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对京城及更北面的百姓来说,这年秋天发生的平叛之战开始得突兀,结束得也很突然。
本来预计可能要打上一年半载,却在小年之前因为一个变故突然加快速度,最终以朝廷军的压倒性胜利为终点。
说起这个变故,常德府的百姓就最有发言权了。
普通老百姓只知道打仗了,连跟朝廷打仗的那一方究竟有哪些王都不清楚,更别提为啥打仗了,反正他们只能拖家带口逃难,逃不了的就听天由命,努力熬过某些属蝗虫的兵痞扫**,靠着家中剩下为数不多的口粮艰难度日。
对百姓们来说,虽说县官知府不是啥青天大老爷,衙门的小吏也很黑,平时交粮税时总要被他们踢斗淋尖的恶行气得眼泪汪汪,还敢怒不敢言。
某些蛀虫坏归坏,他们总不至于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涸泽而渔,晓得踩在百姓们的底线之上盘剥,故而,大部分人的日子总还勉强过得下去。
可,到了战乱时,从前的规矩骤然被打破,一年一度的盘剥也变成如今隔三差五就强迫每家每户纳粮的恶霸行径!
于是,在经历了这些糟心事后,大部分百姓心底都暗暗盼着朝廷军赶紧打过来。
常德百姓也一样。
就在他们打算效仿乐州百姓偷偷给朝廷军开城门时,一个可怕的消息在城里城外传得沸沸扬扬。
说是常德的地龙马上就要翻身了,这是上天对叛军作乱降下的惩罚。
有些七老八十的老人听了这话,也猛地想起,他们小时候确实发生过一次剧烈地动,那之前几天,家里的水井确实会冒出奇怪的泡泡,养的鸡鸭鹅猫狗也表现得比往日焦躁。
诸如此类的现身说法一传开,本来还将信将疑的百姓们顿时慌了。
虽然不是人人都见过地动,可都听说过,地动是要死人的,能死很多很多人,最厉害的没准会把整座城的人都埋到地底下。
这下,百姓们才不管守城军的刀剑有多锋利呢,他们必须逃出城外,离得远远的!
守城军内部也有不少士兵心生胆怯,不敢冒着被地龙“吃掉”的风险继续驻守城中。
巧的是,驻守常德的将领正好是个胆小鬼,见状不妙,趁人不备带着一众亲随跑了。
树倒猢狲散,没了带头的,底下的士卒也慌不择路跟着跑,正好被卫城的军队直接接收,纳为己用。
到了“预言”的那天夜里,几乎空无一人的常德城果然发生了剧烈的动**,连南面的城墙都在摇摇晃晃中轰然倒塌!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常德府百姓既恐慌又感动,更彻底信了地动前北面朝廷军放出来的“老天爷发火”的说辞。
过后,朝廷军光明正大进入常德,一面驻防一面救灾。
幸免于难的百姓们当中,也涌现出许多毅然投军的义勇之士。
“要不是朝廷来人,咱们怕是都要死在睡梦里了。”
“可不是呢吗?大半夜地动,这谁能反应过来?”
“就算躲得过地动,这寒冬腊月的,没了屋子避寒,还不得冻死在外头?亏得朝廷提前派人来救,不然啊,我爹娘老胳膊老腿的,肯定没了。”
没几日,常德地动一事就被刻意传向南方各州县,其中不乏真心感念朝廷军救助之义、唾弃叛军掠夺钱粮的普通百姓现身说法,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平叛军一路高歌猛进,以摧枯拉朽之势收复失地,速度比之前快了一倍不止。
就是离常德很远的东面,窦主帅率领的主力也感受到了这股无形力量带来的好处。
腊月廿九这日,安王兵败继续南逃,被穷追围堵,最后拒绝登船出海,自尽于台州府。
消息传回来,除了极少数人暗暗唏嘘感慨两声,大部分人都只拍手叫好。
尤其是被软禁多日、已经憔悴不堪的康王,获得自由后,第一时间就是跪着写了封血书送往京城,向皇帝老子请罪。
新年元日,皇帝祭天之时亲口宣读了一封圣旨,封简王为太子。
即便有安王疯狂泼脏水的檄文在前,但,祭天时皇帝挺得笔直的身板,就是对那控诉最有力的无声驳斥。
早有预料的文武百官并没异议,老老实实跪地高呼太子千岁。
毕竟,今年秋冬这场内战波及到的地方主要集中于中原腹地和江淮一带,而北面最狡猾的敌人不知为何竟真的消停下来,没有趁火打劫。
普通人不知道,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并非只源自那张薄薄的两国和议文书,还有隐藏在水面下的暗中角力。
皇帝本人和他的几个心腹重臣却是心知肚明,这里头少不了简王数月前的献计。
其他中低层官员即便一开始不知道,随着近来局势明朗,也逐渐听说了此事,晓得那位不爱出风头、出身不算高贵、性格相对温和的简王,居然在离京前就跟陛下提了个堪称“毒辣”的建议!
面对北胡等外敌,大燕历来都是采取保守防御方针。
对面来攻打,就把他们打回去。最好的情况是,在对方动手前收到风声、抢先一步震慑对方。最坏的情况嘛,就要数几年前的壬申之变了。
即便前两年抓到对面潜伏进来的细作,大燕朝廷也只是愤而把他们抓起来砍了而已,根本不舍得花费大笔军费去主动进攻北胡,以发泄这种憋屈。
简王的提议便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既然北胡能安排细作来大燕,搞投毒那套骚操作,那么,反过来,大燕也可以安排几个线人潜伏到对面挑拨离间。
近来,大燕内部打得那叫一个火热,北胡哪里会不知情、不动心?可他们没法打,就是因为几个自称都有继承权的皇子还在打架,根本无暇顾及南面这块肥肉。
加上宁、安二军只调拨小部分士卒南下支援,大部分精锐还在边疆各处关镇上驻守着,没给外人钻空子的机会,北胡那边即便有些余力,打这一仗也不划算,还容易让自己的势力被削弱,给几个兄弟可乘之机。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实践,派细作去敌国被证实是个性价比极高的法子,提出这一建议的简王能得皇帝陛下青眼,马上就要被封为东宫太子,就一点也不出奇了。
虽说简王离英明神武、大帝之资还远着,可,跟现在还活着、也没造反的皇子们一比,他妥妥的鹤立鸡群啊。
跟在立太子之后,还有另一份长长的封赏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