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读懂古诗文,吃透现代文:小学语文同步1+2古今连读(三年级)

  

  《晚霞》《我在北极光下》《火烧云》

  古诗文

  晚霞

  元·陈宜甫

  红霞散天外,掩映夕阳时。

  织女抛残锦,蚩尤播火旗。

  江风吹叶落,野火傍山移。

  爱此光华好,沉吟欲去迟。

  解读

  ◆大意

  红色的晚霞散落在天边,此时掩映着太阳的余晖。

  宛如织女抛撒下的锦绣,又像蚩尤舞动着的火旗。

  江上的风吹落片片秋叶,野火般的云霞山边飘移。

  我喜爱此时此地的光华,沉沉思量迟迟不愿离去。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绚烂的晚霞。首两句就交代了时间和主题,此时夕阳西下,红色的晚霞布满天空。然后用两句形象的比喻形容晚霞的样子,这两句都用上了神话传说:织女是天上负责纺织的仙女,她织出来的锦当然绚丽无比;而蚩尤是上古的战神,传说他的“蚩尤之旗”赤红如火。五、六句的视线洒向周围的江、树、山,再从山巅回看天上的晚霞。最后总结全诗,抒发自己对此时此景的眷恋和喜爱。

  现代文

  我在北极光下(节选)

  宋礼庭

  1981年冬,我到瑞典北极圈观测和拍摄北极光。北极地区的冬夜是十分寒冷的,我一个人在山坡小松林里等待极光,支在雪地里的照相机架结满了白霜。8点过后,突然在北方的天空出现一抹淡淡的白色光带,离得很远,几分钟后,它慢慢地消失了。一会儿,在方才出现光带的附近,又有一抹光带出现,也是东西走向,在开始出现的一头有个亮边,似乎在变亮。粗看整个光带像中国书法那漫不经心的一横,头重尾轻。细看光带中间有光亮的纹在慢慢移动,10分钟左右开始变暗。这两次极光像是一段序曲,告诉站在雪地里的人不要离开,精彩的演出马上就要开始。

  我做好准备,但没有想到它的到来是那么惊心动魄。我正注视那两段“序光”消失的夜空位置时,突然,几乎就在我的头顶上,一片宏大的光幕垂了下来,强烈的黄白色的光把地面灌木丛的影子都显出来了。在我的想象中也没有这样的景色,它巨大宽广,惊心动魄,霎时,山坡的森林,地面上的楼房,都显得渺小了。它横贯半个天空,看它远处一端,好像直落地面,这个带色的巨大光幕在慢慢游动着。一些细小的光束又在整个光带内扭动、弯曲和飘移,大光带一边运动,一边改变容貌,一会儿折叠起来,一会儿又展开,再一会儿它分成了两束。一束由一条像游龙似的光带变成垂满半个天空的卷曲的幕布,幕布的下边缘还镶了一个亮边。

  在10分钟内,整个“演出”由天空左边移到右边,但无论怎样变化,它连成一体并不碎裂。历时约20分钟,它慢慢变淡、消失,最后在夜空上留下淡得几乎看不出来的一片白色的残迹。

  解读

  这篇文章记录了北极光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北极光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天空中不断变化的,所以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作一场“盛大的演出”。光影的变化流动很难用文字来形容,我们可以重点阅读第二段,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把不停变幻的景象描绘出来的。

  连读

  本节作品讲的是天空中绚丽多彩、变化多端的景色。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表现天空的色彩和景物的变化的?

  古诗《晚霞》和课文《火烧云》描写的都是晚霞。

  古诗的语言简洁,抓住晚霞色彩红艳、绚烂的特点,并不具体描写,而是用了两个比喻:织女撒下的锦绣、蚩尤舞动的火旗。织女和蚩尤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谁见过织女织出的锦绣是什么样?谁又亲眼见过蚩尤的火旗呢?正因为没见过,所以我们要去想象,用平常的任何事物都没法形容晚霞的色彩,只有神仙才能调配出如此绚丽的颜色,这种美,怎么去想象都不过分。

  《火烧云》描写的不是静态的景象,而是景色快速变化的过程,顺序是“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作者抓住火烧云的两大特点—一是颜色很多,二是形状很多,颜色和形状又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停地变化着的。作者描写颜色,用了“一会儿……一会儿……”这样的句式来表示颜色的变化,用了“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等许多新鲜的词语来表示颜色的丰富;描写云的形状,用了三种不同的动物来形容,你方唱罢我登场。美景稍纵即逝,来不及细细看就已经消失了。

  《我在北极光下》带我们来到了瑞典的北极圈内,和《火烧云》类似,这篇文章也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北极光出现的过程,顺序是“等待—序光—演出—结束”。除了把整个过程比喻成一场演出,这篇作品又是如何表现出天空景色的变化的呢?首先,作者用了大量新鲜的动词,如“垂、横贯、游动、扭动、弯曲、飘移”,生动地展示出光线的各种变化;其次,作者特别注意时间,从两次“序光”出现的时间长度,到“光幕”移动和持续的时间长度都有记录,这样,读者就了解了整个北极光一幕幕“演出”的时长。

  时间的推移、天气的变动,都会带来天空景象的变化,就算我们没有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抬起头也能看到奇妙变幻、多姿多彩的景象。

  点读

  ◆萧红与《呼兰河传》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本名是张廼莹,萧红是笔名。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河岸边的一座小城,31岁时因病在香港逝世。《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她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形象地刻画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火烧云的成因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在这几种光中,红光穿过大气层的本领最大。太阳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候,光线是斜着射向地面的,这时阳光就要穿过比白天更厚的大气层。这时候,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甚至青色、绿色光,在漫长的穿越过程中所剩无几,余下的红色、黄色、橙色光却能够一路“过关斩将”,进入我们的眼睛,这就形成了火烧云的景象。

  读后练

  《火烧云》中写云的形状变化,用了马、狗、狮子三种动物。请你发挥想象,再用两种动物来续写两段,要求写出景物快速的变化。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