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感情描写

  

  梁遇春

  探索思考

  随着年岁渐长,我们与青春告别,“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一步一步“屏除竹丝入中年”,渐渐地也有了些许遗世独立的味道。然而当迈入人生另一阶段后,你会发现,过去那些青春记忆又觉醒了,这大概就是梁遇春所说的“第二度的青春”吧。

  阅读批注

  人们到了相当年纪,大概不会再有春愁。就说偶然还涉遐思,也不好意思出口了。

  乡愁,那是许多人所逃不了的。有些人天生一副怀乡病者的心境,天天惦念着他精神上的故乡。就是住在家乡里,仍然忽忽如有所失,像个海外飘零的客子。就说把他们送到乐园去,他们还是不胜惆怅,总是希冀企望着,想回到一个他所不知道的地方。这些人想象出许多虚幻的境界,那是宗教家的伊甸园,哲学家的伊比鸠鲁斯花园,诗人的Elysium El Dorado,Arca-dia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来慰藉他们彷徨的心灵;可是若使把他们放在他们所追求的天国里,他们也许又皱起眉头,拿着笔描写出另个理想世界了。思想无非是情感的具体表现,他们这些世外桃源只是他们不安心境的寄托。全是因为它们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才能够传达出他们这种没个为欢处的情怀;一旦不幸,理想变为事实,它们应刻就不配做他们这些情绪的象征了。说起来,真是可悲,然而也怪有趣。总之,这一班人大好年华都消磨于绻怀一个莫须有之乡,也从这里面得到他人所尝不到的无限乐趣。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1吾友莫须有先生就是这么一个人,久不见他了,却常忆起他那泪痕里的微笑。

  1 借景抒情、指代

  因生活困苦而流下眼泪,却依然笑得出来,展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句中出现了两个“云山”,前一个指现实生活,后一个指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莫须有之乡”的寄托与渴望。

  可是,人们到了相当年纪,(又是这么一句话)对于自己的事情感到厌倦,觉得太空虚了,不值一想,这时连这一缕乡愁也将化为云烟了。其实人们一走出情场,失掉绮梦,对于自己种种的幻觉都消灭了,当下看出自己是个多么渺小无聊的汉子,正好像脱下戏衫的优伶,从缥渺世界坠到铁硬的事实世界,砰的一声把自己惊醒了。这时睁开眼睛,看到天上恒河沙数的群星,一佛一世界,回想自己风尘下过千万人已尝过,将来还有无数万人来尝的庸俗生活,对于自己怎能不灰心呢?当此“屏除丝竹入中年”时候,怎么好呢?

  可是,人们到了相当年纪,免不了儿女累人,三更儿哭,可以搅你的清梦,一声爸爸,可以动你的心弦。2烦恼自然多起来了,但是天下的乐趣都是烦恼带来的,烦恼使人不得不希望,希望却是一服包医百病的良方。做了只怕不愁,一生在艰苦的环境下面挣扎着,结果常是“穷”而不“愁”,所谓潦倒也就是麻木的意思。做人做到艳阳天气勾不起你的幽怨,故乡土物打不动你莼鲈之思,真是几乎无路可走了。还好有个父愁。虽然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个失败,仿佛也看出天下无所谓成功的事情,已猜透成功等于失败这个哑谜了,居然清瘦地站在宇宙之外,默然与世无涉了;可是对于自己孩子们总有个莫名其妙的希望,大有我们自己既然如是塌台,难道他们也会这样吗的意思。3只有没有道理的希望是真实的,永远有生气的,做父亲的人们明知小孩变成顽皮大人是种可伤的事情,却非常希望他们赶快长大。

  2 语言描写

  哺育儿女的过程虽然辛劳,然而其中却充满了甜蜜。血缘的延续,新生命带来的希望,都让人心生前进的动力。

  3 先抑后扬

  作者用勘破人生后的“潦倒麻木”“走投无路”来衬托孩子们带来的“莫名其妙的希望”,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这份希望更加真实可信。

  已看穿人性的腐朽同宇宙的乏味了,可是还希望他们来日有个花一般的生涯。为着他们,希望许多绝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为着他们,肯把自己重新掷到过去的幻觉里去,于是乎从他们的生活里去度自己第二次的青春,又是一场哀乐。为着儿女的恋爱而担心,去揣摩内中的甘苦,宛如又踱进情场。有时把儿女的痴梦拿来细味,自己不知不觉也走梦里去了,孩提的想头和希望都占着做父亲者的心窝,虽然这些事他们从前曾经热烈地执着过,后来又颓然扔开了。人们下半生的心境又恢复到前半生那样了,有时从父愁里也产生出春愁和乡愁。4记得去年快有儿子时候,我的父亲从南方写信来说道:“你现也快做父亲了,有了孩子,一切要耐忍些。”我年来常常记起这几句话,感到这几句叮咛包括了整个人生。

  4 照应前文

  “看穿人性”之后仍然选择抱有希望,所以人们才会再次心生“春愁”“乡愁”,仿佛轮回一般。此处与开篇的“春愁”“乡愁”相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自然连贯。

  阅读赏析

  梁遇春的散文作品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包罗万象,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散文大都带有一份迷茫与感伤的色彩,其文章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情感的宣泄,更多的是对生命、对宇宙万物的质疑和慨叹,可以说,这种悲剧色彩是梁遇春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忧伤。这篇《第二度的青春》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写作特色。

  本文结构严谨有序,以相同的句式“人们到了相当年纪”来分段陈述,从少年春愁到青年乡愁,再到中年父愁,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文章通过“愁”这一载体,表达了人在不满于黑暗现实的境况下向外界寻求心灵寄托的无奈之情。作者在情绪铺垫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从“笑涡里的眼泪”到“一缕乡愁化为云烟”,再到“默默与世无涉”,通过新生命带来的“真实”与“有生气”,引出了文题“第二度的青春”,情绪的表达在此刻趋于饱满,由此引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饱尝人生困苦之后依然选择含泪微笑、直面人生,这是超越了痛苦的旷达胸襟,是不甘麻木的豪情宣言。最后文章以父亲信中的叮咛收尾,真实动人,营造的意境悠远深刻,耐人寻味。

  阅读延伸

  1.文章第二自然段提到的“莫须有之乡”是指什么?“莫须有先生”是否真的存在?

  2.作者说“第二次的青春”“又是一场哀乐”,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3.文章结尾说“这几句叮咛包括了整个人生”,结合文章中心思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