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改掉恶习有妙招
孩子逃避难题怎么办
经常有家长跟我讲:“孩子做题的时候一遇到难题就躲,本来他只要再想一想,就一定能想出来的,但就是不爱想,总觉得太难了,直接说不会,摆出一副没有办法的样子。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畏难情绪”,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所谓“畏难”,就是指害怕困难。在孩子畏难的时候,家长要分清是真的难还是假的难。因为家长和孩子对“难”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家长从成人的角度考虑,也许觉得不难,但孩子很可能确实不会。所以,家长需要去辨别孩子是真的遇到困难了,还是因为依赖家长,想偷懒,不爱动脑。
第一,如果孩子真的觉得难,家长在帮助孩子之前,要先建立联结。
当看出孩子的情绪后,家长要有同理心,先跟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联结。所谓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关于同理心的小视频,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如何用同理心和人建立联结的方法。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地洞,他在底下大声叫:“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这时候你听到了,也爬进地洞,安慰他说:“我来陪你了,原来地洞里这么黑,现在你不孤单了!”这就是联结。如果你只是站在洞口,远远地对他说:“别怕,情况没有那么糟糕。”这就不是联结。真正的联结,是家长能感受到孩子心里的东西,理解他的感受。
我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学习遇到困难,我有时只是坐在她身边,或者抱抱她,她就觉得很有力量。假如我说“这个没关系”“那个不重要”,女儿就会觉得妈妈根本不了解她。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先跟孩子建立情感上的联结,然后再做工作,效果会比较好。
如果孩子说:“妈妈,这个问题很难。”
家长应该怎么回答呢?
妈妈可以说:“哦,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很难。”先认可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然后可以说:“跟我说说到底怎么个难法。”家长这么做,可以帮助孩子一吐为快,把内心不舒服的感觉都说出来,先处理孩子的畏难情绪,再一起想办法,看看他到底哪里不会,找方法教会他。如果家长也应付不了难题,可以考虑是不是要请家教,或者给孩子报个辅导班。
第二,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有些问题本身并不见得有多难,而是孩子心怀恐惧,不敢去面对问题。就像有的家长也会怕黑、怕水,或者怕某些动物一样,这些东西本身或许并不可怕,只是因为人们对它们的认知不足,或者曾经有过不好的经历。很多人怕老鼠而不怕猫,实际上猫是吃老鼠的,所以说老鼠比猫可怕是不成立的。那为什么很多人见到老鼠就会吓得落荒而逃,见到猫却忍不住想凑上去亲近一下呢?这是因为我们从小看到大人们对老鼠、对猫的反应就是这样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家长总是跟孩子说:“数学很难,你要好好学数学。”孩子就会被吓到,他会形成数学这门功课很难的心理,一遇到难题,就不敢去解决了。
还有的孩子之所以会产生畏难情绪,是因为有过一些不好的经历,比如曾经因为做不出题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家长训斥。我女儿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几道数学题没做对,被老师批评:“都说你学习好,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女儿很沮丧,有一段时间陷在受挫的情绪里,不敢去面对难题。有的孩子英语考试成绩不好,家长责备他:“你怎么这么差劲?爸爸妈妈都是留学回来的,你英语学不好真是丢人。”这些经历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认为自己真的不好。所谓的畏难情绪其实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是真的不会,而是恐惧进入了他的潜意识,每当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都会觉得恐惧,不敢面对。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在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上做工作,想办法让孩子赢,并且让他多赢几次。比如孩子做题的时候卡住了,家长可以引导他把某一道题或者几道题做出来。当孩子做到时,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以后再遇到难题,就敢于去尝试了。孩子尝试得越多,越做越好的时候,就不会再畏难了。
我女儿以前学理科时,常常会遇到不会做的题,为此我找了一位辅导老师,并跟老师说:“我不期待我女儿的成绩马上提高,只要您能让她不再害怕数理化就行。”这位老师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后来,我的女儿不再害怕数学,成绩也慢慢赶上来了,并且越来越好。所以,只要孩子不再畏难,就有可能做出题来。
第三,家长不要做孩子的“拐杖”。
有的孩子之所以畏难,是因为他有根“拐杖”——遇到不会的问题,他首先就想到了用“拐杖”。这个“拐杖”,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家长请的辅导老师。很多孩子从小就有家长陪学,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就守在旁边。孩子哪个字不认识了,张口问家长,家长随口一说就解决问题了,省得孩子去查字典;或者,孩子哪道题不会做了,一皱眉、一歪头,家长就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让他觉得“这多容易啊”。久而久之,孩子就不爱动脑筋了,总想跟家长要答案。
所以,如果孩子还小,家长才刚开始陪学,一定要注意不能总给孩子答案,而要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那么家长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及时抽身。家长抽身之后,孩子的成绩可能会下滑。这时候,家长一方面要狠心,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接纳,允许孩子成绩下滑。因为孩子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家长不放手,他将永远都离不开“拐杖”。家长要学会相信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当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替他承担的时候,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才会释放出来,并会做得更好。
总之,面对孩子的畏难情绪,家长要先搞清楚原因,由内而外、有的放矢地支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