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教师修养

第二节 教师的道德修养

教师修养 陈玲 20603 2024-10-22 04:3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于1985年、1991年、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现今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008年9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发布了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规范基本内容有6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一、爱国守法

  教师爱国守法的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我们倡导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教师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因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一)热爱祖国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爱国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教师要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教师要把对祖国的爱和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着血肉不可分割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教师的个人价值就无法实现,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教师必须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祖国的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甘愿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二)遵纪守法

  遵守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的所有社会组织、国家机关和公民的基本义务,同时必须依照法律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教师职业的神圣性、示范性,在于教师要成为守法的楷模,进而对受教育者的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全体国民法律素质的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教师要依法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教师要自觉遵守《宪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依法履行教师的职责和权利,遵守教师的职业纪律,履行教师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保证质量。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它包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工作,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得敷衍搪塞。我们倡导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感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一)爱岗敬业,志存高远

  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振兴、人民的福祉、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一事业的人,都应该感到无上光荣;都应该为之倾注毕生精力;都应像孔子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应该对教育事业有较高的责任感,提倡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只有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祖国和人类未来的巨大作用,只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才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二)淡泊名利,安于平凡

  爱岗敬业,就要认清教师的劳动特点,努力在精神境界上提高自己。教师要做到安于平凡、淡泊名利,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要讲究职业良心,因为教师的劳动,难以有时空的界限,难以准确量化其工作时间和质量,更难以对其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全凭教师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心、上进心来激励和约束自己。所以,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和工作主动精神,不急功近利,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在职业岗位上把追求远大目标与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任劳任怨地做好教育工作。许多全国优秀教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三)认真工作,尽职尽责

  由于教师职业具有表率性,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负责,精心施教。教育教学中任何轻率和随意性,都会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影响教师本身的威信,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从事教师职业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高度负责。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三、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倡导“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师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情感和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既然承担了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就应该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的教育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全面了解学生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句名言:“教育必须从了解人心入手。”只有了解人,才能教育人。每个学生在思想认识、看法观点、情感发展、心理感受等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且熟悉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来对待,而是应当成为走进他们心灵的朋友。当然了解学生的渠道很广,可以从原学校所提供的文字信息资料中获得,同时也在与学生相识之后的接触中了解,两者相比,后者更应该引起重视。

  1.档案中了解学生

  教师可以从学生原学校传递过来的信息资料中对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最突出的学科及最突出的特长。了解的目的:一是为接触学生、与学生的第一次谈话积累素材;二是为做好激励学生在新环境中自如的发展做准备。对于档案中评价性的内容,只能是教师了解学生以往经历的参考。要慎重地将这些东西作为教师心中的记载,不能动辄就以档案中不好的评价内容刺激学生的心灵,尤其是曾经受过伤害的心灵。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接触中了解学生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交往和活动中了解他们。在步入青春年华的中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新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因此,教师也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了解他们,体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有一位15岁的女学生,离开父母,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性格孤僻,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在与她的接触中班主任了解到她孤僻性格形成的原因:外祖父母对她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由于父母离异,以及和外祖父母沟通的隔阂,她很少有机会谈自己的心里话,每天饭后就独自待在房间……于是班主任多次找她谈心,鼓励她走到同学中,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具体的工作,给她创造机会在集体中展示自己。就这样在班级活动中大家渐渐地发现她原来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女孩,在校艺术节的舞蹈比赛中,她以自己出色地表演为班集体赢得了荣誉。

  (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接触中的及时了解改变了这位学生,同时也使教师意识到这样了解学生,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有助于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看待他们,而且了解的情况也会更真实、更具体。

  3.表现中了解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外,班集体也有着多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好机会。

  一位教师在接新班的时候,设计了“五个一”的活动,即让学生每人讲一句自己最想对新集体说的话;给新班主任写一封信;以“假如我是班主任”为题,写出自己的第一步设想;为第一期板报提供一条自己最喜欢的格言;搞一个第一次主题班会的设计。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很珍惜自己给同学、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有一位初中的“闹将”讲出了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要在新的环境中改变自己。”这里说出的不仅有决心,更有对新集体的殷切期望。而教师也正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看到了学生的可爱之处,更增添了教师的爱生之情,进而更加愿意了解他们,了解得越深,爱的基础就会越牢。可以说,了解和热爱是互为因果,互为发展的。

  (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8页。)

  (二)尊重每个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的地位完全平等的人来加以尊重、理解和爱护。尊重学生,就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交往中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与他们共同走过一段人生道路的同路人,成为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支持者与合作者。

  1.维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就是要注意维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尊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品格,是人永远赖以自立的基础。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越是对后进的学生越要这样,虽然表面上他们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但内心深处同样有一颗渴望尊重、渴求向上的心。如果教师伤害了这颗心,学生马上就会与教师产生“敌意”,甚至会因此破罐破摔,使教育无法进行。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记住在学生心目中激起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否则,如果你讨厌学生,不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积极培养他们自尊,通过发现学生的进步、特长、某些优势并加以鼓励,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给学生选择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产生高效应的教育。

  2.倾听和保守学生心中的秘密

  尊重学生,教师就要努力充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同时还要视学生心中的秘密为自己的秘密,这是尊重学生的极其重要的体现。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受到巨大刺激、体验过强烈恐惧感的孩子,能向母亲详细地讲出自己的感受,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反之,如果这孩子没有一位可以倾听自己叙述的母亲,或者讲了以后母亲不以为然,那恐怖的种子很容易深深地埋藏在孩子的心底。”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时时会遇到一些难题,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己,做倾听他们心声的母亲。同时,对于视你为知己而谈论的任何事情,尤其是他们心中的秘密,教师都应该埋在心底,切不可将学生心中的秘密当作平日的笑谈,因为教育学生切忌采取轻率、讥笑的行为。教师应该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对待“早恋”问题更要慎重,老师应循循善诱,反复重申这样的观点:一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尚不成熟,可塑性极强,难以把控自己的情绪;二是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十几岁陷入柔情之中,学业受损就很难成就事业;三是爱情是意味着要承担责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彼此都没有能力对对方负责,也就谈不上“爱情”,只能是友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出发点,学生感到的是老师的一片真情,就能渐渐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3.以平常心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常有由于教师处理问题不冷静而伤害学生的事情发生。这就提示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犯急躁情绪。一位优秀教师提出“遇事五步解决法”,有助于平和教师的情绪,在平静的心态下顺利解决问题,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具体做法是:第一,冷静思考,认真调查;第二,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及时表态;第三,用风趣诙谐的语言揭示问题的实质;第四,用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其进行自我剖析;第五,用原则衡量、要求,明辨是非,指明方向。学生管理中时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需要你选择出合适的处理方式。面对一个气喘吁吁的迟到者,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位男生匆匆跑到教室门口,很不自然地说着:“老师,我起晚了。”老师平静地请他进了教室。和平时一样,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像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下课后,师生在老师办公室见面,老师了解到这位同学由于学习紧张而出现了失眠的现象,于是就指导他应该如何安排学习时间,什么时候锻炼最合适……交谈中这位老师还了解到,该生发现自己起晚了,连饭也没吃就跑到教室,就马上从积极的方面肯定了他的时间观念,并非因为无视纪律而迟到。老师的一席话,使这位同学很感动。随后,老师又将自己带来的早点送给了这位同学,并找到宿舍长,提醒他多多关照同学的起床问题,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一直到毕业,这位“迟到者”再无一次迟到现象。试想,如果不经调查就劈头盖脸地一通批评,很难达到如此好的教育效果,而且,问题处理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还可能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影响教育的进行。

  (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自尊心也很强。教师应该考虑对学生的每一条意见,每一个看法,无论如何也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1]

  (三)全方位爱学生

  1.普遍的爱

  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教师对待学生不应当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也不应当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师的亲疏程度不同而不同,更不应因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私人关系、私人交往的程度不同而不同。[2]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2.公平的爱

  教师要有公正意识,对学生施以公平的爱。上海师范大学曾对四千五百名学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有84%的被试者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92%的被试者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可见,失去教育公正性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教育公正,也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对教师乃至教育的信任,导致对自身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成为好教师,必须建立起对学生的公正意识。

  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是教育公平公正的基础。由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变化的多端性,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可能出现不准确。但是作为教师,不能以此为理由,在未充分掌握事实的情况下,依据主观判断来评价学生。这样很可能出现错误。有的教师看到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在某次考试中成绩突出,就怀疑学生的成绩有假,甚至让学生承认自己的成绩是作了假,但事实上,学生并没有作假,好成绩的取得是他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这样的事情反映出教师缺少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怀疑是不公正的。另外,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未来发展的评价,也应是实事求是的。这体现在评价的标准应更加科学,不仅要考核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而且要考核这些学生为明天的求知做了哪些准备,尤其不能以所谓“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经过主动思考得出的答案。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要做到教育公正,就必须讲究实事求是,不能以任何理由偏爱学生。

  有一个讽刺教师偏爱学生的笑话:两个学生同时拿着书睡着了。其中,一个是平时学习好的学生,一个是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指着学习好的这个学生对大家说:“你们看人家,睡觉时都看书。”而指着那个学习不好的学生对大家则这样说:“你们瞧他,一看书就睡觉。”这个笑话反映了当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偏爱学生的现象,说明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缺少公正的意识。然而,学生的成长要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或其他利害关系而偏爱、偏袒一些学生,忽视、漠视,甚至歧视另一些学生。

  (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铁桥曾问北京市昌平区的一个打工子弟学校五年级的小男孩,长大后想干什么?小男孩竟然说:“长大以后要当黑社会”,因为他父母是拾垃圾的,经常被别人欺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机会坚定对善良和公正的信念,他永远也不可能在自身产生人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体验到个人尊严的感情。这样的被教育者进入少年期会变成怨恨一切的人,对他来说,生活中不存在任何神圣和高尚的东西,教师的话语到不了他的心灵深处。”

  人们把教师对学生的爱看作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寄予期望有多高,学生的进步程度就会有多大。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是最好的例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宠爱、溺爱、放任,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结合。

  3.全面的爱

  教师要在思想方面关爱学生: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社会经验不太丰富,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抵制各种消极因素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关心国家前途、积极要求进步,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要在学习方面关爱学生: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学习过程中的重重难关,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要在体质方面关爱学生: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适于锻炼身体的优良环境;教师要在心理方面关爱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时刻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正常的智力,增添愉快的情绪、健康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思潮的影响和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形成的学习压力,使青少年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上升的趋势。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注意对学生的疏导,关心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1世纪的教育主题是“学会关心”,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关心我们的地球,关心真理、关心知识和学习等。总之要使学生“学会关心”,教师就必须注意在方方面面关心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倡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以育人为根本任务,以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天职。

  (一)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和探索教育规律,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教育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对象是千变万化的人,这项复杂的工作有其特殊规律。教师应遵循的教育规律主要有: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统一;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的统一等教育规律。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些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发展,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使师生形成互相激励、教学相长的关系。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6个方面的能力: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竞争、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和关爱自然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这6个方面的能力时,要重视教学的情趣性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只有当学生喜欢、热爱所学的内容时,他们才会专注地投入精力,在乐学中增长能力,提高素质。

  1.让学生“乐学”

  我们在强**师的职责时,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掌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智力的好奇心的教学方法。

  教学民主化。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气氛民主化。开放的师生关系是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各国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教育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自由。譬如,在德国低年级的听说课里,特别要求教师设法保持儿童听和说的兴趣,避免采用强制性对话形式,以防止学生因失去兴趣而默默不语。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始终体现教学的民主与自由。在课堂上,教师极少搞“满堂灌”,不会把全部的课时都用于讲课,总会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学,包括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做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并不作统一要求,所以在同一堂课里,学生们常常是有的在研读课本,有的在相互讨论,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师询问。尽管课堂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教学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掌握了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培养了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创造意识和基本能力。[3]

  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化的知识拓展到教学中来。因为学科知识都是科学发展的缩影,但生活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在生活中还有艺术的、情感的、道德的、自然的等重要内容,这都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资源。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内的、校外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自然的世界结合起来,它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培养一个会运用知识、会生活的人,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归宿。在教学生活化方面,英国的中小学课程不仅难度适中而且非常生活化,值得我们借鉴。

  英国的小学在一年级就开设科学课、地理课,这些听上去是很专业化的课程,但讲的却都是生活常识,譬如地理课,涉及的内容只是学校周边的环境,包括公园、花草、马路、汽车,以及刮风、下雨等气候的变迁。这样的课程使孩子们从自己熟悉的日常见闻和日常生活渐渐亲近科学、亲近知识。另外,学校里的课程经常与游戏相结合。英国各大小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免费活动项目。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

  (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6~67页。)

  2.“淡化”分数

  素质教育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情况下,针对个体差异实施的教育,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特长,弥补不足之处,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达到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统一。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要把大部分学生培养成专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既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能单凭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生的优劣。在我国的现实教育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的学校和教师仍然把单纯追求分数作为最终目标,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至于“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因此,学校教育要让分数“淡化”,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一本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10岁的女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便哭着拿着写满2分、3分的记分册,恳求她的妈妈搬到一个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就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对人的表现只确定在知识的评分上,以致形成一种习惯性看法,一个学生得了好分数就是有用的人,得了不理想分数就毫无作用。这种错误的看法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教育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人民日报》袁文新的文章,反对“全民奥数”,称这是孩子们的噩梦: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变了味的奥数,亟须走出功利主义的泥潭和应试教育的误区。

  (二)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品格

  教师的人格有着特殊的力量和教育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人格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因此说,教师不仅是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求科学知识。教师这种精益求精的好学精神对培养学生谦虚、积极上进的品格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还要求教师具有活泼向上的心态,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热爱生活勤奋工作。在教育工作中能与人为善,善于与人相处,这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效仿的榜样。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

  教师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的教育,为他日后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教育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的读书、生活和成长中,要求学校教师和家庭共同努力。

  一是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现在的青少年一代,肩负着发展中国、强盛中国的历史使命,他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只有不服输,在学习上才能做到刻苦,增强在竞争中的本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运用竞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提倡团体竞争;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二是教师应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的活动。如校园劳动、社会义工活动、远足旅行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意志,体会快乐。

  有什么比当教师更幸福的呢!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北京四中教师丁榕(全国优秀班主任)就琢磨:怎么让学生在假期获得更多的知识?听说北京远郊十渡地区山川秀丽,名胜古迹多,可以带学生们骑车去。可她又想:离城二百五十多里远,带一大帮才十四五岁的孩子,一路上吃喝、安全……一系列的事儿怎么抓啊?

  她和学生商量。“太好了,丁老师,咱们一定去!”小家伙们个个欢天喜地。丁榕又找学校领导、找同事、找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领导和家长表示愿意在各方面支持这次活动。有的家长帮助找汽车运送食物;有几个教师主动提出愿和丁榕一块去;校办厂的工人师傅主动承担了检修自行车的任务。全班学生也对这次“远征”作了周密安排,谁管生活、谁管学习、谁管安全,各负其责。

  放假的第一天,一支由五十多人组成的自行车队浩浩****地从四中出发了。在“卢沟晓月”下,他们重温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历史;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石洞前,他们学习了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从云居寺的藏经板,他们看到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光辉;十渡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地是多么美好。

  一周后,当丁榕带领全班学生骑自行车从离城二百五十多里的远郊房山县山区安全返校时,教师们称赞道:“丁老师可真不容易,为学生她能豁出个人的一切。”

  回校后,孩子们人人围绕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主题、画画、作诗、记日记、写作文,还写了反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新面貌的调查报告。每个人都带回许多昆虫、植物、岩石标本。孩子们说,这次旅行是他们终生难忘的生动一课。

  (丁榕:“有什么比当教师更幸福的呢!”,http://www.wsbedu.com/chu/shi/teacher3.asp?wai=104,2013-4-23。)

  三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家里,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孩子要自己去思考,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才能独立思考问题,才能有主见,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只有这样当他走上社会时,才能正视自己,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创一番事业。

  3.培养学生创新品格

  21世纪的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不仅能够处变不惊,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创造,去获得成功。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与前途,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特别注重创设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格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其本身也有个性。而教育民主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个性特征为标准,对于与自己相近的个性品质就鼓励发展,否则就反对或压制。在这点上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个个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反之,如果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但达不到培养心智、发展能力的目的,反而会限制学生潜在才华的开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挖掘学生自身优秀个性品质的潜力。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纳学生提出的各种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要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论对错、正误,都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接纳。要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学生以不同方式来理解事物。对有些问题能提出超常见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重视。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克服一切自己说了算、要求学生毫无分辨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不民主的做法,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和亲自探索,能够从几种观点中独立地得出结论或保留怀疑,进而发现新知识,形成新观点。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地思考、质疑、创新。

  一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能容忍、支持标新立异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为有创造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遇,促进创造性行为的出现。

  二要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策略。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①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②发散思维训练。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③直觉思维训练。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是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就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④自我设计训练。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⑤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教师在组织这些创造性的活动时,一定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三要激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当探索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如果这种探索失败了,不指责学生,而是充分肯定他们的进取追求精神,并与之一起探讨失败的原因,使其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今后的探索中,仍然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想法而无需压抑。在这方面美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借鉴:当我们看到以下论题时,很可能以为这是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例如,“中国的昨天与今天”“我怎样看人类文化”“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实际上,这些都是美国小学生的作业题。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美国教育在培养学生、鼓励学生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望、创新能力上,是有自己一套做法的。他们反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引导,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既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又引导学生扩展其关注的视野,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进行新的知识创造。[4]

  五、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它包括: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倡导“为人师表”就是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立教。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一)严于律己,作风正派

  教师应在道德行为上保持高度的自觉性。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是对教师个人人品的一种总体要求。在思想作风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切忌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在工作作风上,教师要努力做到认真严谨、讲求效率,切忌马马虎虎、拖拉推诿;在待人处事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切忌两面三刀、虚情假意;在生活作风上,教师要努力做到端庄稳重、亲切大方,切忌不拘小节,举止轻浮。此外,教师要坚决杜绝社会丑恶现象的侵蚀,不酗酒、不赌博,不参与迷信活动,在与异性学生交往中注意行为检点,尊重对方的人格。上述的基本要求,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要求都是一样的。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是一种无形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能给学生打下深刻烙印的教育因素,每个教师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二)衣着得体,美育并举

  作为有知识、有教养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现代美学认为,服饰的美在于它能够充分显示出人的个性。教师的服饰应显示出教师的个性,而教师的个性与职业密切相关。教师的外在仪表应有美感,衣着、发式整洁大方、端庄得体、和谐统一,使之适合自己的体型、性格、年龄和教学对象。如果教师衣着不整,会对学生留下生活懒散,精神颓废之感。如果教师醉心雕琢,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就会招来学生的好奇与非议。因为教师需要的是庄重、朴实,符合自己职业身份的衣着。教师的仪表还应具有时代感,过于保守和落后于时代的穿着都是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宜的。所以,教师的衣着应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当然也不能过于追求时髦,标新立异。

  总之,能够增加教师的风度、气质并与自己的风度、气质相一致的服饰,才是美的服饰,能够最大限度地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内在美体现出来的服饰才是美的服饰。

  (三)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在语言文明方面,教师要用文明、健康的语言,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喜欢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形成对教师的反感、厌恶,从而厌学、逃学,给德育工作带来影响,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教师的行为举止要端庄得体,文雅适度,举手投足,都应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礼貌。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精神。特别要注意讲究课堂上的教态,要稳重,表情丰富,亲切,显示出一种文化修养,教师高雅自如、利落洒脱的教态,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当然,举止文明是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其底蕴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上。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5]。所以,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无论是在校内的教育工作中,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要表现出高度的文化修养,要力戒狂放无节、拘谨失措、粗鲁等种种表现。在与人交往中通过礼貌待人反映出自身的文明修养,体现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在学生面前和社会上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四)廉洁从教,自尊自律

  这是高尚师表形象的重要体现。任何一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都是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亵渎,任何贪、占、懒、散,都是对教师形象的玷污。尽管现在社会上存在着种种不正之风,许多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风气,但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需要自尊自律,要珍惜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珍惜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所以,教师要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要严格按收费标准收费,不收取学生的礼物,不得利用师生关系向学生家长索取利益,不向学生推销商品,获取利益。

  (五)团结协作,尊重家长

  1.与同事团结合作

  在当今社会,任何工作的完成,任何科研的开展,都离不开人与人的合作。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而且,它更要强**师集体的合作。缺少这种意识,不会与人合作,就必然限制自身的发展。因此,无论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还是从教师个人的发展来看,学会合作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团结协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承认差异接受差异。在教师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会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搞好合作,就必须要承认差异,接受差异。实质上就是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时,教师还要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中学会欣赏别人,为别人的好而喝彩,以一种赞赏的态度看待对方的长处、优势,宽容他人与自己观点上、理念上、认识上的差异。教师要克服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错误思想观念,如“文人相轻”“同行相斥”的陋习,“自命清高”、疏于交往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以及贬低先进、自视过高的嫉妒心理等。

  学会给予不计得失。教师之间的合作,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物质利益、个人荣誉、地位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合作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而要处理好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有奉献精神,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得与失。特别是对待无名无利但又有利于教师集体发展的事情,要主动去做,另外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也是一种合作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更要主动去做。

  互敬互谅和谐共处。教师要关心集体,以集体的利益为重,维护学校荣誉,不做有损学校及他人声誉的事。理解和支持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严格遵守第一责任人制度,有不同意见逐级向上反映,不无理取闹,共创文明校风。

  2.与家长沟通合作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向家长报告和沟通学生的情况。教师在与学生家长接触中要注意文明礼貌,尊重学生家长,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也有义务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使家长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恰当的教育方式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六、终身学习

  倡导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做终身学习的表率。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它对于教师的智能结构优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何况随着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各学科之间又存在着分化、综合的趋势。新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学习已成为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有研究表明,在师范院校学习的学生,只能获得他一生担任教师工作所需知识的20%,而80%左右的知识要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断进修学习来获取。“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的内容包括: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一)勤奋好学

  勤奋好学是教师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事实表明,好的教师和好的教学效果是和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分不开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在不断学习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更新观念

  《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说道:“差师眼里有差生,差师把聪明人当成傻子教,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抑制了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把天才教成了庸才。良师眼里只有优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良师把每一个学生当成天才来欣赏,来培养。良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并不断提升。面对一个学生,良师看到的是希望,差师看到的是困难。此良师、差师之别也。”

  爱迪生小时候,老师对他妈妈说:“你孩子是弱智儿,我们没办法教他。”妈妈不信,把他带回家亲自教导,结果这个被认为智商低的人,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差师眼里才有弱智儿,才有前途无望,良师眼里只有天才和希望。这就说明,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作为21世纪的教师,其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4个维度上,即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教育观和全球观。

  1.教师要有正确的发展观

  教师的发展观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轴心,积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设法促使学生整体的、内在的、持续的发展。树立新的发展观,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内在目的,既是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与学校共同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环境的前提。因为只有当教师树立了新的发展观,才会保护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可贵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才会在教育教学中扫除各种阻力,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发展观从教育目标上看主要有3层含义:其一,确立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新观念。那种认为教育就是为现实培养人才的传统观念,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给予纠正。其二,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观念。21世纪教师的发展观应当是师生双主体的发展,不仅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而且是师生互动影响,共同发展。其三,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单纯依靠教师超强度作业的那种“竭泽而渔”的传统思路和做法,给教师的智力、体力和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潜在的隐忧,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强**师的终身学习,注重把教师的在职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边工作、边发展,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6]

  2.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家长和教师的附属品,学生应该按照教师所设计的统一模式学习生活,否则就被视为“出格”“不是好学生”。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并直接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现代教育,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克服单一和统一规格要求的积弊,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使之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尊重学生的良好教风。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这样,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发展潜能和创造性才会得到释放和展现。

  3.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新世纪教师正确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新的教育本质观和生活教育观。首先新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而且还是文化改造和创新的社会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只是做“人类优秀文化的传递者”,而且要和学生一道,共同建构和生成新知识、新道德,成为人类新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其次,教师还要确立生活教育观,因为生活世界是本源的、基础的,同时也是真实的、丰富多彩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教育资源,有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因此,教育应当回归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起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4.教师要有全球化教育观

  未来的人才必须在国际大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站在全球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教育改革,增强积极进取的意识,自觉站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与手段。提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成功率。

  (三)勇于竞争

  教师之间开展有益的竞争,这是时代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力量。有益的竞争,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比学赶帮超,使教师争相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智力和不懈的努力去参与公平友好的竞争,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命价值。在竞争中看到别人身上具有比自己更优秀的品质和技能,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教师还要有诚心合作与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学习同事们先进的教学经验,构建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断成熟和提高,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在竞争中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做创新型教师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显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还应具备如下特征:

  1.有创造性教育的观念

  就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看作是创造性教育的最重要的追求目标和质量标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2.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

  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当他对教师的职业性质、规律、特点等有关的职业知识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其行为才会是科学的、高效的;只有当他具备了丰富深厚、根底扎实的学科知识,其执教才会变得从容并进行教学创新。

  3.利用最新教育科研成果

  创新型教师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展现独特的见解,采取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策略。

  4.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向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挑战,“思人所未思,行人所未行”。同时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经久不衰的热情,进行大量的毫不气馁的实践,最终总结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1] 唐登平:《如何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百度文库。

  [2] 徐红梳:《授业解惑之责任重于泰山——浅议师德之风建设》,http://train.teacherclub.com.cn/dts/channel/px/index.html,2012-1-2。

  [3] 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66页。

  [4] 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5] 三毛:《关于读书》,《读者》,2012年第12期,第25页。

  [6] 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