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雍王赵元份留守汴京,真宗起驾亲征。李继隆领军在东,石保吉列阵在西,其余文武将帅簇拥着真宗前行。
宋军的前军到达澶州,李继隆率部与辽军的统领萧挞览遭遇。李继隆的部下张环用床弩将萧挞览射死,辽兵慌忙逃窜。
真宗来到澶州南城,望见黄河北岸辽军营垒星罗棋布,又慌了神,遂令宋军停止前行。
澶州城古称澶渊,夹黄河南北岸修筑两座城池,为京师北方重镇。真宗毕竟没有先皇太祖、太宗那样的沙场经历,难免有些恐慌和紧张,所以只答应驻跸南城,不愿再渡河踏入北城。随行的枢密副使冯拯也认为天子踏入北城风险太大,不如就在南城坐镇指挥。其他的大多数文臣也因恐惧都反对渡河。
寇准只得反复劝说真宗道:“陛下不渡黄河不足以鼓舞士气,也不足以震慑敌军气焰,何况各路大军不断赶来,大可不必疑虑。”然而,诸臣都心存畏惧,因此,真宗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向北迈出一步,眼看亲征行动就要半途而废了。
此时,支持寇准的人相当有限,并且主要是随行的军队将领。因为只有军队的将领,才能真正了解和体会到前线广大士兵所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最艰苦的时刻,只要能得到皇上的关切和鼓舞,必定能发挥出百倍的**和力量,就能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寇准在真宗面前碰壁后,从临时议事厅出来,遇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他对这位果毅的禁军统帅说:“太尉受国厚恩,今日怎么报答?”高将军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吾乃武人,愿意效死。”
寇准得到明确的支持意见后,便偕高琼再次去见真宗。他来到堂上,竟厉声对真宗说道:“陛下不以臣下意见为准,还可问高琼等人。”高琼立即上奏道:“寇大人所言极是,若陛下不赴北城,北城的军民如丧考妣。”闻听此言,陪在真宗身边的冯拯,立即喝道:“高琼休得无礼!”
高琼将军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懑,当即反唇相讥道:“冯大人以文章起家做了二府大臣,如今敌军来袭,你还在责备我无礼,冯大人何不赋一诗咏退虏骑?”
冯拯受到这样的嘲讽,一向自视甚高,又与寇准素来不和的大臣,一时竟语塞,羞愧得无言以对。
真宗毕竟是大宋皇帝,面对两种对立的意见,也要考虑龙颜体面。寇丞相、高将军毕竟是站在道义一边,退缩举动易招人指责。年轻的皇帝思前想后,觉得不能让臣子们小看了自己,不能让北城的军民失望,因此,虽不情愿也得勉强答应渡河。
真宗在寇准和高琼的劝说下,勉强下令渡河,进驻澶州北城。
真宗登上城楼瞭望,将士们远远地看见皇上的御盖,踊跃鼓舞,齐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倍增。广大宋军将士抗敌的斗志立即高涨,于是与辽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辽军自统领萧挞览被宋军射死后,士气低落,但萧太后还不肯休战。她派遣了几千名士卒到澶州来挑战。
寇准知道这是来探听虚实,遂请求真宗下令痛击辽军。真宗将军事指挥权都交给寇准。
寇准立即下令开城迎击,果然辽兵一见宋军来战,就逃跑。宋军追击上去,杀死大半辽军人马,其余的惊慌逃窜。
真宗听到捷报,留寇准在北城上督战,自己回到行宫。一会儿,真宗还是不放心,就派人去看寇准。稍后听所派的人回来报告,说寇准和杨亿在城上下棋。真宗听后大喜道:“寇准这样从容对敌,朕也就放心了。”
数日后,辽兵连败,面对宋军的铜墙铁壁,求胜无望,只得寻求和议。未几,闻曹利用回来,并偕辽廷使臣韩杞,一同求见。
曹利用启奏道:“辽廷想要割占关南土地,臣已拒绝。就是赏赐金帛之事,臣也还没轻易答应。”
真宗说道:“如果想要割地,我朝宁愿和他决战到底。
至于金帛不妨酌情给一点儿,这也不伤国家体面,这也是朕的本意。”
真宗召见韩杞,韩杞跪拜,呈上国书,并说自己奉大辽皇帝旨意,只要宋朝愿意割让关南土地,就可签订盟约。
真宗说道:“割地是不可能的。”然后让曹利用对辽廷使臣以礼相待,等候朝廷答复。
真宗召见寇准,寇准启奏道:“陛下若为长治久安,要让辽廷称臣,并归还幽、蓟土地,给予岁币等一切要求都不能答应。只有让辽廷惧怕,他才会降服,才能保证两国之间无战事,不然,他还会来侵犯和骚扰。”
真宗仍想和谈,寇准说自己要亲自见了辽廷使臣再回话。
寇准去和韩杞辩论,双方争执不下。寇准仍想决一死战,却有传言说寇准为建功立业要挟皇上,寇准不禁叹息道:“我这样忠贞却遭人诽谤,我还能说什么呢?”于是觐见真宗,只说:“臣一直在想如何长治久安,如果陛下不忍心使将士们过于劳累,就一切听从圣上的决定吧。”
真宗让韩杞回去,又派曹利用到辽军中和谈,并对曹利用说道:“只要不割地,岁币不妨多给一些,即使上百万,也在所不惜。”
寇准听到这个消息,将曹利用请到自己的营帐中,正色说道:“皇上虽然答应多给岁币,我的意思是不能超过三十万,你如果应允超过这个范围,我会砍下你的脑袋,那时候你不要后悔!”曹利用暗暗伸了伸了舌头,回答说:“少一些,好一些,我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呢。”
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即两国边境维持原状;宋廷每年给辽廷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大辽皇帝以兄长的礼节待宋朝皇帝。真宗派李继隆去签订正式和约。契丹派丁振送来盟约。宋廷和辽廷达成和约。
自宋、辽“ 澶渊之盟” 和约签订之后, 辽主以兄礼事宋,引兵北去。真宗也就班师回朝。从此南北议和,边境暂无战事。
因兵事已息,出知天雄军的王钦若,仍旧召回京师,任为参知政事。王钦若与寇准不和,欲思报复,又因寇准新立大功,明知斗不过他,便自请罢政,要在暗中窥窃,伺机下手搬倒寇准。真宗乃命王钦若为资政殿学士,以冯拯为参知政事。
寇准乃是个直率之人,哪里去防范这些事情,再加上立了大功,真宗尚且另眼看待,遇事未免专断。因此,在朝廷大臣中,得罪的人很是不少。
一日会朝,寇准奏事已毕,退将出去。真宗在御座上,目送寇准出去。王钦若便上前奏道:“陛下敬准,莫非他有功社稷么?”
真宗点首称是,王钦若说道:“澶渊一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认为寇准有功,臣实在不解。”真宗顿时愕然道:“这为何故?”王钦若说道:“城下乞盟,春秋所耻!陛下贵为天子,反与番邦结城下之盟,岂不是可耻之事么?”
真宗听了,面色顿变。王钦若又逼近一步,说道:“澶州之役,可以说是孤注一掷。陛下竟做了寇准赌博的孤注,其危在旦夕!幸而陛下福大,才得无事啊!”
真宗赤红着脸说道:“朕知道了。”从此,真宗看待寇准,礼意日衰,不多时日,便罢为刑部尚书,出知陕州。寇准无奈,只得赴陕州而去。
真宗罢免了寇准,用参政王旦为相。王旦乃大名人氏,识量宏远,有宰相器度,当时称为得人。独有真宗为王钦若谗言所惑,想起澶渊之事,常常不乐,要王钦若想法子洗雪此耻。
王钦若想出封禅来迷惑真宗。他为试探真宗,请求出兵幽州、蓟州,收复失地,被真宗拒绝。他对真宗说:“陛下既然不忍让百姓受苦,不如仿照前代君主封禅,这样可以四海归心,夸示外国。”
真宗说道:“封禅需要天降祥瑞,祥瑞哪里一定能得到呢? ”
王钦若悄悄告诉真宗说道:“祥瑞都是人造的,只要天子尊崇信奉,就能让天下人相信。河图洛书都是帝王借以迷惑天下人的。”
真宗担心宰相王旦不同意。王钦若就去找王旦密谈。不久,王钦若就回奏真宗说王旦已经同意。这样,王钦若就去秘密地准备祥瑞。
转眼冬去春来,已是景德四年。郭皇后因随驾幸西京拜谒诸陵,途中偶冒寒气,回至宫中,即得疾病,以致不起。刘美人和杨才人等都相继前来探视、问候。
真宗也是心痛不已,急召御医诊治,也未见疗效,及薨,谥为章穆皇后。
真宗后宫,虽多宠幸,但并无中意之人。现在想从妃嫔中挑选一人,册为正宫,想来想去,只有刘娥最为合意。
这天临朝,真宗便把欲册立刘美人为皇后的想法,说与群臣商议。不料,朝中大臣却是谏阻的多,赞成的少。朝臣反对刘娥封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家世寒微,二是未能生育皇子。
消息传到后宫,刘美人既伤心又气恼。伤心的是自己入宫多年,身子一点也不争气,未能给真宗生一个宝贵的儿子,要不然那班朝臣岂敢如此欺负自己。气恼的是朝中那班大臣老是拿自己的身世说事,自己要晋封贵妃,也为前宰相李沆谏阻。
想到这里,谋略过人的刘娥选择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她对真宗说道:“臣妾才德浅薄,不配封后。万望陛下不要为难,强行封臣妾为后了。”
刘美人的这番话,让真宗长嘘了一口气。本来,真宗认为这次册立刘娥为皇后,一定会成功,但由于众朝臣的反对,封后之事未能通过,还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刘美人呢。刘娥的“通情达理”主动提出退出的做法,使得真宗大为感动,遂册封刘娥为修仪,与刘娥交好的杨才人则晋封为婕妤。虽然封后一事暂时搁置了,但是在真宗的心里,更加坚定了非封刘娥为后不可的信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