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全日制远程教学研究:“互联网+”时代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创新模式

第五节 全日制远程教学的课题研究

  

  一、研究基本情况

  本书的研究成果主要建立在笔者主持的四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它们分别为2009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构建优秀教师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网络联盟的研究”,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以信息化促进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实验研究”,2013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委托课题“远程直播教学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调查研究”和2016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金后期资助项目“全日制远程教学研究”。其中,两个问卷调查课题的调查对象分别是边远、民族地区的普通高中和小学。

  二、研究目的

  课题旨在站在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新起点,通过理论研究与定量调查研究,探索全日制远程教学对边远、民族地区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剖析影响这些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寻找一种科学跨越、后发赶超、高效、低成本地让边远、民族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发展道路。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课题主要应用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模型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多个方面对全日制远程教学进行研究:对全日制远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运行方式进行研究;对该模式对远端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对该模式带来的效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进行政策建议研究。

  (一)文献研究

  课题对与全日制远程教学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收集、梳理,并运用分析归纳法建立了研究内容框架。

  (二)理论研究

  课题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对全日制远程教学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背后的规律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课题研究假设与新的理论观点。

  第一,课题在“拟态环境”理论基础上提出“第二学习空间”概念。

  第二,课题在科学领域的“智慧圈”理论基础上提出优秀教师“智慧圈”概念。

  第三,课题提出大规模教育观点。

  第四,课题应用了一些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与“学习榜样”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尔曼的“同学影响”理论;教师成长周期理论;“优质教育资源”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此外,研究还利用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研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认知学徒制等理论,对教师隐性知识及其对于远端教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问题有:①优秀教师拥有的核心知识是什么;②这些个人知识的属性和特征及其对教师的影响;③教师个人知识有效的传播途径是什么;④全日制远程教学对传播优秀教师个人知识的作用与效果如何;⑤年轻教师参与远程教学多长时间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等。

  (三)模型研究

  全日制远程教学项目是一项持续时间比较长、涉及变量比较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评估全日制远程教学对远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需要借助成熟的评估模型。课题应用了CIPP模型和柯式模型。

  1.CIPP模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在泰勒行为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CIPP模型。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种评价的缩写。CIPP模型从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四个层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估,并从四个方面呈现评价结果:①背景评价,在了解相关环境、分析项目需求、诊断特殊问题、制定项目达到的目标等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②输入评价是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判断;③过程评价是指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以为决策服务;④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终结性评价。

  2.柯式模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L.Kirkpatrick)教授提出了柯式四层次模型。该模型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①反应(reaction)评估,评估学员的满意程度,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②学习(learning)评估,测定学员的学习获得程度;③行为(behavior)评估,考察学员的知识运用程度;④成果(result)评估,计算培训创造的经济效益。

  3.研究框架与评估体系

  课题按照CIPP模型和柯式模型设计了优秀教师隐性知识传播状况调查框架和主要内容,共设有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见表3-1)

  表3-1 优秀教师隐性知识传播状况调查框架和主要内容

  续表

  (四)基线调查、访谈和案例研究

  全日制远程教学工作涉及项目决策层人员、项目执行人员、领域专家、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等。课题研究通过听课、访谈、座谈、录像分析、个案追踪等多种方式,从这些涉众中获取信息,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内容分析、系统分析、归因分析以得出结论。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多次到全日制远程教学直播(录播)中心、网校和前端学校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和成都实验小学调研,了解全日制远程教学的教学、管理和运营情况;到集体备课室、答疑工作室考察,观察前端教师与远端教师的交互过程;与成都七中备课教师进行交流。同时,课题组也前往远端学校调查:2013年11月,到甘孜州康定中学调研;2014年12月,到四川省成都十一中、郫县一所小学等学校调研;2015年11月,到云南省大理州的大理一中、大理弥渡县一中调研。

  到前端学校与远端学校进行基线调查主要以听课、座谈、访谈为主。通常,访谈对象为负责全日制远程教学的主要领导、管理者、设计者、执行者,像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和成都实验小学的校长,网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教师等,成都十一中副校长,四川省甘孜州康定中学的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教师等。

  在调研中,课题组通常会召开座谈会,在成都七中召开了前端教师座谈会,参加人员为数学祈老师、物理母老师、化学陈老师、语文付老师;在成都十一中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参加人员为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直播教学远端教师20多人;在康定中学分别召开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师、学生、家长的座谈会;在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一中分别召开了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座谈会。

  (五)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本书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对调查内容进行任务分析。

  第二,设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调查问卷设计的依据,也是整个问卷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在文献研究、任务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对影响全日制远程教学的相关因素进行梳理与排序。表3-2是“全日制远程教学对边远、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的影响”课题的三级指标体系。

  表3-2 “全日制远程教学对边远、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的影响”的指标体系

  第三,进行问卷设计,编写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家长问卷和校长问卷。

  第四,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运用德尔菲法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然后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再反馈给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直至得到较为一致的意见。

  第五,修订问卷,然后进行预测试,选取两所学校进行预测试。

  第六,修订问卷。

  第七,确定抽样方案。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国家在全国共划分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680个县。本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四川、江西两个省12个县开展远程植入式教学项目的学校(小学)中随机抽取12所学校,然后抽取该学校的校长、中层干部、一至六年级项目教师和技术教师,共计280人。

  普通高中也采用了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具体抽样方法如下:首先,选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江西六省市作为样本区域;其次,在六省市中随机抽出28个开展全日制远程教学的边远、民族地区区县;再次,从28个区县中抽取全日制远程教学学校作为调查样本校;最后,选取28所学校中所有高中三年级全日制远程教学班学生作为总样本。课题按照上述方法选取的样本如下:2121名远端高三学生和218名远端高三教师;42位远端校长;4所普通高中的321名高三学生家长。

  第八,正式测试。

  四、数据分析与撰写报告

  课题采用相关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数据反映出的有关问题进行再调查,最后撰写报告。

  [1] 查有梁:《教育模式》,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 冯国文、任洁:《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7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刘敏中:《文化学学·文化学及文化观念》,158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 [美]乔伊斯等:《教学模式》,16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 [美]乔伊斯等:《教学模式》,16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6] 王冬:《学习绩效的内涵及其评价研究》,载《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2)。

  [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11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雷屿:《基于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1。

  [9]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前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0] 纪云:《Coursera:一场教育海啸》,载《商业价值》,2013(5)。

  [11] 李新玲:《在线教育推开大学之门》,载《中国青年报》,2013-05-30。

  [12] [美]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14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 [美]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 [美]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 顾雪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载《中国教育报》,2013-02-26。

  [16] Steve Kolowich,“The Minds Behind the MOOCs,”http://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MOOC/137905/#id=overview,2019-05-01.

  [17] 侯定凯:《网络公开课: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载《中国科学报》,2012-10-24。

  [18] Nicholas Carr,“The Crisis in Higher Education,”MIT Technology Review,2012(9).

  [19] [爱尔兰]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9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0] [爱尔兰]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42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