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白话二十四史

圣宗本纪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2080 2024-10-22 04:24

  

  耶律隆绪(972—1031年),契丹族,名文殊奴,祖籍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朝第六位皇帝,死后庙号圣宗。

  盛世辽朝的开创者

  耶律隆绪是辽景宗的长子,从小聪慧过人,博学多才,精通骑射,擅长音律,喜爱书画,十岁就能吟诗作对,汉文化修养很高。

  耶律隆绪十二岁继承皇位,是为辽圣宗,尊母亲萧氏为皇太后,是为鼎鼎大名的萧太后。萧太后是杰出的政治家,胆识谋略过人。年少的辽圣宗跟着母亲不仅学习治国之道,也在东征西战中磨炼才干,渐渐成长为锐意进取、兼具文韬武略的仁圣之君。

  辽圣宗二十六岁时,开始临朝听政,与萧太后一起决策国事。此后几年,辽军对南方的强敌宋朝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均获得胜利。辽朝又大力扶持党项族首领李氏,让他们不断骚扰宋朝的西部边陲,极大地牵制了宋朝。

  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倾尽全国的兵力,大举进攻宋朝,双方在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对峙,最终,双方和谈成功。

  1009年,摄政二十七年的萧太后病逝,三十九岁的辽圣宗正式亲政。辽圣宗对内完全延续了母亲的政策,使国家持续保持繁荣;对外则通过征伐来建立功勋、树立威信。

  辽朝与宋朝建立和平关系之后,内部空前团结,国富民强,为辽圣宗东征西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辽圣宗派遣名将萧挞凛西征,萧挞凛不负所托,一手武力,一手怀柔,往西拓地几千里。西北地区的各部落相继归附,辽朝趁机筑城、移民、驻军,很好地加强了对当地的统治。

  辽圣宗还亲率大军征讨高丽,一举攻占其京城。此后,辽军多次征讨高丽,迫使高丽脱离宋朝的控制,向辽朝纳贡称臣,稳定了东部疆土。

  除了高丽,辽朝周边还生活着女真、阻卜、乌古、于厥部、迪烈得等众多小部落,它们经常与辽朝发生摩擦。为了防止它们发展壮大,威胁辽朝的统治,辽圣宗先后对它们发动了战争:击败阻卜并俘虏了其士兵,讨伐乌古并取得胜利,出战平定了于厥部,攻打迪烈得致使其头目出逃,把部众迁徙到内地安置。经过一系列战争,这些小部落再也无力抵抗,只好臣服辽朝,连年进贡。至此,辽朝的疆域变得空前辽阔。

  自从萧太后定策,与宋朝缔结盟誓之后,辽圣宗继续致力于巩固双方的和平关系。宋真宗驾崩,辽圣宗悲痛大哭,不仅为他设置御灵,建道场,还让皇后写信给宋真宗的皇后刘娥联络感情,辽朝人的名字与宋真宗的名字有相同的字,犯了名讳的,都要求他们改名以示尊重。直到临死前,辽圣宗还告诫即位的儿子要信守和平承诺。正是辽圣宗的努力,奠定了宋辽两国长达百余年的和平。

  辽圣宗亲政之后,大力改革政治、整顿吏治,加大对贪官的打击力度,又学习宋朝的制度,制定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官、循吏,抑制阿谀奉承的风气。

  因为辽圣宗坚持赏罚严明,所以朝廷上涌现出一批名臣,如能干正直、质朴无华的张俭,安抚百姓、断案如神的邢抱朴,直言进谏、不顾自身的马得臣,善于治民的耶律海里,镇抚边陲、战功卓著的萧挞凛等,他们使从朝廷到地方的风气很正。

  辽朝虽然从辽太宗时起实施因地制宜的分而治之政策,但制定的法律对汉人和契丹人的规定仍然很不平等,在各方面均给予契丹人特权。

  比如汉人与契丹人斗殴,法律对两者的处罚就十分不同,从而使民族矛盾非常突出。辽圣宗说:“汉人和契丹人都是我的子民,应该一视同仁啊!”于是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条款,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此外,辽圣宗还下令解放奴隶,并制定法令禁止主人擅自杀死奴婢。有一位公主违反法律,擅自杀了无罪的奴婢,一向不把奴隶当人的贵族们以为只是小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辽圣宗将公主降为县主,一时之间,王公贵族受到震撼,无人敢再犯,奴隶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奴隶们获得自由后,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繁荣。

  1031年,辽圣宗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岁。辽圣宗在位四十九年,其中亲政二十二年,将辽朝带入全盛时期,成为我国古代为数不多庙号带“圣”字的皇帝,这反映了后人对他的肯定。

  【原文】癸未,宋复遣曹利用来,以无还地之意,遣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持书往报。戊子,宋遣李继昌请和,以太后为叔母,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许之,即遣(hé)门使丁振持书报聘。——摘自《辽史?卷十四》

  【译文】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十二月癸未日,宋朝再次派遣曹利用前来,因为宋朝没有归还土地的意思,辽圣宗派遣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携带国书回报宋朝。戊子日,宋朝派遣李继昌请求和谈,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愿意每年输送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给辽朝。辽圣宗同意了此事,立即派遣门使丁振携带国书回访宋朝。

  词语积累

  大射柳服:契丹官服,在举行瑟瑟礼射柳时穿着。

  覃(tán)恩:广施恩泽。多用于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