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打造亚洲第一舰队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临近年终的时候,朝廷内部召开了一次高峰论坛,论坛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起的,研讨的主题是筹办海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地方大员纷纷上奏发表自己的见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陕甘总督左宗棠针锋相对,进行最为激烈的论争。
恭亲王上台以后,奉行“趋利避害”的守势外交,十几年来中外关系比较和谐,无战事发生、无大的摩擦出现。相继镇压了太平夭国和捻军的起义,洋务运动方兴未艾,内部、外部环境都呈现岀从未有过的景象。为何在这种时候急迫地提出海防问题?原因在于东瀛小国日本的侵台炮声,惊醒了帝国的大梦。
美国军舰敲开了日本国门,随后经历了明治维新,比清朝开放彻底。国家不大,野心不小,早就觊觎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图谋据为己有。1871年11月,琉球岛民六十多人在海上遭遇风暴,漂泊到台湾岛。不幸被岛上高山族人杀死了五十四人。日本以此事为借口保护琉球岛民,密谋出兵台湾。一个叫做李仙得的法国人掺和进来,怂恿日本打台湾。李仙得曾为美国驻厦门领事兼台湾领事,了解台湾不设防的细情,提供了台湾地图和航海、气象情报,遂被日本聘为外交顾问。1874年,日本紧锣密鼓地准备侵台,引起国际舆论的抗议声。英、法、意、西、美等国驻日公使公开表示,如果日本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将严守中立立场,一切责任尽在日本国。贪心必然伴随冒险,日本不管不顾了,派兵三千名悍然侵犯台湾。
此时的大清国还蒙在鼓里,北洋大臣李鸿章听到消息时,竟然不信日本会侵台。不知清政府当时是怎么想的,不派兵御敌驱倭,要跟侵略者坐下来谈“媾和”。日本谈判代表大久保利通来个狮子大张口,要清政府赔偿两百万两银子。没理的主儿比占理的更骄横。经过几轮谈判,中日签订《北京专条》,日本结束侵台,大清国无缘无故地当回冤大头,赔偿50万两了事。这一事件证明大清国是个任人可捏的“软柿子”,宁肯赔钱也不敢打仗。经过这次试探,日本人胆子更大了,不久将琉球占为己有,改为冲绳县,二十年后便发动了甲午战争。当时此事警醒了清政府,才引发关于海防的大讨论。
李鸿章同左宗棠争论的焦点是加强“海防”还是加强“塞防”。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上了洋洋万言的《筹议海防折》,他赞扬总理衙门提出的“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大举措,同意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奏请建立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他本人认为应优先加强海防。远在陕甘任上的左宗棠坚决反对李鸿章的主张,他认为加强西北边塞的防守更加重要,巩固新疆,保卫蒙古。两人一时争执不下,清政府采取和稀泥法子,综合两位重臣的观点,归结为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加封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负责南洋海防。由此,李鸿章着手创立中国近代海军。
《筹议海防折》里面,李鸿章从筹款、购船、造船到建立水师、培养海军人才、加强海防,一一思量详尽。毋庸置疑,他为圆中国新式海军梦做了精心准备。恭亲王领衔的总理衙门授意可以建三洋海军,拟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的原则,李鸿章如获至宝,考虑到造船不如购船,便放开手脚购买外国船舰,创建北洋水师。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闻听消息后,一边跑到总理衙门游说,一边面见李鸿章推销英国生产的俗称“蚊子船”的炮舰。这种炮舰转动灵便,花钱不多,清政府一口气订购了数艘。不用不知道,一用吓一跳。蚊子船的缺陷很快暴露出来:炮大船小,販浅底平,行驶既缓,风浪宜避,总之不顶用。堂堂的大清国水师,弄几条蚊子船充门面,岂不令人笑掉大牙?特别是1879年日本用武力吞并琉球,对清政府刺激很大。李鸿章听从福建巡抚丁日昌的提议,不惜耗巨资购买铁甲巡洋舰。1880年,向德国伏尔锵厂订购7000余吨的新式铁甲战舰两艘,迟至1885年两艘舰船才驶到中国。李鸿章将其分别命名为“定远号”和“镇远号气同时又订购一艘快船,称“济远号”,它们是北洋水师的主力船舰。1895年后,又和英、德两国船厂各订购了两艘快船,分别命名为“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再加上先前从英国阿模士庄厂购买的六艘炮舰和“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北洋水师的舰船总数为二十五艘,总吨位数为27470吨。实力远远超过日本,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舰队。日本顶多算老二。
北洋水师建立后,李鸿章奏准朝廷任命淮军将领丁汝昌为水师提督,牢牢地将北洋海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忙着购船武装水师的同时,并没忘了培养海军人才,建海军基地。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水师学堂,委派前船政大臣吴赞诚为总办,留英船政学堂学生严复为总教习。1881年开始建泊船的港口和修船的船坞,作为北洋水师基地。先在天津大沽口建临时基地,后又在旅顺修建炮台,设营所、造船坞,历时九年建成北洋水师最重要的基地。再后来,山东威海又修建了临时泊船基地。
李鸿章十分欣赏他的“得意之作”,自1884-1888年三次检阅北洋水师。事实显然不像电影《甲午海战》描绘得那么尴尬。浩瀚的大海上龙旗猎猎,炮声隆隆。二十五艘大小战舰鸣着礼炮,喷吐着浓烟,列队在李大人面前浩浩****驶过。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欣赏他一手打造的亚洲第一舰队的呢?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中国近代海军不仅有北洋水师,还有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和福建水师。左宗棠跟李鸿章争来争去,其后转变了态度,感觉海防不得不重视。1881年,他收复了新疆,被朝廷委任两江总督。到任后,大力加强南洋海防。先向德国订购两艘巡洋舰,分别命名为“南琛”和“南瑞”;又向福州船政局订造了快船“开济号”、“镜清号”,这四艘舰船与1887年制造的一艘炮舰构成南洋水师的主力。南洋水师共有舰船二十三艘,它哪有北洋水师的经费充裕、实力强。外购的舰船少,自造的舰船多,终未形成一支令敌人惧怕的劲旅。比南洋水师更差的是广东水师和福建水师。1876年,任两广总督的刘坤一买下了英国建的黄埔船坞,自造了几艘炮舰,从英国订购了蚊子船。张之洞就任两广总督时,先后建造十余艘炮舰。广东水师拥有兵船十八艘,大都吨位小,没形成什么战斗力。福建水师的船舰有二十艘,几乎都是福州船政局在七十年间建造的,排水量在1000吨至1500吨之间。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
1874年到1888年的十余年时间里,清朝基本完成了近代海军的打造,四支舰队拢到一起百十条战船,中国正式拥有了新式的海军,在亚洲当了老大。清朝政府于1885年批准成立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节制和调遣全国水师。李鸿章协调办理。水师的旗帜设计独特,三角形旗上面绣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龙。
清王朝的国防貌似强大了,似乎一切问题都没有了。其实不然,表面上的强大掩饰不住内里的虚弱,就像具有壮硕的体魄、而心脏却是脆弱的,这更要命。洋务派催生了帝国的变革,快步跨入新的时代。悲哀的是它的国体就成了新的体魄,旧的心脏,一旦遭遇危机,便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