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花旗巨无霸

第三章 跟着美国舰队混

花旗巨无霸 黄献 10137 2024-10-22 05:03

  

  战争就像是一个喜怒无常的魔鬼,当它统治世界时,一切都变得不可确定。

  “在你的眼里,全世界范围内是不是没有一处是安全的?”一位董事愤愤地问。

  “不。有一处是最安全的,那就是有美国舰队的地方。”瑞斯切尔面无表情地说。

  跟着美国舰队混,这是明智的选择,还是无奈之举?

  1.借尸还魂游戏

  被选为花旗银行主席,帕金斯的心情很难说是高兴或者忧伤。

  他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画起了一张草图:

  这是一个四方图,有着清晰的四边。草图的左边写着“经济形势”四个字。帕金斯在这四个字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从1929年以来一直在恶化,明天还会恶化吗?世界经济什么时候才会恢复?

  没有答案。帕金斯只好在“经济形势”下打了一个重重的问号。

  草图的底边写着“花旗银行”。帕金斯对目前花旗银行的局势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在经济危机中花旗银行损失惨重;二是花旗银行一贯追求的完美形象在这次危机中受损。

  前者是实打实的金钱,后者是无价的荣誉。两者都很重要。

  但帕金斯必须在它们之间寻找出一个更重要的,那就是如何弥补经济危机中造成的金钱损失。

  对于名誉所遭受的污点,帕金斯只好寄托于时间。荣誉的建立或恢复毕竟非一日之功。并且名誉的基石是利润,是物质。如果他不能改善花旗银行的业绩,荣誉是不会降落到花旗银行头上的。

  如何弥补花旗银行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帕金斯的笔尖在这个问题上停留着。

  他的眼光滑到草图的右边,右边的边线上写着“罗斯福”三个字,他是即将宣布就职的新总统。

  自己和罗斯福有着良好的私交,这是在董事会上人所共知的事情,这也是他们推选自己担任主席的主要原因。尽管这些董事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这一点,但帕金斯相信他们充分考虑了这一点。

  难道自己要利用和罗斯福的关系?帕金斯忍不住这样想。但他觉得这有悖于友情的本质。

  但是除了“和总统有着良好的私交”这个有利因素外,哪儿还有能够被自己利用的有利因素呢?

  帕金斯在“如何弥补损失”和“罗斯福”之间画了一条连线,他必须将自己解决花旗银行损失的措施和罗斯福联系起来。他不一定要利用罗斯福为自己直接创造利润,但一定要使花旗处于有利地位。

  帕金斯在草图的上边边线上重重地写了自己的名字,他知道自己在主席职位上必须有所表现。

  帕金斯一向被华尔街认为是一个保守的人,时常揶揄他刚从历史的坟墓中爬出来。

  帕金斯给大家的印象是:从不冲动,并不冒险。所以他犯错的机会很少。

  但就是这么一个保守的人,却在华尔街上为大家演出了一场借尸还魂的游戏。

  1933年2月26日,帕金斯被选为花旗银行主席。罗斯福将在3月4日宣誓就职。

  在罗斯福正式入主白宫之前,帕金斯有一周的时间来熟悉花旗银行的各项状况。

  帕金斯对他和罗斯福之间的关系很有自信,他觉得最懂得罗斯福心境的人一定是他。尽管罗斯福总统一直在竞选中鼓吹新政,指责华尔街的银行家,但他其实并不是非常了解华尔街的规则和困境。

  但是,作为总统,在目前大萧条的局势下,入主白宫后的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了解华尔街。

  罗斯福会向谁了解?帕金斯自己盘算着有可能被罗斯福邀请的银行家名单。经过各种比较和考虑,他认为不管罗斯福邀请几位银行家,自己都必定是受邀者之一。也就是说,自己将会在罗斯福当选总统的第一时间内来影响总统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这也许能够使花旗银行抢占先机。

  这正是帕金斯加紧了解花旗银行各种状况的原因。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使政府帮助自己。帕金斯首要的事情是要确定出花旗银行下一步的举措,从而在总统府获得政策帮助。

  花旗银行在经济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超乎帕金斯的想象。在就任主席之前,帕金斯一直在管理花旗旗下的农民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业绩良好,尽管他知道花旗在亏损,但想象不出亏损有多严重。

  这就像一个每天吃肉的富人无法想象出穷人有多穷一样。

  受命负责进行核查的工作人员将核查结果回报给帕金斯时,帕金斯被损失的数字惊得目瞪口呆。

  他必须采取重大措施,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措施,否则任何蜻蜓点水式的救赎都是在隔靴搔痒。

  什么是重大措施?帕金斯一时想不出来。核查人员似乎在同情帕金斯,低低地嘟囔了一句:

  “恨不得将这些损失一笔勾销。”

  这句话提醒了帕金斯:最好的措施就是直接勾销,就像杀人灭口一样。花旗银行应该这么办。

  但这些损失的背后是投资人和股东的利益,他们不会让自己任意妄为。

  如何做才能既让投资人没有意见而又让损失从账面上消失呢?

  帕金斯又在空白的纸上画起了草图。窗外的阳光灿烂明媚,而他却感到自己生活在黑暗中。

  他之所以有这种感觉,花旗银行的困局是一方面,而他对自己设局的感觉又是一方面。

  既要让董事会不反对,又要让损失从账面上消失,同时还要使花旗银行在同行竞争中抢得先机,他必须跳好这次双人舞。他的舞伴是罗斯福,这是最好的舞伴,也是他目前唯一能够利用上的舞伴。

  帕金斯这次画的草图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顶尖指向一个唯一的目标:减少账面上的损失。

  三角形的左边边线写着他自己的名字,右边边线写着罗斯福的名字。他在自己和罗斯福之间画了一条连线,在连线上清晰地写道:花旗银行如何才能注销掉在经济危机中的损失?

  撇账!这是他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像是一个长了毒瘤的病人,切除毒瘤是最好的方式。

  帕金斯自己研究了花旗的损失,这些损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花旗公司名义下进行的。花旗公司是在范德尼普时代根据业务的需要成立的,花旗银行隶属于花旗公司。花旗公司名义下的资产损失看起来似乎和花旗银行没有关系——帕金斯宁愿这样欺骗自己。他想:公众也许会这样认为。

  如此看来,花旗公司才是毒瘤,只要砍掉花旗公司,花旗银行就会轻松很多。

  帕金斯在草图的底边上用红笔写上“砍掉花旗公司”。写完后,他又仔细地思考了一会儿。

  他在想这种措施一旦实施,在和政府举措的契合上是否有罅隙,他不愿意看到哪怕有一丝的罅隙。

  全国各地的银行都在被疯狂的挤兑风潮淹没。早就传出银行要放假的消息,罗斯福不想使自己宣誓就职的头彩被银行放假这种阴霾所遮掩,但他恐怕要挡不住这种有银行自发的放假风潮。

  帕金斯在草图右边边线罗斯福的下面写上:就职的当日很有可能就是银行集体放假的开始。

  没有人愿意拿着自己的生命去迎合新总统就职的大喜。在生死和逢迎之间,银行会为了生存下去而主动选择关门停业,挤兑风潮太强烈了。罗斯福总统没有足够的权力去命令这些银行开门营业。

  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顺应银行家的要求而宣布银行放假。帕金斯这样判断。

  然后呢?帕金斯在努力地思考。有放假就会有开门,罗斯福会在银行开门营业上做何种文章?

  他会同意让所有银行都开门营业吗?

  不可能!帕金斯判定:罗斯福首要照顾的是存款人的利益。银行家的眼里只有金钱,而总统的眼里必须将民众放在第一位。为了照顾民众不再受损失,罗斯福必须在银行重新营业这件事上作出限制。

  也许只有那些财务状况看起来良好的银行才能获得重新营业的机会。砍掉花旗公司,也许能够使花旗在甩掉包袱上走在所有对手的前面,从而率先获得重新开门的机会。

  想到这一点,帕金斯心中暗自欣喜。他在草图右边罗斯福的名字下又写了一句话:别怪我影响你。

  3月4日,帕金斯受邀步入白宫与罗斯福会谈有关当前经济形势问题。两天后,3月6日,他给罗斯福总统写信说:“我准备将花旗公司与花旗银行拆开。”他相信罗斯福会从花旗身上获得重要启发。

  按照帕金斯设想,他将花旗公司进行清盘,将花旗公司的亏损全部转移到花旗银行身上,然后通过出售花旗银行的股份来弥补这种亏损。在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游戏中,花旗银行就会甩掉一大堆包袱。

  3月7日,董事会批准了帕金斯的这种借尸还魂游戏。果然,在花旗决定分拆后的第三天,3月9日,罗斯福总统就签署了《紧急银行法》,里面不仅限制了银行不得有附属公司,而且明确了银行重新开业的条件。花旗银行因为帕金斯的先见之明,成为了全美第一家最早拿到执照重新开业的银行。

  2.我爱你,中国

  国际市场怎么玩?帕金斯并没有想清楚。

  按照他的个性,他会采取保守的做法:将亏损的海外分行关闭,以减少开支。

  但这种做法是最好的做法吗?

  在国际市场方面,花旗银行董事会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要求保留现在的海外分行结构,毕竟当前花旗银行的海外网络是全美银行业最大的海外网络,尽管它们中有些网点目前在亏损,但谁能说将来会继续亏损?另外,正是因为拥有比较完善的海外网络,才使一些大客户一直青睐花旗银行。

  如果将这些亏损的海外分行关闭,就如同将一张渔网剪开了一个洞,势必会影响那些目前看起来正在赢利的海外分行的业务。杂货铺里的有些商品不赚钱,但店主依然坚持卖,其根本原因就是要保持货品的多样性,从而吸引客户。花旗银行也应该在海外分行业务上坚持这种杂货铺的配货思想。

  但董事会的另外一部分人说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在当前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形势下,坚持有选择地减少海外分行机构,才是正确的保命策略。猴子贪图西瓜的大,结果会连桃子都吃不上。只有通过削减分支机构,减少开支,才能使花旗银行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度过危机。

  他们提供了一个削减海外分行机构的方法:以盈利能力为主要原则。盈利能力强的保留,盈利能力弱或者正在亏损的必须关闭。这就是一个排队游戏,个子矮的站在被削减的第一排。

  摆在帕金斯面前的是个两难问题:在对待海外分行业务上,是图大,还是图精?

  图大,就是要保留全部海外机构,一个都不减少;图精,就是要保留那些盈利的机构。

  如何选择?这是一个让帕金斯感到头痛的问题。

  泥菩萨过河最好的方法就是乘船。泥菩萨无论用哪种游泳方式,最终都会没命。

  在帕金斯眼里,当前的花旗银行就是泥菩萨。要想度过危机,最好的方式就是减少开支。而保留全部海外分行机构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于泥菩萨游泳。他并不想死,但谁敢保证不被拖死?

  削减开支最好的方式就是砍掉机构。花旗银行的主要利润还是来自于国内,并且国内业务是花旗银行的根,帕金斯不想在国内业务上动刀,能够给他动刀空间的只有国际业务上。他别无选择。

  但他实在不敢断定自己举起屠刀的做法是否正确。

  让他感到犹豫不决的是一位美国客户的来信。这位客户的业务触角已经渗入到瑞士日内瓦。而花旗银行居然在日内瓦没有设立分行。他在信中向帕金斯抱怨了由此产生的各种不便。

  花旗银行本想在日内瓦建立分行的。他们已经作过了可行性分析。分析报告的结论此刻已然清晰地显现在帕金斯的脑海里:国际成熟度极高,花旗银行在这里开办分行必然会赚钱。

  但在这种尚在为是否全部保留海外分行机构问题大伤脑筋的时候,新开设分行的建议显然是不会被通过的。1933年4月18日上午的董事会否决了在瑞士日内瓦设立分行的申请。

  眼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已经设立的海外分行。

  从客户的信中可以看到一张完善的海外分行网络对业务的重要性。帕金斯相信,如有必要,这位写信的客户一定会把他的账户从花旗银行转移到那些已经在日内瓦开设分行的银行中去。由此他可以想到,如果关闭海外分行,必然会引起部分客户逃离。他们不是不忠诚,而是需要更完善的服务。

  但是,除了关闭海外分行机构,他能有什么办法?一尊泥菩萨除了坐船,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过河?

  保守的帕金斯最终选择保守做法:关闭30家海外分行。规则很简单:赚钱的留下,赔钱的关掉。

  帕金斯认真阅读了有关各个海外分行运行情况的报告,并将其中的关键数字记录下来。

  他一边在草纸上记下这些分行的盈利或亏损情况,一边在这些分行名称的前面写上序号。

  序号分为两种:一是能够盈利的分行机构的排序,一是正在亏损的分行机构的排序。

  分行的两种情况使他不时地会心微笑或沮丧地摇头。

  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花旗银行在中国分行的效益:中国分行的业务居然年年在增长,利润惊人。尽管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尚处在一片混乱之中,但看来局势并不妨碍花旗银行在中国赚取大量利润。

  还有一个情况曾不被帕金斯所重视:米契尔还未辞职时,他就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说花旗银行全体投资人应该感谢中国人民。当年正是大萧条顶峰,花旗银行的钱袋被疯狂的取款人掏空。而中国分行却源源不断地将利润流向华尔街总部。正是由于在中国赚取的几百万利润,当年投资人才拿到分红。

  当时帕金斯还只是在管理农民信托公司。他对海外分行产生的利润并不是很关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眼下他已经坐在了主席的位子上,他的眼里最想看到的词语就是利润。

  所以当他看到中国业务的趋势图是一直向上而不是向下时,他才真正惊诧来自于中国的力量。

  花旗银行在中国设立的分行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帕金斯的重视,全部被保留下来。

  抛开效益这一刚性规则,花旗银行中国分行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政治因素。

  这得从花旗银行中国分行的出身说起。1901年9月,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需要向美国政府赔偿2500万美元。为了收取这笔赔偿,美国在华设立金融机构。

  这只是一个借口。当时的清政府财力不足,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赔偿,只好答应逐年偿还。这就为美国在华设立金融机构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并不在乎这2500万美元,他所在乎的是通过美国金融机构的进入而促进中国门户的开放,为美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铺平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际银行公司在华开办机构。后来,美国国际银行公司被花旗银行收购,国际银行公司在华设立的机构摇身一变成为花旗银行中国分行。也就是说,花旗银行中国分行的出身是带有复杂的政治背景的。在帕金斯眼里看来,这些政治背景极其可靠,它能保障花旗在华的安全。

  花旗银行中国分行负责人麦肯凯曾向他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穷困潦倒的家庭是愿意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亲戚,还是更愿意攀上富裕的亲戚?答案显然是后者。这个不需要帕金斯回答。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就是一个贫困家庭,而高度发达的美国就是那个富裕的亲戚。在当时中国当政者眼里,美国自然会受到最热烈的欢迎。肩负美国政府重要使命的花旗银行自然会受到高于别人的尊重。

  麦肯凯认为应该扩充在华的分行数量。帕金斯认为,中国的确是花旗银行的福地。

  除了中国,哪儿还是花旗银行的福地呢?

  帕金斯将这些被取消的海外分行机构从花旗银行海外网络地图上抹去。

  他抹的不是地图,是损失。随着他对这些亏损机构的取消,花旗银行一下子从一个背负千斤、老态龙钟的老太婆变成了一身轻松的花季少女。他的减法,为花旗银行剪去了许多包袱和赘肉。

  对于这次关闭行动,帕金斯始终觉得不够理性。这次削减行动就像是一次卖唱,不论客人长相好坏,只要给钱多就是贵客。虽然生意的本质就是盈利,但过于看重这一点,他觉得会使自己没有远见。

  理性的做法是什么呢?哪种做法才能凸显自己的远见呢?帕金斯静静地坐着,思维在不停跳跃。

  他为自己找到借口: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和前景的不明朗,促使他这次必须快速决断来减少开支。

  但下次呢?经济形势总会有好起来的一天。在平稳经营时期,海外分行该采取何种进退标准?

  他决定亲身到海外去看一看,他想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来使自己的决策更理性。

  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出行让他嗅到了更为可怕的气息。

  3.并不可靠的希特勒

  花旗银行在海外的所有资产中,帕金斯最不放心的就是在德国的资产。

  这里面的玄机依然是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在有关花旗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上成了一颗隐形的炸弹。

  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和以英美法为首的协约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这个条约的各项赔偿条件都很苛刻。按照苏联领导人列宁的说法:简直是将德国洗劫一空。枪杆子打不过,德国只好认栽。

  这似乎和花旗银行无关,但随即到来的金融危机将花旗银行扯进了美德政局中。

  德国人民尚未从战争赔偿的巨大负担中抬起头来,他们又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一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之中。为了不使德国的银行业破产,米契尔领导花旗银行和其他银行一道贷款给德国。

  这等于说,德国不仅欠了美国政府的战争钱,还欠了花旗银行的救济钱。

  按理说,和政府一道成为德国的债权人,花旗银行应该高枕无忧。美国政府不会让自己的既得利益任人处置。花旗银行完全可以跟在政府的后面,就像是一个帮衬的人一样,安全地拿到自己的钱。

  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x因素呢?帕金斯担心欧洲格局并不会像美国政府想象的那样稳固。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格局是以英法美三国为首,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代表的是社会主义阵营。

  德国作为战败国,成了英法美三国玩弄资本主义世界的棋子。在签订《凡尔赛和约》时,在大战中损失惨重的法国代表主张给予德国更严厉的惩罚,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法国对德国的打击。

  英国政府出于维护一贯格局的考虑,主张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洲均势。英国的工业实力在法国和德国之上,他们两国的发展都离不开英国。英国希望他们均衡发展。

  美国政府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因为美国在一战中也有损失,他们也主张向德国要求战争赔款。但他们不赞同法国那种打压德国的做法。他们更希望通过维护英法德的均衡体系而从中长期受益。

  如果德国的政局一直按照《凡尔赛和约》所设置的方向发展,帕金斯自然不用担心花旗银行在德资产的安全。但是,德国人愿意一直任人摆布吗?这个民族甘愿长久充当任人宰割的羔羊吗?

  帕金斯翻出1933年1月31日的报纸,报纸用显著版面报道了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的消息。

  他仔细地将这篇报道看了一遍。报道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希特勒的个人成长经历、希特勒的政治成长经历和希特勒如何在这次选举中成为总理的。在帕金斯看来,这篇报道并无出奇之处。

  但是,敏感的帕金斯还是从这篇报道中读出了玄机:一战战败后的德国因为要向英美等国进行战争赔偿,不得不将国内的税收提高几十倍;而战争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德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在这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领导人最受欢迎?

  帕金斯开玩笑似的给自己出了这道题。任何领袖的产生都是以民众的支持为基础的。要想为这道题给出完美答案,就要从民众的意愿出发。德国民众肯定最希望能够有稳定的工作。由此可以列出成为最受欢迎的领袖的第一个条件:保证民众永不失业,永远生活无忧。

  帕金斯又仔细看了看关于希特勒的这篇报道。向民众承诺永不失业,正是希特勒的宣传口号。

  那么,满足了民众的物质要求之后,民众的下一步要求是什么?帕金斯从德国的历史中找到了答案: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通过封建王朝的战争,因而德国民众的心中还残留大量的军国主义思想,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强权政府。德国民众希望一个强硬的领导人来改变德国的局面。

  这是希特勒向民众鼓吹民族主义的原因。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言外之意,当前德国在世界政局中的被动局面和国内经济上的困境,都是由于当权者的无能造成的;优秀的德国人民应该选出一个最优秀的领导人,而他——希特勒本人,就是领导德国最合适的人选。

  帕金斯赞叹希特勒足够聪明。他知道民众最需要什么样的领导人,根据民众意愿将自己包装成最合民众胃口的领导者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本人是一个特别能够读懂时局的人,并善于利用时局。

  这样的人可靠吗?帕金斯仔细地揣摩着,一个善于利用时局的人值得信任吗?

  有人信任希特勒,帕金斯曾听说美国的一些企业家资助过希特勒竞选。

  但也有人表示明确的反对。反对支持希特勒的这部分人认为,希特勒过于亲近普通民众,对资产阶级并没有深厚的感情,恐怕上台后对资产阶级不利。他们不愿意去资助一个未来可能成为敌人的人。

  希特勒可不愿意得罪资产阶级。无论哪国的财团,他都希望能够缔结良好的关系。为获得民众的支持,仅仅依靠宣传口号肯定是不行的,在赢得选票的背后,必然有大量的资本作支撑。希特勒深深懂得,民众的选择是务实的。只有拥有足够多的资本,才能保证支持他的民众实打实地尝到甜头。

  希特勒向他能够接触的任何一个资本家承诺:只要能够给予他资本上的支持,他将会帮助这些企业开拓在德国的业务,并保证在德利益不受任何损失。这些资本家感觉希特勒的态度足够诚恳。出于对未来在德利益的考虑,一些资本家向希特勒掏出了腰包,并向德国总统致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希特勒是在演戏吗?将希特勒在国内和在资本家面前的表现串联起来,帕金斯才完整地看清希特勒所设的局:为了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他不惜卑微着身躯为饥饿难耐的民众画了一个大蛋糕,并承诺:选我就有蛋糕吃;为了获得财团的资本,他不惜出卖德国的利益,向财团承诺其在德的未来收益。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成为德国的领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作出任何承诺。

  这些承诺能够兑现吗?帕金斯拿捏不准。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他又必须短时间内给出答案: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已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而目前德国总统的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统的趋势日益明显。他如果再不能在与希特勒的关系上拿出明确的态度,这将会对花旗银行在德的发展产生影响。花旗银行在德的发展也许会因为对德政局把握的不准确而失去黄金机会。

  帕金斯决定亲自去德国考察,以能够近距离观察希特勒和他的政治风格。

  1934年的一天,帕金斯来到德国。刚一到柏林,他就要求花旗银行在柏林的特别代表为他找几份当日出版的德国报纸。他希望从这些报纸上读出他所希望看到的信息。报纸是一个国家的窗口。

  在报纸的头版,他就读到了有关希特勒的信息:希特勒在报道中鼓吹民族主义。《凡尔赛和约》里的条件过于苛刻,当时德国政府的代表因为不忍心落笔签名而选择辞职,德国民众认为这份条约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希特勒正在拿着这份条约说事,他觉得德国民族不应受到这般侮辱。

  这篇报道让帕金斯很不安:鼓吹民族主义的后果会是什么?希特勒会通过哪种方式使民众感到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会得到恢复?帕金斯将这两个问题抛给了一直坐在他对面的特别代表。

  战争!特别代表冷漠地回答。这个答案让帕金斯大惊失色:为什么?

  特别代表回办公室为帕金斯找到一份由德国民主人士写的评论。这篇评论解读了德国民众的心理:他们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他们要通过战争来找回在战争中失去的东西。

  这篇评论的结尾是:选择了希特勒,就选择了战争。希特勒有意这样做,民众更支持他这么做。

  读到这里,帕金斯倒吸一口凉气。他立即决定马上从德国抽回资金。他对特别代表说:我们现在最要紧的事情不是计算我们在德国的损失,而是要想方设法从德国拿走属于我们的每一分钱。

  帕金斯知道,资金抽得越早越安全。否则,等到将来有一天有可能一分钱都拿不走。

  他的这个判断在几年后被印证是极其正确的。正是他的这种先见,花旗银行在德的损失降到最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