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短视频的时态
时间的原子都在集体向前运动,永不停歇。
1
——列宾《意外归来》
一天,阳光明媚,一双沾着泥泞的鞋子踏在干净明亮的地板上,瘦削的、满脸胡子的革命者走进门,裹着他那破烂陈旧的衣服。他的突然出现,让房间里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疑惑。
为他开门的女仆并不认识他,她一只手抓在门把上,似乎准备着随时将这个不速之客轰出家门。
躲在女仆后面的是厨娘,她原本正在忙碌着,此刻却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来一探究竟。
画中背对我们,从沙发上站起来的妇人,是这位革命者的母亲。母亲的背影有些佝偻,但她第一个认出儿子,立刻便起身相迎。坐在钢琴前的妻子,她听闻身后的响声而回头,看到离别已久的丈夫,她兴奋喜悦,还来不及站起来,画面便定格在这一瞬间。
妻子手指紧抠着椅子,随时可以用力一压,把自己的身体撑起来。坐在桌子边上,稍大些的男孩探出头来,他认出了革命者,他似乎想要喊出一声“爸爸”。然而旁边的小女孩却露出疑惑的表情,甚至有些许的害怕,她并不认识她的亲生父亲。革命者离家时她还年幼,对她而言,眼前这位憔悴的男人只是一个普通的陌生人。
在列宾的《意外归来》这幅油画里,画家构建了极其丰富的当下。这是画家从生活中切下来的一瞬间,他的刀法精巧、准确。往前一秒,儿子反应幅度也许还没有那么大,嘴巴张开的幅度也未能如画中所示,未能与从未见过父亲并把父亲看作陌生人的小女儿的害怕谨慎的状态形成对比。但是往后一秒,钢琴前的妻子也许已经站直了身子,便会和已经站直身体的年迈的母亲形成同样的姿势。
对画家而言,他没有必要刻画两个身体姿态相似的人物,因为两种情感必须得到区分。
画家刻画的每一个人物的身体姿态都是不平衡的——革命者踮起的左脚,还未踩实地面,母亲前倾的身体,儿子后仰的身体,画家并未选择常见的久别重逢的拥抱、亲吻以及泪流满面,而是抓住这个所有人物姿态不平衡的瞬间。拥抱、亲吻、泪流满面,具有总结性意义,似乎生怕观众愚昧而无法获得主题。而这幅油画里刻画的瞬间指出了时间的流向,人们可以在不平衡中想象前后。总结性的画面,是作者的强势输出,而正在发生的切片,它不能解释任何事情,但却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和幻想。当下的瞬间,不是单纯的停留,其既是过往的汇聚,又是未来的预兆。人们在观察这样的生活切片时,如同吸气的一瞬,期待着呼气的下一瞬。我们在这样的切片中,找到时间流动中可以被指认和识别的元素,我们用知觉识别,我们把动作重构,形成完整的运动,进而在心灵中唤醒情感。
“电影家可以把时间凝固在时间的一些痕迹中,而人们可以通过意义来感知这些痕迹。”
——塔可夫斯基
2
在短视频账号“贺大浪的日常”的视频里,我们听到环境嘈杂的声音,伴随着拍摄者笑得前俯后仰的晃动的镜头,还有贺大浪一开始就猛然拍桌的动作,我们在手机的屏幕中,看到了别人的生活切片,看到了一切都正在发生。
在短视频账号“糯米大兔子”的诸多视频里,每次开场都是一次突击,创作者总会在生活忙碌时突然回头的瞬间启动这个故事。就和我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一样,总是告诉他们,让演员不要简单地坐在一个地方讲台词,而是要让人物正在行动,在行动中说出自己要说的话。甚至在必要的时刻,可以让人物同时做几件事情,在动作的叠加中完成台词。
在短视频账号“张老九的生活”的视频里,创作者直接切下生活的种种瞬间,没有前因后果,没有时间、地点的介绍,他似乎把观众当作充分了解他全部生活的老朋友,一开场就是情绪的高涨时刻。人们在生活中,情绪总是从平静累积到顶点,而后恢复平静,如此反复循环。而这种忽然之间情绪高涨的时刻,便能让观众体会到生活的不平衡和戏剧性,引诱着观众前来猜测“是什么让你有如此高涨的情绪”。他的视频极为简单,却指出了更深层短视频的时间结构——一个不平衡的生活切片可以构成一个短视频,一个个不平衡的生活切片经过简单的聚合也能构成一条视频。因而,我们看到了在短视频中各式各样的“女友的一天”或者“我社恐的一天”,它们都是不平衡的生活切片的聚合。
这种不平衡,不仅仅是开场,更是反映了整段短视频的时间质地。短视频的创作者们仿佛构建着一种来不及完结的当下,每一个当下必须迅速成为过去,以便让新的当下到来。
人们要生活,就必须同时拥有:记忆、注意以及期望,我们所期望的未来通过所专注的当下,进入了所记忆的过去。过去不仅仅是遥远的回忆,未来也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方向,它们都是靠“当下”创造出来的,它们在“当下”中不断地被创造、再创造。
在匆匆掠过的短视频时空中,静态封闭的作品很难吸引观众走近。而一个个这样的生活切片,则是恰如其分的惊醒,这些不平衡的瞬间总是等着人们恢复平衡,在时间中恢复它们的前后。它们招呼着来者这里有一些事情“正在发生”,告诉观众“我们需要你的解读,需要你的猜测”。观众参与猜测,便容易和创作者情感同频,而情感的同频才有可能产生点赞、投币和关注。
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高效省时,因而为了快速得到结果而忽略过程,为了整体的性价比而忽略局部的细节。然而,人们生存在像“抖音”这种短视频APP中,更多的是为了打发时间的盈余。因而,每一个“当下”的享受比“整体”的理解更为重要,沉浸在“过程”中比知晓一个“结局”和“答案”更为重要。在短视频的世界里,当下的瞬间是一切的前提,没有精彩的“当下”,人们便会匆匆离开,去低成本地寻找下一个精彩的“当下”。
我在教学中常常以一名短视频创作者曾经制作过的一条爆款视频举例,该视频在开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告诉观众对面楼里有两个工人正在忙碌工作,他要上楼拍摄一张照片。整个视频构建了充满悬念的过程,创作者不断强调“不行,这个角度不够好”“工人还在”“快点快点”。直到爬了几层楼梯之后,创作者终于拍下了一张照片。
那张照片,从摄影的美学角度分析只是平庸之作,却因为过程中悬念的叠加,将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竟获得百万点赞,让无数拍出更好作品却在短视频平台中无人问津的摄影师愤愤不平。原因很简单,在短视频的时空里,“过程”远比单纯的“结果”重要。这位创作者由于并未真正掌握让过程精彩的技术,只是单纯认为是拍爬楼梯火的,于是他重新拍摄了一条,流量锐减,播放量是前一条视频的千万分之一。我的另一个学生,由于理解个中精髓,在游乐园中如法炮制拍摄了一条夕阳的视频,同样不断强调“不行,这个角度不够好”“还有机会”“快点快点”,在抖音和快手两个短视频平台中,都拥有了上千万的观看量。
同样,短视频创作者“垫底辣孩”一夜爆火的经典视频中,充分构建了悬念的开头——一个在乡村的“土气”男孩(他刻意为之)宣称要成为国际超模。而后,拍摄了各种细碎的准备过程。视频的点睛之笔是他在中间突然对着镜头坏笑,并在结果呼之欲出之前用围观的老者的画面再次拖延。这些在叙事上的停顿和故意拖延,是对观众的观看欲望的强化,反映了创作者对“过程精彩”的深刻认识。
平台设计推荐算法,想方设法地占据用户的时间,让能吸引用户停留的短视频上热门并获得大量的关注。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短视频创作者为了获得更大的流量,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合谋”——先是想办法让观众看完整条视频,然后在一个视频即将完结之时把观众引向评论区,当观众从评论区出来,他便在置顶的评论中将其引导到主页,当观众在主页看到了新的视频合集,进入合集便又进入下一条视频,循环往复,无穷跳转。“最好”的情况就是,这个观众这一天的时间,都用在这个创作者构建的世界里。
3
如果短视频有时态,那一定是现在进行时。
时间的张力必须保持高涨状态,一个段落彻底完结前应该被提前剪辑掉然后进入下一个段落,意思被解释清楚前就要有新的信息进入,悬念在彻底落地前就应该被转移走或者由新的悬念来接棒,一条视频必须表现为不间断涌现的持续的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性的压力。
随着“当下”不断被分解成过去和未来,便有一种奔涌向前的势能。在奔涌向前的时间进程中,人们的心灵不断被影响,情绪得以不断累积,不断地冲击情绪的阈值。当人们进入高涨的情绪状态时,行动力会被进一步激活,严苛冷漠的标准便会放低,点赞、评论、转发、分享便更有可能。
看短视频的人们从纷扰纠缠的现实世界,躲入自媒体的空间里,这里是一种无方向时空,是散点式的,如同雪崩一样快速散开。短视频里,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是时间的尖点,一切都是当下的发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正在发生的新鲜信息出现时,观众或惊愕,或惊喜,自我的完整性不知不觉被冲击得七零八落,沦为依照本能甘心点赞和关注的投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