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一个箱子

  

  1398年春节刚过,朱元璋就开始头昏脑涨,偶尔还流鼻涕打喷嚏,御医诊脉后,说他是受了风寒。朱允炆每天都过来探望,随着他探望次数的增多,朱元璋的风寒状况却越来越严重了。

  整个正月过去后,朱元璋的病情忽然加重,御医们开始加大药量,可朱元璋的健康仍没有任何起色。几个御医蹲在药铺开会,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上都七十一啦,气血不足,所以得病后痊愈的时间会延长。况且,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现在咱们的药方是对症的,我们加大药量,应该问题不大。”

  但有个医生却说:“药方虽能救人病,却救不了人老。”

  其他医生脸色惨白,他们看着那个医生,如同看着一只刚从地狱里出来的鬼。

  医生们蹲着开会后过了两天,朱元璋的病情突然有了起色:他早上居然喊饿,中午还喊小老婆来陪睡,晚上竟然可以处理几份奏折。

  医生们注意到,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又恢复了从前的威严。朱元璋也感觉自己突然就好了,这真是个奇迹,看来做皇帝真的会有老天照顾。为了庆祝大病痊愈,朱元璋特意请来许多和尚到宫中作法,在锣鼓喧天之下,朱元璋偷偷和一个大和尚谈话,这件事没有人注意到,即使有人注意到,也不会多想。自建国以来,朱元璋虽然很讨厌别人说他是秃驴,可他对佛教却是情深意切。各种和尚常常出入宫廷,朱元璋对佛教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给他们地产、免除他们的税收,佛教遂成为明王朝最大的房地产商,他们衣食无忧,敲木鱼念佛号,比当初的朱元璋过得要好上一百倍。

  朱元璋对佛教当然没什么信仰,他只是认为皇帝必须相信点什么。所以,佛教和道教,都成了他的信仰箩筐中最重要的两个物件。在与那个大和尚谈完话后,朱元璋让人铸造了一个大铁箱子。几天后,他把朱允炆叫到宫中,把大铁箱子放到朱允炆面前,极其严肃、极其认真地说:“你以后要是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就打开这个箱子,里面有让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朱允炆吃了一惊,问他:“如果一件事连皇帝都无法解决,一个铁箱子又怎能解决?”

  朱元璋说:“你不要管。你要记住,这个箱子,必须在你遭遇绝境时才可打开,平时遇到什么小困难、小麻烦,千万不要打开它,否则它就会失去法力。”

  朱允炆失声笑道:“爷爷,这是不是又是刘伯温的那一套玄学?”

  朱元璋板起脸来,朱允炆马上感到神经紧张。朱元璋说:“你刚才没有用心听我说,我现在再说一遍:只有到你面临绝境时,才可以打开。”

  朱允炆这回不得不认真点了点头,朱元璋这才长舒一口气,然后叫来一个老太监,让他跪拜朱允炆。老太监起身后,朱元璋指着老太监对朱允炆说:“你要把他时刻带在身边,你以后谁都可以杀,唯独不能杀他。”

  朱允炆记下了,朱元璋又重复一遍:“你要把他时刻带在身边,无论你以后杀谁,都不能杀他。”

  朱允炆频频点头,然后偷偷地观察那个老太监:他看着平平无奇,和大多数太监没啥两样,只不过有些老,还有点驼背。

  他正要琢磨爷爷在搞什么把戏时,朱元璋又叫出一个人来,此人来到朱允炆面前时,朱允炆认出了他——这正是翰林学士郑洽。

  郑洽这个人,朱允炆略有耳闻。当年胡惟庸案爆发时,郑洽家族也受到牵连,朝廷要他们家族出一个死人名额,结果郑家的六个兄弟争先恐后要抢这个名额,事情传到朱元璋耳中后,朱元璋大喜过望地说:“我大明居然有这等家族,他们肯定不会谋反!”于是将郑家免除罪名,还封他们郑家为“江南第一家”。

  郑洽就是郑家的后代。他成为翰林学士后,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允炆不明白爷爷找这个人过来做什么。朱元璋不给他胡乱琢磨的时间,直接指着郑洽对他说:“记住他,以后你可能要靠他。”

  朱允炆又吃了一大惊,但他不敢多问,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朱元璋闭目许久,又睁开眼睛,对朱允炆说:“我希望这个箱子,你一辈子都用不上。”

  朱允炆这回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给我准备个箱子,又希望我用不上,那给我准备做什么?

  朱元璋让老太监和郑洽回避后,对朱允炆说:“不过,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你如果以后用上了,也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

  朱允炆顿时石化了,以为爷爷朱元璋得病后犯了老糊涂。可朱元璋清醒得很,他让朱允炆上前,然后戳着朱允炆的心口,说:“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心,千万不要被人迷惑,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要记得我从前和你说的话,要把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出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些话,朱允炆耳熟能详,自然不会忘记。然而朱元璋又提醒他:“你不仅仅是要把这九个字倒背如流,还要能把它用到实处,这才是真的记得。”

  朱允炆装出了一副非常正经的样子,点头如捣蒜。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真的记得,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他从皇宫中出来时,始终在琢磨那个箱子里是什么;可等他回到家,躺到**睡了一觉后,他就把这件事忘了,忘得一干二净。

  四年后,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势如破竹地抵达南京城下,随后有太监里应外合,大开城门。朱允炆吓得屁滚尿流,开始在皇宫中点火:一方面是为了自焚;另一方面,他决心什么都不给朱棣留下。

  那个老太监此时提醒他:“你还记得先帝给您留的那个铁箱子吗?”

  朱允炆猛然想起来,问道:“箱子呢?”

  老太监把箱子从朱允炆的床底下拖了出来,朱允炆迫不及待地将其打开,里面的物品让他哑然:原来是三套袈裟、三套僧鞋、三套僧帽、三张和尚的度牒(和尚出家许可证),还有剃刀。

  朱允炆问老太监:“这有什么玄机?”

  老太监说:“这还不明白吗?这是让你赶紧剃发装和尚啊。”

  朱允炆又问:“为何是三套?”

  老太监说:“多了也放不下啊。这三套,你一套,我一套,还有郑洽一套。”

  朱允炆左右张望,问:“郑洽呢?就是当了和尚,也逃不出去啊?”

  老太监说:“你随我来。”

  朱允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赶紧让老太监用剃刀胡乱地把头发剃掉。由于时间仓促,朱允炆又精神高度紧张,所以头颅总动,老太监的剃刀总向他的头皮招呼,最后,朱允炆的光头上血迹斑斑。

  老太监又把自己剃度完毕后,两人从南京城东北角的“鬼门”溜了出去。鬼门外就是秦淮河,河边有一条船,船上有一道士,看样子正在焦急地等待他们。

  朱允炆看到了道士,道士也看到了他们,上来打招呼说:“贫道我等你们多时了。”

  朱允炆吃惊道:“你怎么知道我们要来,难道这是我爷爷安排的吗?”

  道士点头。

  朱允炆傻了吧唧地问:“这四年来,你一直在这里等我们?”

  道士说:“我哪里有那么蠢?老皇上曾告诉我,要时刻关注宫中动向,一旦有变,我就必须出现在这里。”

  这时,朱允炆终于明白了爷爷朱元璋的厉害。也就在那一刻,他猛然想到爷爷当初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多么希望你用不到这个箱子啊。可你一旦用上,那就只能怨你自己了。”

  这句话,让朱允炆懊悔地流下了眼泪,他看着皇宫中冒出的青烟,一阵恍惚。

  朱允炆是如何走到1402年这一天的?朱棣的造反,辅臣耿炳文的无能,以及诸多文臣武将的愚昧,这些是直接因素;而关键因素,则是在朱元璋去世那年的四月,也就是老朱给小朱铁箱子的两个月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