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处世心理误区 你怎样跨越

§疯狂购物是“心病”

  

  他们到底怎么了一个30多岁的女士诉苦说,近来,她越来越为自己控制不住的要去购物而苦恼。如果走到哪条服装大街上,她就想走进店里,进了店看到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服装,她就不属于自己了,仿佛哪一件衣服都在向她招手,都在**她。每到此时,没有一点犹豫,只有购物的兴奋和快乐。如此这般,常常从店里出来钱包里就少了几百甚至几千块。这几年虽然做生意赚了些钱,但她知道,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多衣服,每天早上打开衣柜就不知该穿那件。家人说不要再买了,她自己也暗下决心要控制购物。但还是时时涌动购物的冲动,走进服装店就魂不守舍,乐此不疲,好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她。她为控制不住自己而深感苦恼。

  一名刚留学回来的先生,平常省吃俭用的不得了。但是,最近一反常态,只要隔一段时间,他就开始疯狂购物,一年之内就花掉他几万元的积蓄。热情过后,所有买下的东西转眼就送人。不久,冲动上来,又要不能自控地疯狂购物。结果弄得早已入不敷出,为此也感到痛苦不堪。

  他们这是怎么了?

  购物症的心理特征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的今天,购物既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还拉动了内需,搞活了经济。热衷购物甚至有点嗜好,应该说都没有错。但是,上述个案中当事人的购物现象,已经不是一般的购物嗜好,而属于购物综合症,简称“购物症”,俗称“购物狂”。患购物症的人,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购买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总会不加思索的大掏腰包,去买一些并不需要甚至根本用不着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由购买欲说了算,要的就是购买过程中的那种满足与快感。否则,就会焦虑不安,周身不适。但事后往往后悔和苦恼又总是伴随而来。如此周而复始,自然是身心苦痛,生活困扰。不能说购物症是女性的专利,但确实以女性居多。一份关于购物症的研究报告指出,每10个购物症中有9个是女性,这项研究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认同,也合乎生活的经验。

  由上可见,与通常的购物现象相比,购物症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是病态的购买欲望。通常的购物的需要是指向商品本身的,而购物症患者对购买的商品没有实际的需要,只满足于购买过程带来的刺激。二是冲动的购买动机。通常的购物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而购物症患者完全是情绪化心态下的一种冲动使然。三是失控的购买行为。通常的购物是自主的,而购物症患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强迫性,好像受到了一种力量的强制一样,不能自控地购物。四是否定的购买体验。通常的购物之后的体验是肯定积极的,而购物症患者购买之后往往感到非常后悔和痛苦,没有好感觉。另外,通常的购物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而量入敷出,购物症患者往往超过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因而经常会陷入个人财政困境。

  购物症的心理探源可以肯定,疯狂购物是心病,购物症存在很多的心理诱因。

  一是环境因素。购物场所的广告宣传造成的视听效果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一些人往往经不住这些**,而导致购买冲动和行为。一些流行的观念,也产生误导作用。如,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享受,享受就意味着放任,又如,购物是享受,购物有益健康,购物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等等。

  二是个性特征。购物症往往存在个性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感情脆弱,富于幻想,以及易受暗示等个性,便是年轻女性容易出现购物症的原因。

  三是自尊需要。购物症患者虽然很少最底层的穷人,却多是一些心灵孤寂自信不足而妄自菲薄的人,因而想通过购物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振奋自己,证实自己,补偿自尊。他们把人生的成就感建筑在购物的过程中,结果并未真正补偿自尊。

  三是心理压力。大凡一种强迫行为,往往掩盖了一个人真正的问题,是心理压力的征兆。一般说来,带有强迫特征的购物症背后,往往反应了当事人面临某种源于生活的心理压力。人的心理压力常常不知会以怎样的突破口来宣泄。压抑在胸,难以排遣,偶然的购物行为会使人得到一种畸变的宣泄和满足。这种宣泄和满足反过来又会强化了购物行为。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如同有些人借暴饮暴食来减压一样,购物症患者便经常借疯狂购物来减压,来逃避现实的困难。结果是造成了新的压力和痛苦。

  购物症的心理自救首先是认知调整。冲破流行观念的迷惑,理性地认识生活,看待自己,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素养。如此,学会悦纳自我,悦纳生活,自尊回到心中,心理压力就会化解。当心理压力化解的时候,也就不用借购物来宣泄了。

  在认知调节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行为调节。比如,可以采取注意转移法。当购物欲望出现时,赶紧把注意转移到娱乐文体等活动上来,促使大脑皮层形成新的兴奋灶,也就抑制了购物的兴奋灶,从而逐渐减轻乃至消除症状。还可以建立规律的购物行为模式。比如:出门控制带钱的数量;每次逛商店之前想清楚需要什么;必要时与同伴一块去并要同伴帮助提醒;购买之中想想购买之后的后悔和苦恼。

  最关键的是正视现实,直面压力。面对生活,不要自欺欺人,应该直面自己的心。问清自己购物症背后有哪些心理问题,对现实和自己有什么不满,面临怎样的生活压力。从而去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问题和压力,而不是逃避。当我们越来越敢于面对现实的问题,敢于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才会达到真正平衡,而平衡的心态是拒绝一切心理障碍的。当然,适时地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也是有益的。

  奇怪的病症哪里来马老师:您好!打扰您确实很冒昧,我一直想向您进行心理咨询但却不知如何开口。

  我是一个外科医生,在一个基层医院工作。医院不大,工作很辛苦。我们科室医生少,24小备班制,加班加点是常事,工作压力很大。我的性格属于追求完美型,对工作要求比较高。再加上感情问题,我重度失眠,而且的了肺结核。肺结核治好了,但失眠却没有完全治愈。去年又得了心肌炎。我从中学时期开始,一直对自己要求非常高,要求自己学习很多东西,做很多事,但大多半途而废,后又对自己很自责。总想做点自己的事,便减少与人交往,而且不善于豪言观色,过度忍让、优柔寡断、性情急躁,人际关系一直不好。做任何事情总是要求做得非常好,所以很累,而且得罪人,工作没有做好反而得了肺结核、心肌炎。做门诊累的胳膊酸痛大半年都没好,踢毽子比赛膝关节半月板又扭伤。真是病不离身了。

  我一直非常苦恼,看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有时候都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感觉活得特别没有意义。请马老师在百忙之中帮帮我。我期待着您的回复,谢谢!

  一个病不离身的人蒋卫杰蒋卫杰朋友:你好!初读来信马老师有点奇怪,你身体有病,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再读来信,马老师明白了,你身为一名医生,即使是外科,也知道自己的那么多病症,关键的不是躯体疾病,而是心病。就是说,你知道困扰你的是“心理问题”,所以,你才“看了许多心理学的书”,并且开始了心理咨询。到底是医务工作者,你这样看自己的困扰,就可以少走很多自救的弯路了。

  那么,你的病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你的症状有一部分属于疑病症。当人感到身体不适,忧虑自己的身体情况,时时顾虑自己身体有毛病,甚至怀疑自己患了什么不治的疾病,常向别人申诉,也常找医生做检查,虽然查不出病来,却总是怀疑自己有毛病时,这就是“疑病症”了。再有,你症状的一部分属于体化症。假如一个人患有许多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疼、头晕、耳鸣、胃口欠佳、恶心、心跳、胸前门痛、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消化不良、拉肚子、便秘、**、月经不调等等,长年感到这些身体的不舒适,而身体检查却变不出特别的躯体毛病,可能与心情有关时,就可能属于“体化症”了。“体化症”又称“躯体化障碍”,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心理上出现问题后,出现的对挫折的反应的“躯体化”,主要以身体的症状呈现。这些身体症状通常与自律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有关,因长久的心理紧张或颓丧,这些系统出现障碍。我们平时所说的“神经衰弱”就是体化症。

  总之,你的症状虽然不能排除确实的躯体疾病,但很大程度上,或者是疑病症的表现,或者是体化症的表现,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些症状的根源大多与心理压力有关。事情常常这样,如果人的心灵世界压力太大了,就得找一条出路。让心病跑到身体上,扮演病人,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找到的一条出路。因为,通过生病,就可以把指向生活压力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就可以暂时从心理上“镇痛”。同时,人似乎确实从生病中受益,所有未能妥善解决的生活问题,都有了一个自己和别人能接受的“借口”了。谁能再苛求一个“病人”呢?人的许多病都是这样扮演出来的。如此看来,“生病”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但是,扮演病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你开始心灵自救的行动——写信求询。

  接下来你怎样继续自救的行动呢?

  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改变现实,当然是首要的。从来信中可以看到你的压力有源于工作的,有源于感情的,有源于人际关系的,而且推测还有其他难于言表的压力。面对压力光是扮演病人来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不能找到心灵的安宁。需要的是勇敢面对,尽自己所能积极地处理好现实的生活问题,改变生活的现实环境。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就具体的现实生活的难题进行交流,来寻找具体的心理策略。现实的问题解决了,心理压力化解了,也就不再扮演病人。

  可是,生活的现实常常不是可以由我们任意改变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理压力往往并非直接源于生活现实。所以,又需要学会转换视角看待现实。比如,你说工作压力很大,换个视角看,不知多少没有工作的人盼望着有这样的“工作压力”?这份让你痛苦的“工作压力”对他们简直是幸运和幸福呢!其他所有问题都可以这样转换视角。这样,你也就换了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为了能够转换视角看问题,你需要改变消极的思维。一是改变偏执性期望。比如认为“我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必须是快乐的;我必须成功,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必须远离责难;我必须永不失败”,就是偏执性期望。应该努力将“必须”转变为“希望”,例如,“我希望这样做,但如果我做不到,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或我不幸福。”二是改变极端化思考。心境不好的时候思维方式常跑两个极端,要么全好,要么没有一点好处。以这样的方式思考,如果你的成绩没有达到你自己的标准,你会将这事件甚至将你自己看作是彻底的失败。然而,生活中每一事物绝大多数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比如爱情,比如人际关系,比如工作,都不是要么好极了,要么糟透了。这样就总是可以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为了能够转换视角看问题,你还要重塑自己的性格。你自己也意识到,你有明显的完美主义人格特征,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要求过高。由于与现实差距太大,于是,你对生活的感受都是压力了。这是你的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人应该追求完美,但我们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我们对自己应该坚持两点:一是顺应自然,接纳自我。能够接纳现实的自我是一个人获得自信的基本心理前提;二是为所当为,发展自我。以现实的自我去面对生活是最重要的,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生活中设计一些具体的短期的生活目标,这会让人容易看到生活的阳光。看到了生活的阳光,也就不用再以扮演病人来逃避生活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