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套装全8册)

  

  胡适

  探索思考

  什么是人生?是风花雪月,是柴米油盐,是聚散离合,还是酸甜苦辣……一说起人生,人们似乎有无数的话要说,有无数的考量要表达。胡适先生也不例外,他以“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个问题入手,让我们自己来感受生活。

  阅读批注

  我到北京不到两个月。这一天我在中央公园里吃冰,几位同来的朋友先散了;我独自坐着,翻开几张报纸看看,只见满纸都是讨伐西南和召集新国会的话。我懒得看那些疯话,丢开报纸,抬起头来,看见前面来了一男一女,男的抱着一个小孩子,女的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我觉得那男的好生面善,仔细打量他,见他穿一件很旧的官纱长衫,面上很有老态,背脊微有点弯,因为抱着孩子,更显出曲背的样子。1他看见我,也仔细打量。我不敢招呼,他们就过去了。走过去几步,他把小孩子交给那女的,他重又回来,向我道,“你不是小山吗?”我说,“正是。你不是朱子平吗?我几乎不敢认你了!”他说,“我是子平,我们八九年不见,你还是壮年,我竟成了老人了,怪不得你不敢招呼我。”

  1 外貌描写

  很旧的官纱长衫,面上的老态,背脊的弯曲,作者抓住这三个主要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老气横秋的人的形象。

  我招呼他坐下,他不肯坐,说他一家人都在后面坐久了,要回去预备晚饭了。我说,“你现在是儿女满前的福人了。怪不得要自称老人了”。他叹口气,说,“你看我狼狈到这个样子,还要取笑我?我上个月见着伯安、仲实弟兄们,才知道你今年回国。你是学哲学的人,我有个问题要来请教你,我问过多少人,他们都说我有神经病,不大理会我。你把住址告诉我,或明天来看你。今天来不及谈了”。2

  2 语言描写

  以朱子平的话写出他的动机——有个问题要请教,既呼应了标题,又为后文二人的再见做铺垫。

  我把住址告诉了他,他匆匆的赶上他的妻子,接过小孩子,一同出去了。

  我望着他们出去,心里想道:朱子平当初在我们同学里面,要算一个很有豪气的人,怎么现在弄得这样潦倒?看他见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开口就有什么问题请教,怪不得人说他有神经病。但不知他因为潦倒了才有神经病呢?还是因为有了神经病所以潦倒呢?……3

  3 心理描写

  曾经豪气的朱子平为何变得如此潦倒?见到久未蒙面的老同学为何开口就要问问题?作者以“我”的心理描写制造悬念,让人很想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有了迫切阅读的冲动。

  第二天一大早,他果然来了。他比我只大得一岁,今年三十岁。但是他头上已有许多白发了。外面人看来,他至少要比我大十几岁。

  他还没有坐定,就说,“小山,我要请教你一个问题。”

  我问他什么问题。他说,“我这几年以来,差不多没有一天不问自己道: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我想了几年,越想越想不通。朋友之中也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起先他们给我一个‘哲学家’的绰号,后来他们竟叫我做朱疯子了!小山,你是见多识广的人,请你告诉我,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

  我说,“子平,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现在的人最怕的是有人问他这个问题。得意的人听着这个问题就要扫兴,不得意的人想着这个问题就要发狂。他们是聪明人,不愿意扫兴,更不愿意发狂,所以给你一个疯子的绰号,就算完了。——我要问你,你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上去呢?”

  他说,“这话说来很长,只怕你不爱听。”4

  4 对话

  “我”和朱子平的这番对话首先点出了文章“一个问题”的焦点——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其次又以“我”问他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而自然开启下文。

  我说我最爱听。他叹了一口气,点着一根纸烟,慢慢的说。以下都是他的话。

  我们离开高等学堂那一年,你到英国去了,我回到家乡,生了一场大病,足足的病了十八个月。病好了,便是辛亥革命,把我家在汉口的店业就光复掉了。家里生计渐渐困难,我不能不出来谋事。5那时伯安、石生一班老同学都在北京,我写信给他们,托他们寻点事做。后来他们写信给我,说从前高等学堂的老师陈老先生答应要我去教他的孙子。我到北京,就住在陈家。陈老先生在大学堂教书,又担任女子师范的国文,一个月拿的钱很多,但是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成器,老头子气得很,发愤要教育他几个孙子成人。但是他一个人教两处书,那有工夫教小孩子?你知道我同伯安都是他的得意学生,所以他叫我去,给我二十块钱一个月,住的房子,吃的饭,都是他的,总算他老先生的一番好意。6

  5 第一人称叙事

  以朱子平作为第一人称来叙事,书写他离开学堂后的经历:先是生病,之后又因辛亥革命而失去了家里的店业。这样的叙事方式更直接痛快,强化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为读者创建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氛围。

  6 写原因

  书写陈老先生请朱子平教他孙子的原因,令文章表达得更加连贯。同时,写陈老先生的两个儿子都不成器,也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过了半年,他对我说,要替我做媒。说的是他一位同年的女儿,现在女子师范读书,快要毕业了。那女子我也见过一两次,人倒很朴素稳重。但是我一个月拿人家二十块钱,如何养得起家小?我把这个意思回复他,谢他的好意。老先生有点不高兴,当时也没说什么。过了几天,他请了伯安、仲实弟兄到他家,要他们劝我就这门亲事。他说,“子平的家事,我是晓得的。他家三代单传,嗣续的事不能再缓了。二十多岁的少年,那里怕没有事做?还怕养不活老婆吗?我替他做媒的这头亲事是再好也没有的。女的今年就毕业,毕业后还可在本京蒙养院教书,我已经替他介绍好了。蒙养院的钱虽不多,也可以贴补一点家用。他再要怕不够时,我把女学堂的三十块钱让他去教。我老了,大学堂一处也够我忙了。你们看我这个媒人总可算是竭力报效了”。7

  7 语言描写

  陈老先生说这段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劝朱子平接受自己所做的这个媒。他计划为男女双方安排工作,让读者看到陈老先生对学生的热心。

  伯安弟兄把这番话对我说,你想我如何能再推辞。我只好写信告诉家母。家母回信,也说了许多“三代单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话。又说,“陈老师这番好意,你稍有人心,应该感激图报,岂可不识抬举?”

  我看了信,晓得家母这几年因为我不肯娶亲,心里很不高兴,这一次不过是借题发点牢骚。我仔细一想,觉得做了中国人,老婆是不能不讨的,只好将就点罢。8

  8 心理描写

  “将就”一词将朱子平虽不是很满意但又无法拒绝的无奈心理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我去找到伯安、仲实,说我答应订这头亲事,但是我现在没有积蓄,须过一两年再结婚。

  他们去见老先生,老先生说,“女孩子今年二十三岁了,他父亲很想早点嫁了女儿,好替他小儿子娶媳妇。你们去对子平说,叫他等女的毕业了就结婚。仪节简单一点,不费什么钱。他要用木器家具,我这里有用不着的,他可以搬去用。我们再替他邀一个公份,也就可以够用了”。9

  9 语言描写

  朱子平因为养不起家而拒婚事的时候,陈老先生就劝说他;这里他因没有积蓄打算暂缓婚事,陈老先生又进行了劝说。可以说,陈老先生的话完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们来对我说,我没有话可驳回,只好答应了。过了三个月,我租了一所小屋,预备成亲。老先生果然送了一些破烂家具,我自己添置了一点。伯安、石生一些人发起一个公份,送了我六十多块钱的贺仪,只够我替女家做了两套衣服,就完了。结婚的时候,我还借了好几十块钱,才勉强把婚事办了。10

  10 叙述

  即使有众人的帮忙,朱子平也还借了钱办婚事。“勉强”一词突出了他这个婚礼办理得不易,其实也奠定了人生而不易的基调。

  结婚的生活,你还不曾经过。我老实对你说,新婚的第一年,的确是很有乐趣的生活。我的内人,人极温和,他晓得我的艰苦,我们从不肯乱花一个钱。我们只用一个老妈,白天我上陈家教书,下午到女师范教书,他到蒙养院教书。晚上回家,我们自己做两样家乡小菜,吃了晚饭,闲谈一会,我改我的卷子,他陪我坐着做点针线。我有时做点文字卖给报馆,有时写到夜深才睡。他怕我身体过劳,每晚到了十二点钟,他把我的墨盒纸笔都收了去,吹灭了灯,不许我再写了。11

  11 描写

  作者以平静的笔调描写了朱子平的婚后生活,展示了他们既勤俭节约又努力向上的样子。温和体贴的妻子,努力赚钱的丈夫,为文章添加了些许温情,令人不禁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产生一点儿期待。

  小山,这种生活,确有一种乐趣。但是不到七八个月,我的内人就病了,呕吐得很利害。我们猜是喜信,请医生来看,医生说八成是有喜。我连忙写信回家,好叫家母欢喜。老人家果然欢喜得很,托人写信来说了许多孕妇保重身体的法子,还做了许多小孩的衣服小帽寄来。

  产期将近了。他不能上课,请了一位同学代他。我添雇了一个老妈子,还要准备许多临产的需要品。好容易生下一个男孩子来。产后内人身体不好,乳水不够,不能不雇奶妈。一家平空减少了每月十几块钱的进帐,倒添上了几口人吃饭拿工钱。家庭的担负就很不容易了。

  过了几个月,内人身体复原了,依旧去上课,但是记挂着小孩子,觉得很不方便。看十几块钱的面上,只得忍着心肠做去。

  不料陈老先生忽然得了中风的病,一起病就不能说话,不久就死了。他那两个宝贝儿子,把老头子的一点存款都瓜分了,还要赶回家去分田产,把我的三个小学生都带回去了。12

  12 前后照应

  前文曾说陈老先生的两个儿子不成器,此处写他儿子的行为,正在情理之中,照应了前文。但同时,他们的这番行动,也使朱子平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少了二十块钱的进款,正想寻事做,忽然女学堂的校长又换了人,第二年开学时,他不曾送聘书来,我托熟人去说,他说我的议论太偏僻了,不便在女学堂教书。我生了气,也不曾再去求他了。

  伯安那时做众议院的议员,在国会里颇出点风头。我托他设法。他托陈老先生的朋友把我荐到大学堂去当一个事务员,一个月拿三十块钱。

  我们只好自己刻苦一点,把奶妈和那添雇的老妈子辞了。每月只吃三四次肉,有人请我吃酒,我都辞了不去,因为吃了人的,不能不回请。戏园里是四年多不曾去过了。

  但是无论我们怎样节省,总是不够用。过了一年又添了一个孩子。这回我的内人自己给他奶吃,不雇奶妈了。但是自己的乳水不够,我们用开成公司的豆腐浆代他,小孩子不肯吃,不到一岁就殇掉了。内人哭的什么似的。我想起孩子之死全系因为雇不起奶妈,内人又过于省俭,不肯吃点滋养的东西,所以乳水更不够。我看见内人伤心,我心里实在难过。

  后来时局一年坏似一年,我的光景也一年更紧似一年。13内人因为身体不好,辍课太多,蒙养院的当局颇说嫌话,内人也有点拗性,索性辞职出来。想找别的事做,一时竟寻不着。北京这个地方,你想寻一个三百五百的阔差使,反不费力。要是你想寻二三十块钱一个月的小事,那就比登天还难。到了中、交两行停止兑现的时候,我那每月三十块钱的票子更不够用了。票子的价值越缩下去,我的大孩子吃饭的本事越大起来。14去年冬天,又生了一个女孩子,就是昨天你看见我抱着的。

  13 类比

  作者轻描淡写,将朱子平一年紧似一年的光景与一年坏似一年的时局类比,其实是将个人的小命运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暗示出时代对人的影响。

  14 对比

  找一个三百五百的阔差使反不费力,想找二三十块钱一个月的小事比登天还难,这是第一个对比;票子的价值越缩,朱子平孩子的饭量越大,这是第二个对比。通过这两个对比,作者鲜活地展现出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不易,突出朱子平的窘迫。

  我托了伯安去见大学校长,请他加我的薪水,校长晓得我做事认真,加了我十块钱票子,共是四十块,打个七折,四七二十八,你替我算算,房租每月六块,伙食十五块,老妈工钱两块,已是二十二块钱了。剩下五块大钱,每天只派着一角六分大洋做零用钱。15做衣服的钱都没有,不要说看报买书了。大学图书馆里虽然有书有报,但是我一天忙到晚,公事一完,又要赶回家来帮内人照应小孩子,那里有工夫看书阅报?晚上我腾出一点工夫做点小说,想赚几个钱。

  15 列数字

  作者以列数字的方式将朱子平的工资和花费一一展现,一目了然,让读者对他的窘迫生活有了更为真实的感受。

  我的内人向来不许我写过十二点钟的,于今也不来管我了。他晓得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地,非寻两个外快钱不能过日子,所以只好由我写到两三点钟才睡。16但是现在卖文的人多了,我又没有工夫看书,全靠绞脑子,挖心血,没有接济思想的来源,做的东西又都是百忙里偷闲潦草做的,那里会有好东西?所以往往卖不起价钱,有时原稿退回,我又修改一点,寄给别家。前天好容易卖了一篇小说,拿着五块钱,所以昨天全家去逛中央公园,去年我们竟不曾去过。

  16 对比

  睡眠时间由之前的十二点钟前变成如今的凌晨两三点,很明显地写出了朱子平如今缺钱的无奈。

  我每天五点钟起来,冬天六点半起来——午饭后靠着桌子偷睡半个钟头,一直忙到夜深半夜后。忙的是什么呢?我要吃饭,老婆要吃饭,还要喂小孩子吃饭——所忙的不过为了这一件事!17

  17 设问

  设问运用得恰到好处,能给人一定的启发。作者在这里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朱子平所忙的不过是“吃饭”这样的事实,就很有针对性。

  我每天上大学去,从大学回来,都是步行。这就是我的体操,不但可以省钱,还可给我一点用思想的时间,使我可以想小说的布局,可以想到人生的问题。有一天,我的内人的姊夫从南边来,我想请他上一回馆子,家里恰没有钱,我去问同事借,那几位同事也都是和我不相上下的穷鬼,那有钱借人?我空着手走回家,路上自思自想,忽然想到一个大问题,就是“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我一头想,一头走,想入了迷,就站在北河沿一颗柳树下,望着水里的树影子,足足站了两个钟头。等到我醒过来走回家时,天已黑了,客人已走了半天了!

  自从那一天到现在,几乎没有一天我不想到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从睡梦里喊着“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

  小山,你是学哲学的人。像我这样养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吗?……18

  18 疑问式收尾

  作者以朱子平的问来收尾,明显加强了语气,同时深化主题,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赏析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曾经在自己的很多文章中探寻过人生的意义,而这一次,他以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表达这一哲学主题,显得十分生动。这篇文章以“我”和朱子平老友重逢作为切入点,以朱子平关于“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个问题为引子,很自然地引出他的人生经历。而在讲述朱子平的经历时,作者很巧妙地以他大篇幅的个人独白来支撑,这样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更有一种代入感,能令读者很轻松地走进作者的笔端。

  让我们来看看,朱子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我”的记忆中,他曾“要算一个很有豪气的人”,但如今的朱子平,却是一个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了的男人,“头上已有许多白发了”。在朱子平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在认认真真地生活:他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结婚生子;他也努力上进、勤俭节约,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蝇营狗苟的命运,以至于一直想着一个问题——“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此外,作者在讲述朱子平的个人经历时,也不忘对当时的社会作刻画:“后来时局一年坏似一年”“票子的价值越缩下去”……作者以此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对朱子平的影响,更彰显出个人命运在社会面前的渺小。作者虽然没有在最后给予“一个问题”一个完全的答案,却令我们对当时的社会、人生的意义产生思考,这就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阅读延伸

  1. 朱子平为何会对“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个问题产生执念?

  2. 你如何理解这篇文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