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常朝御门”,也就是皇帝举行日常办公会议的会议室,地点就在奉天门皇极门。永乐帝启用三大殿不久,遭遇雷火,三大殿被焚毁,但奉天门幸存,于是永乐帝就在奉天门御政。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凡早朝,先击鼓,文武百官分别在午门的左右掖门排队等候;尔后开门,由鸿胪寺管礼宾官员引入午门,过内金水桥,到奉天门丹墀前,分六部、五府等官员,东西相向,依序而立,等候皇帝来到。皇帝到宝座,鸣鞭,百官入班,面北行一跪三叩首礼。朝拜后,鸿胪寺官宣念,然后各衙门轮班奏事。奏事完了,最后鸣鞭,皇帝还宫,百官退朝。
清初,顺治帝迁都北京,举行大典,诏告天下,也是在皇极门奉天门、太和门。为什么不在皇极殿奉天殿、太和殿呢一些学者认为:李自成临撤出皇宫时,放火焚烧宫殿,皇极殿遭火焚毁,所以顺治帝登极大典不在皇极殿,而在皇极门。
太和假门故事,很有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太和门大火,黑烟弥天,化为灰烬。转年正月二十七日,就是光绪皇帝大婚的吉日佳期。太和门竟然被火烧毁,内廷不安,朝野震惊。
清制规定:大婚皇后必须经由太和门进宫。只有42天的时间,来不及重修太和门,怎么办呢清廷下令由北京棚匠扎彩工,夜以继日,加紧搭建,竟然搭成一座逼真的彩棚太和门,以假乱真,在大婚时使用。震钧天咫偶闻记载:“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cuijué,指房上椽子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也”
我们看光绪皇帝大婚图上的太和门,原来是彩扎的。这项工艺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矗立在紫禁城的太和门,是光绪大婚后第二年建成的。
上为光绪大婚典礼图中的“太和假门”
于谦定乱
皇极门奉天门、太和门前的庭院,发生过许多故事,既有历史正剧,也有历史闹剧。先说历史正剧,就是于谦在太和门前定乱的故事。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一是火灾,南京谨身殿等火灾;二是水灾,黄河改道,湮没田地,运道梗阻;三是**,明英宗皇帝被俘。我们单说发生在奉天门皇极门、太和门到午门间的一起重大历史事件。
这年八月,北方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进到今河北宣化地区。军情紧急,事态严重。大太监王振怂恿英宗皇帝朱祁镇亲征。这位英宗正统皇帝,自幼不爱诗书,喜欢骑马游猎。当时,正统帝才二十三岁,既不懂军事,又年轻好胜,但他迷信自己,于是决定亲征。大臣叩谏,不听,要做准备,也不听。正统帝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周密计划,没有作战方略,也没有前敌侦查,更没有后勤保障,却亲率五十万大军,懵懵懂懂地行进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境。连日风雨,人情汹汹,官兵断粮,秩序混乱。大太监王振没有文化,不懂军事,骄横跋扈,训斥大臣。户部尚书王佐被罚整天跪在草地上,兵部尚书邝埜yě乘马坠地差点儿摔死。这场军事大游戏的结局是:明军骡马损失20余万头匹,官兵“死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卷十明军大败,皇帝被俘败报在半夜三更传到皇宫,后宫大哭,朝野大惊。
明廷在社稷危殆之际,皇太后立正统帝两岁的儿子见深为皇太子,皇弟郕王朱祁钰辅政,召集百官聚会。郕王在午门临朝视事,大臣们弹劾王振,认为皇帝被俘,是太监王振误国。郕王没有主意,让大臣们出去待命。结果大臣们都伏地痛哭,请求族诛王振在乱军中被杀。有个叫马顺的太监,是王振党羽,担任锦衣指挥。他不断地大声呵斥众臣退下,惹恼了朝廷众官。官员王竑振臂而起,揪住马顺的头发喝道:“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边骂边追,上前“啮其面”咬他,群臣也一拥而上。有的官员脱下马顺的靴子,捶击殴打,追到奉天门庭院东侧的左顺门协和们一带,将马顺打死。朝班大乱,群臣聚哭,呼号之声,震动殿堂。郕王被这阵势吓住,起身想走。王竑率领群臣紧跟着郕王不放,说:“太监毛贵、王长也是王振一党,请求将他们法办”郕王命交出二人,结果大臣们又把这两个人揍死了,并将其尸体拖到东安门。史书记载说“血渍廷陛”。朝班大乱之时,兵部侍郎于谦力挽狂澜。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进士。他在奉天门太和门到午门之间,众官混乱之际,挺身而出,排开众人,上前拉住郕王衣服,并晓之以利害。于是郕王宣谕:“马顺等人论罪该死,打人之事不再追究”这才把群臣情绪安定下来。在这场乱局中,“谦袍袖为之尽裂”,就是朝袍和衣袖都被撕破。于谦还曾力斥侍讲徐珵有贞迁都南京的主张,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奉天门太和门到午门的这场斗争,王竑率先发难,于谦处置得当,都立下不朽功勋。当天退朝后,吏部尚书王直拉住于谦的手,感慨地说:“朝廷正藉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就是说,国家真是全仰仗您了今天就算有一百个王直,又能有什么作为啊”这代表了朝廷上下的共识,而于谦也毅然肩负起江山社稷安危的重担。此后,郕王在奉天门太和门东侧的左顺门协和门御朝办事,并即皇帝位。朝廷抄王振的家,抄得金银六十余库,玉上百盘,高六七尺的大珊瑚二十余株,其他珍玩,无法计算。
于谦在太和门前定乱安邦,成为国家栋梁之臣
这里插叙于谦的故事。在正统年间,于谦任山西、河南巡抚。他在任上兴利除弊,赈贫济困,心系百姓,为民求福。但当时官场贿赂成风,特别是大太监王振公然索贿。于谦作入京诗道:“手帕麻姑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拒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他刚正不屈,被王振捏造罪名,定为论死死缓。山西、河南民众上千人请愿,颂扬于谦的功德。王振被迫释放于谦。后来于谦调到北京,任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于谦在太和门前定乱安邦,并统率军民取得了保卫北京战的胜利,成为临危定乱的栋梁之臣,也成为驰名四方的中华英杰。
刘瑾闹剧
明代弊政之一是宦官专权。明武宗正德帝时太监刘瑾专权乱政,就是一个突出例证。听政之地的太和门庭院,不幸也成了刘瑾演出专擅闹剧的舞台。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此人原是钟鼓司太监,正德帝即位后颇会乖巧讨好,于是倍受信用,掌司礼监,成为管太监的大头目。明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二十五,正德皇帝御奉天门早朝听政。早朝罢,群臣叩头拜起,将要退朝的时候,忽然在御道上发现一封匿名文书,就是匿名信。信的内容是揭露司礼监太监刘瑾的不法罪行。御史将这封匿名文书上呈给正德皇帝阅览。刘瑾当场发泄**威,决定报复。他宣布文武百官不许退朝,都要跪在奉天门前。刘瑾站在奉天门台基上,态度恶劣,辱骂官员,威逼群臣举报写这封匿名信的人。当时正是暑热伏天,烈日当空,热气袭人,没有阴凉,也没水喝。官员们长时间跪在金水桥南砖地上,口干舌燥,汗流浃背,饥肠辘辘,痛苦难言。由下朝跪到午后,昏倒的十多人,中暑死了三人。刘瑾无动于衷,命内监将昏倒者拽出去。百官在将近一天的罚跪后,并没有供出写匿名书的人来。刘瑾气怒之下,命锦衣卫将跪伏在奉天门的文武官员三百余人全部逮捕下狱,造成了正德帝即位以来的大寃狱。
日暮,三百多位朝廷官员被逮入狱,震动了整个京城,激起官民愤怒。这时,大学士李东阳挺身而出,直言诤谏。
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做过侍讲学士,是东宫太子的老师,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在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享年七十岁。府右街李阁老胡同相传曾因李东阳在此居住过而得名。李东阳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罢政回家,宾客盈门,许多人慕名来请写字、求文章。堂堂当年宰相,并未积下什么产业,还要仰赖文字酬金来补贴家用。一天,夫人拿着纸墨进来,李东阳表示身体疲倦不想写,夫人道:“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就是说今天请客,能让餐桌上没有蔬菜和鱼肉吗东阳无奈,提笔写字。还有一个故事,大学士李东阳过生日,他的两个门生鲁铎和赵永,都先后为国子监祭酒,二人相约以“二帕为寿”,一翻柜子,里面没有。怎么办呢想起厨房里有乡亲带来的干鱼,就带干鱼去看老师吧但到厨房一看,“食过半矣”,可能只剩下半条干鱼,于是就提着它去给老师祝寿。李东阳见后大喜,留下二人,让夫人烹鱼上酒,吃饭饮酒,极欢乃去。东阳廉洁风操,由上可见一斑。其保全善类,正人名士,阴受其庇,而气节之士,语多非之,也需谅解。
话说回来。大学士李东阳为三百多位官员被关在监狱事,紧急上疏正德皇帝。他说:匿名文字,出于一人,各官朝拜,仓卒而起,岂能知见一人之外,都成罪人。他们戴枷,互相惊疑,而且天气炎热,狱气熏蒸,若再拘禁,数日之后,人将不自保矣特望皇上降下纶音,先行释放,而后密访,查出匿名者,再置之典刑。李东阳上了奏章,刘瑾也微闻这封匿名信是他的同类内臣太监写的,于是,正德帝下令将三百余官员从狱中放出,对匿名信事件也就不再追究。
刘瑾“权擅天下,威福任情”,演出如此闹剧已不是第一次。在上年的三月,他就召集群臣到内金水桥前,命全都跪着,听他宣示所谓的“奸党”,包括大学士刘健、谢迁二人,尚书韩文等五人,还有侍郎、御史,以及相当于司局级的官员等,还有王守仁阳明等,明史刘瑾传列出五十三人的名单。还有一次,他将尚书王佐等一百三十七人一起贬官。明史说刘瑾“屡起大狱,冤号遍道路”。刘瑾恶贯满盈,罪大恶极,最后得到“磔于市,枭其首”的下场。
上面说到的王守仁也有故事。王守仁阳明,浙江余姚人,父华为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他当时任兵部主事,上疏谏言,得罪刘瑾。刘瑾大怒,矫诏杖守仁四十,但他死而复苏,被贬官贵州。刘瑾派人在路上欲加害于他。王守仁预料途中被暗算,行到杭州,深夜佯为投江,将衣冠鞋子浮在水上,遗诗云:“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地方官员,信以为真,进行江祭,家里也信。他隐名埋姓,入武夷山中。后刘瑾伏诛,王守仁再起。
这些历史事件,过去常把罪责都算在宦官刘瑾头上。不错,刘瑾是有重要责任,但主要责任人应是正德皇帝。“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正德皇帝的荒唐,才有太监刘瑾的胡闹。刘瑾只是一条恶犬而已,在堂堂奉天门前,责辱大学士、尚书等高官,罚跪朝廷三百多位官员,无非狗仗人势,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呢刘瑾又怎么可以“矫诏”所以,人们在痛恨太监刘瑾的同时,也要批判正德皇帝的荒唐
王振和刘瑾两个大太监做尽坏事,自己也得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于谦和李东阳,王振和刘瑾,从正面和反面说明:做人做官,重在四正养正心,勤正学,亲正人,行正道。
太和大殿
太和殿是皇帝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建筑象征。太和殿是以建筑的高度、体量、威严、艺术的视觉美感,进而转化为皇威、崇高、尊严和礼仪,达到“非壮丽无以重尊威”的效果。具体特点,有四个最字:
第一,建筑最高。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宫殿建筑,“一高百高”。从地面到殿脊龙吻最高处达米约相当于12层楼高,其整体及部件都是最高,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台基最高。中国砖木结构的宫殿,木料高度有限,需要借助高台来增加建筑高度。太和殿及其后面的中和殿、保和殿,共同坐落在汉白玉砌成的“土”字形须弥座高台上。台基又叫丹墀chi,俗称月台。所谓“须弥座”,须弥就是须弥山,为印度古代传说中的世界中心,最初用于安放佛像和菩萨像。因此,用三层共米高的须弥底座衬托皇权的伟大与神圣。
二是明柱最高。整座大殿,共有72根巨柱支撑庞大的屋顶。其中殿内宝座附近的6根金柱最高最粗高为米约相当于4层楼高,直径为米。所谓“金柱”,其实就是木柱贴上金箔。明代做柱子时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建时,主要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深山老林。如此粗大的木头极难寻觅,造价高昂。康熙时重建太和殿,已经有了节约意识,木料不够长就拼接加高,不够粗就包镶加粗。
三是龙吻最高。殿顶正脊两端,屹立着一对龙吻。每件高米、宽米、厚米,重约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龙吻背插宝剑,四爪腾空,口吞正脊,怒目威严。这对龙吻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体量最高大的。
总之,太和殿就成为中国现存最高的宫殿建筑。
太和殿是中国最高、体量最大、装饰最美、等级最尊的宫殿
第二,体量最大。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一大百大”,其整体及各个部件都大。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开间最大。没有采用通常最高等级的东西九个开间,进深五间,就是所谓“九五”的“吉祥”数,而是十一开间。
二是面积最大。东西63米,南北35米,建筑面积达2205平方米。这是现存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
三是气魄最大。殿前东侧和西侧分别陈设铜龟、铜鹤,象征龟龄鹤寿、江山万代。左前角设汉白玉日晷,右前角设铜鎏金嘉量。日晷是我国古代的定时器,根据日影的长短和方向来确定时辰;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成为皇权的象征。殿前庭院式广场面积约30000平方米,多么开阔,多么有气魄
第三,装饰最美。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美的宫殿建筑,“一美百美”,其整体及部件都最美。有诗云:“虽袭故而寡增,已穷妍而极态。”
一是藻井最美。殿顶中装饰藻井,井口直径6米,高米,上圆下方,中间雕刻盘卧巨龙,龙头下探,正中悬挂一轩辕镜,在御座上,金碧辉煌。
二是彩画最美。在太和殿室内外梁枋上,绘着金龙和玺彩画,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如二龙戏珠、升降龙、行龙等,周围衬云纹、火焰图案。这种彩画是明清建筑油漆彩画中的最高等级。
三是金砖最美。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4718块。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一带特制的御用砖。金砖表面色泽淡黑、油润、光亮、清雅,不涩不滑,经久耐用,土质好,烧工精,“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等级最尊。太和殿是我国现存等级最尊的宫殿建筑,“一尊百尊”,其位置、整体及部件都显示尊贵。譬如:
一是位置最尊。太和殿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核心位置,是皇权的象征。它南与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大明门大清门、正阳门、永定门相呼应,北与乾清门、后三宫、神武门、地安门、钟鼓楼,对称呼应。
二是殿顶最尊。采用古代建筑屋顶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重檐”就是两层屋檐,“庑殿顶”就是用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组成的四面流水的四面坡形的殿顶。这既体现封建等级,又增加建筑高度。故宫仅有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奉先殿和皇极殿是重檐庑殿顶建筑。
三是宝座最尊。这主要体现在大殿中的座台和龙椅,俗称金銮宝座有须弥座式木基座,明代称为金台,故宫博物院为它命名为“楠木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基座正面和左右两侧各有丹陛三道,外有围栏。殿上满铺黄绒地毯,下衬棕荐篾席。青琱杂记基座上安设皇帝镂雕金漆龙椅。宝座后设雕龙髹金屏风,宝座前设宝象、甪lu端、仙鹤、香亭各一对。宝座两侧,六根金柱矗立,六条巨龙盘旋而上,龙头伸向宝座。所有这些都烘托皇帝和皇权的至尊。
太和大火
太和殿这座地位最尊贵的宝殿,在明清历史上,却被焚毁过四次。
第一次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奉天殿太和殿举行盛大朝会,庆祝北京宫殿正式启用。永乐皇帝召见钦天监管时间的漏刻博士胡奫yun,让他占卜三大殿吉祥。胡奫受命占卜后,跪着奏道:“某年某月某日午时,三大殿当毁”就是说,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午时,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会遭火焚毁。这里说的午时,是指11点到13点,午正是12点。
永乐帝听后勃然大怒,下令把这位胡博士下狱。过了正月、二月、三月,三大殿都平安无事到四月初八这一天,永乐帝静心地等待正午的时刻。报时官员奏报:现在是午正时刻永乐帝既高兴又愤怒高兴的是三大殿太平无事,愤怒的是胡奫胡言乱语,扰乱官心、军心、民心,也扰乱朕心。这时,狱卒报:以正午无火,胡奫在狱中服毒而死但正午刚过三刻,突然接到奏报:奉天殿雷击着火了三大殿都着火了胡博士狱中自杀,永乐帝深为惋惜。
第二次是在三大殿重建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惊雷引火,三殿尽焚。这是三大殿第二次被雷火焚毁。为什么三大殿连续两次遭雷火焚毁呢那时候古人不懂避雷针的科学知识,北京夏秋时节多雷雨,宫殿又是高大木结构,于是宫殿发生多次被雷火焚毁悲剧。
第三次是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归极门熙和门起火,火势蔓延,三殿再毁。这次三大殿仅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使用了40年。
第四次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火灾。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一这次大火是由御膳房起火,火乘风势,金銮大殿,化为焦土。四名宫监责任人,被处以绞刑。这一年,吴三桂叛乱、北京大地震、太和殿大火。
明清北京皇宫太和殿被焚毁过四次。这是因为:其一,主要是木结构;其二,建筑高大易引发雷火;其三,没有避雷针的科学知识;其四,人为因素,不慎起火,延及大殿;其五,消防设备,不能配套。所以,一旦失火,延烧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