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
“爸爸!”
易雪澄待看见归来的父亲后,顿时跑过去扑在了父亲怀里,呜咽了起来。
“别哭,慢慢说。”易世开安慰着女儿。
“昨儿一天都好好地,妈妈还给我烤了蛋糕吃,可下午,下午来了好多人,他们说妈妈勾结乱党,他们把妈妈抓走了!”
“爸爸,你知道的,妈妈最爱美,最会享福了,她总是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她怎么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她一定是被陷害的!”
“不要怕,澄儿,没事,有爸爸在。”易世开握着女儿的肩,不住地安慰着易雪澄。
“爸爸,我不想失去妈妈,”易雪澄落下泪来,“我好容易才等回来她。”
看着女儿泪眼汪汪的,易世开自是心疼,他为女儿拭去泪水,对着女儿许诺,“别怕,爸爸哪怕豁出身家性命,也会把你妈救出来。”
书房中。
“先生,张署长已经签了特赦书,咱们下午就可以去接人。”
有秘书走了进来,将一张特赦书送在了易世开面前。
易世开吸了一口烟,拿起了那特赦书看了看,唇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离婚时给了她一半财产,这次又送出去一半,我这辈子算是栽在这个女人手里。”
“先生?”秘书的脸上浮起不忍之色。
“走吧。”易世开很快熄灭了香烟,站起身取下了自己的大衣。
傍晚时分,徐令颖从监狱里走了出来,她形容憔悴,褪去了往日间所有的风华。
易世开上前,将手里披风为她披在身上,看着她青白的面色,他的眼眸深隽,只低低的说了句,“先去休整一下,澄儿还在家里等你。”
徐令颖点了点头,她现在这副样子,也的确不想被孩子看见。
易世开将徐令颖送到了郊外的别墅。
徐令颖先是洗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而后在餐厅坐下,喝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
见她的脸庞上慢慢恢复了血色,易世开沉声道,“我真是小瞧了你,你真是不怕死,什么事情都敢做。”
“连你都觉得惊讶的事儿,我是真弄不明白,那些人怎么会查到我身上?”徐令颖唇角浮起一丝苦笑,她点起了一支烟,缓缓吐出了一口烟圈,透过烟雾向着易世开看去,“易世开,你花了多少钱才把我捞出来?”
易世开没有出声。
临晚,易世开将徐令颖送回了易家大宅。
易雪澄抱住了母亲,自然是好一番的欢喜,就连晚上睡觉也是和偎在母亲的怀里,和徐令颖一起入睡。
易世开则是不知去了哪里,整整三日没见踪影。
这一天深夜,易雪澄已是睡着了,易世开终于回来了。
他将两张头等舱船票送在了徐令颖面前。
徐令颖拿起来看了看,“你要送我们出国?”
“不错。”易世开向着床边走去,俯下身在女儿的额头上印上一吻。
“我把澄儿交给你了,在战事结束前,别再让她回来。”
易世开嘱咐完这句话,凝视了女儿片刻,起身离开了卧室,徐令颖却是追到了走廊,出声唤住了他。
易世开停下步子向着她看去。
“易世开,这么多年,你有没有爱过我?”徐令颖的眼圈微红,向着他开口。
“我不知道,”易世开迎上她的目光,一字字的告诉她,“我只知道澄儿像你,我疼了她这么多年。”
徐令颖的泪水顷顿时落了下来。
“易世开,你这个混蛋。”
她哭了起来,上前抱住了他,呜咽着去骂他,“你这个混蛋。”
易世开的眉宇间浮起了一股怅然,他没有说话,只抬起胳膊回抱住了她。
“你啊……”易世开只说了这两个字,缓缓闭上眼睛。
“你跟我们一起走吧,我们一家三口好好的过日子,把以前的时光都补回来,”徐令颖攥紧了他的衣角,流着泪央求,“我不骂你了,易世开,我再也不骂你了!”
易世开睁开眼睛,却是摇了摇头。
“你给前线捐的那些物资,你送去的那些飞机大炮,东洋人不会放过你的!”徐令颖凄声开口。
“民族实业是国家振兴的希望,易家的产业不能毁在我的手里。”
“易世开!”
易世开伸出手抚了抚她的面颊,“颖颖,你答应我,照顾好你和孩子。”
徐令颖几乎要忘记了,忘记有多少年没从他口里听到这一声颖颖,当初两人结婚时都还没到二十岁,她年轻任性,认为他商人重义轻别离,一身的铜臭味,又加上易家家事复杂,婆母小姑与自己之间的矛盾重重,即便他站在自己身边,她仍是觉得深宅里的生活难以忍受,离婚时她卷走了他一半身家,那时候的她洋洋得意,可她却没想过,他若不肯给,她又怎能拿的去。
有很多事年轻的时候不懂,非要等到半生已过才能够明白。
“幼卿。”
“院长。”
幼卿手里端着碗,正在喂着孩子吃米粥,听到院长的声音后,幼卿很快站了起来。
“最近怎么样?”
“都很好,孩子们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几个腹泻的孩子也都开始了好转。”
“这就好,我们刚才收到了一些营养品和牛奶,待会分给孩子们。”
“嗯。”
幼卿和院长说了几句话,院长望着幼卿姣好的容颜,轻声叹道,“幼卿,你先安心在这里住着一阵子,等着九爷来接你。”
“好,我会好好照顾着些孩子,不让他担心。”幼卿温声道。
院长十分欣慰的点了点头,“你能这样想就好,他们在前线杀敌,我们看顾好老人和孩子,也一样是在为国效力。”
待院长离开后,幼卿刚要回房,却见一个保育员拿着一张报纸快步走了过来。
“幼卿,有古北口的消息了!”
幼卿眼睛大震,她匆忙放下了手中的碗,从保育员手里接过了报纸,她的心“砰砰”跳着,生怕看见不好的消息。
报纸上刊登了古北口的战事,肯定了将士们的英勇,以及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然而,在连续击退东洋人数次大规模的进攻后,由于伤亡过大,只得且战且退,最终守军不得不撤出了古北口。
报纸上的最后一句话,“我军虽不得已撤出古北口,却仍显示了抵御敌人外侵的能力与决心,将士们的英勇给予倭寇沉重的打击,将士们所表现出来的长城精神和民族气概必将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