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流程、能力与榜样1
孔子评价弟子子夏与子张:“也过”“也不及”,亦是我辈应持之为诫的。
笔者说
研习教练以来,上课很多,学过不少流程,也听过十几位大师级教练(MCC)的讲授,从中得到很多领悟。教练的基本能力,需要通过好的流程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将价值传递给客户,而课堂上的大师级讲师们,则在以其讲解及各自的“三态”(姿态、状态、心态),给刚刚入门的菜鸟教练们做榜样。这一章,就谈流程、能力与榜样。
每次听奇普大师(Mr.M.Chip)的课,他都会讲到要“Worship Process”(敬畏流程)。我常用常悟,仍在逐渐领悟融会其妙用的途中。在此,选两个教练的辅导流程来分享。这两个流程,是我在修习教练的途中一直常品常新的。不只是教练流程步骤,其底层的心法更重要。打个比喻:流程好比是船上的舵、车上的仪表,使我们不至在辅导中伴随伙伴的自由漂流迷失了方向。
一、GROW
GROW,是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商业企业的第一个教练模型,至今经典,仍然实用、好用。
后来学过、见过的不少模型,大多都明显带有GROW模型的痕迹,通常的做法是变个形状,比如,拉伸一下,把四步变成五角,或是把圆环式的流程改装成直线、螺旋之类的,再组合几个字母命个名,最好是谐音梗,就貌似一个新模型了。在我看来,这类“改装”没太多意义,很多还不如GROW原型简洁清晰。
GROW,代表包括四个步骤的教练辅导的应用模型:
1.Goal(目标)。不仅是客户说出来的目标,还要挖掘出目标后面的意义,通过挖掘,往往会发现更深刻、更重要的目标。意义重于目标,看清楚意义,就会坚定实现目标的意志和决心;同时意义又能定位目标。(意义往往是需要认真挖掘才能看清楚的,这正是教练的重要价值所在。)
2.Reality(现实)。如果看清楚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为了实现目标,必须克服哪些最主要的障碍,那么路径也就随之清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很大的(否则客户自己就可以解决了,也不必拿到教练辅导中来谈),这一段过程,如果没有之前深度挖掘的“意义”作为支撑,进行起来就会很艰难,甚至难以逾越。
3.Options(选择)。这个阶段,需要教练陪伴客户展开头脑风暴,可能的行动方案越多越好,方便后面制定行动方案时有更多组合和选择。这时,教练只管鼓励和“煽动”就好:“真棒!还有吗?……还有吗?……”根据我的经验,须得至少问出十几条来,否则,就谈不上风暴级。要知道,这件事对客户很重要,他可能已经独自想了很久,务必要在意义与激发之下,刺激客户主动想出更多可能性,节奏要快,气氛要高涨,所以,要“风暴”。有时客户实在说不出来了,我会问:“你希望我给你建议吗?”“当然!”“你希望我给你什么建议?”(注意:节奏要快!)客户就会下意识地冒出新的想法,而且多是直觉或下意识中生发出来的妙招,很有价值。这个阶段开始之前,务必提醒客户,每一条都要他自己记下来,他在落到纸上时,往往又是一个下意识的整理和创作过程。有了足够的创意,才方便进行下一步——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
4.Will(行动,意志。第四点的“W”也可解释为“What、When、Who”,指行动计划)。这时,客户要制订行动计划。教练常用的几个问题包括:
1)“你选择这几个行动的考虑是?”
2)“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客户兴奋时,可能会因冒进而忽略障碍。)
3)“遇到障碍时,你可以找到的资源和帮助是?”
4)“如果完成这些行动,距离你想实现的目标,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客户保守时,需要提醒他目标,以及那个目标所代表的意义。)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帮助客户从各个角度思考行动方案,在这个环节之后,行动方案往往会更加周密可行。
在结束此次辅导谈话之前,教练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督促并检查行动。也就是所谓“教练SEA”或“支持鼓励问责”中的“问责”这一步(SEA,Support、Encouragement、Accountability的首字母,谐音“海洋”,便于记忆)。
教练手中没有KPI之类的“大棒”,所以“问责”也是很温和的,像这样:“你愿意让我知道你执行行动计划的进展吗?”“何时让我知道呢?”
教练的问责也仍然是很有力量的,我常听到客户告知行动进展时说:“真的好难!幸亏当初您一再问:‘会遇到什么障碍吗?如何应对呢?’”然后很骄傲地“报告作业”。教练这时会很高兴,因为客户又接近了他自己的目标。
这四个步骤的流程,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在某几个步骤中形成小循环,并非单行道。
举个例子:客户进行到第三步甚至第四步时,突然说道:“我刚意识到,其实我的真实问题可能是×××!”
这往往才是更深层的、更根源性的、对客户更有价值的话题;他可能是之前没想清楚,还不太想说,或是刚刚才觉察的,教练一定要接住。放心,之前的探索和信息都不会白费的,从表面看,辅导的流程走了“回头路”,其实,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探讨,才能走到更深的地步,客户才能有更深的觉察。但可能就需要重走某些步骤,甚至要重新走一遍流程。这时也一定要走完,再来一遍:理解、挖掘意义、确立目标……
我已经很习惯这类“反复”,甚至有些期待。随客户“反复”过,能确保够深入,也更能体会到GROW模型简单清晰而富有弹性、可以无碍循环的妙处。
GROW是最早也最经典的教练应用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约翰·惠特默爵士(Sr.John Whitmore)提出,并在英国率先开始在商业企业中推行的应用。惠特默爵士写的《高绩效教练》,其中的应用模型,就是GROW;书的内容至今仍不过时,书名也起得好,不仅是学教练者必读,在企业圈也受欢迎——企业家最想追求的就是高绩效。
美国人蒂莫西·高尔维的《网球的内在游戏》一书,被公认为商业教练行业的发端,那是20世纪70年代。商业教练的第一个应用模型与在商业企业的应用,则是英国的惠特默爵士之建树,先行于20世纪80年代。而托马斯·伦纳德,原是一位会计师,后投身于教练事业,1995年在美国创办国际教练联合会,被尊为“教练之父”。就对于教练事业的贡献而言,这三位都是奠基者与开拓者,难论伯仲。
从职业历程上来说:蒂莫西·高尔维是网球运动员出身、运动心理学家,而惠特默爵士的职业生涯则是起始于职业赛车手。体育—教练—激发—绩效,沿着这条教练的起源与应用的线索,欧洲与美国的教练行业就历史性地汇合了:惠特默爵士在欧洲推行教练在商业企业的应用之后,又与美国的蒂莫西·高尔维一起建立了“内在游戏公司”,提出并推广了在运动与培训方面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使得商业教练这个专业,得以迅速向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发展、蔓延。
我不由得又想起莫师父、比尔·坎贝尔这两位“运动队(式)教练”,他们都是出身于运动员,后转为体育教练,都没有上过什么商业教练的课程,体育与商业教练真是基因相承、要义相通。
GROW模型已经形成将近四十年了,但仍繁茂不衰,因为它的根基牢靠——激发人的主动性,从而提升绩效。其与ICF的哲学信念——“激发人的潜力和潜能”,或再换上“激发员工的主动敬业”,都完全契合,而这也正是所有管理者、领导、企业家们最孜孜以求的吧。
随着教练应用及其支撑理论基础的快速发展,GROW模型的应用也在持续焕新、常新。
二、叙事性流程
我在奇普老师的课上学到的一个教练辅导模型,叫作“叙事性流程”(Narrative Coaching),这个模型没有定式流程,完全随着客户的叙事流淌。凭着“全人版图”(Human Landscape)这个“地图”,无论客户曾如何迷失在复杂的问题和情绪中,教练总能引导他们走出来。可以说:全人版图,是叙事性模型的心法,而叙事性流程,是“自然叙事+全人版图”。
我觉得,叙事性流程是最自然、最优美的教练辅导模型。
奇普,肤色黝黑,看不出年纪,五官硬朗俊逸。是有上万小时辅导经验的大师级教练。如果他在课程的最后一天穿上中国的长衫,那就是要说起中国的老子啦。奇普是黑皮肤,非洲裔,那时竟颇具几分中国古人的神韵,毫不违和。
课堂上,奇普更像是军队的教官,光头锃亮,只差马裤、马靴、指挥刀和一个哨子。当课堂上分了十几组同时练习时,可以想见那一片如蛙群噪塘的喧闹,而且是中文的喧闹,他却能明察秋毫,随时“飞”到任何一个姿态动作或精气神不对的学员面前加以纠正。上过他的课后,对那些教练基本的应知应会与禁忌,在梦里都不会忘记了。
我在奇普的课后,又为他的某个课程设计环节扮演过几次客户角色,扮演一个基本不配合的愤怒的高管,我演来可谓毫无障碍,按以前职场中的本色出演即可。我很乐意地义务帮忙,其实也为了能趁机多观摩他的“叙事性辅导模型”的示范。
奇普示范的叙事性模型,起承转合,全随客户,不落痕迹而探遍“全人版图”,陪伴客户走出迷宫,找到自己的答案,实在令我目眩神迷,叹为观止,上课、练习再至又观摩三次之后,才敢说终于窥得一些心法。心法,又何止适用于这一个“叙事性模型”!
“人天生就是喜欢讲故事的动物。”打从在篝火边一起烤肉吃的智人群居部落起,人类就是如此,几万年的基因代代相传,按照自然讲故事的节奏,是最自然的流动。
我学到的“叙事性辅导模型”的操作要点是:
1.跟随教练伙伴的起点——聆听他的独白。
“起手式”就是简简单单的:“今天你最想谈的话题是?”然后就静听吧,也许几分钟,也许更久,直到客户讲述至一个段落,自动停下来。从他的讲述也许听不清头尾情节,但要点和情绪,基本都会显现得比较清晰了。
2.设置一些隐喻、联想之类的“视觉标志”。
请客户给他的叙述(包括情绪、困惑、情节等)起个名,在随后的辅导过程中,就以这个名称称呼整个故事,而不纠缠于细节。比如:“如果把所有这些(你刚说过的以及内心的感觉)编成一部电影或一本书,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客户思考之后,起一个名字,比如:“混沌”“迷雾”“陷阱”,或者干脆就是“烦!”,基本都表达了他们最强烈的感觉和情绪。再找一个小物件,比如,一支笔,用它代表那个被命名的故事,放在客户面前,保持点儿距离,凡谈及现状困惑就看看它、用客户的命名来称呼。别看这个小小的处理,真有神奇的效果:分隔、出离,而不会淡化模糊;关注整体而不纠结细节。
3.用问题引领教练伙伴走遍“全人版图”。
以客户所处的象限为起点,开始提问,再渐次延展至相邻的象限。(注意:要向相邻的象限逐渐延展,没有一定的方向规定,跟随客户、听从直觉就好;需要避免直接跳跃到对角的象限,太过跳跃,有时会干扰客户自然思考的过程。)
举例:客户叙述的事情是关于人际关系的,那就说明,他正处在象限 4。教练的提问先从此处开始,帮他思考在这个象限里其他的重要关系以及资源、障碍等,然后再向邻近的1或3,即相邻象限延展,依次走过“全人版图”。在此过程中,将这个“混沌”或是“迷雾”相关的环境、关系、资源、根源看清楚。看清楚后,即是转折的时刻。
4.转折时刻:“你想要的状态是什么?”
邀请客户给他想要的理想状态起一个名字,做个标志。接下来的问题,仍然是要走过版图的四个象限,比如:
“当你到达‘××’的理想状态,你自己的感觉如何?”即象限1。
“你周围的人会感觉如何?”即象限4。
……
这个过程,包含了对意义的探索,以及对现实的感知,比如,如果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那些人都会因为“我”达到那个理想状态而高兴甚至骄傲的话,那对“我”将是很大的支持力量。而这些探索,也为最后的行动方案一路累积了资源,认清了障碍。
图22-1全人版图
“全人版图”很奇妙,能有助于客户思考得深入、全面且自然。沿途记得要一直使用“视觉”路标。
5.当然,最后一定要以行动方案结尾。
以上“要点”,过于简约,认真读了也未必能得要领,所以才要付学费去上课嘛。好老师的好课,是非常值得的。
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我最多也只能将版图的示意图放在上面,至于具体的例句,就不能抄录了。不过,如前所说,这个模型,确实没有固定的流程,每个客户的叙事都各具特点。水无定式,这个流程的美妙之处是不给客户设限,自然流动。而全人版图起到的作用,是尽管水无常形,但终归大海——最终流淌出路径,通向客户想要的目标,水到渠成。
我将此图译为“全人版图”,还有一层意思:任何社会人,无论多么独特、多么自我,都脱不开这个版图。
还是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一次,在我带领的企业家私董会上,应各位董僚的强烈要求,我做了一次教练辅导的示范。当然,必须出于被辅导者的主动与自愿,观摩的董僚们则要严格遵守纪律,如保密、肃静。我的教练辅导示范,用的就是“叙事性辅导”模型。
我宣布纪律以及选题的方法规则后,就出去透透风,任由他们自己商定。再回来,已经选好了案主。
辅导对象是一位“企二代”,高大英俊,自带几分优越自信。他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教练,当然也不会主动“配合”。不卑不亢,不失礼貌,但透露出主见十足的聪明范儿,我看着有点儿眼熟:就像是在课堂上乐意挑头挑战老师的那种聪明且刺儿头的学生。我心里偷乐一下,立即进入教练三态。
他的“叙事”,因矜持、谨慎,加上有点儿戒备,而相当地模糊不清,但逐渐能清晰地“听到”他的焦虑、受挫。他停下来,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我请他给他讲述的(以及未讲出来的)一切起个名字,随着“沼泽”二字出口,骄傲的王子流泪了,且泪如泉涌,不可遏制。我“不为所动”,没有言语的表达,更没有肢体接触的抚慰,只递给他纸巾,静静陪伴一会儿,轻轻问他:“你需要再哭一会儿,还是愿意继续?”他深深点头,我们继续。
我只管引导流程。他又给理想的状态起了名字:“水晶!”我跟着版图的“罗盘”,陪伴着他游走,直至他自己给原以为是“死结”的局面找到了解决方案。
作为教练,最奇妙的感受是:我甚至对他故事的具体情节都不甚了了,毕竟有十几个人观摩,他选择略过很多细节,我能感受到并充分尊重他,不去具体追问,但我还是能清晰地听到主要的逻辑和情绪,完全无碍地伴随他游走整个版图,最重要的是:他明白了,他得到了答案,找到了走出“沼泽”、走向“水晶”的解决方案和路径!
之后,观摩的十几位董僚们产生了激烈争执,有几位觉得教练太冷酷了吧,人家哭成那样,竟然一点儿都不安慰,另几位说,就应该这样,一起哭能解决问题吗?众人争论不休,直到案主本人说:“我感觉教练很温暖,很在乎我,感觉她很懂我。”才算罢了。
还有一派则坚持认为:教练用了催眠术。可我真的没学过催眠术,连一本相关的书都没翻过。这就是系统方法的力量和妙处。
我深深记住了奇普老师的那句话:要敬畏流程。
三、专?能力
前面的案例以及所有真实的辅导,都是以教练的各项专业能力融会贯通的,为了让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方便,我特意分别突出了不同的重点。再次说明:这只是我个人的感悟和理解,不够严谨,亦非经典。若能引起读者诸君对教练的更多兴趣,还是请大家去学经过正规机构认证的教练课程。也可以先读读约翰·惠特默的《高绩效教练》,还有蒂莫西·高尔维的《网球的内在游戏》。经典的力量历久不衰,经典的流程,值得敬畏。
接下来,就沿着ICF官方版的专业教练的十一项能力的线索,再集中写写我对专业能力的理解与感悟。写书期间,2019年年底,ICF发布了对专业教练能力的第一次修订,修改之前已沿用二十几年的十一项能力与修订后的八项能力,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到。
ICF的创始人托马斯·伦纳德,为职业教练主持制定了四大类、十一项教练的专业核心能力(“11”项在四大类中的分布刚好是“2、2、3、4”)并以此能力标准来考核教练的专业水准。如下:
第一部分,建立基础:
1.遵守德准则及职业标准。
2.达成教练合约。
第二部分,共同建立关系:
3.与客户建立信任及亲和关系。
4.教练状态。
第三部分,有效沟通:
5.积极倾听。
6.有力发问。
7.直接沟通。
第四部分,促进学习及产生成果:
8.创造觉察。
9.设计行动计划。
10.计划和目标设定。
11.管理进展及落实责任。
所有由ICF认证的专业教练培训课程,无论是设置成几个模块、几天或十几天,顺序如何,都要包括对这全部十一条能力的充分讲解和练习。
这些能力的罗列顺序,也基本遵循教练与客户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过程。出自各“门派”有很多应用模型,但都脱不开这个基本框架。
第1条,遵守道德准则及职业标准。
这部分绝不只是为客户保密这么简单,还要能清晰认识并分辨教练与咨询、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相关或可能被认为“相似”的职业之间的区别。
教练最早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的,历经三十多年,已被比较广泛认识并接受。教练的专业服务已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市场,也有了更细的应用分类,客户已远不止于企业家和高管,很有可能是普通职员、大学生,或是家庭主妇。如果遇到一位“绝望的主妇”,教练就要能够分辨客户是属于正常的焦虑情绪,还是已有比较明显的病态,是否适合教练的专业领域。如有必要,就要及时并合宜地提醒客户,并将客户及时介绍给相关的专业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
对照国内的情况,现阶段经专业认证过的本土教练也就两三千位左右(这是我根据2018年年底的参考数字大概估计得出的结果,参考数字的来源比较可靠,但我并没有仔细考证过)。客户还主要集中在企业高管或企业家的群体,尚未发展出初具规模的更细分的应用分支。
在这里又要提起,我曾在早期参加的一堂教练课上,见到有同学在课堂上配合老师做示范,在老师的“激发”引导之下,同学激动至涕泪交流不能自持,当着一班陌生的同学滔滔倾倒早年受侵害的隐私痛苦经历,简直停不下来。当时我只感到十分不适,避出去不看不听。我觉得她在冷静下来后,一定会后悔在这么多人面前自扒暗黑隐私,会更加难受的。现在回想,她真有可能是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而不应该任其作为教练的课堂示范对象。我认为,这应该属于教练道德的范畴。
教练要长抱警惕于心:不要因为太热心或是不愿失去客户,而忽视了专业的边界与操守。
“全部ICF道德行动指南”还有很多其他相当细致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教练与客户之间不能发生专业操守所允许的边界以外的关系,如有教练与被教练者发展出婚外不伦情事,那么无论官举还是民报,都会被通报,永久逐出教练行业。
我个人觉得,如果和客户太过亲密,比如,无所不谈的闺密也可能会有碍教练辅导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个人要“保持专业距离”的依据之一。我相信,教练在具备充分共情能力的同时,要能够保持冷静的旁观洞察,才能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而一起笑、一起哭或动辄拥抱抚慰的方式太过亲密,很可能会因深陷于情绪之中,而妨碍教练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理/共情,不等于同情,更忌煽情;如果“过”了专业的“度”,很可能会妨碍冷静中立的同理/共情。
第2条,达成教练合约。
这里的“合约”,不是指具体的甲乙方签署盖章的纸面合同。而是指在教练关系之初,一般是在已经签署合同之后的第一次辅导时,双方就对这段关系的期望进行充分沟通,对教练期间的辅导方向与期待达成一致。这时客户往往还没找到对教练关系的感觉,这时的“合约”,也多半就是个大概的方向,如提升领导力、找到事业与生活的平衡之类。随着信任建立,客户随时会提出各种真实具体的话题。
正式合同之前,一般都有一次化学反应检查,有意向的双方要先见面聊一次,彼此找找感觉,属于双向面试。教练是个长期陪伴的关系,起码要六到十二个月以上,没有太别扭的地方,才利于深入。我刚出道时就被拒过两次,两次的反馈出奇的相似,都是说我“气场太强了”,其中有一位竟还有一句:“怕降不住她。”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因为我怕说不明白,就太努力,话太多——一不留神把气场弄得太强了。重心不稳,失了教练的立场,也就妨碍了形成伙伴关系的基础。
我后来的做法是,在化学反应检查的初次见面时,先问问对方是否对教练有所了解,再根据对方的了解程度,很简要地介绍一下教练是咋回事,最多介绍几分钟,然后就请对方讲。除了自我介绍,对方一般都会说到对教练的理解和期望,这时,我就充分调动3F(事实、情绪、意图)聆听,来尽可能充分地感受对方的风格。之后,我会邀请:
“您如果乐意,可以提出一个真实的话题,也便于您感受一下教练辅导的过程。”
之后,我基本再没有因为“气场太强”而被客户拒绝过。当教练关系正式开始时,也基本都能很快进入有质量的对话。
“化学反应检查”的初次会面,不仅是客户“面试”教练,也是教练的选择机会。我会很认真地对待。即使有些客户是慕名而来,“完全相信教练”并要求直接付费,我也会坚持这个会面。
我要重点观察的只有两条:
1)在客户当下所处的阶段,教练是否能给客户带来价值。
如果觉察到教练未必是此时最适合客户的服务,我会真诚地告诉对方,请他斟酌。这样的情形有过两三次,唯其真诚,对方完全能接收到,并一般都不会引以为忤,其中有一位就在考虑之后,决定暂时搁置请教练的意图。隔了大约一年,我收到他的信息,大意是感谢我当初的建议,在系统性学习商业管理知识的过程中,他才逐渐理解我当初的一些话,并说:“等我补上基本的知识,再请您做我的教练。”
即使不请我,我心里也是高兴的。
2)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当我听到太多臧否他人的、表现出太多心机“手段”等的情况,我就会礼貌地婉辞了。
第二部分,共同建立关系。包括第3、第4两条。
第3条,与客户建立信任及亲和关系。
“亲和关系”(rapport),不是“亲密关系”。我的理解是:建立专业基础上的深度信任关系,从而能够无阻碍地交流。
每当客户谨慎地、犹疑地问:“教练,我有个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这时往往意味着信任的基础已基本建立,他已准备把自己的难题提交出来,不再存有戒备了。
每当感受到对方的信任,我总会心生感动,只回答两个字:“当然。”
在教练课程的课上和课后,学员们都要充分练习每个流程、每个步骤,一般是三人小组,分饰三个角色:教练、被教练者、观察者。每轮都交换角色,互相督导。练习充分,时间也充分。
当面对真实客户时,我会有很强烈的意识:客户是付费的,要尽可能为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一般从第二次辅导开始,我就会省掉不必要的寒暄,真诚的笑容和直视对方眼睛的专注,往往已经足够了。我经常以“记得上次结束时……”开始,直接从上次行动的问责进入。在教练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任,而信任,是用客户能够切实收到的专业帮助和激发、改变、成长换来的。
与企业家之间的一对一教练关系,相对比较单纯,他感受到价值,得到帮助,被激发了,就会在企业中应用,提出更多的“难题”。企业家,往往以企业为家,白天黑夜都在琢磨企业的事,他们的“难题”,往往都是颇具难度的挑战。企业家客户对教练的挑战是,起码要懂得客户的世界和语言,否则,听不懂对方说的,就很难提出启发性的好问题,教练对话过程也难以有效进行。毕竟,教练效果的唯一评定者就是客户。无论教练的能力多强、流程多么熟练,客户感受不到价值,那就是零分。
在辅导高管时,因为多了一层企业的三角关系,我有时会遇到挺明显的“微妙”。比如,我就遇到过被辅导的高管总是表现得特别阳光灿烂,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出现任何挑战都积极面对,感谢董事长、感谢CEO、感谢组织的培养、感谢教练,一定要更加努力,提出的话题都属于锦上添花,像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更快地自我提高,以报答领导的栽培,如何能更有效地支持上级……当我问道:“那么,你觉得更有效地支持上级的前提条件都有哪些呢?”
他说:“理解的要支持,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你觉得在执行中有遇到什么挑战、困难吗?”我接着问。
“都不成问题!我们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他的语气像是在向领导表决心。
…………
如果真是如此,当然也很愉快,但问题是,我了解的真实状况是他身负极大的压力,天天都处在竞争惨烈的腥风血雨之中,个人的日常状况表现也挺不稳定,不大可能一见到教练就能变得如此“阳光灿烂”,再说了,教练还根本没机会发功呢。
我仔细聆听,似乎听到了:万一教练会向我的领导报告呢?
于是,我温和而清晰地一再重申教练的保密原则,甚至直说:教练是不会向你的领导提及辅导内容的,而教练服务是否有价值,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你有没有得到帮助。你能否得到帮助的前提条件是你是否愿意提出真实的问题或话题。
无论如何努力启发、引导,若人家意不在此,也是白搭。
幸好,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比较快地建立信任,进入有价值的教练关系。只有一位,经我再三努力,对方仍不能放下戒备,我就提出中止教练合同了。当然,我是在与他充分商量后,以他觉得放心的方式提出的。提前中止教练合同,少挣几次钱,比起每次都沐浴在人造日光之下无价值地“尬聊”,感觉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