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十余年前在南开大学求学时,自己有幸成为在汉英翻译领域颇有建树的刘士聪先生的研究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开始阅读优秀的汉英翻译作品,做一些汉英翻译实践。直到后来身为人师,从事汉英翻译教学,才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做好汉英翻译的问题。然而,对刘先生以前跟自己说过的一些话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却是在自己致力于“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
翻译是由人来做的,翻译的决定因素是译者,是译者在语言、文化和美学方面的修养和创造力。
读书不仅对学英语的中国人重要,即使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不读书也写不出好文章。
汉译英的工作不仅是英美译者的事,也是我们中国翻译工作者的事,培养我们自己的汉译英翻译人才是当务之急。
是先生的这些话,更是先生多年的言传身教,使自己日益坚信中国人是能够做好汉英翻译的;从事汉英翻译教学、培养汉英翻译人才是有意义的;研究中国学习者怎样才能做好汉译英翻译工作是有价值的。
刘先生不仅在我求学阶段给予我多番教导,使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本课题确定选题时,又及时给予了我积极的肯定和中肯的建议,使我有勇气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开始了资料搜集的工作。可以说,这项课题能够开展和顺利完成,是与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分不开的。
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还有幸得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领导、同事及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本研究不可能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在该课题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之前,张剑教授、王克非教授、陈国华教授、吴青博士、王琼副教授拨冗阅读了我的选题报告并提出了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使得该研究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写作过程中,沈毅副教授费心帮我收集了翻译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我所教过的英语学院2006级、2008级的本科生以及翻译研究中心2008级和2009级的研究生也积极配合了问卷调查;2008级的研究生战晓峰、刘美辰、刘一默同学还积极承担了本书的部分写作工作(战晓峰负责撰写《活着》译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译史上有关英汉翻译的论述、刘美辰负责评析张爱玲的译文、刘一默负责撰写功能翻译理论的部分内容)。在后期修改过程中,2010级的李颖和王晨颖同学花费大量时间帮我搜集和完善了文献综述部分的资料。张冉、庞冰心、张婉婷、徐菲菲、张姝、李颖、王晨颖、管兴忠等负责了稿件的校对工作。
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前,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MTI教指委项目《翻译硕士汉译英翻译能力分级研究》(项目号MTIJZW201002)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211项目《翻译能力研究》(项目号0103B08)的资助。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之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立弟教授、河南大学的郭尚兴教授、南开大学的苗菊教授在百忙之中阅读了拙著的初稿,并对初稿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积极的评语。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的郝向东老师和李蕾老师也为这一项目的申请提出了技术上的建议。
在项目完成的最后阶段,英语学院院长孙友忠教授又大力地支持了我对该课题所进行的完善工作,使我在成功获得2011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的情况下,暂时逃脱繁重的教学任务,在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潜心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在蒙特雷访学期间,翻译学院的叶子南教授、John Balcom教授以及Anthony Pym教授等都热情地邀请我参与学院的翻译教学和研讨,并提供相关的研究材料。正是由于学界这么多师长、同事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才使得本课题得以顺利进行,并在预期的时间内能够结项。在此我对他们无私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感谢对本课题进行匿名评审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五位评审人,是他们的肯定使得本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他们提出的中肯建议也帮助我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研究成果,从而使本课题得以高质量地完成。
借此机会感谢我所在的翻译研究中心的同事们,是他们对翻译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和教学热情激发了我对翻译教学研究的兴趣。
感谢我的导师刘士聪教授和叶子南教授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为该书撰写精彩序言。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曾忆梦女士为本书稿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工作。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先生和女儿对我科研工作的支持。没有他们对我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原谅我对科研的执著,原谅我蹉跎了本该陪伴他们的许多美好时光,该课题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马会娟
2012年2月7日于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