘危重症的发生与变应原、β2受体激动剂应用不当、突然停用激素、情绪过分紧张、理化因素、有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病等有关。如果宝宝发生了哮喘危重症,家长们一定不能懈怠,应立即就医。曾有数据显示,死亡的哮喘危重症患儿中,约90%发生在转运途中和急诊室,也就是说,时间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因素,治疗早一点与晚一点可能是天壤之别。
重症和危重症哮喘患儿的治疗
一般治疗吸氧、补液、纠正酸中毒、使用抗生素。
紧急处理药物治疗,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糖皮质激素、茶碱、β2受体激动剂、支气管扩张剂;机械通气,包括面罩给氧和气管插管/切开。
哮喘危重症患儿,经过氧疗、补液、迅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再加上先进的辅助通气设备,会迅速得到缓解,从而降低生命危险。必要时,临床可能需要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通畅。
在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
雾化吸入给药通过吸入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抗感染作用强,所需剂量较小,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药物的大部分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为治疗哮喘重症的首选途径,但是对于哮喘危重症患儿必须及时全身给药。
静脉给药用于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无激素依赖倾向的患儿,用药后可在短期(3~5日)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口服给药由于患儿体质和病情的差异,口服激素后药物的吸收率不一,而哮喘危重症患儿需要尽早取得血清有效药物浓度,故口服激素不是哮喘危重症患儿的首选。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中度哮喘发作、慢性持续哮喘,可用于吸入大剂量激素联合治疗无效的患儿,也可作为静脉应用激素治疗后的序贯治疗。
哮喘患儿是否使用茶碱,需要医生根据病情进行判定。茶碱通常适用于住院的哮喘危重症患儿,或经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和异丙托品联合应用仍然无效的患儿。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哮喘危重症的治疗不是单一的,一次“出击”不能保证将病情全部“歼灭”,医生会根据病情更换治疗措施。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中,对哮喘患儿长期治疗管理的推荐方案是阶梯式治疗方案,即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来决定治疗用药的种类及次数。在执行治疗方案后,哮喘未获得控制,则应升级治疗。一般情况下,在1个月内看病情改善程度。但首先审核患儿用药技术、依从性、危险因素。如果获得部分控制,考虑升级治疗取决于是否有更有效的选择,包括治疗选择的安全性和花费,以及患儿对获得此水平控制的满意度。如果哮喘控制持续至少3个月,则降阶梯治疗,也就是减少每天使用的预防药物的剂量,目标是将治疗降至能维持控制的最低水平。获得控制后,监测仍然必要,因为哮喘是可变的疾病,必须注意监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
对于哮喘的治疗效果,家长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哮喘治疗采取的是综合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包括规范化的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等。同时也有非药物治疗,如哮喘防治教育、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其他哮喘触发因素、患儿心理问题处理、生命质量、药物经济学等诸多方面。所以,哮喘疗效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药物”这一单一因素,而是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尽早开始治疗,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心理调节必不可少
小儿哮喘发作与心理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心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加重哮喘发作,而哮喘迁延不愈及发作时的喘憋、濒死感又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哮喘患儿不仅要进行躯体治疗和生活护理,还要针对精神因素、情绪异常进行心理治疗。
针对哮喘患儿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厌恶、歧视患儿,但也不能过分宠爱,应尽量营造一个欢乐、富有安全感的氛围。经常与患儿沟通,关注患儿的内心及情绪变化,积极与患儿探讨问题及解决困难,不要因为患儿的病情过于焦虑,也不要由于患儿无法按时、规律用药而责罚他。避免过度关注患儿的病情,避免过多的保护,对患儿要适当地安慰和鼓励,消除患儿的紧张和焦虑,争取像对待正常儿童那样,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经常外出走动。
对于患儿,应该适当控制情绪,多与同学及哮喘病友沟通,有问题及时向父母及医生反映,不能因为羞怯或不想服药而隐瞒病情。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哮喘缓解期患儿可以适当参加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量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