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越难,越能让对方深入思考,给出有意义的答案
十五年前,我在某网站上负责一个采访科学家的连载栏目,接触过许多科学界杰出人士,例如,以智能机器人研究闻名的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先生、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职的实体用户界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研究者石井裕、开发了机器服(混合辅助义肢)的CYBERDYNE公司创始人及CEO山海嘉之先生,等等(后来以《我们的疯狂☆工程师主义》为题出版了实体书)。
我的大学本科就读于商学院,是彻头彻尾的文科,没学过什么理科,对相关知识也一窍不通。不过,这个以科学家为对象的采访专栏却受到许多读者的肯定。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写得通俗易懂,谁都能看明白。
接受连载任务之初,我就跟编辑确认过:“这个连载面向的不是专家吧?”如果是写给专家看的,我肯定无法胜任,因为完全不具备专家们的知识与视角。但如果是写给普通大众看的报道,就没问题了。只要按我理解的程度写就行。最后,我的报道获得了大量读者的支持,大家都说:“从没读过这么好懂的科学家采访!”
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同为理科,不同领域之间也互不相通。比如,学电力的人不懂机械,学机械的人也不懂电力。在文科出身的我看来,理科是一个囫囵的整体,但事实上,不同领域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即使都是理科,某个领域的专家也跟文科出身的我一样,缺乏对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了解。
正因如此,采访才能发挥作用。对方是真正的科学家,如果真的想问专业知识,他们随随便便就能聊很久,但我听不懂,也无法写成报道。加上读者也是普通大众。
所以在采访开始前,我都会对他们说:
“十分抱歉,我是文科出身。虽然也看了许多该领域资料,但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您稍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好让我也能听懂。”
不可思议的是,真正的科学家们,往往都能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描述复杂的问题。反过来,不懂科学的人,只能说些听上去高深莫测的话。我也从中发现了真正强者的厉害之处。
为了在我能理解的范围内不断引出对方的答案,我总是反复询问:
“如果站在您面前的,是一位不具备该领域基础知识的读者,您会如何讲解呢?”
用复杂的话解释复杂的原理,普通人是听不懂的。正因如此,我才会在采访之初恳请对方“用简单的话加以说明”。这样一来,对方基本都能讲得通俗易懂。如果事先不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你的水平。身为采访者必须牢记,比起听不懂,不懂装懂更为致命。
遇到消极的话题,总之,先听完
对方的话复杂难解,是交流中的困难之一,与之不相上下的,就是遇到消极的话题。当你想提问时,对方突然开始陈述一段消极的往事。有时是抱怨,有时是后悔,有时是说别人坏话……
虽然这些内容对采访无益,但也尽量不要制止对方。因为那正是他们想倾诉的。
如果听到消极的内容,总之先耐心听完,否则对话难以继续。毕竟要引出好的对话很难,如果对方主动提起消极话题,想来也有原因。
这时候最应该避免的,就是对受访者的话产生情感上的抵触。如果心里觉得:“这说的是什么啊”“跟问题无关”“好无聊啊”……这些想法会表露在你的言行举止中,并传达给对方。
消极的话题,也可看作对方在试探你。
重点:如果采访的主题复杂难懂,要在一开始就恳请对方“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