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说话时家长经常犯的错误
在讲沟通的技巧之前,我先纠正几个亲子沟通中常见的错误观点。如果这些错误观点不得到纠正,再多的沟通技巧也只是舍本逐末而已,甚至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
第一个错误:孩子要乖乖听话。
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我们会对孩子有不同的认知。在他们小时候,我们认为他们的一切都是天使般美好的,他们的一切要求都必须第一时间被满足。在他们大一些之后,他们仍然可爱,但同时也是傻乎乎的,所以需要我们随时伸手去纠正、指导,避免他们靠近危险。当他们再大一些,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时,我们开始担心他们走上歪路而大声提醒他们,告诉他们我们知道的人生智慧。最后当他们再大一些时,我们开始担心他们的一切,包括穿着的衣服、爱看的漫画、喜欢的明星、来往的异性。这一切我们都太熟悉了,太了解其中的危害了,简直就是几十年前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的重演,所以我们开始说教,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给他们。
这个故事的大多数结局都是,某一天,我们开始哭泣并反复追问身边的人:“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只是希望他乖乖地听话就可以了啊!”
父母都喜欢乖孩子,而乖孩子往往意味着听话、懂事,每当父母提出某项建议或者劝诫时,孩子都在第一时间认同其价值。让孩子去学习就乖乖去学习,让孩子放下手机就立刻放下手机,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乖宝宝。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对孩子的反对意见,我们通常认为是幼稚而浅薄的。起初,这些有趣的小小的反对意见,让我们喜极而泣,因为孩子终于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渐渐地,我们开始觉得厌烦,用另一种态度思考这些反对意见,如“他就是想玩游戏”“他就是不想睡觉”“他就是懒”等,最后不得不得出一个悲哀的结论:“这孩子不乖了。”
也许你在很多亲子教育课上,学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重视孩子的思想、听孩子把话说完等,甚至还会有人告诉你“乖孩子长大了没出息”,但这些建议又和你的生活经验相悖。如果完全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那岂不是要看着孩子“踩雷”和“掉坑”,但各种亲子教育大师们不会错,所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家长们总会一次又一次陷入纠结与痛苦中。
我先站在各位家长这边说句话:“你们是对的!你们的经验大多数是正确的,尤其很多经验都是你们年轻的时候亲身体验过的。孩子的想法确实是幼稚而浅薄的,我们不必怀疑这一点。”看到这里,家长是不是长舒一口气,暗地里感到超开心,终于遇到一本不光是批评家长这儿做得不对、那儿做得不对的亲子书籍了。嗯,这样想也不错,记住现在的这种感觉,这对你理解本章剩下的内容很重要。
主要的问题出在沟通上,沟通并不是单方面把意思表达到位就行了。任何人都不喜欢单纯接受信息,那你的孩子怎么会喜欢呢?即使是贴在墙上的通知,也会留一个上诉的电话,并表示“如果你对通知的内容有异议,请及时致电”云云。虽然我们都知道这大多数情况下没什么用,但留下一个接受反馈的通道是一个非常棒的沟通技巧。
孩子的“乖巧”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而且养成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如果孩子在与父母的几次沟通中发现,他的意见根本不被重视,他说的越多错的越多,他说的话也不会改变什么,他乖乖闭嘴就能让这次不愉快的谈话尽快结束,你猜猜会发生什么?孩子会变得看似乖巧,但内心开始学会抵抗与厌恶。
沟通永远都必须是双向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让孩子在沟通中有参与感和主动权。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妈妈和孩子谈话,结尾时:
1.妈妈:妈妈的话讲完了,你听懂了吗?听懂了重复一遍。
2.妈妈:妈妈的话讲完了,意思你明白了吗?明白了要点头。
3.妈妈:妈妈的话讲完了,现在轮到宝宝表演啦。
4.爸爸:妈妈的话讲完了,现在轮到宝宝表演啦。
在上述四种场景里,前两种是典型的“拒绝沟通”,父母只是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孩子而已,而后两种则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互动的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沟通中是有角色的,是一个能表达自己观点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听众。尤其是在第四种情景下,引入一个第三方——爸爸,担任沟通的中转站和矛盾的缓冲带,减少孩子对沟通的反感。这是一个巧妙的小技巧,会让孩子感觉好很多。
在任何沟通情况下,都要记得给孩子留一个“上诉电话”,让他可以在沟通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家长们要学会尊重和聆听孩子的每一次反馈,这样孩子下一次就更有勇气开口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开口沟通下,你才能真正掌握孩子的想法。
第二个错误:我又不是老师。
这个错误的常见程度丝毫不亚于第一个错误。我认识很多知识水平、家庭素质都非常高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都显出了相当程度的退缩。
“我又不是老师,我又不懂怎么教孩子。”一般说这话的时候,家长的表情都是无奈而委屈的,也带着点义愤填膺。
读到这里,家长们是不是觉得自己要被批评了?比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三分靠学校,七分靠父母”之类的。不不不,我相当理解和同情各位家长的感受,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天生的最佳父母。老师还可以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练手,从实习教师到正式教师再到班主任,像打怪升级一样过关斩将,终于成为一代名师。而家长们没有这个机会,我们的小宝贝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也是让家长们手忙脚乱的。这才是正常的,不然市面上那么多亲子教育的书籍怎么会卖得那么好呢?
这里,我想让家长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当你的孩子升上小学二三年级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班主任说话总是特别好使,班主任瞪一眼,孩子大气都不敢出,而家长说同样的话,明明更温柔、更体贴,孩子却立马奓毛。
这看似完全不可理解的情况,说穿了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对孩子来说,一个阶段只有一个绝对的权威,要么是家长,要么是班主任,而我们通过把孩子送去学校交给班主任,并让孩子的生活重心从家庭关系网转移到学校社交圈,不可避免地会让孩子对学校社交圈的权威代表——班主任产生更多尊重与敬畏。
说到这儿,家长自己又如何呢?也许你们在企业里、在社会上都是成功人士,但当你看到你孩子的小学班主任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格外小心翼翼,甚至有点刻意迎奉。我认识不止一位大学教授,在见到自己孩子的小学班主任的时候,大气不敢出,被人指着鼻子责备:“你还大学教授呢?到底懂不懂怎么教孩子?”而这些大学教授只能赔笑:“还得请您多照顾。”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勇敢多了,当他们带着对父母的崇敬进入校园的时候,他们是这个家庭里唯一为父母的权威斗争过的,而父母们却不战而降,将权威让渡给了班主任。在我们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之后,我们如果重复与班主任相似的教诲,无疑是让孩子们再咀嚼一遍班主任的牙慧,这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果然还是班主任说得对,而如果父母与班主任的观点不同,则会让孩子陷入“两块手表”困境,即“当你有一块手表的时候,你能知道现在几点,而当你有两块手表的时候,你反而无法知道现在几点”,而父母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班主任的权威性,让孩子彻底倒向班主任那边。当一个权威被树立起来,旧权威一定被打倒时,如果旧权威仍然用权威的方式去沟通,一定会收获反抗与不屑,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老师一说,乖乖听话;家长一说,立马奓毛”的原因。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给父母换个角色,卸下负担!
父母不一定必须是权威的代言人,我们并不一定需要以绝对正确、绝对权威的化身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而这一固化的观点恰恰是大多数家长的心魔:“我们怎么能犯错呢?我们怎么能在我们孩子的面前犯错呢?那以后我们说话谁还听?孩子会不会不尊重我的意见?”
如果你也这么想的话,那你比你孩子的胆子小多了。在沟通这件事情上,只要开口说话就永远有犯错的可能,但最大的错误是为了避免犯错而不说话。
很多话,你不说,孩子永远不会懂,而你说错了,没关系,孩子自我修复、自我导正的能力比你想象中的强得多。只要家长开口,沟通的桥梁就持续存在,只要桥梁还在,沟通中的错误就会自我修复。所以不要担心犯错,大胆开口跟你的孩子说话,你说的每句话不需要绝对正确,不需要微言大义,不需要传递价值,不需要立竿见影,你只需要传递出一个信息:嘿,小家伙,我们是一边的,爸爸妈妈也有许多超酷的想法,一点也不比你的差,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坏家伙和有趣的事吧。
所以,和你的孩子一样勇敢,卸下自己说话不能犯错、不专业、比不上老师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最优秀的老师,你只是这个世界上最酷、最有趣、最好玩的父母而已。
第三个错误:好话难听,忠言逆耳。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成为很多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尚方宝剑”。每当有难听的话要对孩子说的时候,先把这把“尚方宝剑”祭出来,然后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开口了,无数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话语就是跟在这句话之后喷薄而出的。
在这句话的掩盖下,许多父母给自己不会说话找到了最好的理由,那就是:虽然我说话的方式不对,但我的出发点是好的。
这个错误相比前两者更加隐蔽,因而性质更加恶劣。如果正确的话,用不正确的方式说,那还不如不说。不幸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刻意营造这种高压下的沟通方式,将明明可以轻松惬意的沟通故意放置在负面情绪下去表达,认为这样会让孩子重视起来。
错误的表达方式会改变一切表达内容的价值。
中国还有另一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里的良言并不是正确的话,而是让人感到温暖舒服的话。所谓的恶语也不代表错误的观点,而是伤人的话。我们知道,最伤人的话不是完全错误荒谬的。完全错误荒谬的话,我们只会一笑而过,而得理不饶人的话,才会伤人最深。作为成年人,我相信我们都对此有彻骨的体会。
各位家长一定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从这种社会人的语言体系里抽离出来,好话更要好好说,好药更要包着糖衣喂。
孩子的内心敏感,他们对你说话的内容还无法完全迅速理解,但对你说话时传递的情绪却往往能加量、过度吸收。
如果你从孩子的话语中敏锐地发现了孩子犯的错误,千万不要立刻跳起来指出这个错误,这会立刻伤害到孩子的表达欲。也许有父母觉得,难道我要放着孩子的错误不管吗?当然要管,但得用更加聪明的方式去管。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如你的孩子为了看奥特曼打怪兽的动画片,而丢下自己的家庭作业不管,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做呢?
A:夺下电视的遥控器/手机,并严肃地告诉他,以后再这样就没有动画片看了。
B:陪着孩子看完这集动画片,然后拿出作业,让孩子继续做作业。
C:问孩子奥特曼打赢小怪兽没有,让孩子给你讲述动画片的情节,然后拿出作业问他,你的小怪兽打赢了没。
在A情景下,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导致他学会撒谎和欺骗;在B情景下,孩子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继续做作业的抵触情绪会大幅降低,而且会让孩子产生遵守规矩的意识;在C情景下,巧妙利用孩子的兴趣点,将两件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关联在一起,让孩子产生自我纠错意识,并且让孩子认为是自己主动做出的改变,而不是被迫的。
孩子接受信息的时候,更多是通过感受与情绪,而不是背后的内容。父母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情商发育。如果父母总是在为鸡毛蒜皮的事发脾气,总是用难听的话讲述大道理,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同样极端的情绪去对抗。
所以,表达的形式要比表达的内容更加值得我们关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忠言更要顺耳,良言更要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