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物演坊整顿世界观
此生没上过几年学,但从识字起就一天没离过读书。
此生没上过几年学,但从识字起就一天没离过读书。小时候,能摸到的旧书基本上都是“禁”书,需得赶紧找个背人处囫囵吞下。小时候记性真好,整段背诵《出师表》《璇玑图》之类的,跟玩儿似的,不过千万别追究其中大量的白字、错字。
从1983年发奋自考,读书就上了另一个轨道:恶补!先是为了各种考试,再就是为了职场的各种实务、技能、理论……一发而二十年。无论多忙,伴随入眠的总要有一卷闲书在手,但读闲书的乐趣与时间,已几乎全然失去了。
2003年初“退休”回家,带回来“刻骨铭心”的纪念:
铭心——半夜突发心脏病,差点儿死了,冠脉阻塞90%。
刻骨——送别宴上,我没醉,却被醉了的人砸倒,落个右锁骨粉碎性骨折。肇事者第二天早晨来电话问候,以为我已在机场,亲切地祝我一路平安,听到说“在医院呢,等着进手术室”,大惑不解,直至我进手术室,还没掰扯清楚,至今十几年仍是未供认的悬案,可见那晚是真醉透了。急诊手术不讲究,右肩头落下蜈蚣似的一条疤,甚是丑陋,只得自己设计一款夏日家居裙:左肩吊带,右肩齐肩遮住,竟被朋友赞曰“有几分古希腊风情”。此种风情,实非所愿。
人归家,心不静,但终于可以借“文化复兴”之名,饕餮享用无用之书了。读到弘一法师,心动,有感。找了好石料,刻了字,摆在案头:“利关不破,得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
其实这并不是出家高僧弘一法师之偈,而是风流才子李叔同写的,十六个字,透露出翩翩浊世佳公子内心的惊动、挣扎。他在写下这十六个字后不久,就出家了。
后来,偶然读到,有记述李叔同公子出家的公案,无论妻妾如何在寺前跪地号啕,弘一法师寂然闭关,不作一声。这等决绝,成就了一代高僧。然而,直至示寂前不久,弘一法师仍不免神思挂碍而形于色,以至友人启问:“似有所思?”
“有思。”
“何所思?”
“人间事,家中事。”
如此至诚无矫,更显高僧德行;然,一代高僧,至最后尚难绝尘念,何况凡夫俗子?
我本是万丈红尘中的大俗人,二十年前,最喜的“偈语”,是一件琉璃酒盏的配辞:“一口干尽,人间万丈红尘,笑看天下英雄豪杰,能过几盏春秋。”每逢念起,豪情万丈,竟真以为能气吞山河呢。
经刻骨铭心之劫,退休回家,并非所愿。身心一直深陷“关”内,饶是风不动、幡不动,心仍乱动。
开始时还好,发动了我个人的“文化复兴运动”,先是请教了前辈大学生,开列了大学文科的必读书目;然后就按着书单以及各种延伸阅读,从头啃读起来。当然,只读文史哲,不敢碰数理化。要读的书实在太多,我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凡经典必读书,必须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无论多么难读,只能细嚼,不许囫囵。这便读将起来,读了一年多,温故加扫盲,读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之后,基本保持了认真读书、细读好书的习惯。直至创业把自己折腾到几乎万劫不复而至重度抑郁了,细算,大概此生就只抑郁这几个月中辍了读书,心和脑都病了,无法读书。
从研习教练开始,再度开始了专业化、体系化、目标明确的学习。教练这个专业,是关于人的学问,自然就延展到很多相关领域。八年来,关于教练、心理学、脑神经科学、领导力等专著,读了至少两百本,不过有不少不只读了一遍。
要做一位好的企业家教练,绝不只需要研习教练的道与术,还要不断学习各种商业相关的理论、模式,才能懂得企业家的世界和语言。企业家们是最有野心、最有使命感并且最焦虑的人群之一,因此,他们也是最努力学习的人群之一。不仅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还要努力走到时代的前沿,哪怕那前沿是狭如锋刃的万丈危崖。教练不是“师父”,不必样样都实操过,但至少要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落伍,才有可能基本理解企业家们的世界和语言。我要涉猎的绝不止于商业领域,因为,企业家们也都是多元的、完整的人。读书学习反正是我的习惯和乐趣,这下又多了个很正当的理由。
很多“无用”的书读起来更有趣,从古罗马、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只盐野七生的三十三卷加上二十几本,不能论本,得论箱),再到近现代史(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就有十二大卷,也是一箱),每读完成箱的“正史”,就会再引出一大串小说。各种科学类书籍(科普版)即使读不懂,也有趣。读完《三体》,索性将从阿西莫夫开始的科幻经典都买来,几十本,两个多月一口气读完。
我发现,集中、成批地读同类作品,十分有助于提高辨别能力,就像是老饕,吃的多了,进了馆子,提鼻子一闻,就能说出后厨师傅手艺的深浅师承,读书也如是。(顺便说说,几十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幻代表作读过之后,可以鉴定:《三体》是真棒,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原则”是真神,至今“机器人原则”仍难以超越。)
还要重读各种经典,读到《红楼梦》时,拿着几个版本铺开了,对照着读,于是又牵出一堆红学专著,挺喜欢白先勇的入髓到穴,而并不较劲索引考证;《论语》《中庸》《大学》《道德经》,则是边听边写(顺便温习繁体字)……以及,当有电视剧热播时,就把原著买来读读,网络作家动辄十几卷本的穿越、架空、玄幻体,文笔和情节都好看(读原著比追电视剧过瘾,也省很多时间,何况已经戒了电视)。
当然,武侠是必须重读的,金庸全套,再加上六神磊磊讲的金庸,以及古龙、梁羽生。再有王世襄、汪曾祺等老爷子们谈吃喝玩乐老家具的……杂而不乱,津津有味。只订两本杂志:《收获》《译林》。《译林》上每期都有长篇侦探或悬疑小说,一季度读一篇,不至于腻。每期《收获》都要先追黄永玉老爷子的长篇连载(近几期《无愁河的浪**汉子》停更了,心中很是担忧,祝黄老爷子安好)。
偶然也会遇到佳作,比如长篇《应物兄》(上卷很好,下卷不知怎的就“草率”了,竟不似同一人的手笔)。现代作家中,最喜欢老舍、阿城。前年偶然“发现”了张北海先生的《侠隐》,读了三遍(在航班上看到根据原著改编的影片,姜导的片子都挺好看的,若没有原著比着……一路叹息:这可不只是把黑白拍成了彩色啊,可惜了的!)。还有那些纪实文学,好就好在纪实。历史,终归有一些是印在纸上,不会被全然遗忘了……
无用而有趣的书,读起来顺畅、飞快,平均三天两本的速度。不同类型的书,也如菜系般有鲜明不同的色、香、味。必须读纸质书,现代印刷技术早就没有书香墨臭了,但一页页从头翻至尾,再至掩卷那一刻的回味,个中乐趣以及遗憾,是滑屏式浏览所无可比拟的。
读书如吃饭,必须每天。即使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节奏中,睡前也必须读一会儿,否则,心中空落,睡不安稳。
除了读无用的“闲”书,当然还要在商业、经济、技术等领域保持与时俱进,因为我的客户可都是各行各业的弄潮人物。我一直留意着各种线上课程,前几年成体系的还比较少,只能偶尔遇到精彩的。后来就逐渐集中使用几个付费知识服务了。
“得到”APP——人文、历史、科技、时事、商业洞察,都有很不错的内容,只是现在已呈现通俗“百科”倾向,需要先认真试听,再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不能再似两三年前,凡有上新一概照单全收啦。不过还是很有几位大咖是绝对可以“免检”的,闭眼缴费订阅,准没错。比如吴军、熊逸、吴伯凡、刘擎、顾衡、梁宁、施展、何帆……这只是我闭眼一口气数出的。可不只这几位,连几个尚在免费的栏目都是有料又好听的。这两年臧否罗振宇的人多了一些,人红是非多嘛。我觉得,他引领推动了知识付费服务,只此一项,功莫大焉。人家一读书人,能在商言商,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时调整策略,不断进化,从不怕所谓打脸,从不羞羞答答,也基本不会又要挣钱又要拼命插足道德制高点,真挺棒的。其实,得到的大咖主理人们也多是讲书拆书,但加上自己的专业理解和独立思考,消化了再反刍给听众,多半都能做到有见地、有营养,很值得的。另外,还专有《每天听本书》栏目,平均二三十本中,就会遇到值得细读的好书,再买来细读。
还有,混沌大学——混沌大学出世至今才五六年,大多数课程都有线上的,课程丰富,案例新鲜,讲师很多都是前沿的企业家、创业家。专注于创新,又不止于商业,深得我心。除了线下大课(对我而言太累,也太闹),我基本上都照单付费,平均每天费时不多,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从容学完,有料成分能接近一半,挺知足啦。
今年新发现了个嘉宾大学,自成一派,其案例多是与时俱进的实干型,也另具价值。
一个人学习,完全不寂寞,可以自由无碍地在头脑中与讲师思辨,也常有机会与企业家客户们当面切磋。
但无论多么努力,新的认知与海量的信息仍如潮袭来。学亦无涯,每天努力学习,仍时时会有焦虑。
2018年初,偶在混沌大学网站上看到一则启事:“东岳先生学习坊”最后一期招生,九期之后,先生将归隐。心甫动,费已交。网上花钱太方便,好几万学费一秒钟就交出去了。自己愣了一会儿,为啥连哲学课也要学啊?还是线下课程,可辛苦啦!没想出啥理由:这些年,接触的多半是各种有用的东西,就任性一下,学点儿无用的,怎么啦?好吧,无理由,也算是个理由。
我酷嗜读书,但有两类不敢碰:一类是数理化,虽有强烈兴趣,但底子太薄,需要花太多时间,而时间已不够用了;另一类是哲学,太绕,太难懂,我颇啃读过一些中西经典哲学著作,都未能走出混沌。也难怪,我属于比较极端的形象思维偏好,而哲学则是逻辑思维的极端演绎。给自己找个开脱挺容易,但人类思想现代科学都根基于哲学,不能一窥究竟,总是心有遗憾。
最早我是从罗辑思维听到:有位当代思想隐士,写了本大书《物演通论》,大书的核心思想只四个字——“递弱代偿”,在哲学书里也属于最难读的那种。我听而生畏,当然不会去碰。听听,也就罢了。但有几句话,语感音韵都挺好,虽不大懂,也记住了:“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这诗性的表达,真是哲学家的手笔吗?一粒好奇的种子就此悄悄种下。
及至见到混沌大学网站里的招生告示时,立即联想到,哦,就是那位用一部《物演通论》写“递弱代偿”的思想隐士吧?果然。能听一位在世的原创思想的哲学家讲课,机会难得,种了两年多的草,见风就长,弄得心痒,心动手动,交了学费。待入坊间,自有分晓。
开坊前一天,按照通知前去集合,竟集结了四百多人!这是啥阵仗,这么些人都来听哲学课啊?赶紧跑回会场外头再核对一下海报:没错,真都是奔着这哲学课来的。
见到台上的王东岳先生,身材中等偏矮,胡须茂密,花白连鬓,修理得齐整,头顶则光亮无发,更显前额宽大。陕西关中人士,侧脸剪影却有几分像苏联人列宁。先生戴眼镜,隔着眼镜片看不清眼神,表情肃然,话语缓慢,略显疲弱。开口便是:“哲学,是无用的东西。如果哪位期待从这里学到有用的东西,那恐怕是会失望的。”简略说了这一年十二个模块、十二天课程的大致脉络,还提醒,“如果谁想退课费,今晚还可以。我问过学校了,他们说,明天开课以后就不给退了。”他说得很认真,倒显得幽默了。这个调调,有意思!我反正是不退费的。
接下来,我被班主任宣布为班长,吓了我一大跳,这可是几百人哲学班的班长,是很重要的干部,咋当?除了“被班长”当天在班群里发了个大红包,有时帮着班主任吆喝几声课程相关的通知,再无作为。惭愧!倒是暗合了老子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个线下哲学学习坊,学费六万五,还预先告诉你是无用之学。一年时间,六次,十二天课程,辗转六个城市,我居然做到了没缺一天课,没一次迟到早退,没打过一次瞌睡(西哲课晦涩难懂,九期,每逢西哲课,都会有成片的大好头颅相继深深低下,留下了“西哲睡”的梗,我居然一次也没瞌睡过),按时交每一次作业……这可不是因为“被班长”或是都听懂了,而是因为,被迷住了。
这几百位同学,大多是正当少壮的创业家,基本上都是已有些成就(才能交得起学费,花得起时间呢)、有困扰、有思考、有追求、年纪尚轻、富有精力的,多半来自“混大”(混沌大学)的圈子,共同特点是特爱扎堆学习。其余少数,就包括像我这样退休后有闲的,以及其他各类奇人异士。我觉得,对哲学有兴趣乃至来此坊扎堆儿学哲学的,就都已自带“奇人”特质。班大人多,为方便督促学习、讨论,就又分了几十个学习小组。我组就有一位在校大三学生,学的是外贸,休学一年,就为游学,哲学、佛学、国学,都在游走中学着。
在班上无所作为,在组里我可是兢兢业业地做了一次轮值组长。刚“被班长”,转身发现已被本组“公推”为组长,我灵机一动,就建议:“咱组实施轮值组长制吧。”趁着大家还没咋回过味儿来,我已经征募了之后五个模块的组长。于是,组里十几个人,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竟产出了六任组长,把班主任都闹糊涂了。每任组长只负责一个模块,压力有限,每个都能有点儿新政新玩法,前任、现任与候任组长们又都乐意互相帮衬,多了不少轻松趣味。现在想起这段业余干部经历,仍小小得意。教练没白学,走到哪儿都要激发团队的主动性。
以下是东岳先生学习坊九期课表:
第一模块:东西方文化与文明溯源
第二模块:老子思想主旨钩沉
第三模块:西方哲学基础综述(一)
第四模块:西方哲学基础综述(二)
第五模块:孔儒的文化渊源
第六模块:法家转论与国学的社会落实
第七模块:先秦诸子百家辑要
第八模块:人体哲理浅谈
第九模块:《易经》大略与应用概述
第十模块:佛教宗旨及文化影响
第十一模块:国学及国运衰落的原因与轨迹
第十二模块:人类文明的趋势与危机
从课表可以看到,领域跨度极大,涉及的知识量极为庞杂。在我等学生看来,如此知识储备量,简直匪夷所思;而在东岳先生看来:万物一系,万物同质,一系演化,莫出一理。
东岳先生对学问与讲课的态度是:
“不论是与非,只讲所以然。”
“不争论,不说服,不苟同。”
每讲的开端,都必先“回溯到其发生时的历史根源……”。
我作为班干部,就多了份自觉,每次作业都要按时交的。班里组里学霸特别多,认真看每个同学的作业,每每拍案之余,不禁喟叹:差之岂止千里。结业后班主任、学习委员和几位学霸,用心地出了个优秀作业的选集,真是珠玉其中,令我一读三叹。与全坊优秀而认真的同学比较,我最多算个托钵挂单的游方僧人,还未找到落脚修行的庙门。
至最后一个模块结束,大家聚会、告别、兀自散去了。我大约是为数不多规规矩矩写了并交了最后一个模块的作业的,学习坊落幕,没人催作业了,我仍按时写了,课后一周之内,交到小组群里,也把最后第六模块的作业摘选些交到这里,虽不成文章,但确是有感于肺腑而发:
从2018年3月开始,十二天六个模块,从北京到杭州、到大连,再到长沙,再回到北京,从南到北、从春到冬,辗转追随东岳先生,于我,是体力、精力的巨大挑战,然而,全勤(上课与作业)、无迟到、未瞌睡(甚至西哲课上都没睡成),这是什么精神?
盘点一下,没学明白,也没记清楚,那么,为啥就傻乎乎地乐在其中?岂止是“乐”,是幸福。
开课那一天,先生站在巨大的智人迁徙路线图前,指点着我们(现代智人)“从哪里来”,以及逶迤带出人类文明、语言等形成的机制与本质,幸福感突然降临。
有人问:“为什么幸福啊?”
我答:“……因为看到那幅遥远巨大的地图。”
“那又怎样?有什么用啊?”
“这本就是无用的学问。”我理直气壮。
说不清楚为啥“幸福”。反正,晕晕乎乎云里雾里,本就是在此坊学习的正确姿势(先生说的),也就没有了不知究竟的焦虑,跟着学就是了,不讲是与非,只听所以然。
人类文明始终被自然文明所规范。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
(渺小的人类却扬扬得意于自己创造的“灿烂”文明,而不知没落之即将来临。)
万物存在的意义:唯求存在。
(存在本身没有意义,追求存在才是意义。)
“递弱代偿”,是普适宇宙万物的理论。只此四个字,一以贯之:打通自然、精神与社会这三大存在。
(“不可能吧?”然而,“带不进任何反例”。)
人的感知,一直在扭曲世界,眼见耳听皆为虚。
(世界本无颜色和声音,人的感知不是为求真,而是为求存而设定的。)
原以为熟悉了的中国文化,儒、法、诸子百家,都有了“新鲜”的认识。
人体哲理:从生物史看进化的结局,看更大尺度的物演法则;“病理”是“生理”的底层代码;疾病是进化与文明发展的产物。
震撼、颠覆、新知、重启……直至新的世界观、宇宙观乃至人生观,皆成混沌,再渐现一丝澄明……
最后一堂课,混沌大学开放给很多学生作为福利,来了一千多人!
最后一节课的问答环节,有一女同学提问,声音悲怆:“先生,究竟何为人生的意义?”
先生答:“毫无意义。”
一千多人同时慨叹,汇如沉雷。我在雷声中,又被幸福感“击中”,这又是什么变态反应啊!瞬间,我真切地听到身上片片鳞甲开裂、碎了一地,双臂轻盈,似可飞翔。掉了一地的,是多年点滴积累起来的,承不住、放不下的众多“意义”,抱残守缺、身心俱疲也决不放手……此刻,飞起、俯视,碎掉的已混入灰尘,均已无形、遁迹。
学习坊落幕,先生归隐了,走得干净,不回头,了无痕迹。
自勉:“多学点儿无用之学,放下些‘有用’之事,可能会离幸福更近一些。”
其实,这样的讲课,对先生而言,绝没有什么享受。为了让“小白”学员尽量听懂,他往往要再三地“我再举一个例子”,类似场景,有时能看到他吞咽的动作,那是喉头和全身都在努力。而他写书时,则“只求逻辑语言缜密精准,从不顾及读者的便利”。那么他为啥要讲课呢?因为他需要挣钱生活。为啥好不容易学习坊做出了规模(刚开始那几期只能勉强凑几十个学员,到第九期,已到了四百多人的规模),却又如此决绝地说不讲就不讲了呢?因为“挣的钱够生活用了”。他就偕夫人回到终南山下,做他高兴的事:隐居,做学问去了。
东岳先生是非常之人,有非常经历。他十几岁时做过一阵子矿工,在矿洞里躲避放炮的间隙时,接触到哲学书籍,即为思想钻木取火的开端。后学医,读书也从医学专业延展开来,读至达尔文,遇到不解,便从人类至物种、至宇宙,无限展开,与中西哲人对话、思辨,渐成一路思脉。用时兴的词:他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后断然弃医从商时,已是有了明确目的:挣够生活的钱,好能专心做学问去。
经商数年以为钱够了,立即收手,隐居终南山下,埋首著书,十几年,书终成,财已尽,家已破。方省得,当年忘了计算各种金融危机以及逐年高企的通货膨胀率……吊着一口气、一条命,只为这一本书。大约是感天动地了,竟成了神话:贫弱书生皓首穷经,遇佳人以身相许,夫人打零工、烧些杯盘之类的器具,挣些米粮,幸免饿馁,寒窑十载,贫贱不移。终于,书出版了,又终于有了些讲课挣钱的机会,无论课堂上有多么“小白”的学生,也要努力讲。一旦“挣的钱够生活用了”(再次自以为),便再次归隐,端淑秀丽的夫人,执手联袂,相随入山。愿先生伉俪安好。
很多同学都折服于先生的学问与魅力,也想念他,但都尊重他,不去打扰。其实,打扰也无门,他平日也不看、不接手机,倒是有微信,但只有一个微信联系人——他的娘子。他身上总挂串钥匙,除一两把家门钥匙,最重要的是个小U盘,里面是经常更新的文稿:“人在,文稿在。”
热爱思想的同学们继续着《物演通论》读书会,已经学到好几十章了。我虽未开始读书,但也去参加了几次读书会,只为喜欢那种气氛,听学霸们争论、碰撞,是很享受的。同学中多是企业家、创业者,有好几位同学将“递弱代偿”应用在企业组织的管理中,说是能有效地“制造负熵”,估计先生听到他的无用之学能被如此实用,也会吃惊的。热爱哲学和思想的人们,都思维宽宏、气质不俗。学霸们都敬仰先生的学问,但为了“去魅”而能恣肆争论,在讨论学问时,都直呼其名。我则只敢敬呼“先生”。
读书会能继续,多亏了有班主任。班主任,学音乐出身,自带艺术气质,声音美好,还天生丽质,足以招得批量网红的嫉妒。偏又大气爽朗如男孩子,笑起来全然不顾露出二十来颗牙齿和笑成弯月牙儿的眼角挤出的细小皱纹。
明明可以凭双料的音质颜值过富足生活,却偏偏要拼能力、拼体力。从惨淡的十几个、几十个人,直发展到爆棚的几百个学员,都亏了班主任苦心经营。做几百上千人的班主任,她工作起来一丝不苟,细节多如牛毛,意外层出不穷,每次课程期间她都会日行数万步,熬夜到天明。酒桌聚会时,班主任既是欢乐的中心,还能同时照顾到每个人。她涉世不深,黑白分明,很像年轻时候的我;但她更能为大局把握分寸,这可就比我当年强多了。气味相投,惺惺相惜,我就收为小妹妹了。与班主任还结下另一份善缘:被浩儿直接认了“士宏妈妈”。浩儿才九岁,随了班主任妈妈的美貌,却生就剑眉朗目的英气,像是彭于晏的“少年版”,只是更好看一些,嗯,也就更好看个两三分吧。
班主任跟随先生五年多,一直做学习坊的班主任兼各种杂工,全心全力。待九期结束,先生归隐,她竟然发奋十个多月逐字逐句啃完了《物演通论》,眉宇谈吐之间,又添了书卷气质与思想深度,令我好生爱敬。班主任后来又做了十几期“坊友圆桌派”,每周直播,全靠她一个人操持张罗,辛苦自不必提。因她这份纯粹至诚的感召,我竟然也勉力参与了两次直播,帮着推广先生的课程(在家里直播还算方便,只捣饬好出镜部分就行,水杯里装了白葡萄酒也是可以混过去的)。线上课程的原材料就是我们学习坊九期十二天的课程,剪成144节课,还配上动画视频,效果比大课另有妙处,关键是价格实惠!学习坊的坊友们全体“悲愤”:为啥定这么低的价啊?(现在混沌大学APP上还可以买到,买到就是赚到了,赚大了。)
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又从头听了一遍学习坊的课程,每天温故听新各一讲,有的还需要听两遍。听课须诚心静气,除去出差工作等,七个月,才听完144节课。每一课都听到更多的“新”内容。
这一次独自再听课程,我有了重大“发现”:原来,在坊间给我带来震撼的,并不只是学问和内容,其实很多内容,都曾片段接触过;真正“颠覆”的,是将我此生学过与没学过的知识以及在坊间讲过和没讲过的认知全面整顿,是放在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宏大框架之中的全面整顿,全面整顿的底层逻辑,就是四个字:递弱代偿。这个底层逻辑,是我几十年读书,从来没有企及过的。
朋友问我:“这一年奔波学习究竟收获了啥?是否颠覆了三观?”
我说:“哪里是‘颠覆’二字了得的,终于是拥有世界观的人啦!”
世界观这事,成人大概都有吧,或者至少以为有。也有些早慧的少年,很小就能有。而于我个人而言,是在东岳先生学习坊之中受到高能震动,学习坊之后才逐渐整顿出脉络而终于形成的。
少年时就已学到、读过的: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颗恒星而已,再到能量守恒、物质不灭之类的,以为这就是所谓“宇宙观,世界观”了。后来一直在忙,也没时间思考这“没用”的事,忙着在职场坚定前行,目的性与目标感都很强,那些个宇宙星辰的事,与我何干。
直到这一趟东岳先生学习坊的学习,信马由缰,游方观花(虽也有作业,但不考试),却无意中找到了“世界观”,原来,自己从来就没找到过自己生而为人,与宇宙世界的对应坐标,一直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地活着。何其谬哉,万千妄念与苦恼皆由此孳生。
至于这是否就是“世界观”的定义,我不大在乎,但很欣慰:能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生而为人的较为靠谱的对标位置,也就不会再犯太多自大、自恋、以自我为中心之类的毛病,而使余生能够活得更通透、少纠结;也不必再做那么些无谓而复杂的“代偿”动作——“越简单、越原始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越稳定、越持久。”真乃无用之学的实用。
此生,未必来得及充分感受有人工智能全面渗透的时代,也估计赶不上长生了,其实,长生,也未必真就很有趣吧?若真如东岳先生、霍金他们所预言的:人类没落是必然趋势,长生又有何意义?若是幸运,能赶上有足够灵巧的智能机器人照顾残年不便时期的生活,就已经很好了。
学亦无涯,自从有了底层逻辑与世界观,面对纷繁变幻的世界,心里就有了“压舱石”,不会轻易迷乱焦虑,也不再轻易被欲念扰动,更重要的是,不会再自大狂妄,活得更真实、更自在安然。
那么,读书学习的意义又何在呢?正如在学习坊中听到的:存在本身没有意义,追求存在才是意义。套用一下:学习本身没有意义,追求认知的过程才是意义啊!
见到有些“正统精英”对于“民哲”王东岳的批驳,我不能企及正统精英的精神世界,毕竟哲学科学认知的基础都太薄弱,但能清楚感受到正统精英对“非主流”的那股劲儿。我认真拜读过一些“批驳王东岳”的精英文章,却没找到能真正将王东岳理论思想批倒的“反例”,其中的感性情绪倒是很明显的,有点儿像大学生辩论赛的赛手,目的就是驳倒对方。精英们的批驳与不屑,乃至东岳先生的思想体系,我都尚未企及要义。但是,这些完全无碍我个人在东岳先生学习坊中的重大获得。
确实,我所谓得到了自己的“世界观”,未必是碰触到了先生的思想体系之边缘,只不过借此坊的场域、借先生阐述理论之宏大格局,而找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对应位置,全面整顿了我的认知,找到人生的底层逻辑与世界观,调整了我自己的人生态度而已。但是,这个收获,关乎我的生命质量,应能助我过好余生。于我,至关重要。
辛丑年春,又随着班主任在混沌大学APP主持的共学场再温习一遍,一周一次,节奏舒缓适宜,仍时时有新的“发现”;在听课时,竟常常会升起与东岳先生思辨的念头,而不同于之前近乎盲目崇拜的仰视角度的聆听。这种转变也是一种进步,感觉挺好的。
无论我能否真正企及对东岳先生理论体系的深入理解,也无论我在学习坊中所得到的领悟是否与先生的思想沾边,更不关心主流精英与民哲之间的是非与爱憎(民哲王东岳本尊云淡风轻,只道:“留给时间吧。”),我个人得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整顿,也足以使我更加笃定:基本能够过好余生。
此坊之后,竟然对哲学也能读进去一些了。为此种种,深深感谢东岳先生,感谢班主任,感谢学习坊九期的坊友以及我二十一组的组员们所共创的学习“场”。那个场,容纳混沌,与混沌初开的各种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