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只关注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园丁”“蜡烛”之类的美丽光环,而对教师身心健康问题重视不够。据《教师之友》调查发现:近年来,有近3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仅是身体健康问题,更多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博大精深,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正因为做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身心负重与压力。[1]
教师身心健康与否,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影响下一代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所以,教师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一、教师的身体健康
(一)教师身体健康的要求
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而重点应体现在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反应敏捷、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声音宏亮等诸方面。
1.体质健康 耐受力强
健康的体质是教师能有效地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能长时间活动和与疲劳作斗争的耐受力。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着脑力消耗,又包含着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他经常用脑思考,经常用嗓讲话,经常坐着读书备课,经常站着讲授辅导,等等。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安排好集体的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这项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和坚毅的耐受力。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职业特点的要求必须在年轻时就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刚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满腔热忱地投入了教学工作,生龙活虎,充满生机。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教师职业对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巨大消耗,而忽视了身体锻炼和保健,当人到中年,逐步掌握了教育艺术的技巧,达到教育智慧的高峰期,却未老先衰,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紧张的工作,繁重的事务,他们时常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备课时间稍长,就觉得头昏眼花,腰酸腿痛。讲一堂课下来,就感到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实践证明:教师不能不重视自己的职业特点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而且应当从青年时期开始关注。
2.耳聪目明 声音洪亮
教学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听力、视力和发声控制。与其他工作相比,耳聪目明声音宏亮也就成了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要求。可以想象,在静悄悄的教室里,教师站立在讲台上,面对着聚精会神听讲的学生,抑扬顿挫侃侃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声细语,用洪亮悦耳又富有情感的讲解语言,把知识传授给热情学习的学生,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过程,定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眼花耳背、嗓音嘶哑、吐字含混不清,即使认真备课、讲解,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保护和声带的保护。
3.精力充沛 反应敏捷
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是以人的身体素质为基础的,也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形式。精力充沛是人体各部分机能健康协调发展的结果。在精力充沛的情况下,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才能处于兴奋状态,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反之,对人的视听能力、敏感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将起到衰减和抑制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获得敏捷的素质,必须保持精力充沛。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精力充沛、反应敏捷主要表现在:一是感知敏锐,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善于接收新事物;二是思维敏捷,具有积极的创造意识,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三是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健康的身体素质是教师诸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教师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等各种素质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教师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等各种素质都是建立在身体素质之上的,教师的身体素质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各种素质的载体。
(二)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1.注意饮食营养
在饮食方面,应当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和不多吃零食等习惯,要多吃新鲜蔬菜和豆类食物,以保证身体获得全面的营养。教师还应具备科学的卫生常识、营养膳食常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坚持体育锻炼
教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体和肤色。同时在身体机能上也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适应力和生理的调节能力,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旺盛的体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从而也可以减少“亚健康”状态的侵袭。在某些发达的国家,把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是“期望换回最大的经济效益投资”。
教师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体育锻炼还会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适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而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锻炼的方式和活动量的大小,可因人、因年龄、因客观条件而异,选择诸如太极拳、气功、游泳、跑步、骑车、球类运动等体育活动,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甚佳。
3.合理使用大脑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所以,尤其要注意大脑的合理使用。就是指既要积极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因为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交替进行。根据脑的生理特性,合理用脑首先要注意掌握自身“生物钟”的变化规律,尽量利用自己的最佳用脑时间,去完成最重要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教师经常这样做,就形成了动力定型,就能使大脑以最经济的消耗,收到最大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再者要注意用脑有张有弛,有劳有逸。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只占体重的2%左右,但脑血流量约占心脏血输出量的13%左右,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左右。此外,脑神经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很高,长时间连续用脑而不及时休息,会损害脑细胞及其功能。饮酒和吸烟会干扰和抑制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并能影响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影响大脑的氧供应。所以,连续长时间用脑时,对饮酒、吸烟也应有所节制。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社会交往、劳逸结合、调节身心、科学用脑,使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4.注意用眼卫生
教师在看书、阅读、使用电脑等近距离工作学习时,若常常觉得眼睛干涩、酸痛、疲劳,这往往就是视疲劳症状。
保护眼睛、防止视力伤害、减缓眼疲劳,注意用眼环境的改善是很重要的。教师在看书、阅读、使用电脑等近距离工作学习时,每隔一小时至少让眼睛休息一次。避免过强的光线对眼的刺激及在过暗的光线下用眼,尽量减少在移动环境中近距离用眼、避免身处环境污浊、有较强辐射及含有刺激性气体的地方工作及生活,不在电脑及电器较多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工作学习,避免在让眼位不适的状态下过长时间用眼等。
5.讲究用嗓卫生
由于教师用嗓时间长,声带负担过重,加上有的教师不注意声带的保护,不少教师患有声带疾病,既给教学带来困难,又给自己带来痛苦。教师声带疾病的发生,一般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长时间、高音量的用嗓,很容易引起声带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出现急性喉炎;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使发音位置低,声音传递近,常常不得不提高嗓音,从而造成声带疲劳、创伤;三是经常吸烟饮酒或不善于控制情绪,强烈的刺激造成声音嘶哑。因此,讲究用嗓卫生,首先要注意科学的发音和用嗓方法。发音时,应采用腹式呼吸,而不宜采用胸式呼吸,音量高低适度。其次要注意保持咽喉清洁、湿润,上课前后,应多喝些温开水或淡茶水,并经常用淡盐水漱口。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力戒烟酒、少食辛辣食物等。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
过去,评价教师的优劣,往往更多着眼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态度,至多再考察一下身体素质,却很少注意心理素质,这是很不全面的。在教学工作中,常常由此而造成一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失误。例如,某些学历较高,在学科研究方面有造诣的教师,虽然兴趣狭隘、性格呆板,缺少热情,却仍被视为优秀教师。其结果是,他们的学生往往不能够被教师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兢兢业业,起早贪黑地工作,但对学生冷酷无情、严厉苛刻、缺乏师爱,以“无限加码”为教育特点,由于他们常常能拿出较高的分数,也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优秀教师。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带着各种各样的心灵创伤在学习,视学习为惩罚,视师生关系为敌对,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方面有较高的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材的可靠保证。[2]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一般人心理健康标准有3条:一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二是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三是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我国心理学者从6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为培养教师健康心理素质指明了方向。
1.教师角色的认识
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之一。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认可教师这种专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应该有足够的职业自居心理。而教师在角色认知上的不健康则表现在对教师价值观的认知缺陷,即不能理解自身价值,不能接纳教师身份;对自身的优势认识不足,对教师工作存在自卑、气馁心理;对自身劣势的估计不足等。
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
这种环境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心活动背景。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效果。
3.教育独创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活动,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反过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独创性也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4.抗教育焦虑
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等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与此相反的便是焦虑的表现。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志。
5.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学生、领导、家长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能够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积极改造不良环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3]
(二)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其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能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都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其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友好的态度、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等,学生时时都会观察和模仿,为其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提供素材,并逐渐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特质,从而促进个人的发展。其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就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心理不健康导致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夏井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何卫,在2000年10月20日上数学课时,因课堂纪律问题,受到任课教师潘某的惩罚。先后三次被吓得跪在地上不停求饶。当时,潘某当众对何卫提出了接受惩罚的四个离奇选项:一是让全班同学挨个打屁股100棍;二是老师亲自动手打100棍;三是吃下10只活苍蝇;四是吃树上的绿虫。几番艰难的抉择之后,何卫选择了第一项。于是,潘某叫几名男生分别摁住何卫的手脚,骑上脊背,用抹布捂住嘴,再叫另一名女生上来开打。这名女生边打边哭,一直打了五十多棍。实在难以忍受剧痛的何卫无奈中途改变主意,表示愿意吃苍蝇。几名男生立刻积极响应,跑到教室外面捉来十只苍蝇,在潘某的逼视下,何卫首先哭着抓起七只苍蝇送进嘴里,吞下两只后,便由于恶心呕吐,将余下五只也喷了出来。潘某勃然大怒,坚决不依,要其重新吃进,何卫又是一番苦苦哀求,方才得以作罢……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
(《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网络课程》,《离奇的教育惩罚》,http://train.teacherclub.com.cn,2011-10-6。)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
许多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据统计大、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依次为25%、17%、13%。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自己身心健康,还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这样一个角色。为此,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既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适应社会的竞争、克服生活中的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教师心理状况不良的表现
教师一旦产生了心理问题,就会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心理状况不良主要表现有以下症状:
生理症状。焦虑,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抑郁,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冷淡;一些人表现为不关心身边的事情,但是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却忍不住担忧。在抑郁和焦虑心态中,常常还会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无食欲、头疼、咽喉肿痛、腰酸背痛、恶心、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晕眩等。在某些严重的生活事件诱发下,可能导致自杀。
人际关系症状。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极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适应。例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有的教师则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脾气、攻击和体罚学生等。
职业行为症状。教师心理不健康在工作中就会表现出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中缺乏新意,讲课乏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小题大做,出现过激反应,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体罚打骂学生;有的教师则出现缺乏责任感,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教师职业倦怠。这是教师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在教书生涯中面对的常常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做着带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如何克服自己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每一个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的比例为16%,按这个比例,全国就有15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中。[4]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数在增加;女性教师职业倦怠在增多;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在变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职业倦怠在增加;教师职业倦怠的强度在加重。由此引发了诸如教师反感教育改革、漠视专业发展、对职业前途悲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身心受损、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许多相关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5]
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心理不健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产生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易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校怀有不满情绪,在教学中表现出:情绪低落、丧失幽默感、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易产生发怒、处罚学生等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调整心理状态。心情往往受自己感受的影响,造成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解读,有一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两种登山观
一位美国旅行家在印度旅行,恰好赶上印度人去圣山朝圣的日子。只见约有数千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顶攀登,蔚为壮观。旅行家平时很注意锻炼,自认为身体非常好,于是决定加入其中体验一下。没想到20分钟后,旅行家就气喘吁吁,迈不动步子了。而那些抱着孩子的女人,拄着拐杖的老人,却一个个轻松地从他身边经过。
“我不明白了”,旅行家对印度同伴说,“怎么他们能做到,我却做不到?”印度同伴回答道:“因为你有典型的美国人习惯——把任何事情都当作比赛。你把山当成敌人,一心想打败它,山自然会回击你,而它远比你强大。但我们不把山当成敌人去征服,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亲近山,与山合二为一。所以,山带着我们,一步步把我们举高。”
教师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正确认识自己,结合自身实际,对工作作出合理的期望,勇于接纳自己。既要工作又要学会休闲,张弛有度。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享受到为学校、为学生、为家人尽到责任的快乐。
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把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当自己有职业倦怠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现实,主动应对,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积极认知,理智、客观的看待压力对自身的影响,形成面对压力的良好心态。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
坚持体育锻炼。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预防生理疾病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
[1] 李琳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心理健康促进策略》,http://www.studa.net/xinlixue/091231/14200025.html,2012-5-3。
[2] 《从犹太人的尊师重道说开去》,http://www.baidu.com/search/ressafe.html,2012-2-1。
[3] 《浅谈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http://www.100xinli.com,2012-10-5。
[4] 肖庆华:《变革中的教师职业倦怠极其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
[5]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