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是盛唐最好的名片。
电影《妖猫传》借着杨贵妃的口夸道:“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
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李白,不知会失去多少浪漫主义情怀!
唯有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才能让李白释放最真挚的情感,留下诸多千古名篇。
李白一生,活得像个少年郎。
超级富二代,生活无忧。一生如同一个游侠,仗剑浪迹天涯,饮酒写下诗篇,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那叫一个红尘做伴,潇潇洒洒。
李白,字太白,出生于公元701年。
他的祖籍虽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相传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幼年的时候,随父亲来到巴蜀之地的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与青少年时光。他的个性中既有西域的豪迈洒脱,又有巴蜀的自由自在。
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按照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意思是,他从小博览群书,记忆力又好,妥妥的学霸。
不仅读书好,而且武功也不赖,尤其是剑术,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曾手刃数人”。诗人会剑术,谁也挡不住。
开元十二年(724),二十四岁的李白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呼唤,想要去看看世界有多大,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踏上了游历天下的旅程。
他先后去了成都、峨眉山、会稽、扬州、汝州,两年后到达安州,并在安州结识了孟浩然。李白很亲近这位年长一轮(十二岁),同样属牛的老大哥。
有诗为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赠孟浩然》
孟浩然还给李白介绍了对象,就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成亲之后,李白在安陆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十年。其间他多次拜访长安的权贵,想通过被举荐的方式当官,实现政治抱负。虽然长安的权贵们对李白的诗很是欣赏,但是对于让他做官一事,大家一致地表示需要再商量。这可把李白郁闷坏了,常常在长安的酒肆“举杯销愁愁更愁”,只好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爱饮酒,又生性潇洒、仗义疏财,一路游历,朋友遍天下,自然有不少人帮他宣传。一来二去,就认识了贺知章。
作为盛唐诗坛当仁不让的老大哥,贺知章非常爱才,喜欢提携后辈。他看过李白的《蜀道难》,大呼这是个“谪仙人”,不在乎李白比他小四十多岁,欣然结交,相谈甚欢。
有一天,俩人喝得尽兴了才发现都没带买酒钱,贺知章二话不说,解下代表官品身份的金龟,换取美酒佳肴招待李白,留下了“金龟换美酒”的美谈。
通过贺知章的举荐,李白终于如愿,见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成为宫中供奉翰林。这一年,李白四十一岁。
所谓供奉翰林,其实没有官品,相当于现在有编制的艺术家。李白的主要职责,是在皇帝高兴的时候写诗文记录愉快的宴席氛围。这种工作李白虽然干得不错,其实内心不是很乐意。他总觉得自己有政治才能,想要一展抱负治国平天下,只是得不到机会施展。
由于放浪不羁,李白经常得罪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渐渐地,他在宫中混不下去了,最终被皇帝“赐金放还”,意思是,给你点钱,爱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吧,宫中和朝廷不适合你。
李白回想当初奉诏入京,曾春风得意地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时过境迁,竟被赐金放还,他心灰意冷,又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性情中人,毫不掩饰喜怒哀乐。
天宝三年(744),李白离开长安,来到东都洛阳,遇到了“诗圣”杜甫。两位大唐传奇诗人,终于见面了。此时的李白四十三岁,杜甫三十二岁,年轻的杜甫对于李白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犹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写下不少表达倾慕的诗篇。
与杜甫分别之后,李白去了长安城内的紫极宫,授了道箓,正式成了一名道士,算是完成了他一直以来求仙访道的心愿。
之后的日子,李白又像年轻时一样,游历山河大地,遍交四方友人。
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入赘许家,妻子许氏病逝后,李白过得不痛快,就带着儿女离开了安陆,移居山东。
山东是李白家族主要的定居地,他在堂弟的介绍下,娶了当地一位姓刘的女子为妻。
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带口往南逃难。
三年后,李白只身提剑前往永王军营,表达了要为国立功的情怀(也有说是永王胁迫的)。总之,因为在永王李璘的幕府做事,在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一系列政治权力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到牵连入狱,后被长流夜郎。
一生起起伏伏,李白也早就看开了。本以为此去流放必然回不来,谁知道在流放到白帝城的时候,居然收到了朝廷的特赦令。李白欣喜若狂,赶紧从白帝城返还,一天不到就来到了江陵,途中写下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后的几年,李白一直在江南漂泊,由于战乱的关系,他变得穷困潦倒,从前一掷千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恍如前世旧梦。不得已,只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一年后,即宝应元年(762),李白病重,他预感大限将至,最后一次喝了个痛快。
这一生,如梦幻泡影,一场盛唐的诗歌幻梦,落幕了。
从此世上无诗仙,人间不复有李白。
《旧唐书》对李白的死,只记载了一句话:“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杜甫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太符合杜甫的一生了。
杜甫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小小年纪的他被寄养在了姑母家。姑母家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在此丰衣足食、不愁吃喝。他打小就聪明,读书又刻苦,七岁能写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得到很多长辈的欣赏。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基本处于盛唐时代,整个人也是意气风发,满怀雄心壮志。
二十岁的时候,杜甫前往吴越之地漫游,一玩儿就是两三年。随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当时的杜甫并没有很失落,觉得以自己的才华,以后有的是机会当官。
当时杜甫父亲在兖州当司马,杜甫就到兖州一带生活。
杜甫像他的偶像李白一样,旅游、交友、饮美酒,过着“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这期间他写下名篇《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就是杜甫这个时期的自信与**。
天宝三年(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位盛唐的大诗人一见如故,相逢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更是结伴遨游,踏遍青山,一路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其间还遇到了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三人组队,继续高歌继续喝。这段时间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
杜甫写了不少表达对李白崇拜之情的诗: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天宝四年(745)秋,李白和杜甫在兖州分别,李白继续漫游,杜甫前往长安求取功名,两人从此分别,余生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之后,杜甫迎来了命途多舛的人生下半场。
天宝六年(747),三十五岁的杜甫参加唐玄宗举办的临时科举,结果因为奸臣李林甫的一系列令人作呕的操作,那一届竟然一个人都没有入选。
心目中神圣公正的朝廷,竟然会搞这么一出闹剧,给了有心报国的杜甫一记沉重的打击。
更糟糕的是,父亲过世令他从此缺乏经济来源,杜甫的日子越来越窘迫。只能靠给贵族写诗赚些饭钱,据说他曾经摆摊卖药。
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其间得到过一个县尉官职,但杜甫不愿意做这种小官。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右卫率府兵胄曹参军(负责看守兵器装备)。这些小官的俸禄不足以支付一家人的开支,杜甫每天都在为家里的生计担忧。当初到处旅游的公子哥,如今成了天天要愁下顿饭的中年大叔。最艰难的时候,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这一杜甫人生中最悲剧的时段,使他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不易、权贵的奢靡自私。悲天悯人的一代诗圣从苦难中诞生了。
杜甫为百姓发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与“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反映了老百姓在各种压迫与剥削之下饱受煎熬、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这让我们后世人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大唐,原来所谓的盛世,只是权贵的盛世,供养着盛世的底层百姓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放下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到了天下人的生活不易。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的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促逃往成都,随后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
这时杜甫带着全家已经躲到鄜州(今陕西富县)避难,一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只身北上投奔,途中被叛军俘虏,押送到了长安。估计叛军也没把杜甫当一回事,看守比较松懈。杜甫逮到机会逃了出来,继续投奔唐肃宗。
唐肃宗见到杜甫如此不惧艰险来投奔,很是感动,立刻封他为左拾遗。官职虽然不大,却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可谓重视。
这一年,杜甫四十五岁,在仕途上勉强算是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然而不久之后,好友房琯战败,杜甫因竭力帮房琯说话而得罪了唐肃宗,此后一再被贬。平心而论,从房琯事件可以看出杜甫并不适合从政,因为这次战败从头到尾就是个闹剧加悲剧,房琯的责任无可推卸,杜甫因为私情想帮朋友脱罪,确实不合适。
此后的日子,杜甫越发心灰意冷,内忧外患之下,身体也是多病多灾,据不完全统计,晚年的杜甫患有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疟疾、肺病、失聪、白内障等疾病,消瘦得形容枯槁,能活着已是奇迹。
然而杜甫令人感动的地方也在于此,尽管自己贫病交加、命途多舛,却始终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果天下人都能过好日子,自己冻死又何妨?!此等胸襟与境界,无愧“诗圣”之名。
四十七岁的时候,杜甫厌倦了朝政腐败,辞官前往僻远的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来好友严武帮他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让他来定居。于是杜甫带着全家前往四川,在严武手下做参谋,又在朝中领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在成都过了几年还算安稳的时光,随着严武去世,杜甫一家又离开了成都,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治今重庆奉节),买了四十亩果园,全家一起种植劳作,日子倒也有声有色。
这个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大量传世名作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都出自此时。尽管年迈多病,却始终壮心不已,对大唐和百姓充满热爱与期待。
大历五年(770),杜甫已经五十八岁了,经历了两年的漂泊生活,坐船来到了耒阳,不幸遭遇洪水所困,病情加重去世。
一代诗坛巨星,最终在漂泊的船上停止了漂泊的一生。
纵观杜甫一生,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悲痛的时候占大多数。
然而正是因为那些悲痛,才产生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杜甫,正是沧桑诗人最好的典范。
孟浩然任性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众所周知,杜甫是李白的头号粉丝,写了十多首诗赞美李白,而李白只是客套地回了两首。
李白最喜欢孟浩然,现存的《李白全集》中,就有五首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可见诗仙对这位大哥的崇拜之情。
这五首分别是《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从诗名可见两人没少在一起痛饮三百杯,携手共遨游。
孟浩然的性格很可爱,想到啥说啥,又常常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很容易结交朋友,王维那么一个清心寡欲的人,也和他是很好的知己。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新唐书·孟浩然传》
孟浩然比李白和王维大十二岁,出生于唐睿宗永昌元年(689),湖北襄阳人,家里有屋有田,衣食无忧,逍遥自在,有资本。常常“春眠不觉晓”——睡到自然醒,但他是个爱读书、学剑术的富二代。相比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还是幸运的,他的一生没有经历“安史之乱”,又生长在大唐盛世,所以人生中除了想当官没当成,于是游山玩水、隐居山林之外,没什么大的挫折与烦恼。
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常合称“王孟诗派”。因为一辈子没当官,又常常住在山里,所以人称“孟山人”。
早年的孟浩然对当官没兴趣,觉得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挺好的。他的父亲一心希望他考科举出人头地,可他却说“文不为仕”,我学诗词歌赋不是为了当官的。后来他在家听父亲唠叨心烦,就搬到了鹿门山隐居,写了不少关于鹿门山的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在鹿门山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身世可怜的歌女。他非常了解父亲,知道父亲肯定不会允许他娶一位歌女,所以没跟家里商量就直接拜堂成亲,结婚生子了。没想到他父亲也是牛脾气,死活不同意,干脆连儿子都不见了,气得生病去世。
父亲的去世让孟浩然很是愧疚,于是离开了鹿门山,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而四处游走。
孟浩然之后的十几年,一直在沿着长江流域遨游,一路拜访名流权贵,希望可以获得被举荐的机会,完成父亲让他出仕的心愿,然而钱和精力花了不少,却没有什么效果。这让他很受挫,只好又隐居了一段时间,此时他的诗中满是失落。
收获也不是没有,漫游期间,他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好友,比如李白、王昌龄、王维等诗人。
他跟李白一样,不想考科举,希望得到贵人的赏识举荐自己当官。
唐朝有个风气,就是写诗写得好的,隐居隐得有名气的,都能得到朝廷官员的举荐。于是孟浩然两者都尝试了,可都没结果。
无奈之下,孟浩然最终妥协了,以将近四十岁的年纪,第一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前后考了两次,都落第了。
难受啊,感觉每条路都走到死胡同了。
于是乎,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孟浩然将心中的志向写成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托人转交给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这边还没动静,孟浩然竟然先遇到了皇帝。
话说某天孟浩然在王维家中做客,恰好唐玄宗心血**,也去找王维闲聊,孟浩然一听皇帝来了,顿时吓得躲在了床底下。
王维有意举荐孟浩然,就跟唐玄宗说,诗人孟浩然也在,于是孟浩然只能硬着头皮出来见皇帝。
也不知道孟浩然是被吓到了,还是那天喝多了,当皇帝问他最近写了什么诗时,他却拿出了这么一首: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
其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让唐玄宗很是生气,说我怎么就放弃你了?你这阴阳怪气的是什么意思啊?
孟浩然更紧张了,冷汗直冒,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直接让皇帝把印象分扣完。据说张九龄本来收到孟浩然的诗很是欣赏,打算举荐来着,听闻这件事也不敢触皇帝龙须了。
孟浩然的仕途,也在这次偶然碰到皇帝的事件中,彻底断绝了。
所以真搞不懂,孟浩然到底是想当官,还是不想当官,也许他的内心深处确实不是真的想出仕。
其实断了念头也好,从此以后孟浩然彻底放弃当官的想法,反而乐得清闲自在。
之后,孟浩然离开了长安,从此放飞自我、纵横江湖,一路游经襄阳、洛阳,来到吴越之地,到处走走看看,感受各地风土人情,吃吃喝喝、自由自在。
其实后来他还有过好几次出仕的机会,不过他都拒绝了,可见经历过偶遇唐玄宗事件之后,他是真的认清了自己的本心,完全放弃了仕途。说到底,他可能就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才努力争取当官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牛脾气。曾经有个叫韩朝宗的官员主动邀请孟浩然,表示会把他举荐给一些贵人,孟浩然当时正在和人喝酒,就很牛气地表示不去,把韩朝宗气得够呛。
任性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在求官这件事上,孟浩然比李白洒脱多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孟浩然四十九岁了,在家乡隐居,登山泛舟、走亲访友,生活的趣味,一一体现在诗作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过故人庄》
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他终于彻底认清了自己,了解了自己。
要不然怎么说人这一生最难了解的,其实是自己呢。
兜兜转转大半辈子,才明白初心无非就是自由自在地活着。
可惜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他患上了背疽,卧病在床。
经过两年的调养医治,孟浩然背上的疽好不容易即将痊愈,却发生了一件因为任性而丢掉性命的事。
开元二十八年(740),孟浩然的老朋友王昌龄在贬谪的路上经过襄阳,作为东道主的孟浩然当即表示要好好请他吃一顿,于是大鱼大肉都摆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忘乎所以,完全不在意大夫说他这个病要忌口,不能吃鱼鲜。
结果乐极生悲,王昌龄离开没几天,孟浩然旧病复发,这次彻底要了老命,享年五十一岁……
不知道王昌龄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王维听说孟浩然的死讯,哭得很伤心。写了一首《哭孟浩然》,纪念这位任性又潇洒的老朋友: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死后,王维经过郢州时,因思念孟浩然,在刺史亭画了孟浩然的画像,并称其为浩然亭,可谓情真意切。
孟浩然这一生,说是隐士又非隐士,真亦假时假亦真,虚虚实实分不清。时而任性,时而真诚,活得像个老小孩,而又江湖气浓郁,半生追求功名,最终找回了自己的本心。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自洛之越》
这首诗很能体现孟浩然的人生境界,那种微妙的悠然自得。
旷达有趣,自成一派,确是个妙人。难怪连李白、王维,都深深被其吸引。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孟山人,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不染心,明白平凡才是最终的答案。
王维红尘修行的诗佛
王维和李白是同年出生的。
一个诗佛,一个诗仙,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共同好友孟浩然,还跟同一个女子玉真公主传过绯闻,然而似乎彼此一生都未曾见过,说来也是挺微妙的。
王维人淡如菊,温润如玉,喜好修禅静坐;李白豪迈不羁,潇洒放浪,喜好仗剑天涯。
这两人在大唐的开元盛世,就仿佛一静一动的两面,反映着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百花齐放的精彩。
王维的出身很好,父亲是名门望族河东王氏,母亲是高门大族的博陵崔氏。那个年代极其看重背景,王维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幸运儿。
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擅长绘画,对王维的影响很大。据说王维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佛教中的在家菩萨维摩诘居士,所以给孩子取名王维,字摩诘。维和摩诘在梵语中是清净无垢的意思,而王维长大以后确实有洁癖,唐代冯贽编的《云仙杂记》中说他:“性好净洁,地不容浮尘,日有十数扫饰者,使两童专掌缚帚,而有时不给。”意思是,王维不能忍受地上有浮尘,每天都要十几个人洒扫,两个童子专门扎扫帚,都供应不及。
王维长得也很帅,史书特意提到他是个美男子。
薛用弱《集异记》里面提到王维的长相用了八个字: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可想而知,他是一个白白净净、面容清秀、身材修长的贵公子形象。
王维从小接受顶级的贵族教育,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通,《唐才子传》说王维:“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小小年纪诸多才艺,其中最出色的是文辞、书法,以及音律。
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身为长子的王维便承担起了家族的期待,十五岁就前往长安发展,希望可以打入京城的王公贵族圈子。独自京漂的日子不好过,经常思念远方的家人,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于十七岁那年,重阳节的长安。王维和他的弟弟王缙感情非常好,后来王维在安史之乱时期做了叛军的伪官,就是他弟弟死保他才得以不被追究。
王维不负众望,虽然性情是人淡如菊,不过凭借出身高贵、长相柔美、诗画双绝,又擅长弹琵琶,很快就在长安走红,当时的王公贵族开宴会,都以能请到王维而自豪。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方二十岁的王维就中了进士,他的第一份官职是太乐丞,主要负责朝廷礼乐方面的事宜,虽然有些大材小用,倒也很适合他。不过工作过程中,王维犯了一次错误,得罪了唐玄宗(伶人舞黄狮事件),直接被外放到了济州做粮仓保管员。
这让王维感到伴君如伴虎,官场真的处处充满陷阱。
好在不久之后唐玄宗泰山封禅,大赦天下,让王维又回到了朝廷。随着好友张九龄成为宰相,王维也在官场步步高升,受拔擢为右拾遗,随后调任监察御史。
然而好景不长,奸臣李林甫逐渐受到皇帝重用,甚至成为宰相,其不断排挤构陷张九龄,朝廷内外一片乌烟瘴气。王维也被放逐,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出塞,兼任凉州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府的判官。出塞期间,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比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对朝政渐渐感到有心无力,日益消沉,三十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不幸去世,这使他避世出离之心越发强烈。他开始每日潜心修佛,半隐半仕。他在长安城外的辋川山谷搭建别墅园林,一有空闲就去那里参禅打坐,亲近山林,写下不少具有禅意和画意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许多流传后世的山水田园诗,都是出自这个时期的辋川别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王维就这样参禅修佛寄情山水,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算是舒舒服服地过了许多年安稳日子,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又是那个熟悉的时间,天宝十四年(755)年底,安禄山起兵叛乱,号称二十万大军,到了次年六月,攻入长安,朝野震惊。
这一年王维都五十五岁了,不知是身体弱跑不动,还是他平时太佛系,对时局不够敏感,没有跟着唐玄宗一起逃亡,就被叛军俘获了。安禄山知道王维的名气大(盛唐时期王维比李白、杜甫都要红),派人将他拘禁在菩提寺,希望他能在自己手下当官,出面安抚长安城的官员百姓。
王维一度拒绝,故意吃让自己拉肚子的药谎称有病在身,年老体衰,请安禄山放过自己。可是王维毕竟有文人的软弱性,因为怕死,最终还是做了伪官,在安禄山手下当了给事中。
这件事给王维无垢的一生留下了抹不去的污点,尽管可以理解,但总归在道义上有所欠缺。
后来唐军收复长安、洛阳,肃宗秋后算账,其他伪官基本上都被处以死刑。到了王维这里,因为他弟弟王缙平叛有功又舍身力保,再加上王维在“安史之乱”时期写过一首叫《凝碧池》的诗,表达了对安禄山的愤怒与对唐王朝的思念之情,才算留下了性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人生最后的几年,王维反而官运亨通,在唐肃宗时期做到尚书右丞,所以世称“王右丞”。
不过此时的王维早已不在乎功名利禄了。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一直以出世之心过着入世生活的王维,好像一下想通了,他将自己的辋川别业捐给朝廷做了寺院,将自己的田地粮食分发给穷困的百姓与灾民,然后竭尽所能照顾家里人,尤其是自己的弟弟王缙一家。
临终前不久,他还见了不少老朋友,比如他的最后一首诗《送邢桂州》,写的就是送老朋友邢济前往桂州上任,看诗的内容,精气神相当不错: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王维写书信向亲朋好友一一辞别,在无病无灾的情况下,在家安然离世,享年六十岁。传说当时是在打坐入定中微笑而死,似乎来这红尘走一遭,终于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王维早年曾有个聪慧的儿子,可惜因病早夭,后来妻子也伤心过度逝世,自从妻子死后,三十年未曾续弦,一心向佛。
他这一生,说热闹是真热闹,繁花锦绣、盛唐气象都经历过,说孤独也是真孤独。
他来人间走一趟,就像是来体验荣华富贵只是一场虚妄,体验爱恨别离不过是痴人说梦,人间总是充满遗憾与污浊,领悟到苦集灭道,诸行无常,功成名就、风清云游又如何?不过都是执念而已。
王维最终不再留恋红尘的一切,坦然离去。
诗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