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梦、时间与短视频

第二十一章 否定性力量

  

  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被警察包围住了,里面的抢劫犯没办法逃出去,他们只能绑住当时还在银行的人作为人质。最后警察冲进去,把抢劫犯全部抓住,人质也得以解救了。然而,过了几个月之后,在法庭审判时,被绑架的人质竟然反过来为抢劫犯说好话。这便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心理学者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解释是,人质被劫持的时候,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他们认为是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的,所以他们不胜感激,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在人质的心中,迷恋和恐惧被混杂在了一起。

  人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对否定性力量的关注,迷恋和恐惧表面上是分道扬镳的两个方向,然而却是殊途同归。

  在自媒体的空间里,信息常常先以一种讨好的姿态出现,而否定性力量出现时,如同我们置身在一片灰色中突然看到高饱和的红色,瞬间被刺疼了双目。

  不协和音程是对和弦的否定,这常常被用在电影的恐怖片中。电影的故事得以推进,依靠的是主角被否定性力量的频繁光顾,我一直在寻找内容表达的共同之处,因而我也给学生布置了短视频对否定性力量运用的课题。

  2022年2月27日,我的一个学生在一条视频里不断强调提出观点,而后又颠覆自身的观点,推进他的观点。且不谈论他的观点逻辑是否清晰以及合理,但是他在用自我否定的方式,冲击着流浪在短视频的观众心灵,获得了12.6万点赞量,观看量达到300万人次。

  “邱奇遇”,30天涨粉400万,我本以为他的涨粉秘诀根本无法模仿,因为他的文案实在太好了。但从数据看来,他直到第8条才破圈。所以,我总结他的破圈秘诀是:把很小的事件押韵地写出了人的情感。可粉丝发我的这条视频,押韵地从小事讲孝道,为什么只有2000点赞量?于是我又把他200万点赞量的文案都拎出来,分析归纳相似元素,发现原来他最打动人的是从负价值中看到美好,从而形成情感张力。

  “流浪狗没人疼,但它很孤勇。父亲老了,但他是为了把我推向春天。”所以邱式风格就是“押韵+小事件+情感+负价值转正价值”。但很快我又刷到别人同样节奏的视频,它押韵地讲00后让老板头疼,却又让老板佩服。10万点赞量和200万点赞量差距依然很大,我突然又意识到了,邱奇遇讲的都是人的原始情感、亲情和爱情。

  如果这个视频更强调00后随性是为了自我实现,小事件和大情感之间就会形成更大的张力,所以邱氏风格等于“押韵+小事件+大情感+负价值转正价值”。

  但接下来,我又看到评论说:有想法和选题,但没有摄影团队,怎么办?我突然又意识到邱奇遇的风格只能随拍,不能专业,因为要把平凡的小事写成诗,画面就得平凡,镜头还得摇摇晃晃,才能和诗意形成张力。没错,就是张力。所以邱式风格其实是小事件与大情感形成张力,负价值与正价值形成张力,日常随拍与诗歌腔调形成张力,最后的诗歌腔调才是他真正显露文采和声音的地方。抖音的流量密码之一是普世且陌生的,人人都能共鸣,却都耳目一新,邱奇遇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他的文案破圈了。

  2022年2月28日,即便是一个零基础的学员,他做短视频只是为了让更多人到他的店铺里购买旗袍,通过相似的方式也得到了几千的点赞量,并成交了很多客户。

  这个妈妈气质温婉,因为女儿结婚来做件婚庆旗袍。通常大家觉得婚庆装要喜庆些,所以我先推荐她试穿了一件酒红色的改良旗袍,端庄优雅。但是她想找一件更特别一点的。我又推荐她试穿了这件雾霾蓝色的旗袍,七彩钻蝴蝶造型,大气清新,因为这个颜色过于素雅,很多人不敢尝试。接着,她又试穿了一件豆沙粉色的旗袍,颜色足够低调雅致,但是它集绣花钻和荷叶造型一体,很容易出圈。衣服图片发到她们的家庭群以后,我以为家里人会帮她选一件出来,但这三件衣服大家都没法取舍,争相付款。我能感受到来自她女儿和老公深深的爱意,体会到了妈妈被呵护的幸福感。

  2022年3月5日,又一个学生的作业得到了130万点赞量,涨粉20万,观看人次数千万次。

  我很满意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养了800多只羊,100多头牛,还有50多匹马,我还有一个超级巨无霸的青储池,9台不同使用功能的车,让我基本实现了养牧机械化。我对这里最大的抱怨就是荒无人烟,孤独寂寞,特别特别冷,就连喝酒都是一个人。哎!我太不幸福啦!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感觉到幸福一些呢?

  2017年的时候,我大学刚毕业,那个时候我在北京,我为了节省房租,住在一个七楼14平方米的阁楼里,冬冷夏热,去超市买了水什么的都背不回去,太沉了,然后我也放弃了自己做饭这件事儿,那个时候我觉得幸福吗?Of course,no!

  再后来,我谈恋爱去了杭州,我养了一只猫,他养了一条狗,他对猫毛过敏,我被随地大小便的狗折磨得下班都不想回家。那个时候你说我觉得幸福吗?也不!

  再后来,我回了家乡,我看到书架上有一本我初中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于海伦·凯勒来说,给她三天光明,她就觉得很幸福了。幸福要靠你自己感知,如果你永远不满足,将永远也不会幸福,谁的话也不用听,谁的脸色也不用看,自力更生,悲喜自渡。

  我常常说,把“告诉观众能得到什么”改成“告诉观众你能让他们如何避免损失和被否定性的力量破坏”。就这样,很多学生用了这样的方式,流量也获得了大幅增长。

  我常常说,有的人拍摄的生活日常索然无味,那是因为他们的日常中没有构建否定性的力量,没有对抗,就没有生活的韵味。

  想想外卖小哥“张老九”,他打动观众的不是他的送外卖的日常,而是他日复一日讲述着送外卖中的趣事,我们看到了如何对抗枯燥劳累的外卖生活。

  想想曾经一夜爆火的“培根日记”,他打动观众的并非吃了多好吃的美食,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夜躲在车里对抗孤独,对抗加班的劳累。

  我们在生命中,总是对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无法释怀。我们曾经失去的,可能要用一辈子去补偿。得不到的永远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我们曾经渴望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和智慧,然而最后却发现,我们只能在意外和重大的变故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寻找特定的信仰,我们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在自己的命运中生存。命运,常常以否定的形式一日又一日地重构着。每每我们与否定性力量厮杀,自我的边界将逐渐明晰。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要想什么,但我们都很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思考必须从否定中开始,我们所有的经验,首先来自否定性的力量,而非不断自我肯定的循环论证之中,它使思考获得足以改变它的“经验”。与己不同的否定性是思考的根本。

  也许我们不再需要迎合和讨好观众,因为人们对否定的恐惧和迷恋程度,远远大于肯定性的。所有的思考,首先都是一种反方法、反现实,以便触及尚未属于我们的思想。我们没有办法在肯定性的连贯中得出新的认知,而否定是一种惊愕,在惊愕中我们才能重新理解世界。

  否定性力量的爆发是惊人的,即便是围观否定性力量的彼此厮杀,我们的精神如同面对黑洞一般被吸入,在围观的同时也担忧自己的未来,在观看中则不知不觉走向共情乃至站队。共情是一种自我同一性的确信,而站队是有安全感的。

  否定性的他者的降临,使得自我的边界线更加明晰。在与否定性力量厮杀的过程中,我们进入了另一个时空,成为感性的动物。当人们恢复了感性,我们便不再刻薄,赞许和认同将轻松发生。与否定性的力量展开厮杀过后,人们便成为共患过难的手足和知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