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第二章 影响婚姻的系统性原因

李中莹婚姻心理课 李中莹 15197 2024-10-22 05:00

  

  与父母联结构成的“铁三角关系”

  影响婚姻的系统性原因,是指超越你个人所能控制的、与你的家族系统有关的、因为系统的某一种情况而产生的问题。

  这里摘录了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的《重塑大脑,重塑人生》里的几句话:

  ……催产素有时被称为承诺的神经调节器,因为它强化哺乳类动物的关系联结……

  ……催产素跟孩子依恋到父母身上有关系,控制它分泌的神经元有自己的关键期。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跟人没有密切的接触,长大后就会跟人有联结上的问题。即使被很有爱心的家庭收养很多年后,他们大脑中催产素的浓度还是很低。

  “催产素有时被称为承诺的神经调节器”,“承诺”指的是婚姻里“在一起”“终生厮守”的那个承诺。这段话让我们明白,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跟父母接触少,尤其是身体、皮肤上的接触,会对其以后的婚姻情感关系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受父母关系的影响是多么严重(父亲、母亲与孩子组成铁三角的关系)。父亲跟孩子的关系、母亲跟孩子的关系被称为亲子关系,这份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关系的制约。

  今天的你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三观,你对人、对事、对婚姻或者对情感关系的态度,对某些事的喜爱或厌恶,是如何形成的?你父母的关系好不好?当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如何处理?

  今天你对某一些事情的反应,特别是对某些问题你想都不想就知道该如何处理,完全是受你父母的影响。就算你出生后你的父母就不在你身边,影响同样存在。因为父母不在你身边,你人生里的某些事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你的婚姻情感关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被铁三角关系塑造起来的,如图1所示。没有这份觉察,我们终生都会被这份铁三角关系绑架。好的铁三角关系当然是好的,那些不好的可能会让我们终其一生都活在痛苦里,并且还找不到原因。

  催产素让我们认识到,很多东西根本是不自觉的。很多处理婚姻情感关系问题的专家都忽略了这一原因,以为婚姻情感关系出现问题是个人性格所致,然而性格在本质上却是受铁三角关系的影响。

  假如铁三角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技巧、能力可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根本无法明白的事情,在我们这一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投射现象

  投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婚姻情感关系。一般来说,孩子应该在父母照顾下先完成身心的成长,然后再进入成年阶段。假如年龄与生理状态都达到成年阶段,但是心理状态还达不到,那么这份未完成的任务就会落在其人生中其他人的身上。投射大部分与父亲的联结有关,与母亲的联结也有不少,父母双亲都有也是常见的情况,亦有比较复杂的其他投射情况存在。

  投射现象在婚恋问题里有多普遍?几年前我在大连开设了一个专门针对婚姻情感关系的工作坊,在三天时间里,我处理了十三个个案,每个个案都有投射现象。这里我分享一个。

  个案:

  “我和我丈夫关系不是特别好,他回到家会对我有各种挑剔,这个做得不对,那个也做得不对。我之前是讨好他,压抑自己,后来我觉得生气,很委屈,为什么我做了十件事情,九件好的他看不到,只看到那一件不好的。”

  处理步骤:

  第一步,引导案主用呼吸放松法放松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肩膀处。

  第二步,引导案主用手按着胸口,对潜意识说话:“谢谢你,潜意识!一直以来你给了我很多照顾,尤其在我最辛苦的时候,是你在用心地照顾我。现在我想用这个练习,让我更了解我和我丈夫的关系,我很希望在这方面有所提升,你可以支持我吗?”如果潜意识表示认可,则谢谢它。如果觉得还没有完全放松,则继续对它说:“这个练习是很安全的,而且可以在任何时候停下来。请你支持我。也许这个练习会涉及一些联结问题,但我向你保证,这个练习只会帮助你变得更好,请你支持我。”

  第三步,引导案主闭上眼睛,心里想象她的丈夫就站在她的对面,请她注意观察丈夫的表情。引导她对丈夫说几句话:“我是你妻子,你是我丈夫,你只能给我一个丈夫给妻子的东西,不能更多。也许过去我对你有一些要求和期望,那不是一个丈夫能够满足我的,而是父亲与母亲才能满足我的。也许我已经错误地把这些要求与期望投射在你身上,这对你是不公平的,对不起。”

  第四步,引导案主用自己的方式感觉她的父母在她背后——左母右父,他们把生命传给她。每一代父母都是这样,把生命传给前面的孩子。

  第五步,引导案主用自己的方式,想象她加诸丈夫身上的一些要求与期望飞走了,飞到了她背后的父母那里。不需要刻意地想那些要求和期望是什么,认定有就可以了。

  第六步,引导案主对自己说:“我以为我和他的婚姻,我和他的这种联结,可以满足我的有些要求和期望。可是不行,那些要求和期望只有父母才能满足我。所以,我跟他的这份关系、这份联结也要飞出来,飞到背后的父母那里,直到全部能飞的都已经飞出来。”

  第七步,引导案主对自己说:“每个人与父母的联结都非常重要,必须完成。可是,就算没有完成跟父母的联结,这件事也不应该妨碍我们走自己的人生路,不应该妨碍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件事情,并更好地完成它。所以,我会找一个恰当的机会改变,完成与父母的联结。”

  第八步,引导案主注意丈夫的表情是否有变化。让案主看着她的丈夫(背后有他的父亲与母亲),对丈夫说:“我是你妻子,我只可以给你一个妻子给丈夫的东西,不能更多,过去你对我的一些要求和期望,也许只有你的父亲和母亲才能够满足。现在我带着这份尊敬,把这些要求与期望交还给你父母。”引导案主以她自己的方式想象一些要求与期望从她身上飞出来,飞到丈夫背后的父母身上。引导案主继续对丈夫说:“也许有些要求与期望,你认为能在婚姻里得到满足,但是同样地,那些要求和期望也只有你的父母才能够满足你。”然后,引导案主想象那份关系与联结从自己身上飞出来,飞回到她丈夫的父母身上。

  第九步,引导案主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现在看到丈夫在慢慢往后靠,靠在他父母怀里,他的一些要求与期望都在他父母那里得到满足。

  第十步,引导案主自问:你爱他吗?引导她告诉她的丈夫:“我爱你,所以我愿意为你做很多,可是我只能给你一个妻子能给丈夫的所有,正如你只能给我一个丈夫能给妻子的所有。我愿意以妻子的身份跟你继续走下去。我甚至愿意踏出第一步做一些事,改善我们的关系。我希望在我踏出第一步的时候,你也能踏出一步,因为我很在乎我们的关系。”

  第十一步,引导案主感受父母在她背后的感觉。告诉案主:“父亲背后是他的父母,每一个父母背后都是他们的父母,很多很多代的父母在你后面。每一代父母都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力量、爱与资源传给前面的孩子,一代一代都是这样的。传到你父母的时候,他们也把他们能给你的全都给你了。所以现在,请用手按着胸口,跟潜意识在一起,然后深吸一口气,感受你的心打开,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很多代父母的力量、爱与资源。继续大力地吸两口气,每一口气都比刚才接收多一倍的来自父母、以往每一代父母的力量、爱与资源。你有充分的权利接受所有父母能给你的力量、爱与资源,不管父母怎么样。确保那些力量、爱与资源源源不断地充塞你的心,充满你的整个身体。继续大力地吸气,获得更多力量、爱与资源。同时,看到你丈夫在对面,看到你跟你丈夫之间慢慢联结起来。”

  第十二步,告诉案主:“任何时候,当你需要这股力量,你就可以把手放在胸口,深吸一口气,然后这股力量就回来了。”

  事实上,在这个个案里,不仅妻子把对父母的需求投射在丈夫身上,丈夫也把他自己对父母的需求投射在妻子身上。在婚姻情感关系里,这样相互投射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这个个案里,我使用了“消除投射现象”的技巧。这个技巧的效果是显著的,但究其根源,投射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与父母的联结缺失,所以案主需要先完成跟父母良好的联结,然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射问题。

  在完成与父母的充分联结之前,每当你与伴侣的关系紧张、心中有委屈和失望时,都可以采用“消除投射现象”技巧,多做几次。当潜意识熟悉这一套程序之后,整个过程会在几秒钟内完成。

  Z形效应

  在一个家庭里,父亲与母亲是平等的。但在我们的社会传统中,基本上是男性当家,女性在家庭中通常处于被动地位。此时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是倾斜的,父亲高,母亲低。某些地方、某些家庭甚至还会歧视女性,比如重男轻女等。在传统文化里,男人身边多一些女人,能证明男人很有能力、很威风。学贯中西的“清末怪杰”辜鸿铭,在被英国人嘲笑有很多女人时,曾回答说:“你看过一个茶壶只配一个茶杯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可是社会文化并不会随之马上改变,而需要很多代慢慢消化。现在有些有能力、有钱、有地位的男性包养情人,基本上就是在延续之前婚姻文化的糟粕。

  在古代,男人或是在外经商或是进京赶考,几年都不回家,女人孤独地守候在家。假如女人生了孩子(儿子),她就会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儿子身上。此时,在外的男人与守候在家的女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实际上已经断了。

  儿子长大以后会娶妻,他的母亲也会主动去给他找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孩子,来帮助他建立新家庭。那么问题来了:当母亲清醒的时候,知道新来的女孩子是儿子的媳妇,是她的儿媳妇;当母亲不清醒的时候,新来的女孩子就是抢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的女人,从而不会让儿媳妇有好日子过。同时,由于儿子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他本人很难发展出尊重女性的情感,假如母亲与妻子争吵,儿子通常会觉得吵架是两个女人的事,或者觉得妻子应该让着母亲。日积月累,这个儿媳妇的内心就会和这位母亲当年一样孤独。倘若此时恰好有个孩子出生,她就会把所有的关心和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她与丈夫的情感关系也就断了。下一代的家庭、下下一代的家庭可能都会是这个样子,如此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是“Z形效应”,如图2所示。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当这些问题产生时,我们往往抱着“传统就是这样,我有什么办法”的态度。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女性尤其辛苦。她们一方面亲身承受了这个传统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维持自己与伴侣、与孩子三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坚持把生命传承下去。从这一点看,我们的女性是非常伟大的,尽管她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位不高,内心非常痛苦,但她们还在继续坚持,一代一代地把生命传承下去。

  今天,当家族系统中的一些传统思想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办?如何避免Z形效应?

  在Z形效应的例子中,假设第一代父母是你的祖父母,第二代是你的父母,第三代是你和你的伴侣,我们来看看如何规避Z形效应。

  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生命就像顺势而下的水流,顺着台阶从高往低一层一层流下来,所以祖父母是三楼,父母是二楼,你是一楼,你的孩子在负一楼,生命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对三楼、二楼的人,我们要有一个敬仰的态度,尊重他们的序位比我们高。当你在一楼生活的时候,你不应该爬上二楼、三楼去偷窥他们在做什么。无论是家族系统还是企业,我们必须尊敬比我们先来的人,让他们感受到安心、安全。上一代越快把他们的东西传给我们,我们就越容易做得更好。

  其次,在母亲、儿子、儿媳妇的三人关系里,三人一起生活,但可以各自拥有不同的时间。一个人的时间是指属于个人自己的时间,比如儿媳妇在个人的时间里,可以和几个闺密一起吐吐苦水、散散心,舒缓情绪;两个人的时间是指夫妻俩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比如一年里最少旅行两到三次,一个星期里至少一起吃一顿饭,维持并增进两人的感情;三个人的时间是指母亲、儿子、儿媳妇三人在一起的时间,一定要陪陪老人家。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容易找到一个关系回旋的空间。

  海灵格老师就建议儿媳妇对婆婆说“我很爱你的儿子,有什么事你跟他说就行了”。你来到这个家庭系统,是跟你的伴侣产生一种关系、一份联结,你不是嫁给一个家族。与伴侣的关系是家族生命系统有效发展的关键条件,如果与伴侣的关系打了折扣,甚至打了死结,不管不顾地发展下去,关系会越来越糟糕,死结会越来越难解。在一个家庭里,最根本的就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好,就算其中一个去世了、不在了,另一个的心还是安定的。

  最后,在Z形效应下,儿媳妇始终要清楚:伴侣就是伴侣,人生里最重要的关系是和伴侣的关系;生命里最重要的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生活里最重要的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用这个态度来把人生分成三块:人生、生命、生活。

  人生层面,伴侣是手牵手走一生的人,孩子长大了要飞走,如此才会让系统有最大的发展和空间;生命层面,最重要的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不是与孩子的关系;生活层面,身心合一,言行一致,对什么事情不会说一套做一套。

  规避Z形效应,从解决夫妻关系开始。这需要一些工具,需要学一些关于如何沟通、如何处理婚姻里各种情况的技巧,一点一点地去消除Z形效应带来的影响。

  兄弟姐妹年龄差小于2岁

  “三年抱俩”的后果往往会被忽略,在心理辅导、婚姻辅导中很少被谈及。一个人出生之后,身体虽然离开了妈妈的肚子,但在心理状态上还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才能充分知道“我是独立的,我有我自己的人生”。第一个阶段,你出生了,得到爸爸妈妈细致的照顾,你就会觉得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与妈妈是一体的;第二个阶段,你知道你跟妈妈分开了,可你跟妈妈之间还有一根“脐带”连接,你想什么妈妈都知道;第三个阶段,“脐带”被剪断了,可妈妈还是你的,你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妈妈的爱。有些家庭里会出现孩子不允许爸爸抱妈妈的情况,因为孩子认为“妈妈是我的,不准你抱”,这就是第三阶段的表现。

  一般来说,这三个阶段需要两年来完成,在我接触的个案中,甚至有需要四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的情形。如果在孩子出生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第二个小孩出生了,那第一个小孩就会产生“我不想跟你分享妈妈”的心理,他不允许弟弟或妹妹跟自己分享妈妈的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对第一个小孩的这种行为持否定态度,经常说“弟弟/妹妹年龄小,你就让着他”“你要爱他,他是你弟弟/妹妹”之类的话,第一个小孩会觉得这每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我需要把妈妈让给他”,甚至会产生“我没有爸妈”的念头,那他就会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资格感缺失”。

  资格感缺失的人在自己的人生里会出现很多问题,他可能不容许自己去做某些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成功、更快乐的事,甚至还会故意做一些事去破坏自己努力争取来的、快要得到的成功和快乐。在婚姻情感关系里,两个人的关系本来好好的,也许太好了,资格感缺失的人就非要搞出一些事情,破坏这种关系,不允许自己的婚姻情感关系轻松、幸福。

  因为没有完成跟母亲的联结,资格感缺失的第一个小孩通常会表现出“不能爱”,不能爱自己,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接受别人的爱。而第二个小孩的想法是:哥哥/姐姐不愿意跟我分享妈妈,那我到底有妈妈还是没有妈妈?他会不停地怀疑。假如接下来又有第三个小孩出生,也就是四年里有三个小孩出生,那中间的那个孩子总是最辛苦的,因为他还没有从哥哥/姐姐手里抢到母亲,就又要让出来给弟弟/妹妹。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个案,案主不断地做很多事去证明自己有能力,又忙又累,却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也没有恋爱、结婚,连谈都不敢谈。不能爱自己的人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不太在乎自己的形象,总是穿得一塌糊涂。他总觉得:“为什么我这么辛苦而你们不欣赏我,不对我好一点呢?我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效果呢?”在婚姻情感关系里,假如伴侣是这样的状态,你可以想象两个人的关系会多么纠结,维系起来有多辛苦。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

  在兄弟姐妹年龄相差不到2岁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小孩,有很大的不安全感,很害怕失去。因为小时候“失去”了妈妈,他就总认为“我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有可能会失去”。于是他不愿意分享、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人际关系很淡薄,朋友也交不长久。因为太害怕失去,他不敢全力以赴地去投入,而一旦投入,他就会产生很强的操控欲。

  这类情况很容易造成内心创伤,往往需要做心理辅导来进行处理。假如你有两个小孩,且年龄相差不到2岁,你要懂得怎样去避免、化解孩子因此可能出现的那些问题。

  假设现在有位母亲,她有两个小孩,一个女儿,一个儿子,这姐弟俩的年龄相差不到2岁。在这种情况下,姐姐内心对弟弟往往不太接受,虽然她很可能会说她很爱弟弟。她说爱弟弟,一方面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足够多的教育,接收到“姐姐应该爱弟弟”的信息。可是,如果我让她看着我的眼睛说三遍“我很爱我弟弟”,而她能平静、坚定地说三遍且不眨一下眼睛,那我才会相信她。不符合内心情感的话,是没有办法平静而坚定地说出来的。

  做个案辅导时,我会引导弟弟对姐姐说“妈妈是我的,我不跟你分享”,把姐姐内心很深层、压抑了很久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看看姐姐会怎么说。

  接着引导姐姐跟妈妈说:“妈妈,你是我的,对吗?”妈妈对姐姐说:“你是我女儿,妈妈爱你,你有我全部的爱。”接下来弟弟也会对妈妈说:“妈妈,你是我的,对吗?”妈妈同样对弟弟说:“你是我的儿子,你有我全部的爱。”

  一位母亲不管有多少个孩子,她都可以给每个孩子全部的爱。这是在内心最深处不能用理性的东西来评判的。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妈妈全部的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假如你没有学过心理辅导,可能会产生比较剧烈的情绪,因为姐姐会暴露出内心的创伤。妈妈可以用一些方式,比如说一些安慰她的话,或给她一个拥抱,来表达对女儿的爱。女儿会发现,母亲是爱她的。

  母亲在抱住女儿的同时也要抱住儿子。当两个孩子的内心都能充分感受到妈妈全部的爱时,两个孩子就不会不接受彼此了。接着建议三个人分开,让两个孩子分别牵着妈妈的手,引导姐姐对弟弟说:“弟弟,我现在看到你了,我也感觉到妈妈给了我全部的爱,所以我愿意跟你一起分享妈妈。”引导弟弟也对姐姐说:“姐姐,我也感受到妈妈给了我全部的爱,所以我也愿意跟你分享妈妈。”然后三个人再次手牵手,再次拥抱在一起。这个个案就可以结束了。

  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一句话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家里的两个孩子还很小,就不要劝哥哥或者姐姐“弟弟/妹妹还小,你要让着他”,因为每一句“让”都可能会伤害到他或她。

  如果你发现家里的两个小孩,老大总是在生老二的气,总是打老二、抢老二的东西,这就表明老大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这时你不要跟他讲道理,每次讲道理对他都是一次伤害。你就用我上面介绍的方法,用爱给他信心,慢慢地,两个孩子就可以互相接受了。

  父母不和

  父母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心灵层面上,孩子一半属于父亲,一半属于母亲,他同时守护着父亲和母亲。对一个孩子来说,最痛苦的是父亲说母亲不好,母亲说父亲不好。因为在孩子心中,父母是绝对不会错的,是完美的。现在这绝对不会错的、完美的其中一个去指责另外一个,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心里会觉得非常痛苦。

  孩子天然地爱父亲、爱母亲,很希望为父母做点事,可当父母有冲突的时候,孩子能为父母做什么?他不能去否定父亲、母亲,也不能完全回避,他很想做点事却无能为力。一边是父亲,一边是母亲,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就会很纠结。

  有一个女孩子,她妈妈很强势,妈妈对爸爸的态度也很强势,这个女孩大多数时候会站在父母中间护着爸爸,“妈妈不够好,她没资格照顾爸爸、照顾我”“我比妈妈更好”。而如果是男孩子,他的父亲有家暴行为,打他的妈妈,这个男孩就会站出来保护妈妈。爸爸对妈妈不好,男孩就不自觉地扮演爸爸的角色。一旦孩子介入父母之间,就一定会出问题。因为孩子内心认为“每当我帮了一方,我就代替了另外一方”。他忙着在父母之间周旋,没有时间退回到他作为孩子的位置做他该做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听过类似的话,“我父母有很多问题,我要照顾他们,我没有时间谈恋爱”,这就是把心灵层次的事带进了生活。如果孩子把自己放在父母之间,他们就没有办法过自己的人生,只能做一块木板挡在父母之间,父母辜负了系统赋予他们做父母的责任,结果是三个人都没有做好自己的事。

  有些人即使结了婚也放不下父母,经常回到父母那里去,甚至一周有四五天都在父母那里度过,结果引起老公、孩子的抗议。

  对孩子来说,他总是看到父母吵架,很有可能会觉得“结婚就是制造麻烦”;有些孩子完全复制了父母不和的模式,结婚后和伴侣也不能和睦相处,就像一个循环。

  处理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是转身向前看。在生命传承的过程中,我们接受了父母传予的生命,我们的责任是往前看、向前走,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让生命系统更有效地延续,并在准备好的时候把生命继续传承下去。父母在我们的背后,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过去,更不应该转身把自己放在父母之间。无论背后发生什么事,我们只需带着这份感恩与接受往前走,这才是真正处理好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

  在这里,我将通过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个技巧,来处理这种情况。在这个个案里,案主是一个三十五岁的单身女性,她的父母不和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当她想到妈妈,她就会觉得很难过,想到爸爸时也感到很纠结、很难过。

  技巧步骤:

  案主侧向站立,闭上眼睛,想象和父母在一起。

  第一步,采用呼吸放松法,自如地呼吸,把注意力放在两边肩膀上,放松肩膀。若仍感觉很紧张,则伸出右手按住胸口,说:“潜意识,谢谢你!一直以来你照顾了我很多,尤其在我最辛苦的时候。现在,我想通过这个练习去进一步了解我的父母以及他们跟我的关系,我需要你的支持,可以吗?”若潜意识回答“愿意”,则谢谢它。当案主足够平静后,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引导案主用她的方式向前看,无论是睁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看到父亲、母亲在自己面前,父亲在左边,母亲在右边。这是第一个位置。看到父亲、母亲在前面的时候,引导案主注意现在内心的感觉。

  第三步,走到父母中间。这是第二个位置。引导案主注意内心的感觉,与之前的感觉相比,现在是好了还是坏了。

  第四步,正向站立,想象背后是父亲,面前是母亲。这是第三个位置。引导案主注意内心的感觉,与第三步中的感觉相比,现在是好了还是坏了。

  第五步,背向站立,背后是父亲,面前是母亲。这是第四个位置。引导案主注意内心的感觉,与第三步中的感觉相比,现在是好了还是坏了。

  第六步,退回到第一个位置,面对着父母。

  第七步,引导案主闭上眼睛,想象父亲在自己面前,并对父亲说:“爸爸,你是我爸爸,你是我唯一的爸爸,也是最有资格做我爸爸的人。我完全接受你是我爸爸。生命经由你和妈妈传给我,我的责任是用你们给我的一切去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就算我有其他需要,我也可以凭你们给我的一切去其他地方获得。我知道我的人生路不会平坦,会有很多坎坷、很多挑战,甚至很多挫折,可是我相信你们给我的已经足够了,可以让我一天比一天活得更好。有一天当我准备好的时候,我也会把生命传下去。我会很好地照顾我自己的人生,很好地照顾我自己的家庭。我还会做很多好事,让你们以我为荣。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你的感谢、爱、尊敬。当我把我自己照顾得更好的时候,你就不需要为我担心,能够把所有的力量放在处理你和妈妈的事情上。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爸爸,你永远都是我的爸爸,我永远爱你。谢谢你,爸爸。我爱你,爸爸。”引导案主注意父亲的表情变化。

  第八步,引导案主继续闭着眼睛,想象自己看着父亲,用她的方式想象她看到父亲的背后是他的父母,父亲现在往后靠,像个孩子那样靠着他的父母,现在父亲得到了他父母的照顾,注意看父亲的表情。

  第九步,让案主闭着眼睛,然后转身,想象母亲在她面前,并对母亲说:“妈妈,你是我妈妈,你是我唯一的妈妈,我完全接受你是我的妈妈。生命经由你和爸爸传给我,其中已经包含所有我需要的爱、力量、资源,就算我有其他需要,我也可以凭你们给我的一切去其他地方获得。我的责任是运用你们给我的一切去创造成功、快乐的人生,有一天当我准备好的时候,我会把生命传下去,像你一样,做个妈妈。我会很好地照顾我自己,很好地照顾我的家庭,我更会做很多好事,帮助很多人,让你以我为荣。我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你的爱、感谢与尊敬。我知道做一个母亲不容易,但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你给我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我也会尽量做到像你这么优秀、这么好。妈妈,我把你放在我心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将来有一天你会看到我是多么努力地去经营我的人生,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更有力量。当有一天我准备好、我愿意的时候,我也可以有感情生活,也可以有婚姻。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

  第十步,引导案主闭着眼睛继续对妈妈说:“妈妈,我自己可以过得更好,我能够为很多人做很多事,让你以我为荣。这样你就不会为我担心,你就可以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处理你和爸爸之间的事。不管发生什么事,妈妈,你永远都是我妈妈,我永远爱你。”

  第十一步,引导案主闭着眼睛,想象看到母亲的背后是她的父母,母亲往后靠,像个孩子那样靠着她的父母,现在母亲也得到了她父母的照顾。

  第十二步,引导案主对父母深鞠躬,把过去试图照顾他们的那份辛苦交还给他们各自的父母,让父母看到她对他们的尊敬、爱、感谢,告诉他们“我需要转身,充分地、完全地去做一个孩子应该做的事”。

  第十三步,引导案主慢慢站起来,然后转身,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未来。人生永远只有一个方向,向前的方向,就是未来。对案主说:“现在你看到未来的人生路越来越宽、越来越亮,你看到未来的自己正在走路,走得轻松吗?开心吗?你的旁边有人吗?”

  第十四步,引导案主,睁开眼睛体会现在内心的感觉。

  在这个技巧中,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中的四个位置有不同的意义。第一个位置是孩子的位置,第二个位置是在父母之间,第三个位置是挡着母亲,第四个位置是挡着父亲。案主不用说太多详细的情况,让她站在每一个位置感受内心的变化,往往就能解决她的困扰。

  每一代父母都比上一代更优秀,生命传到我们这里,我们就已经接受了那么多的力量与爱,我们的责任就是接受生命,活出成功、快乐的人生,而不是纠结于父母不和,无法进行自己的生命传承。人类过去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更好,所以我们有资格、有权利活得比我们的父母好。

  家暴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家暴在中国家庭中的发生率为29.7%—35.7%,如果把冷暴力也算进去的话,家暴的发生率甚至会超过50%。家暴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冷暴力则是拒绝沟通,回避问题。

  实施家暴的人有两类,一类是打完之后很难过、很后悔,甚至跪下来求对方原谅。这个可能缘于施暴者存在投射情形。投射是指孩童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充分地完成成长,没有完成与父母的联结,于是把这份需求投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我经常称其为“找爸爸”。施暴者把受暴者当作“爸爸”,爸爸该打可是我不能打,所以我打另外一个人,我把另外一个人当作“爸爸”。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移情”,很容易出现在伴侣关系中。施暴者打伴侣,但打完之后很后悔,这其实是把对父母的需求投到了伴侣身上。

  另一类施暴者是打完伴侣之后没有悔意,但是受暴者无论怎么被打都不肯走,一直留在施暴者的身边,这可能缘于受暴者有投射,离不开施暴者。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爱情而结合,但实际上双方可能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在对方身上找爸爸或者妈妈。比如,你认同这个人,他可以代替你爸爸,他很有力量。这种情况下的爱情或者婚姻一定不会成功,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对方的力量并不够,他没有资格做你爸爸。

  投射的过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你内心与父母的联结没有完成,你一直很需要完成它。在社交过程中你找到了一个很有力量的男人,他像你理想中的爸爸,你被他吸引了,并不自觉地做很多事吸引他过来。你和他聊天聊得很好,你们俩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差不多,你越来越开心。假如这个男人本来就要找一个伴侣,你们可能很快就会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觉得“哇,他真是老天派来的,是我命中注定的伴侣”。

  第二阶段,你们刚在一起,你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白马王子,这个阶段被称为甜蜜期。但很快你就会发现,他是冒牌的。有人说甜蜜期是十八个月,这太乐观了,你们的甜蜜期短则几天,最长三个月,剩下的十几个月只是不断地找证据证明“他不可以做我爸爸”而已。两个人虽然还在一起,但是心越走越远。

  第三阶段,两个人都痛苦得要命,他身上有你以前看不到的缺点,你不能接受。就算以前某些事情你们的看法很一致,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你忽然间就不认同了,你甚至故意做些事让他发怒。

  这时候,如果这位男士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差,往往就会产生家暴。而你不会走,你往往会做一些事,来让自己更惨,一直不断地激怒他,最后不得不走甚至被赶走,你终于可以说“不是我不要爸爸,是爸爸不要我”。

  三个阶段走完,两个人都会很痛苦。事实上实施家暴的男士也会很痛苦,他真的是奔着要找一个可以结婚的伴侣的目的来相处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就很痛苦。等到平静下来自己想一想就会有愧疚感,可是他还是不断地被激怒,忍不住要动手。

  女孩子也会觉得很痛苦,会觉得自己瞎了眼,为什么会跟认识不到一个星期的人在一起,他又懒又暴力,自己还偏偏放不下他。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要的是这个男人,放不下的是心里的爸爸,她把对爸爸的需求投射到了这个人身上。

  家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了施暴者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要为“我”做一些事,没有要为“我”去提升,去营造好的未来的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了施暴者缺乏有效表达的能力,不能够把内心的感觉好好表达出来。有时候双方表面好像很和谐,但内心是堵着的。如果两个年轻人都没有充分地成长,都抱着“你应该照顾我”的心态,那么在一起后怎么可能不发生冲突?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爱一个人可以拥有三个权利:第一个权利是“我爱他,我要求他也爱我”;第二个权利是“操控他”;第三个权利是“我爱他,所以他要兼顾我人生的成功、快乐,让我不开心的事他不应该做”。

  爱一个人不会给你这三个权利,爱一个人给你的权利只有一个:爱他,愿意为他做些事,让他有更多的成功、快乐。就算是这样,接不接受,还是他的权利。

  爱的动力背后是让对方有更多的成功、快乐,而暴力的背后是愤怒、怨或者恨。暴力跟爱是相反的,爱错了方向,才可能出现暴力。暴力的后面往往就是操控、伤害甚至毁灭。每当两性关系中出现暴力时,爱就不存在了。真正爱的话是打不出手的,允许暴力存在于两性关系里,是没有办法发展出真正成功、快乐的未来的。

  任何一个有家暴情况的男士或女士,都不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把自己从这份不是孩子该承担的责任里抽离出来,放下原本应由父母来承担的责任,走自己的人生路。

  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在我们历史上是很普遍的一种情况。在人口需要迁移的时代,重男轻女难以避免。这个传统伴随着生命的传承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现在我们不需要它了,不代表“不要了就可以让它走”,我们心里是放不下的,潜意识不容许我们放下。

  要解决重男轻女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做家族系统排列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将“重男轻女”拟人化,并找一个学员来扮演。我们对他说:“谢谢你曾经为我们的家族系统做出的贡献,假如没有你,也许今天就没有我。可是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男性跟女性有同样的机会,儿子可以做到的,女儿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对于你曾经所做的贡献,我满怀感谢与尊敬。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你了,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了,请带着我的感谢与尊敬离开吧。”父亲、母亲都对“重男轻女”这样说,“重男轻女”就愿意转身离开了。

  女汉子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女汉子。为什么会这样?

  在传统社会里,父母对儿子总比对女儿好,可是谁愿意做那个不被足够好地对待的人呢?在孩子出生前,有些父母以为即将出生的是儿子,出生之后发现是女儿,就会有“哎呀,怎么是个女儿”“真倒霉”“要是儿子就好了”的想法,父母心里不自觉地就会否定这个女儿。这个女儿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必须是一个男的,我必须做一个儿子,不然我没有活的权利”。

  从我们的传统到生活环境,再到家庭,没有多少机会容许女性的特质得到尊重,容许女性得到爱。反过来,假如女性尝试发挥男性力量,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她就会慢慢地把自己变成“男性”,或者“我不是男性,可是我看起来像男性”,用这个来证明她是有资格活的。她用男性特质来凸显力量,而否定了女性的特质。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甚至会用“你必须有力量”这类话来教育女儿,女儿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强,因为她怕失去父母的爱。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男性更有力量,男性应该照顾女性。如果一个女性没有得到任何男人的照顾和保护,而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保护自己时,她一定会培养出来女汉子的行为。

  假如一个女汉子在婚姻情感关系里,没有保持女性特质,她与伴侣就会争着做老大。如果她的伴侣是一位“男娘子”,在两性关系里总是听伴侣的,什么都“无所谓,你说了算”的话,那么这个系统就不能有效地往前走。无论是“女汉子”还是“男娘子”,背后往往都是身份错乱,或者出现“没有找到我的位置”的深层心理现象。

  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重男轻女现象有一点相同,就是坚信女儿绝对可以活得跟儿子一样好。在当今的社会上做事不是用拳头的力量,而是用知识的力量、心灵的力量。女性不需要借助男性的力量或者模仿男性来生活。

  做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经常吵架,我能有什么办法?”“我妈妈脑子很乱的,很多事情我都要照顾她,她总是六神无主,所以我经常要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自觉地做了父母的父母,以为这才是爱父母。在“Z形效应”里我说过,父母在二楼,你在一楼,现在你做了父母的父母,你走到了三楼。

  如何判断是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问问你自己:我会对父母的事指手画脚吗?假如是,你应该明白你是你父母的孩子,你必须接受你是在一楼,你没有资格在二楼,你应该从父母所在的位置退出来,退回到你自己的位置。

  你待在二楼,你与你的父母三个人都不会过得好。现在你上到了三楼,就更不会有人过得好。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父母交还给他们的父母,你的父母在你的背后,你父母的背后有他们的父母。闭上眼睛鞠躬,告诉父亲/母亲:“我没资格做你的爸/妈,所以我把你交还给你的父母,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照顾你。我只能做一个孩子,只能做与孩子身份相符的事。”用这样的态度,让父母回到他们自己的位置,你转身看向自己的未来。

  按父母的心理需求来成长

  很多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培养孩子,概括来说有三点:

  第一,父母很优秀,孩子最低限度要像父母一样优秀。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总统的孩子会很惨,因为总统的位置已经很高了,有多少总统的父亲也是总统?就算有,总统的祖父也是总统的又有多少?如果父亲不是总统都可以培养出做总统的孩子,那么我们真的不需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和父母一样。

  第二,父母想做又做不到的,需要孩子帮忙完成。比如,小时候你很羡慕其他女孩子有机会去学钢琴,所以你的女儿一定要去学钢琴;你的孩子应该去学医,因为你小时候就想做医生。所有你做不到的,你的孩子都要帮你完成。

  第三,父母经常说他们的要求、喜好,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喜好成长,成为父母最爱的人;或者父母非常恨某一个人,经常会在孩子身上找那个恨的人的行为举止,孩子因此慢慢了解到父母在自己身上寻找某种行为举止,为了满足父母的这种心理,可能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举止,进而逐渐成为父母最“恨”的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