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简史
一、铜钱
清代铜钱
自唐朝至清代,铜钱分为“元宝”“重宝”“通宝”三款,形制外圆内方,冠以年号成四个字,文字排列大多上下左右,如唐“开元通宝”、清“雍正通宝”等。此叠为清代顺治至宣统十帝所铸的通宝或重宝。民间相传铜钱可避邪,尤以清朝五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的铜钱“气场最强、能量最旺”,以红绳编缀成“五帝钱”,可以挡煞旺财防小人。结论是:做皇帝也要做出口碑,能富国强民,才有资格成为“五帝钱”候选人。看看崇祯、光绪、宣统,根本就是负面教材。
二、外国银元
墨西哥鹰洋
清代,外国银元风行,如“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此枚墨西哥鹰洋,乃墨西哥1821年独立后所铸,正面为国徽:一只雄鹰,单脚站在湖边岩石旁的仙人掌(国花)上,展翅叼长蛇,绕以象征力量、忠诚、和平的橡树与月桂枝叶。背面为自由软帽置于三十二光柱(代表三十一州与一联邦区)前,象征自由。
此币内涵丰富像小本墨西哥起源史。清末虽亦铸有大清银币,然据统计,晚清至民国年间,在中国流通最多的外国银元就是墨西哥鹰洋。每一枚银元都见证中国大门被英、法、德、美、日、俄等列强踹开,遂行经济侵略的历史。
三、贸易银
贸易银(trade dollars),自明朝起,列强为竞逐东亚市场,竞相发行银元作为对外贸易之需,如“英国站洋”“美国贸易银元”“大日本明治贸易龙银”……那是个眼花缭乱的银元菜市场时代,搞国际贸易、经商、做财会的人除了要认得“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外,还要弄懂每个直径约3.9公分、27克重,图案各异的各国贸易银元,而且要随时睁大珠宝鉴识般的眼睛,辨识真伪。
如果我生在那时代又不幸当一名账务员,应该会得忧郁症。
英国站洋
英国站洋壹圆,正面是戴盔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持“米”盾,站在海边的不列颠女神,故俗称“站洋”或“站人”,另有“ONE DOLLAR”字样及年代。背面中央有寿字纹,满文与中文“壹圆”。
这是个攻无不克的宣战图案,骁勇善战的女神指挥不列颠战船航向东方,帝国主义的涛声回**在一枚刻着英文、中文、满文的银币上,呐喊着:“我来,我征服,我占领。”
美国贸易银元
这枚铸于1874年的美国银元,没一个中文字。正面是自由女神坐在海边小麦货品上,右手向前(意为东方)递出橄榄枝,左手下垂持“自由”(LIBERTY)绶带,底座刻着国家格言“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环绕的十三颗六角星,代表独立时的十三州。背面为展翅的美国国鸟白头海雕,站在三支箭与橄榄枝上,由上而下的英文依序是国名、国徽格言“合众为一”、重量、含银量、贸易银等五个讯息。
把重量与成色标示在寸土寸金的币面上,被钱币学家批评:“莫名其妙,中国商人哪里看得懂?”表面上看,坐着拿树枝的自由女神比站着拿武器的不列颠女神形象温和些,但那只大老鹰抓橄榄枝与利箭是什么意思?谈判不成,就动武吗?贸易战场上有橄榄枝这回事吗?上谈判桌的官员如果背后那个国又穷又乱,怎么谈?若我是晚清负责与各国通商交涉的官员,看到列强贸易银上的船、盔、戟、盾、箭图案,恨不恨?
大日本明治贸易银
日本明治年间(1868年至1912年)致力于改革,明治维新使国家迈向富强之路。为了瓜分大清帝国这块宇宙超级无敌大肥肉,亦铸贸易银,然只发行三年,明治八年至十年(1875年至1877年)。此枚贸易银,正面是象征皇室的“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右樱花左白桐环绕、中间“贸易银”三个中文字。背面图案为飞龙抢珠,除了重量成色(学美国)与年代,最显著的是自称“大日本”。
别被唯美的菊、桐与樱给骗了,那颗大珠,紧紧地抓在龙爪里,才是重点。别以为可以跟他称兄道弟,他是“大日本”,你在他心里算什么?
大日本明治、大正龙银
大日本明治十七、十八、二十三、三十年“一圆”银元,及大正三年“一圆”银元,通行其国内,币面图案与前述相同。这几个银元流通初期标记了三个时间点:一,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缔结《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自此日本龙银跟随军队流到台湾。二,在台湾,明治三十年(1897年)那枚银元铸造发行当年,依照《马关条约》正是台湾人民“国籍选择日”两年期限到期之年;台湾二百八十多万人口,仅有数千人迁至大陆,其余皆编入日本籍。国籍选择权属“户主”所有,换言之,同户同进退。试想,穷老百姓一户十几人老老小小加上三只猪一头牛,除了这个岛,还能去哪里?“选择”这两个字落到民间就是“别无选择”。三,大正三年(1914年)这枚银元,命带干戈,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对德国宣战,正式介入“一战”。
四、民国银元
大汉四川军政府银币
这枚银币非常稀有,年轻人曾随军到重庆,料想应该是在那儿因缘凑巧收集到的。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后,中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四川亦然,数个军政府相继成立,其中一个是“大汉四川军政府”(仅存在两个多月),为扩充军需而铸币。正面:“军政府造、四川银币、壹圆”,成都简称“蓉”,中间即是象征成都的“芙蓉花”。背面除了“中华民国元年”,最特别是十八个小圆圈象征响应辛亥革命的十八省,中央为小篆“汉”字,代表“大汉四川军政府”。与其他银币相较,币面图案与故事太单薄,留白太多。好像想不出来要说什么,又像预知短寿所以没什么好讲。
军政府成立,军政府消失,比一趟花季还短。“汉”字银币出现,一个年轻人把它带到台湾藏起来,铸成一百〇六年之后,在我手中,不会消失。
袁大头
小时候看民初连续剧,见剧中小贩用指尖捏住银元凑嘴一吹再移耳听声响,留下深刻印象,以为只有银元才吹得响,市井间亦以作响与否辨别银元真伪。然就科普常识而论,吹币缘会响是共振之理,跟材质无关,行家不会只用声音来辨真伪。当然,响的声音因材质而有别,大抵而论,银元之音清脆且有细微的嗡声,在我的听觉经验里,与轻敲水晶杯缘、水头较长的玉镯,所发出的声音是同一类型的。
任何地方,只要有“袁世凯”三个字,就会像连动债一样出现“北洋政府、洪宪帝制、北伐”等近代史头痛章节。而俗称“袁大头”的银元,其系结历史之庞杂也是“一言难尽”,干脆直接跳过。简言之,此币正面有年代,接着就是让人眼睛大亮的袁大总统侧身相。币面只容纳两个讯息,我寻思,归诸袁大总统体态庞然占用太多面积之故。也因此,藏家赏玩、研究此币巨细靡遗,已到了比较眼皮单双、胡须几根、耳廓形状大小、颈部肉褶肥瘦等惊悚地步(幸好他没头发,此点无争议)。背面有“壹圆”,左右环绕丰收的麦穗。此币有三、八、九、十年四种年份,与铸造日期无关。民国三年铸的银元很特殊,流通次年,见证了袁世凯称帝八十三天的“中华帝国”(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3月23日)兴亡史,而短命帝国消失七十五天之后,五十六岁的袁世凯辞世了。
其实,他称帝称错地方了;民国以降至二十四年实施“法币”止,“孙中山开国纪念币”“袁大头”“孙中山帆船银元”(简称船洋)之发行逐渐取代外国银元,其中流布最广的就是袁大头。据统计,自三年起铸至十七年(那年北伐成功)止,计二百八十多种,有案可查的共九点九亿枚,若计上十七年之后仍有小额铸造的,总产量超过十亿枚,这是个什么概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人口才二十亿呀!这种规模,同时期世界其他银元难望其项背,这不是银元界的“皇帝”是什么?而且,跟后来印或铸在币面上的无发者相比,脱帽亮相的他,颅形浑圆,就一个字:“萌”。
孙中山帆船银元(船洋)
银元界两个男人“头”的竞争!袁大头的头太大了,孙中山被比下去,得了个“孙小头”诨号。照先后来看,我合理推测,“开国纪念币”在先,为了容纳“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七个大字,头像无法放大,北洋政府铸袁大头时气焰正旺,自然要把袁世凯的头放大,暗示:这个头头胜过那个头头!
民国二十二年是货币史上重要的一年,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令”和“银本位铸造条例”,统一以“元”计价并将银币铸造权收归国有,各省不再分铸。同年,上海中央造币厂用“开国纪念币”孙中山侧身像的旧模改铸“孙中山帆船银元”,因背面有双桅船乘风破浪,故被称为“船洋”。
银元背面的帆船惹过争议。据云此币原有民国二十一年版,背面图案除帆船外,右有旭日东升,上有三只飞鸟。推出后,因二十年“九一八事变”才发生不久,民众附会旭日指日本,飞鸟喻飞机,活脱脱就是日本侵略图。岂止社会观感不佳,要是皇帝还在,设计者会被问斩的。能怎办?回收回收、销毁销毁!
此叠“民国二十三年孙中山帆船银元”仅发行一年余即因颁行法币政策失效,据说“民国二十四年孙中山帆船银元”铸成后,仅少数流传在外,未发行的全部退回造币厂熔化。又来了,销毁!
结论:这个头像,头形坎坷,不吉。
五、纸币
关金券
民国二十年发行的“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本是专为缴纳关税之用。三十一年,财政部为供应市面钞券之需,以汇价一比二十,壹圆关金券换二十圆法币予以流通。随着法币快速贬值,政府也发行大额关金券。直到三十七年“币制改革”又来了,“关金券”变成废纸。
这沓“关金券”共六百三十元。猜想年轻人应是在它变成废纸之后才收集到的(想象一下,丢在地上没人捡,直接踩上去)。唉,币值还算数、稳定的时候,家里有这叠钞该多好,就不会发生缴不出十元学费的事了。
钱不是万能,没钱万万不能,经济没搞好,什么都是假的。执政者应将这话刺青在手臂上。
法币
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法定货币),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后亦将中国农民银行纳入)发行的“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收归国有,银元正式走入历史,结束中国历史上使用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改为金本位。
如前所述,孙中山船洋才铸造发行两年就失效了,小老百姓除了接受还能怎办?既然规定买卖都得用法币,只好把银元拿去兑换,一比一,重得要死的银元变成轻飘飘的几张纸。贵金属收到政府手里,币制改革发挥成效,稳定财政。
币制统一了,但法币的命运并未“可长可久”,八年对日抗战打得国残家破,民不聊生。法币快速贬值,后来出现二万、四万、十万面额大钞。撑到民国三十七年八月,政府发行“金圆券”,法币变成废纸。废到什么地步?钞票拿来当手纸,乞丐拒收千元以下的,回收纸钞当成纸卖,都比钞票本身值钱。
中储券
这张“中央储备银行”印行的钞票,标示着一段历史纠结。
“中央储备银行”,简称“中储行”,存在期间为1941年至1945年,来头不小,乃是汪精卫伪政权在南京设立的,日本扶植,其发行钞券“中储券”主要在日军占领地区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储券与法币怎么个兑换法关系着沦陷区无数老百姓的身家财产。据云,当时两币币值接近,但1945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收换办法”,中储券二百圆兑法币一圆。简单地说,老百姓家中现金立刻贬值两百倍。无缘无故,无辜小户人家破产了,甚至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任何政策,有吃亏的一方,就有得利的一方。史学家黄仁宇曾述,当时他刚领了薪饷,从昆明经柳州到上海。飞上海前,在柳州理头发,到了上海才发现手中的法币太值钱了,在柳州理头发的钱够他在上海理一年。这个货币转换的裂口,提供有门道有办法的官商海捞一笔的机会,吃亏的永远是老百姓。
如果你是一家老小仰靠的男人,靠劳力挣那么点儿钱糊口,忽然间两百元变成一元,物价却是节节攀升,你拿什么回家养父母养小孩?能不恨吗?
恨谁呢?恨日本?恨汪精卫?还是恨蒋介石?
金圆券
凡是经历过“金圆券”恐怖年代的老人家,若还活着(大概九十岁以上),看到这张钞票会发抖。为了心脏能正常跳动,还是别给他看了。
我们没经历那年代,用眼睛读的历史总是无关痛痒,亲身经验的历史才叫血泪斑斑。那是财政史上最黑暗的时段,这张钞票的代号就叫“全面崩溃”。
1945年抗战胜利了,那是表面,社会的骨子里百病丛生。怎么个病法,就说钞票吧,在市面上流通的除了法币,还有日本扶植伪政府发行的钞票与军用票,苏联进占东北发行的军用票,日本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学生都看得出来必须整顿金融秩序,稳定财政,赶快把奄奄一息的经济救起来。
然而,1945年至1948年,三年间政府施行的财政政策完全失败,加上内战军费之需,大量发行法币,1945年发行五五六九亿元,三年后增至六百零四兆,超过一千倍。印钞票像在印卫生纸,钞票是用来买东西的,钞票变多但东西没变多,其结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死路一条。
要改革,这一天太重要了:1948年8月19日(口诀:依旧死罢爸要救)颁布的币制改革叫“财政经济紧急处理办法”,把法币及关金券给废了,发行“金圆券”。眼睛看过来,认识新钞票,继袁大头、孙小头之后又有一颗“石头”(蒋介石的头)出现了,这张才管用。
好,换币行动开跑。一圆金圆券,折合法币三百万或东北流通券三十万或台币一千八百三十五圆。附图中的三万圆金圆券(两张伍仟两张壹万),相当于法币九百亿圆。即便法币有二万、四万、十万面额大钞,真要换起来大概要用牛车拉。那是什么场面呀?那些钞票怎么点啊?点钞与换钞的人是否当场崩溃?
金圆券发行不到一年(1948年8月19日至1949年7月3日),这期间商家囤货惜售,物资匮乏,通货膨胀全面疯狂,以前的银元拿出来用了。史学家顾颉刚日记有载,一枚银元上午值一万三千圆金圆券,下午变成一万七千圆,一个月后,一枚银元值四百万金圆券。这时候,若家里还存有袁大头、孙小头、船洋,堪称先知。当时物价疯狂飙涨,一石米的价格要四亿金圆券。上市场采买粮食,真的必须用牛车拉钱不是拉菜。
金圆券最大面额是五百万圆,创下财政史纪录。但就票面数字而言,最大的是1949年6月由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陆拾亿圆”纸钞,票面上注明“折合金圆券壹万圆”,两种币制同在,匪夷所思。据说这张钞票在上海只能买到七十几粒米,没错,是“粒”。
全面崩溃、全面失控,看不到明天,老百姓怎么活?金圆券大势已去,1949年7月,政府又颁布“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条例”,企图恢复银本位,规定五亿圆金圆券兑一圆银元,然而民众拒用。此时,摸得到的黄金较可靠,开始打包行李,几条黄金换一张往台湾的船票。
这几张沾着历史血泪的金圆券,与其他钞票相比,总觉得少了什么。仔细端详才发现,唉,请容我先叹一口气,少印四个字:“中华民国”。
而乱世中的这个年轻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留着这几张纸钞呢?
六、台湾地区钱币
日币
这几张“大日本帝国”昭和十三(1938年)、十七、十八年“五十钱”日币,印行、流通于人血流成瀑布的战火年代,标示着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摸过这几张钞票的人,不知有多少比率没活过1945年(昭和二十年)8月15日?那一天,即位时据《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改元为“昭和”的日本裕仁天皇,透过广播“玉音放送”,发布《终战诏书》。
“协和万邦”,这四个字竟被用来注记侵略战争。
昭和十三年那张钞票印行时,总督府宣布在台湾实施“国家总动员法”。昭和十七年,第一批台湾陆军志愿兵入伍。十八年,中、英、美发表“开罗宣言”。这几张纸钞流通期间,一批批被送往海外战场的台湾兵里也有我的亲族,死在连亡者自己都说不出地名的地方,更别说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也不忍引林徽因的诗问:“你死是为了谁?”
不确定这几张纸钞当年能否在台湾使用,也不确定年轻人怎么会有这些虫蛀过的钞票。我猜想,1946年初他从大陆来到台湾任职,搬进“末广町五丁目一番地”那幢日式房子,屋内必然有返回日本的前屋主留下的杂物,整理时发现这几张日币,正合他的兴趣,就留着。
他没去过日本,不是没能力是不想去,因此,这几张钞票额外标记了打过抗战那一辈人,忘不掉的国仇家恨。
台湾银行券
“台湾银行券”是日据时期在台湾流通的货币,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成立“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开始印行,有几张印行于大正、昭和年间的旧钞,其来源可能跟前述日币一样。
其中,昭和十二年(1937年)发行的这张“百圆”钞,面额最大,正面图案是象征日本皇室的菊章与神社,背面援例是垦丁海岸及鹅銮鼻灯塔,最特别是正面与背面都加上具有台湾风情的“槟榔树”,因此,民间昵称为“青仔欉”。我小时候听闻大人以“青仔欉”称呼钱,以为指的是当时通行的绿色孙中山百元钞,后来才知道“青”指的是槟榔树。也因为正面有茂盛的槟榔树叶,背面又有两棵英挺的槟榔树站立垦丁海边与灯塔遥遥相对,营造出天宽地阔之感,有藏家认为,这张是台湾有史以来最漂亮的纸钞。
这张漂亮钞票流通八年之后就废了,可惜吗?一点都不。
台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三十五年五月改组成立“台湾银行”,发行台币,据载首批台币乃是在上海印好船运来台的,想象一艘货轮上的货物就是“钱”,让人兴奋莫名,但跟之后运来的黄金与故宫文物相比,这算“纸屑”。
年轻人收集的这一大沓“三十五年印”台币,应该是来自薪饷,加上日常使用所剩,除了漏掉“伍拾圆”钞,其余皆齐。
当年他才二十七岁,就经历过财政史上的血泪篇章:银元、法币、金圆券大起大落,来到台湾摸到新版台币,钞面上有他熟悉的孙中山像及台湾地图、台银总行,战争结束,一切苦难都过去了,新生活从此开始,那份踏实与信任,那种喜悦与感恩,会让人不禁亲吻钞票。
出身财会的年轻人,知道金钱与资财是活命之需、尊严后盾,是以持家靠“节流”、理财以“开源”,绝不寅吃卯粮,反而是卯吃寅粮,领到薪饷必定先储蓄若干,其余省吃俭用剩下又可储存。一分一毫用得恰到好处是技术,用到极致则是艺术。
这批台币有两个地方稍嫌刺眼,一是简体“台”,即使是日据时期钞票都是用繁体“臺灣”,据载,“台湾银行”四字是第一任“行政长官”陈仪写的,其“湾”字笔法三点水之第一第二点有连,藏家称为“湾连水”,以此鉴别。其二,背面用郑成功与荷兰海战图,炮火轰炸、船只覆沉,非吉兆。若有“币相”之说,这款钞票看起来不够福相。
果然,受累于大陆恶性通货膨胀,台币亦贬声连连,竟至需发行一万、十万、百万大额“台湾银行本票”的地步。海峡那边缠在金圆券魔咒里,海峡这边陷在台币噩梦中。1949年6月15日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发行仅三年多的台币走入历史(大陆金圆券随后在7月3日终止,相隔十八天),改印新台币,四万台币兑换一元新台币。从此,民间称台币为“新台币”。如果有阿公跟孙子说,“三十八年六月十四日”他身上有四百万元,先别发出“啊”声,一觉醒来变成一百元。
我母亲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忆是,去换钱的路上一直哭一直哭。这一年,年轻人三十岁,已婚,妻子怀第一个小孩,遭逢生命中第四次币改,骑脚踏车载旧钞去兑换的路上,他比我母亲更有资格一直哭一直哭。
当然,像他这么内敛的人应是不动声色的。从他留下二十九张大半崭新、连号的百圆钞可以推想,其心中存有两套币制,失去票面价值的那张纸,立刻拥有历史币值。
新台币
改版的新台币为直式钞票,“台湾银行”的“台”仍是简体,但背面的海战图取消了,换成台湾地图、台银总行。直到1954年版,原“台湾银行”四字换字体,“台”改成“臺”,“湾”字也不连水了。1961年版开始,由直式改成横式至今。
新台币颜色丰富,年轻人所收的这批就有八色。此图上排有壹圆,下排由左而右是拾圆、伍圆、壹分、伍分、伍角。其中,“壹圆”钞竟有两色同时发行:1949年版有正面红(背面绿)、正面暗紫(背面粉红)两款,1954年版的有蓝(背面同色)、绿两款。1949年版正面暗紫(背面粉红)这款“壹圆”钞非常特别,其背面台湾地图画出中央山脉山形与澎湖、绿岛、兰屿,不像其他钞面的台湾地图标的是行政区域线与澎湖而已。另外,直立式钞票的花纹图案变化丰富,这也成为这批钞票的特色之一。
我个人对“伍角”比较有感情,小学时较常使用的币值是两角,去“柑仔店”买金柑仔糖或是腌得让人吃完像吐血的红橄榄,拥有伍角简直就是“富人”。年轻人显然比较喜欢红色喜气的“伍圆”钞,1955年版一沓崭新且连号,藏家看到会尖叫的。从收集作废旧钞到直接留下新钞,他在想什么?此时三十六岁,三个孩子都已出生,是否心中那两套币制产生变化了?生活稳定,允许他收集崭新钞票,把本应用于生活的现实币值当下转换成未来才会兑现的历史币值。或是,他用储存新钞来扣合社会大事,那年“国军”撤出大陈岛,也可能只是用来记录家中变化,那一年小儿子满周岁(四十年后这小孩的名字印在我的身份证上)。作为三个孩子的爸爸,他怀着喜悦与感恩之心,用这叠伍圆新钞标记一个家在台湾扎根的事实。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台币
壹佰圆、伍拾圆
分别是1964年、1970年、1972年版,绿色壹佰圆与紫色伍拾圆,其背面是“总统府”或中山楼。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1964年版正面孙小头,显然比较精瘦而且英俊,呼应当年社会进入拼搏模式,全台湾一千二百多万人口朝向积极建设之大道,开始路跑。1972年版的孙中山变胖了,显得丰腴,眼神也被修得慈祥,表情似笑非笑。前一年才“退出联合国”,正是“举国悲愤”的时候,这个表情好像优哉了点儿。
拾圆
都是拾圆钞。1960年版的有两种颜色,蓝与红。这版拾圆钞很特别,加上非政治性的台湾图案:西螺大桥,1952年完工时号称是仅次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之世界第二大桥。1969年和1976年版,最大的特点是:乏善可陈。
伍圆、壹圆
1961年版“伍圆”,两种颜色,棕与红。延续前述1960年版拾圆的设计概念,双色,加入台湾本地元素:鹅銮鼻灯塔。最下方是同年版“壹圆”,绿色,加的图案是清水断崖。这一时期的钞面设计颇具视野,呈现各地地标,思维开阔。到了1969年版的“伍圆”,如上所述,不知发生什么事,走回头路,板着一张严肃的政治脸。查了一下,那一年台湾地区经济成长率为亚洲之冠,金龙少棒队勇夺世界冠军、返台时五十万台北市民夹道欢呼鞭炮轰天,彩色电视上市……这么欢乐的一年,到底是谁让“国父”不开心呢?
硬辅币
他上班超过五十年,摸过的钱恐怕比吃过的糖还多,却拥有奇特的金钱观。钱,是用来经营家庭、培育儿女及行善布施的工具,不是用来追求个人享福作乐。他没有皮夹不用背包,证件钞票放在小信封内,出门挽一个塑料提袋便是。他绝对有能力过高档物质生活,却爱简朴清淡,不烟不酒不赌不茶不咖啡,出入搭公交车连捷运也省下,类近僧人,却从容自在、真心满足。
每日回家倒出口袋硬币蓄着是很多人的习惯,他亦是,随手积下,家常中若需零用,买蛋买盐,往盒里掏就有。他的小儿子忆及小学时向爸爸要几元缴班费,他全部数一角给他,同学见状,问:“这是你自己存的喔?”害他好窘。
老人家保存的硬币都是早已不通行的,他用布袋装着随便塞入柜底,被我拖出来,那么沉,当下以为是金块,一时眼底现出迷幻之象。
壹角、贰角
都是轻飘飘的铝币,但三十八年(1949年)“壹角”是红铜币(图中颜色较深者及下方一枚)。此币,要向它敬个礼,是硬币界的“阿母”:早年物资匮乏,有补锅人行走民间专门帮阿母补破锅,此币材质铜九五锌五,用来补锅甚佳。所以“三八年份红铜壹角”,不是补锅人的菜,却是他的最爱。
伍角
依发行序为:1949年“孙中山银伍角”、1954年5月20日“孙中山铜五角”、兰花黄铜、梅花小红铜。最具收藏价值的是1949年“孙中山银伍角”,含银量72%,一堆银币中,取一枚自上落下,听其声,宛若空谷传来铃响,清脆有细微尾音,这是银才有的歌喉,其他铜、镍金属,都是闷沉重坠之音,不必细赏直接拿去花掉可也!
1954年5月20日“孙中山铜五角”被称作“大五角”,是硬币中难得有年月日的。
壹圆、伍圆
“壹圆兰花镍币”自1950年发行,流布最广,是陪着四五年级生长大的奶妈级硬币,买饭团、吃剉冰都用它,直到1981年才被现行的壹圆小铜币取代。
此币可能是币面文字最多的一枚,铸有“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增产运动”加上年代共二十三字,正面图案为屏东县万丹乡十九岁陈命珠小姐戴斗笠操作农机的犁田图,这是第一次有平民且是女性被铸在币面上,让出身农家的我非常感动,绝对珍藏。
伍拾圆、贰拾圆
硬币一族中,我个人偏爱五十元这一支,原因不明。独一无二的二十元币是纪念雾社事件抗日英雄莫那·鲁道,基于致敬的理由,这枚币亦应供奉起来。
其他
时代向前翻脸无情地翻滚着,新台币图案设计也越见多元丰富,山川风物、时代脉络皆入币,早已淡化政治图腾,除了四款硬辅币及百元钞见得到人头,现在通行的伍佰、壹仟圆纸钞图案活泼,都是台湾味。
现行壹仟圆钞图案四个小学生观地球仪,经市井小民戏称“出外打拼全为了四个小孩”,因此“那四个小孩”用来指称千元钞,犹如“青仔欉”称日据时期百元钞。慢着,有人说不止四个小孩,若隐若现在外还偷生一个女孩正在看显微镜,五个才对。再慢着,有人擒放大镜说:“还有一个还有一个!躲在‘中央银行印’旁。”果然,但这未免也太模糊了。藏家都有侦探癖,连袁大头的胡须几根都在数了,清查人口算什么。总之,说得出“打拼全为了那六个小孩”的人,一定是行家。
要不要花五百亿新台币,帮新台币“转型正义”,把让某些人看了刺眼的人头除掉?这事儿不是见仁见智、是见“财库”的问题。不必问已在天堂财务部门服务的老人家——摸了一辈子钱,见识过钱币大起大落,钞票上的人头、图案重要吗?我,因整理他的收藏有机会复习历史,浏览钱币百年沧桑,可以代他回答:“那都是虚的。”
结语
从十八岁拿起算盘工作到七十三岁荣退,“钱”在他眼中只有两种:公与私。前者,过眼烟云,一文不可取,后者,得自薪俸才是自己的。他对待钱的方式也很明确:节流与开源,善用各种投资理财管道,积沙成塔。
摸了一辈子的钱,不烟不酒不赌不茶不咖啡的人,悄悄保留一点私密的兴趣,在能力范围之内收藏钱币。好像一个躲过战火、奔过大江大海,十八岁就得扛家计的长子、长兄,做了丈夫、父亲,偷偷给自己买一个小玩具。他的妻子、子女从不知道这项爱好,以致没有机会在他生前询问收藏的经历与故事。直到仙逝之后,才被儿媳妇发现。
而我,我该怎么看这么长一段历史的沧桑,怎么看一个我要喊爸爸的外省人,留给我们的钱呢?
老人家生活素朴,却乐于行善布施,常捐慈善机构、设立两个奖学金。赚钱是徒弟,会存钱才是师父;赚钱是技术,懂得花钱才是艺术。花在哪里?八风吹不动,他用钱吹出第九种风。
菩萨历八风而不动,恒心心为第九种风所摇撼耳。第九种风者,慈悲是也。
有了钱,更要有慈悲。
生命最后,他说:“回想这一生,我充满感谢,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