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只长在两个地方:一是乡下人的屋前屋后,一是情人的暖暖心田里。
无论如何,竹,长在我的童年里。
在家的四周,除了屋子正面一排紧密的短朱槿以外,全种满了竹。于是,自成一个绿意盎然的国度,从此,风风雨雨自有竹来报信。
在兰阳这样一方多情的天空下,属于竹的故事有多少浪漫可说?我并不知道。在竹风兰雨之下成长的稚童,有多少则奇奇妙妙的童话可说?这我知道。是啊!是啊!且让我数数。
每当农闲之时,左右邻舍的小孩都会聚在一起玩耍。常常,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玩家家酒。于是,五六个小毛头一窝蜂地全集合在竹丛下的那一块大石头上——那是我们的家庭排演处。选出了“新娘子”,选出了“新郎”,又是媒婆又是轿夫,几乎把我们所熟悉的人物都一一轮流去扮演。接下来便是开始办丰富的筵席,每个人分头去找野菜,从含羞草到猪母奶,从松萝到葛藤,从红砖到田土——那是搓汤圆的。一粒粒圆圆的泥团滚上一层红砖粉,便有了娶娘子的喜气。负责办家私的,挤进竹缝间捡破的碗片、碟片,洗一洗当作碗、盘。然后,折竹枝当筷子,那样的一把粗糙竹枝握在手里,仿佛握住了一份团圆的感觉。待一一将竹枝两支一副地搁在石板上时,又仿佛把团聚的温暖一一吩咐下去了,心中总有不止的雀跃与期待。负责装扮新娘的,抽了竹心,趁那样尖嫩嫩的含蓄尚未舒开时,圈一串串圆圈圈,挂满新娘的颈项、环满双手,仿佛这真是人生的大喜之日一般。竹篁下,每年又每年,预演着一出又一出的家庭剧,直到孩童们玩腻。如果这一世,我不披嫁裳,那也不必遗憾,因为,老竹们都看到了,我早已拜过天地。
我顶爱台风过后的竹丛。后院子全是东倒西歪的断竹;这些断竹都是刚抽高的笋子,每一节都还有一小截淡黄带白的竹肉,嫩得简直用手都可以剥下。阿母往往会用菜刀把那截菁华一圈一圈地切下,浸一天的水,然后拍几个狠狠的红辣椒,炒得烟囱里是冒不完的扑鼻香,比罗东镇上买来的竹笋更诱人馋。我家很少去动刚冒出土的竹笋,“歹竹出好笋”是我们对竹笋的信任,希望它们接下庇荫的责任。看出土的竹笋实在是一种壮观,那样硕壮如一座金字塔似的坐着,让人不禁要想象,冒出的刹那,该是多么隆重的破土典礼啊!
我虽穷,却拥有过许多竹钱筒。小孩子只要有几毛钱,就像是身怀巨款一般的谨慎。总要求阿母做一个钱筒好藏铜钱。阿母只好拿把锯子锯下两个竹节间的一段竹子,竹管上再锯个小缝,便是一个长长的钱筒。竹筒子里藏满我的宝藏,铜板啦!印有史艳文的糖果纸啦!石片啦!当上下摇着竹筒子时,那样的一阵杂七杂八的声音听在耳朵里,总有忍不住的笑意溢出,觉得自己是个富翁。如今,这些东西全不在了,但想起以前自己天真地去数一棵竹子有多少个竹筒子时,想起自己拿着锯子在竹管上锯个小缝,想把宝藏交给竹子去保管,免得被偷剖了的那份异想天开时,心底忍不住泛出一阵窃笑。竹节教给我的当然不止这些,竹,是植物中的隐士,一节一节都是修养。
对于竹的回忆,有些是属于皮肉的层次的。那时,最怕的是看到发怒的阿嬷走到竹林下,伸手折竹枝,冲冲地大踏步而来。只有此时,才讨厌竹子。平时趁她不注意,总会大肆搜索,把床头、墙角、桌缘上的竹枝一一折断丢掉,除去心腹大患。虽然如此,后患仍是无穷;谁叫屋前屋后全是竹子,永远有取之不尽的竹枝。我一直不知道台北的母亲用什么打小孩。后来看到姑妈打表弟时,一会儿抓筷子,一会儿找皮带,一会儿又握拖鞋,团团转束手无策貌。我心想:乡下的母亲比城里的妈妈要威风多了,连草木都帮她管教。这就难怪,每次姑妈回台北时,三轮车后面还要带着一小捆竹枝了。
从来没有一种植物,曾经对我如此爱之深责之切吧。
当风起时,便是竹最浪漫时。我常躺卧在眠**,看天窗上的竹叶婆娑。那种静观窗上碧竹影的心情,总有说不出的心平气和。以前,会想象是风搂着竹叶纤细的柔腰正在舞着,多么活泼的露天舞会。现在,不禁要想象,是否是《诗经》中的一部“陈风”,摊在屋顶上,竹叶正一撇一撇地抄写呢!
当风止时,屋顶上堆满竹叶子,堵住排水管。我爬上屋顶,抱满怀的枯叶,从屋顶洒下,见满天片片,片片翻舞,翻舞而下,又是多么摄人的仙降之姿。
竹是个音乐家。
早晨的竹篁里,初醒的叶尖上点点圆露,轻轻走过,总有一两个漏了的音符掉在发上、衣襟。于是,忍不住舒掌等在叶尖下,想偷几个音符匀脸。(丽花说,抹竹露皮肤会细!)至于那首“竹露滴清响”的曲子,只好让太阳自个儿去猜。
麻雀的家大多在竹丛里,它们总那么巧妙地把稻草窝与竹叶编在一起,也不怕风雨了,自然有一层层的蓑衣防着。当麻雀在电线杆上唱着五线谱时,千片万片的竹叶像千片万片的铜簧,叫那多嘴的风去兴致勃勃地吹着。好一场美妙的演唱!不需要听众,也不需要掌声,这些歌的民族。
当有一次,阿嬷蹲在田埂上编竹篱笆,叫我抱着竹条、稻草,涉过涨水的春田给她时,我看见田里那一排整齐的竹篱笆的倒影,在微波中曲曲折折,我突然觉得她正在编一座多弦的竖琴,祷祀那掌管五谷的土地之神。属于农人与泥土的秘密,透着那条条竹弦,就这样一一透露了。我不禁感动,何等庄严的春之祀!
如果,寻找是可能的话,人的一生,也许要找的是,一个心爱的人,一句灵犀相通的话,一样属于天地的宝物,如果万物之情就是这样建立的,我很欣喜,我已有了二又二分之一。
如果,李白死后,竹便不在唐朝的泥土上,那么,在我家的屋前屋后,竹依然是有故乡的。
如果,东坡逝后,再没有人对竹而吟,倚竹而叹,那么,且让我的暖暖心里,栽一处茂茂郁郁的竹林。
我将用想象建一处竹篁农舍,等待另外的二分之一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