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朝诗人的沉浮人生

9、王昌龄:论一个优秀基层公务员的心酸历程

  

  唐代这些大诗人中,若要比谁的出身更低,非王昌龄不可。他没有任何人可以依仗,全靠自己打拼,王昌龄就是古代版小镇做题家,更是贫苦户中的寒窗苦读的代表。王昌龄在河东晋阳出生,因为他并非出身大族,所以出生年月无法具体考证,侧面说明他的确没有什么背景。王昌龄的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王昌龄自然也要跟着务农,白天放牛种地,晚上借着月光读书,这样的日子对王昌龄而言已经来之不易。要说其他诗人天赋异禀,多少带着些吹捧色彩,毕竟他们的天赋全都有优秀的教育体系加持,还有名师一对一教学,或是有良好的遗传基因,以及幽静的学习环境。可王昌龄不一样,他真是地里刨食吃的人,王昌龄是如何读书识字的,谁也说不清楚,但过程必定很艰苦,所以他的天赋可不是说说而已。就像是现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乡村学子考上名校一般,过程有多难、多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说他是小镇做题家很是贴切,他可算是小镇做题家的鼻祖,靠着自己的才华成为诗家夫子。

  二十三岁左右的王昌龄,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不肯一辈子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下去,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去大城市闯**一番。在唐朝学道可是非常时髦的事儿,就像是现在人学直播,这算是通往财富的一条捷径。毕竟天家对道教很推崇,大家有理由相信,只要你在道教这条路上有些名气,你就有可能面见天子并得到重用。但是因为学道的门槛低,学的人也多,想要出人头地,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王昌龄很快换了一条赛道,决定去其它地方游历。古代诗人都喜欢游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只有增加自己的见闻,才能写出更有力量的文字。

  王昌龄在山西穷游的时候,正赶上玄宗李隆基幸驾河东,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王昌龄怎么会错过呢。他赶紧献诗一首,可惜这首诗就跟石沉大海一样,一点水花都没有。他早期的作品的确没有那么惊艳,可能是和功底薄有关系。加之他没什么名气,估摸着诗歌也不会真的到玄宗李隆基面前。总这样穷游也不能当饭吃,还是要找个正经工作,他又回到长安。但他一个没有人脉背景,又没有名气的穷小子,能混出什么名堂来,加上长安的租金很贵,王昌龄哪能承担的起。正走投无路时,正好在城墙上看到征兵的公告。这让他眼前一亮,立即决定弃笔从戎,去战场上打拼一番,没准能得到重用。二十七岁的王昌龄在西北大沙漠,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军营生活,灵感爆发的他,写了很多边塞诗歌。越是贫苦痛苦,越是触及灵魂。此刻的他正经历着人生中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不过因祸得福,他的灵感迸发写了很多经典的边塞作品。人在边塞,诗歌在夜里写下,第二天太阳升起,诗歌便传颂在军营中间,引起大家热议,尤其一首《出塞》更是直接成了诗圈的大爆款,让王昌龄的声名大噪起来。终于媳妇熬成婆,成了战地记者的王昌龄,再次回到长安,他自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名气,这次肯定能够得到重用。可叹王昌龄还是太过稚嫩,长安可是吃人的地方,不是捧人的地方。没有背景、没有人脉、没有文凭、没有钱财,只想着凭借这点名气平步青云,那是不可能的。

  思来想去,王昌龄准备考公务员,这条路可能更稳妥落地一些。可那个时候长安的房价太贵了,一般人租不起,而且找不到合适的居所。王昌龄手头上没多少钱,只能睡郊区了。为了考上公务员,王昌龄头悬梁锥刺股,没日没夜的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十岁的王昌龄进士及第,考上公务员了。本以为成功上岸之后,就可以过前途似锦,走上人生巅峰。但是王昌龄不知道,考上公务员的他已经来到人生高光时刻。他没有人提拔和赏识,只能做秘书省校书郎的闲职,就是个负责抄抄写写的底层公务员。没有任何权利,只能听之任之。但王昌龄不甘心,他觉得自己的才华不能因此被埋没,可又没有门路和钱,勉强混日子罢了。

  工作枯燥无趣,可王昌龄也做了四年。所幸枯木逢春,朝廷开办博学宏词科考试,他报名参加考试,又一次榜上有名。王昌龄很努力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可官职还是没有升迁,仅仅是汜水县尉。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王昌龄很是受伤,他自认为自己不应该被这样冷落,要说冤枉,的确有些委屈他的成分。但王昌龄有些小毛病,他被贬的理由是不护细行。凡是才子都有傲骨,比如李白,每次给他们相对低一点的官位,他们都觉得配不上自己的才华,你们这群人就是眼瞎。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所以工作上就没那么尽心尽力。

  而王昌龄又是一个大社牛,唐代的社牛能干的事,无非是喝酒谈诗、听歌跳舞、组团出行,不管哪一件事儿都需要时间。可你一个公务员,假期都是固定的,要想做休闲事,只能翘班摸鱼。而且很多人喝了酒以后,还喜欢吹牛,聊官员说皇帝,王昌龄也有酒后乱说的毛病。其实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虽然品级低了点,但很磨练人。如果你在这个位置上兢兢业业的做,想要升迁还是相对容易的,毕竟能直接接触权利中心。比如魏征、张九龄等唐朝知名官员,就是从这个位置一步步走上去的,可见王昌龄并没有做好本职工作。唐朝选拔人才的机制是有疏漏的,诗歌是选择人才的一个衡量标准,可诗歌写的好坏,和他能否做一个好官没有必要联系。王昌龄和李白等人就是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不该给我如此低的官职,从而心里不服气,也不好好工作。这样的人根本不适合做官,况且唐朝的官场不透明,他们心中不悦,嘴上骂得厉害,心里就会泄气,真办实事的时候少。中央官员外调下基层,也可能是升迁的前兆,很多掌权人都喜欢这样磨炼官员。也可能王昌龄看不懂官场的暗流涌动,他还是觉得委屈,甚至更加变本加厉的摸鱼,四十一岁这一年,他又被贬了。不过也有可能是朝中无人的缘故,他被人一杆子支到岭南。

  王昌龄很是无奈,他觉得没人能理解基层公务员的心酸历程,在做基层公务员的这几年,他写的诗歌转播范围很广,加上他又喜欢交朋友,所以名气不小。要是能谨言慎行,也不至于因为莫名其妙的罪名被贬。好在因为他是大唐第一社牛,认识的朋友最多,所以贬官的路上一点不伤心落寞。南下的旅途中,到处都有朋友请他吃饭做客,他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这一路上的行程都安排满了,唐朝诗圈最红的小达人李白不过也就这种规格的待遇了。

  任职一年多来,命运之神眷顾王昌龄,正赶上玄宗李隆基大赦天下,他可以不用在偏远地区受苦受累了。借着这个机会,王昌龄得以回到长安,等待官府重新安排职位。此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王昌龄北归的路上路过襄阳,襄阳有他的老朋友孟浩然。朋友相见自然是要把酒言欢的,可孟浩然的背上有毒疮,病情刚刚稳定,不可以喝酒的。但是孟浩然与王昌龄这哥俩越喝越开心、越喝越上头,俩人喝了一宿,之后王昌龄继续北上,孟浩然却病重死亡,通过喝酒过命的兄弟,估计后世没有超过这种境界的。

  寒冬腊月,王昌龄接到去江宁任县丞的通知,江宁虽然没有岭南那么偏远,但和之前的职位却大差不差。绕来绕去,又回到原点,王昌龄自然甘心,他抵抗这一切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去报到。性格上的放浪形骸,以及不负责任态度,让人觉得王昌龄难当大任。他在洛阳住了大半年,后来朝廷发了文书,王昌龄才磨磨蹭蹭的到江宁。他本来就心里一肚子火,怎么想怎么生气,怎么想怎么不甘心。就是觉得不公平,这次摸鱼的更厉害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引起很多人的不满。王昌龄是真的惨,同样是做官,摸鱼的人不在少数,别人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摸鱼,他一个地方小官,还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可能就是之前得罪的人太多,现在可不就是报仇的时候。不过没关系,不就是被骂嘛,王昌龄已经习惯了,已经到江宁了,你也不能将我如何,大不了老子不干了,辞官回家休息。

  在官场上摸鱼的王昌龄,并没有在文艺界摸鱼,他花费心思编写写作诗歌的教材。这也是王昌龄被称作诗歌夫子的原因,他的创作经历和经验,与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有名家引导,饱读诗书后,随心所做诗词。王昌龄出身贫农,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认字的,又是怎么学着写诗歌的。所以整个学习的过程,王昌龄别有一番体验,就和现在的状元笔记和错题集一样,学弟学妹花大价钱争着抢着要。在七言绝句上,王昌龄和李白并列第一,所以他出书绝对有这个资本和权威。这样潇潇洒洒的过了几年,到了五十来岁,王昌龄又被贬官,看来他放出的话终究是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王昌龄心想,我这个芝麻大的官,你还能怎么贬,没想到还真能再贬。把他从经济条件还不错的江宁,贬到穷山恶水的龙标。被贬的理由还是品格不端,王昌龄就是喜欢喝酒加吹牛,和他的老铁李白是一种性格的人,自视甚高,瞧不起别人,得罪的人多,仕途肯定不顺。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心里痛的要滴血了,赶紧给自己的老铁写诗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安慰自己的铁哥们,千万不要伤心,都是他们的错,是朝廷太黑暗,和我们一点关系没有。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想要北上回到长安,途径濠州的时候,被当地刺史闾丘晓所杀。杀一个远离权利中心,大半辈子都做基层公务员的王昌龄,从各个角度看都说不通。具体原因,谁也说不清楚。其中一种是说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所以将人杀了。还有一种说法,王昌龄以前得罪过闾丘晓,为了报仇,闾丘晓趁乱将王昌龄杀死。俩个人之间肯定是有过节的,要不然也不会下死手,很多著名诗人都经历过安史之乱,但没有人被杀死。有的被骗做叛军,有的被逼在叛军中任职。不过闾丘晓的下场也不好,同一年,他因为贻误战机导致城池失守,因此遭到宰相张镐的问责。闾丘晓苦苦哀求说,自己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侍奉,希望能网开一面,张镐反问他,王昌龄的母亲又有谁侍奉,然后将他处死了。

  王昌龄大仇得报,还要感谢一个人,他的朋友高适,社交达人还是有一手的,关键时刻朋友是真给力呀。高适和张镐一起营救睢阳,高适便将王昌龄的委屈和张镐说了,这才有了这一幕。高适是真将‘朋友义气’四个字说到做到,王昌龄弃官北上其实违反律法,但高适还是要为朋友说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承认王昌龄的才华,哪怕是群星璀璨的唐朝,王昌龄在诗歌上的造诣也是名列前茅的。不过同时也看出他性格中的缺陷,实在狂傲和**不羁,和李白是一路人,并不能在仕途上堪当大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