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花旗巨无霸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的惊恐02

花旗巨无霸 黄献 13469 2024-10-22 05:03

  

  1921年5月3日,在小史蒂尔曼辞去花旗银行主席兼总裁的时候,花旗银行的董事们选举出米契尔出任花旗银行的总裁。他们随后选出了花旗银行的主席,但花旗银行的最高权力属于总裁。

  刚刚43岁的米契尔在为自己的新职位兴奋的同时,也知道自己正面临着花旗银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烂摊子。在以往的历次危机中,花旗银行一贯握有大量现金。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但现在的花旗,不仅没有多余的粮食,反而借了很多外债。更为致命的是,花旗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在下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他没有退路,他必须将花旗银行重新转起来。他重新整理了花旗银行的各项数据,盘点了花旗银行的资产和债务。他将花旗银行仅有的一点钱重新进行组合,以提高盈利能力。

  奇迹发生了。在米契尔的领导下,花旗银行在1921年底就还清了从联邦储备银行借的款。在当年的述职报告中,他自豪地说:“我们这半年的工作卓有成效,花旗银行全国第一的地位得到了稳固。”

  更令董事们对米契尔刮目相看的是他对古巴贷款业务的处理。那些放给企业的贷款,米契尔只能期待通过蔗糖价格的上升而得以回收。对于花旗银行在古巴投资建设的工厂,米契尔采取的措施慎之又慎。他先是派人去实地考察,然后自己再亲自考察,终于决定继续投资。这时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花旗银行已被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银行的存款在不断增加,已经有能力支持他作进一步投资。

  与小史蒂尔曼的冒进相比,米契尔的投资是极其理性的。他不仅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分钱的用途,还知人善任地派出能干的人到古巴去管理。十年之后,他们的工厂成为古巴最大的蔗糖生产企业。

  米契尔在谈到古巴蔗糖贷款危机时曾说:“这是一枚随时都有可能将花旗银行毁灭的炸弹。”可幸运的是,米契尔终于成功地拆除了它。在米契尔的领导下,花旗银行终于从死亡边缘活了过来。

  5.千里走单骑

  1929年10月23日,花旗银行总裁米契尔接到摩根银行总裁打来的电话:

  “米契尔先生,现在已经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美国的银行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危机。”

  米契尔正有此意。自从进入10月以来,金融市场就处在崩溃状态:股价狂跌,货币市场紧缩。再这样持续下去,用不了几日,美国的金融业将会集体走向覆灭。米契尔本想在今日同其他银行家交流看法和沟通想法,看看能否一起出台某些有效的措施。现在摩根带头组织了,他自然是积极响应。

  会议的时间就定在第二天。那天是周四,如果银行家在会上能够形成决议,本周还能有充裕的操作时间。地点定在摩根银行办公室。摩根银行的楼下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执行会议决议会较为便捷。

  1929年10月24日,股民对这一天充满了期待。在这一天上午,美国各大银行的总裁们汇集在摩根银行的办公室里。他们的心情都很焦虑,见面之后没有任何闲谈和瞎扯,直接就如何救助美国股市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会议很快就形成决议:各大银行共同出资形成一个资金池来支持股票价格。他们委派摩根银行的证券经纪人跑到交易大厅里去购买比较重要的几支股票。

  这种救助行动在股市上立即体现出效果。10月25日,股价略有回升。这让米契尔看到股市复苏的一线生机。但他很快就发现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和幼稚,已经下沉的股价不会轻易被拉起的。经过周末两天的休息,投资人对股市前景信心的不足在周一又体现出来了,周一的盘面低开,并一路下跌。

  米契尔和其他几位银行家通了电话,大家都感到束手无策。米契尔觉得目前的局势异常复杂,有必要碰头商议一下下一步该怎么办,其他银行家也都有同感。他们约好四点半在摩根银行会面。

  这次会议的气氛比上次沉闷。参加上次会议时大家都充满期盼,希望通过联合起来的力量来拉股市一把,但这已经被证明是无用功。每一个银行家都感到气馁。但市场不允许他们产生这样的情绪,他们必须迎头接受挑战。既然对股市已经无能为力,那最有效的作为就是尽可能稳定住货币市场。

  在米契尔看来,货币市场要比股市重要得多。稳定货币市场的关键是要稳定住大量的债券经纪人。这些经纪人手上持有大量债券,如果他们不抛售,货币市场就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股市跌得惨不忍睹,这些经纪人手头肯定吃紧。因此,稳定住经纪人的唯一做法就是向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贷款。

  花旗银行作为全美最大的银行,在这次救援行动中充当了主力军。米契尔并没有期望救援行动为自己带来直接好处,他是本着一颗公心做事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美国的经济形势。但是,好心终得好报。积极参与救援行动使存款人看到了花旗银行的雄厚实力,更多的人将钱存到花旗银行。

  1929年12月31日,花旗银行的总资产以微弱优势超过米德兰银行,成为了世界第一。

  这次救援行动取得了实质性效果,货币市场的紧缩状况得到了缓解。无论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还是联邦储备银行,他们对这些银行家赞誉一片。这让米契尔感到很不爽。在年初,他曾一人救市。救市成功后,不仅没有受到表扬,还引来批评和诋毁。同样的做法,获得的评价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他自己也许都没有意识到,这和他当时的身份有关。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本杰明非常欣赏米契尔的个性和做事风格,他在1928年10月去世之前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写了一封信,强烈要求董事会吸收米契尔成为董事。董事会很给本杰明面子,就向米契尔发出了邀请信。

  看起来这本是个好事情,一个民企的高管成了政府的人。按照花旗银行前掌门人史蒂尔曼的说法,和政府打好关系终究不会吃亏的。米契尔自己也认为将来花旗银行再找政府办事理应更畅通些。他万万没有想到身份的多重性需要说话更为谨慎,尤其要顾及到政府部门的面子。

  1928年年末和1929年年初,无论是美国国会,还是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内部都为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否过热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米契尔一直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危险感到担心,他积极主张政府部门为消除潜在的危机应作出卓有成效的行为。一些鼓吹美国安全论的人对他不满。

  国会议员格拉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从1921年来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使他幼稚地认为美国经济是永久安全的,就像东方升起的太阳,是永远不会陨落的。他认为,即便是世界形势出现波动,其他国家出现衰退,美国广阔的疆土和高超的经济驾驭能力也能确保美国不受外界坏形势的影响。

  在米契尔眼里,他压根就是一个不懂金融的白痴。他懒得和这种白痴叫板,他在密切注意着随时都可能爆发意外情况的美国股市。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1929年3月股票市场出现恐慌,股价大幅下跌,投资人从股市上抽走大量资金。货币市场开始吃紧,现款利率在短短几天内翻了两番。如果任凭形势自由发展,一旦继续恶化,货币市场则有可能崩溃。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情况。

  其他银行都在力求自保,无力施以援手。米契尔决心要孤身救市。他从花旗银行抽调出2500万美元投入到活期贷款市场上。在这些资金的帮助下,货币市场得到了稳定,股价也平稳下来。这次救助行为干得非常漂亮,如果他保持低调些,将会是一件完美的事情。但他有些大意了。

  “我不管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这次危机持有何种态度和是否会采取措施,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救。”这是米契尔在将资金投放到市场之前接受采访时公开发表的谈话。当时他的内心充满焦虑,他只想着为扭转局势该做哪些努力,但他忘记了自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的身份。

  不管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态度和做法,就自己一意孤行,未免在太不把政府放在眼里了吧。政府部门的这帮人之所以能够允许他进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管理层,就是因为他以前对政府部门批评过多,本以为吸收进来后他会给政府留些面子。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头疯狂的雄狮不会招人喜欢。

  格拉斯对米契尔不把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在眼里感到极度不满,他恨不得立即跳到米契尔面前抽他两巴掌。他打电话给联邦储备委员会,要求他们逼着米契尔辞去纽约联邦银行董事的职位。国会的很多议员都支持格拉斯这么做,但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可不是一群白痴,他们知道米契尔的做法是多么正确和重要。他们可不愿意因为议员的白痴而失去这么一位得力的合作伙伴。

  “你对他们的话不要太在意。你是驱走魔鬼的神,而他们只是从来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魔鬼的愚人而已。”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哈雨森这样安慰米契尔。好心没有好报,米契尔确实感到郁闷。

  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愚者的评价而改变自己。即使哈雨森不特意过来安慰,米契尔也不会因为格拉斯的指责而长期郁闷的。他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情,这件事情会有历史来评价。

  所以当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再次面临崩盘危险时,他依然选择勇敢地站出来。他不仅和纽约的银行家们一起商议决策,而且责无旁贷地承担了救助行动的主力军。更令人称赞的是,为了使救助行动不意外流产,他以自己所持有的花旗银行的股份作抵押,筹资了1200万美元来支援救助行动。

  很多事情是值得赞美或给予批评,都是在比较中获得的。米契尔本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但是与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的做法一比,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君子。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维基在股市恐慌期间大量抛售自己持有的股票,赚取了几百万美元的私利。

  米契尔听到维基的做法后,开怀大笑。他嘲笑聪明的维基犯了一个终生都难以修正的错误,抛售股票的做法就等同于将自己变成广大投资人的敌人。这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维基的。

  而他自己积极救市并不是为了讨好投资者。他只是觉得自己做了应该做的事,履行的是一位银行家应该履行的职责。作为全美最大银行的领导者,在关键的时候不能挺身而出,这是懦弱者的做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正义的领导,最终却不得不含冤辞职。

  历史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6.被美国国会玩了

  1931年12月,米契尔被参议院制造业委员会邀请过去开会。会议主要内容是讨论是否有必要成立一个全国性质的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米契尔在会上的职责就是向这些门外汉讲解金融相关知识。

  会场的气氛轻松而愉快。尽管米契尔和这个委员会的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但他们对米契尔这个名字早已如雷贯耳。难得和大银行家相聚一次,他们尽可能提出更多问题,米契尔也无所不答。

  谁都没想到,这次会议的内容会被流传出去。尤其是米契尔的观点,成为了他日后劫难的导火索。

  制造业委员会主席弗雷特先生始终想搞明白银行家在这次危机中是否有所预见。他认为作为每天都在和钞票、债券、股市和货币市场打交道的银行业应该在危机到来之前有所察觉。

  尤其是在全美银行业独占鳌头的花旗银行,他觉得米契尔在危机来临之前一定判断出了什么。

  弗雷特将这个问题向米契尔提出时,态度极其诚恳,又带有探讨的口气。这使米契尔不忍心拒绝。弗雷特的问话并没有恶意,而米契尔又是一个喜欢有一说一的主儿。米契尔坦率地承认了银行业早已发现了投资泡沫的存在,但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业并没有采取抑制投资的做法,而任凭泡沫发展。

  如果这次谈话是在米契尔的办公室里,或者在弗雷特的卧室里,那么这个谈话将不会产生任何后果。

  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它发生在制造业委员会举行的正式会议上。米契尔和弗雷特的谈话被当作很重要的内容被记录在会议纪要中。只要有人愿意看,参议院的每一位议员都可以拿到这份纪要。

  弗雷特无意中成为了审判米契尔的第一人。这一点他自己万万没有想到。

  米契尔自己也太大意了。尽管他认为弗雷特毫无恶意,但是他应该明白这是在公开的会议上,他所讲的内容都将记录在册。他应该更加审慎地使用每一个词语,不要为自己留下任何隐患。

  人的性格真是很难改变。一向直率的米契尔不懂圆滑,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他的本性。

  另外,他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做正确的事情,从来没有干过任何见不得人的事情。一直秉承阳光做事的人不会过得小心翼翼,只有做了亏心事情的人才会怕鬼敲门。但他没想到有人会故意找碴。

  议员约翰逊就是这样的人。为了调查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这位仁兄没日没夜地调查美国各大银行的业务。当他发现有上百种在美国发行的外国债券都成了废纸时,他把调查的重心直指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是全美最大的债券承销商,理应受到重点调查。但米契尔并不担心,他知道花旗银行一直是一个谨慎且对投资人极其负责的公司,他们所做的每一笔业务都经过科学而有严谨的评审。

  他太自信了。有时候过于自信并非是好事。

  1932年3月15日,令米契尔最不能接受的消息从国会传来:花旗银行被美国国会指责在销售秘鲁政府债券中涉嫌欺诈投资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一旦被美国国会公开批评,立即就会有政府的相关部门来进行漫长的调查。如果事情属实,作为花旗银行领导者的他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米契尔感到极其冤枉。他立即将有关秘鲁债券业务的相关资料呈交给国会。他始终相信这是一笔很谨慎的业务,花旗银行是清白的。他希望国会的议员们在收到他的资料后能够改变之前的看法。

  他想得太简单了。国会的观点并不会轻易收回的,除非有重大证据的出现。当初花旗银行销售秘鲁政府债券的价格是97美元,这是一个被评为优质债券才能享受的价格水平,而现在已经跌到了11美元,硬生生地缩水了89%,跌幅超过了许多被评为垃圾的债券。花旗银行凭什么说没有猫腻?

  米契尔尽管相信自己和花旗银行是清白的,但他面对着已经跌得惨不忍睹的秘鲁债券价格也是百口莫辩。其实这一切都是经济危机造成的,但是这样的原因就连三岁的小孩都能说出来。投资人正在为他们失去的金钱而哭泣,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对花旗银行任何蛛丝马迹的调查,他们一定要找出猫腻。

  花旗银行被放在放大镜下。哪怕毛孔中藏有一点污渍,也会被无限地放大,呈现在公众面前。

  米契尔感到一丝紧张。他在制造业委员会会议上和弗雷特的谈话也被紧紧抓住花旗银行小辫子不放的约翰逊向媒体捅了出去。媒体一片哗然:银行业明明知道投资的泡沫已经形成,仅仅为了自己的利润就不顾投资人的死活,将投资人诱骗到火山上,真是太可耻了。米契尔成了众矢之的。

  正在参选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自然不会放过这次赢得民意的机会。他在竞选中承诺,如果他当选,将永远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美国公众对银行家的信任不能被他们任意玩弄,政府有必要督促他们保持信息的透明和肩负起为投资人负责的责任。米契尔和花旗银行的危机成了罗斯福竞选的工具。

  “米契尔先生一定隐藏有不可告人的勾当。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为了利润,银行家都成了流氓,而可怜的投资人却成为他们任意**的对象。我们一定要揪出隐藏在银行业中的败类。”

  约翰逊的声音就像钢针一样刺痛着米契尔的心。

  政府的狡猾之处就在于找你办事的人和诋毁你的人永远不是同一拨,这是米契尔的真实感受。1929年3月他曾孤身救市,当年10月联合其他银行家共同稳定住货币市场,这些不应该被轻易忘记。

  如果有人对这些事毫不领情——这都是米契尔自愿干的,并不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干的,政府没必要对他感恩戴德,但成立国民信贷公司这件事花旗银行应该是被记上一功的。米契尔也这样认为。

  在经历了1929年10月24日黑色的星期四之后,米契尔和其他银行家通过救助债券经纪人而使货币市场得以平稳。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经济形势得到了稳定。米契尔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

  但局势的发展实在是出人意料。1930年12月11日,美国银行倒闭。这家银行的名称听起来像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银行。美国政府曾在是否救助这家银行上争论不休。联邦储备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就是防止银行倒闭,美国银行的倒闭让普通民众对美国政府失去了信心。

  国外的形势也是同样恶劣。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宣布倒闭。危机迅速波及到德国。为了御危机于境外,美国政府曾游说华尔街出手救助德国,但于事无补,危机最终从德国杀进了美国。

  内忧外患的美国经济几乎奄奄一息。胡佛总统急得焦头烂额,1931年10月,他命令财政部长将当时华尔街上所有银行的负责人召集到总统府开会。胡佛要求各大银行出资成立国民信贷公司。

  政府并不准备参与到这家公司之中。政府的钱都是从纳税人那儿征集的,他们不敢乱花。成立国民信贷公司的目的就是要使华尔街实施自救,任何缺钱的银行都可从这家公司获得贷款。这其实和当年米契尔他们联合成立资金池没什么区别。米契尔认为没有政府的参与,这家公司所能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我可以反对你,但我一定会支持你。尽管米契尔对国民信贷公司并不看好,他还是积极抽出2000万美元投入到国民信贷公司。也许政府的想法是正确的。另外的原因是,他想和政府保持亲近关系。

  但政府的禀性实在是太难以把握了。他的做法应该获得胡佛总统的好感,但美国国会可不吃他这一套。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总统的罗斯福也因为民意而对他的做法不敢称赞。这让他感到很失望。

  他不知道美国国会会将自己逼到何种地步。公开指责就像是挑战书,他与国会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他知道自己和花旗银行从未干过任何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是他的底气。除此之外,他毫无办法。

  美国国会就喜欢和华尔街过不去,银行家在政治家眼里充满了铜臭味。不知道这些政治家是对银行家的财富吃醋,还是有其他原因,只要一有和华尔街叫板的机会,他们总是不顾一切地跳出来。

  1932年年底,米契尔接到一位同行打来的电话:

  “加勒一直在要求国会公布接受政府援助的银行名单,你应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这个消息让米契尔倒吸一口冷气。1932年11月初,胡佛总统号召华尔街成立了国民信贷公司,但是这个毫无政府背景的公司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华尔街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为了止住不断下滑的经济形势,胡佛总统只好放弃对华尔街的幻想,命令财政部成立了一家隶属于政府的公司。

  这个公司的名字叫重生金融公司,由此可见政府对这个公司所寄托的期望。

  重生金融公司用来接济那些需要资金的银行。那些深陷危机困境的银行明明知道一旦接受政府的救济,则后患无穷。但是除了这条道路,他们已经没有了第二种选择。

  果然,在他们接受了重生金融公司的资金尚不足一年,美国国会就开始发难。以国会众议院议长加勒为首,他们孜孜不倦地审查资助资金的用途,并一直叫嚣着要向公众公布被资助的银行名单。

  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做法。经济危机尚未恢复,毫不客气地说,经济形势依然在恶化。被资助的银行名单一旦公布,就会使存款人对这些银行失去信心,他们会像疯子一样去将他们的钱取出来。

  那个时候华尔街将会涌现令人绝望的挤兑潮,将会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政府成立重生金融公司意欲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名单公布出去,这家公司将成为新一轮危机发生的导火索。

  米契尔恨不得立即冲到加勒面前,指着鼻子告诉他这样做的恶果。但是现在的他已经无能为力。国会已经将经济危机的罪责归咎到华尔街头上,甚至是米契尔头上,他正遭受着国会的调查。他现在连自己的命运和花旗银行的声望都难以保护,更别说保护整个行业。他只好听天由命。

  美国金融业被紧紧地勒在加勒的手中。在眼下这个时间段里,胡佛总统即将卸任,他对日益颓废的经济形势毫无办法,他恨不得明天就从总统宝座上辞职,罗斯福当选为新总统,但他要等到3月份才能履职。新总统主打的口号是金融新政,他也许会期望金融业闹得更乱些,越乱越容易重建。

  本来总统就对国会的领导影响有限,再加上处于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加勒成为了美国银行业命运的主宰者。1933年1月6日,在加勒的强烈要求下,国会公开了接受重生金融公司资助的银行名单。正如米契尔的估计,名单公布的当天,上了名单的银行纷纷告急。存款人疯狂地提款。

  看着华尔街焦躁的人们,米契尔痛苦地闭上双眼。

  除了面对议员约翰逊的指控,米契尔还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更为难缠的老对手格拉斯。

  格拉斯向来看花旗银行和米契尔不爽,在1929年3月米契尔孤身救市之后,仅仅因为米契尔说了“不管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态度如何”这句话,他就火冒三丈,指责米契尔对政府缺乏尊重。

  他曾强烈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解除米契尔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职务,但是纽约联邦银行和媒体站到了米契尔这一边。格拉斯的怒火没有被释放出来,他一直在等待着重新找米契尔麻烦的机会。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约翰逊议员在调查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发现了花旗银行一件最值得深究的事情。花旗银行曾持有阿拉库伯铜矿公司的大量股票,他们在1929年的下半年将股票的一部分转移给了社会公众。标售时花旗银行声称这是一只好股票,每股股价是100美元,可现在已经跌破了4美元。

  这是一只好股票应有的表现吗?约翰逊议员十分怀疑。他猜测花旗银行为了将这只股票卖个好价钱,故意调高了这只股票的评级。毫不知情的公众在花旗银行编织的美丽谎言中钻进了花旗银行的套。

  格拉斯支持约翰逊的猜测和观点,他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更使华尔街不能接受。1929年10月纽约多家银行为了稳定股市而组成了资金池,并大量买进关键股票。这在格拉斯看来,完全是华尔街的阴谋。他们利用资金池操纵股市价格,在股价的高低变化中赚取利润。公众亏多少,他们就赚了多少。

  格拉斯拍着桌子,歇斯底里地喊着:“是华尔街的银行家毁灭了美国经济,他们是魔鬼。”

  当时米契尔就坐在格拉斯的对面。国会在调查纽约证券交易所,他是被叫来了解内情的。他难以压制住自己的怒火,挑衅地对格拉斯说:“你想怎么样?你要我们对美国整个经济的衰退承担责任?”

  格拉斯强硬地回应:“是的,我们就是要从华尔街中找到罪魁祸首,也许就是你。”

  为了从华尔街找出经济危机的责任人,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甚至更换了首席律师。新任首席律师叫皮克亚。他首先盯住的就是米契尔,这种做法正应了中国的古语:擒贼先擒王。

  花旗银行不仅是美国最大的银行,米契尔本人因具有出色的商业才能和充满正义感而被华尔街公认为领袖。如果能够证明米契尔有罪,华尔街所有的银行家都有罪。

  1933年2月21日,因为众议院议长加勒一意孤行公布接受政府资助的银行名单,所有上了名单的银行都在经历着挤兑风波,华尔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国会的办公室里,他们正忙着审判米契尔。

  这就是当日最有意思的两个场景。

  皮克亚先是从米契尔的个人收入入手。他发现米契尔在1929年内的薪酬远远超过了百万美元,而他却没有为自己的高薪支付任何税收。这在皮克亚看来,里面一定有很不高尚的勾当。

  米契尔给出的解释是:当年他在将自己所持有的花旗股票转让给妻子的时候出现了资本损失,他是根据美国当时的现行法律而减少上缴税收款项的。他虽然没有违法,但这种做法有损形象。

  损坏米契尔的形象,这正是皮克亚将这件事情揪出来的初衷。他就是想让公众看看聪明的银行家是如何通过夫妻二人的转账游戏来逃避税收的。另外,他想通过公布米契尔的薪酬来让公众明白:道貌岸然的银行家眼里只有财富,他们为了自己获得高薪,会不顾一切地愚弄和欺骗公众。

  米契尔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巨大的舆论压力几乎使他不堪重负。

  与皮克亚的羞辱相比,更让米契尔不能接受的是股东对花旗银行高层的指控。米契尔在花旗银行很受尊敬,他的业务能力毋庸置疑,同时还有着令人无法忽视的人格魅力。但股东们不吃这一套。

  以卡林为首的股东指责花旗银行的管理层因为犯下低级错误而使他们遭受损失,他们要求以米契尔为首的管理层对这些损失进行赔偿。表面看起来他们代表的是全体股东的利益,因为即便是卡林赢了官司,米契尔他们的赔偿也不会支付给他们个人,而是支付给花旗银行。有些股东赞赏卡林的做法。

  但是仔细推敲起来,卡林的做法绝不值得鼓励。作为一家服务性金融机构,名声其实是最大的资本。由于内讧而使社会公众对花旗银行失去信任,这才是花旗银行最大的损失和最大的危险。

  这正是米契尔怒火中烧的真正原因。他可以不在乎个人声誉,但他绝不允许别人来败坏花旗的声誉。

  米契尔带领花旗高层积极应对卡林的指控。法院经过认真调查和审理后,对卡林的各种主张都不予以支持。虽然赢了官司,但米契尔丝毫也轻松不起来。花旗的声誉已经因为这场官司而受到了破坏。

  虽赢也输。但这不是由他引起的,也不是他所能控制得了的。米契尔的内心充满惋惜和痛恨。

  受皮克亚和卡林指控的影响,米契尔的名声一落万丈。他若继续留在花旗银行,带来的不再是荣耀,反而是负面效应。尽管花旗银行的董事一直想挽留,但大家都觉得已经到了米契尔离开的时候。

  米契尔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驳斥格拉斯指责华尔街为经济危机罪魁祸首的时候,米契尔指责联邦储备委员会才应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者。正是因为联邦储备委员会放弃对美国银行的救助才引发危机的。

  联邦储备委员会当年正是在格拉斯的提议下成立的,米契尔这么说,一方面是说出了他所认为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他是想羞辱格拉斯:你自己端起的屎盆子不要急着扣在别人头上。

  但他没想到他的话在无意中伤害了另外一个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现任主席梅约。为了避免米契尔再放厥词,他强烈要求花旗银行董事会逼迫米契尔辞职,他觉得米契尔需要冷静一下。

  已经当选但尚未就职的新总统罗斯福也认为,米契尔辞职对花旗银行来说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纽约的主流媒体报道了罗斯福的观点,并为花旗银行支招:辞职和改革应该同时进行。

  花旗银行的董事们心情复杂地面对着米契尔。

  一向率真的米契尔不会为难这些董事们,他理解他们的心境和处境。

  1933年2月26日,皮克亚听证会之后的第六天,米契尔正式向花旗银行董事会递交辞呈。

  “我一生都会爱着花旗。”他离别时说。但他知道,从此以后对花旗的爱只能默默藏在心底了。

  发生在1921年前后的经济危机和深陷于古巴蔗糖业务泥潭,1921年5月3日就任花旗银行总裁的米契尔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烂摊子。然而在他辞职的时候,花旗银行也成为了一个烂摊子。

  自从加勒强行公布受资助的银行名单后,上了名单的银行被蜂拥而来要求兑换现金的存款人弄得昏头涨脑。未上名单的银行日子也不好过,公众对银行业已经没有丝毫信任,他们急着将钱提出来。

  不管你是世界第一,还是全国第一,公众只相信现金存放在家里是最安全的。

  花旗银行曾经吸收了大量的同业存款,现在这种业务却成了它的致命伤:那些将钱存到花旗银行的银行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挤兑风潮,他们纷纷从花旗银行提走自己的存款。

  花旗银行立即面临着被掏空的危险。

  也许这就是命运,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从上任到卸任,米契尔刚刚在任12年。想着当时刚刚接手花旗银行时的场景,再看看目前花旗的一团糟,米契尔自己都觉得这就是命运的轮回。

  只不过在这次轮回中,花旗银行的规模曾从全国第一升为世界第一。但这些都是虚的,名誉只能用来安慰需要名誉的人。一场危机会抹去所有荣誉,打回原形,从零开始。

  花旗银行的未来在哪里?

  7.银行假日

  顶替米契尔出任花旗银行主席的是帕金斯。这是位旧臣,早在范德尼普时代就是高管之一。他在花旗银行内部很受尊重。当舆论纷纷指责花旗银行经营不善的时候,他所管辖的业务却一枝独秀。

  因为这一点,帕金斯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内,成为大家最愿意信任的人。

  米契尔刚刚宣布完辞职,董事会就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帕金斯推了出来。

  挤兑风潮愈演愈烈,花旗银行每时每刻都在被抽走血液。他们容不得半点迟缓。

  董事会选取帕金斯担任主席,还有一个无法说出口的原因:帕金斯和即将宣誓就任总统的罗斯福之间有着良好的私交。这个原因在未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花旗银行的生死,甚至是美国银行业的生死。

  罗斯福要到3月4日才宣誓就职。但是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让美国各大银行家如坐针毡,他们本希望胡佛总统在卸任之前下令银行放假。但罗斯福并不希望胡佛这样做,胡佛只好任凭形势恶化下去。

  各大银行只好寄希望于罗斯福。花旗银行的董事会希望能在和政府的关系上抢到先机,他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和罗斯福说上话的人来带领花旗。在这种考虑下,帕金斯成为了董事会眼里最合适的人选。

  事实上花旗银行一直有着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传统。在花旗银行的发展历程中,许多事情也充分证明了和政府搞好关系的重要性:史蒂尔曼通过和政府结交,将花旗银行打造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而米契尔因为不善于做政府工作,尽管为挽救危机付出了很多,最终却难逃被落井下石的凄惨下场。

  董事会决心要扭转米契尔遗留下来的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被动局面,他们将帕金斯派上了战场。

  帕金斯和罗斯福的关系非同寻常。在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当天上午,帕金斯就在第一时间被罗斯福邀请到白宫商谈经济形势。宣誓就职本是一件盛事,但是当天各大银行没有一家在营业,这让罗斯福感到如遭当头棒喝。他需要将他最好的朋友帕金斯找来了解情况。

  情况很简单:银行难以承受蜂拥而至的挤兑风潮,他们只好采用停止营业的做法来阻止更坏形势的发生,这是银行所能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罗斯福并不是不能想到这一点。胡佛总统曾在卸任前询问他是否同意下令给银行放假,他不想因为银行关门而影响上任大典的喜庆色彩,就反对了银行放假。

  既然政府不下令,各大银行无奈之下只好自己采取措施。罗斯福大为恼火,他恨不得立即将这些罪恶的银行家全部枪毙。太不给面子了,他们应该识趣地再强撑一天,让宣誓日的场面能够好看一些。万万没想到他们居然集体撂挑子,这是银行业在向自己的示威吗?罗斯福愤愤地想。

  与帕金斯的谈话淡化了罗斯福对银行业的敌意。帕金斯告诉了他有关银行业当前形势的难处和困境,罗斯福开始理解各大银行的苦衷。他询问帕金斯应对目前恶劣的形势有何高招。帕金斯告诉他只有关闭银行,才能阻止形势的恶化;利用重新开启银行的时机,对银行业进行洗牌,重拾民众的信心。

  只有让民众感到将钱存入银行比放在床底下更安全时,银行业才能摆脱危机。帕金斯说。

  罗斯福听从了帕金斯的建议,这是他必须听从的建议。银行自身已经没有了开门营业的能力,如果政府再不下令关闭银行,民众的资金安全将毫无保障而言,整个社会将陷入更加不安定之中。

  在3月6日,也就是帕金斯和罗斯福会谈后的第三天,白宫出台了两大措施:关闭银行和停止黄金出口。横在各大银行脖颈上的冷剑随着这两项措施的出台而暂时被拿开,帕金斯功不可没。

  帕金斯和罗斯福良好的私交让花旗银行很快就尝到了甜头。

  3月9日,国会匆忙通过了一项新的法律——《紧急银行法》。这部法律授权美国总统在银行达到令人信任的条件后可以重新向其颁发营业执照。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令人信任?财政部长对此的解释是:银行在重新开业时要具有持续营业的能力,而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在重新获得营业执照这件事上,花旗银行就像是坐上了直通车。在3月13日,也就是《紧急银行法》通过的第五天,花旗银行就拿到了准许营业的执照。这是法律规定的可能获得执照的最早时间。花旗银行的资本实力是基础,而帕金斯的人情使花旗银行在申请执照上获得了最畅通的服务。

  重新开业令帕金斯感到一丝安慰的是: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许多银行将会因为不具备重新开业的能力而不得不退出市场,重新获得营业执照意味着花旗银行在这次罕见的大萧条中没有死亡。

  花旗银行又开始了重生征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