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小学六年影响孩子的一生

儿童及父母情绪疏导

  

  一、如何训练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老师王超认为:孩子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在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孩子能够良好地表达情绪,能够了解自身出现情绪的原因,努力去解决这些负面情绪,不要因为负面情绪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很多时候,家长们会有一种期待,就是孩子在自己面前最好都是积极乐观的,不要表现出负面的情绪。一旦孩子出现类似愤怒、焦虑或者悲伤的情绪时,家长们就会感到烦躁不安,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造成孩子情绪的极端化或者在家中的情感淡漠。

  所以我建议:

  训练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要从孩子的情绪表达、情绪处理、情绪识别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和引导。前文也说过在学龄期间的孩子,情绪会逐渐丰富,孩子们无法清楚地表达。这种时候需要家长进行引导,如“你现在很高兴”“你现在好像很生气”“你好像有点委屈了”“你真的很担心”。

  我们可以运用短期焦点技术中的等级式询问技术帮助孩子描述他们的情绪水平。例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如果用1~10分进行评价,10分是最生气,你现在是几分呢?有时候,我们会得到比较极端的答案,比如总是10分,或者孩子甚至会说出100分,但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我们帮助孩子分析他们的情绪,他们的评价会越来越准确。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简单可视化地将孩子的情绪以及情绪水平表达出来,也便于家长们识别孩子现在的负面情绪水平,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

  关于孩子的情绪处理,务必做到宜疏不宜堵。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了解他们出现这样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哪怕是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其次是帮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比如愤怒的情绪,一般产生的原因是个人的期望没有被满足。这种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的期望是否合理,对方的行为是否有错误。比如焦虑的情绪,帮助孩子了解担心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足,还是自己对事情的目标定位过高或者事情本身就是不可控的。

  帮助孩子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之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针对情绪产生的原因想办法解决。比如愤怒的情绪,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其他人的问题。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对这一类事情的不合理期望,调整到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是其他人的问题,教会孩子如何和对方沟通,保证下次不会出现此类问题。

  情绪疏导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孩子的应**绪得到了发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发泄应**绪的方式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以身作则非常重要。有一个小方法,就是让孩子玩打球或者打枕头舒缓一下应**绪。

  二、如何更多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

  心理老师王超认为:积极情绪伴随着的是孩子相对乐观积极的态度。同样一件事,乐观的孩子往往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而悲观的孩子就会出现负面情绪体验。有研究发现,乐观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而悲观,但幸运的是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所以我建议:基于阿伦·贝克的情绪ABC理论,即个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事件(Adversity)发生之后,个人的想法(Beliefs)影响个人产生相应的结果(Consequences),这个结果表现在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上,所以我们需要去改变和影响的主要是B,也就是孩子对于事件的思维想法。基于以上理论,下文中的乐观训练法是基于马丁·塞利格曼的乐观训练法精简提炼而出的。乐观训练中需要让孩子掌握的技能:1.捕捉自动思维的能力;2.评估自动思维的能力;3.挑战自动思维的能力;4.化解负面思维的能力。

  关于捕捉和评估思维,可以用思维日记的方式帮助孩子了解自己面对一些事情时的想法是什么。思维日记格式如下(评分按照程度1~10分):

  从表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个事件,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体验。我们需要让孩子养成习惯,在发生不好事情之后,对自己所产生的想法以及这个想法的确信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了解这样的想法会让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的程度有多高。

  学会思维解释。

  一般来说,解释风格分为三个维度:永久性(持续、暂时)、普遍性(普遍、特定情境)和个人化(个人、非个人)。乐观的解释风格对于不好的事件来说,偏向于暂时,基于特定环境之中,不论是个人原因还是非个人原因,都需要基于现实角度出发。

  对于永久性的练习,我们可以用现实事件分析法。

  我们可以对孩子身边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进行记录,事后进行分析,关注孩子保持持续性想法还是暂时性想法,如果持续性想法过多,家长们需要帮助孩子进行分析,用暂时性想法进行替代。孩子的永久性思维模式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的评价以及家长的解释风格相关,所以家长在带着孩子练习的时候也需要对自己的解释风格进行改变。

  关于普遍性,这一点需要实事求是,基于事件本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普遍性方面,家长们需要帮助孩子了解各个类型事件的普遍性原则,偏向普遍原因的还是需要归因于普遍情况,特殊原因的归因于特殊情况,比较模棱两可的情况可以归因于特殊情况。

  个人化方面,家长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思维习惯。家长们需要了解孩子面对这些事件需要具体承担多少责任。首先要教他们勇于承认责任,看看他们是否总把错误归咎于自身,还有当问题发生在身边人身上时他们如何划分责任。其次是观察孩子将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是行为还是个性,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行为具有可改变性,而个性一般是不可轻易被改变的。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将坏的事件归因于不可改变的个人方面的解释,这个孩子可能有重度悲观情绪,家长需要通过练习帮他进行调整和区分责任。

  训练方法推荐——“分饼法”:

  1.画一个大圆代表一张饼,这个饼的原材料就是不好的事件,这个事件需要让孩子填写。

  2.让孩子将这张饼分成几块,每块是导致这个事件(做出这张饼)的原因。原因需要让孩子尽量多想。

  3.对每个部分的原因进行评估:永久或暂时、个人原因或他人原因。

  我将这个饼分成了____个部分

  其中第一个部分是________

  它是永久原因□,暂时原因□;个人原因□,他人原因□

  第二个部分是________

  它是永久原因□,暂时原因□;个人原因□,他人原因□

  ……

  经过以上训练,孩子已经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想法,也能够理解这些想法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感受。现在需要让孩子学会悲观思维反驳。

  反驳策略需要遵循情绪ABC原则,以及D(Disputation,反驳)和E(Energization,激发)。可按照前文的事件分析法进行补充。

  可以看出,反驳训练的方式类似于事件分析法,在事件分析之后加入反驳和反驳后的激发。家长需要注意,还是要在每个部分加入评分,反驳部分是确信评分,激发部分是对于激发行为的喜爱度评分。

  例如:

  根据以上例子,家长们可以看出,反驳的想法务必要遵循一些原则:1.在事实基础之上,这些证据可以被证实——这些孩子确实平时表现不佳;2.证据有很多时可以一一列举,选择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3.反驳不能依靠口号,需要实质性的内容。关于激发,在反驳证据罗列出来之后,可以让孩子根据他们的想法进行列举,并说明他们对于这个结果的喜爱程度。

  以上练习,家长和孩子都可以进行,可按照每周2~3次的频率,一般1~2个月就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