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
世界观!世界观!难道我夏临渝脑子里装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我这资产阶级世界观是从哪里来的呢?
夏临渝仰靠着行李卷思想翻腾,多少往事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小临渝六岁上小学一年级,能够把姐姐的三、四年级书背诵得溜溜熟,然而十二岁才正式念二年级,为什么呢?因为交不起学费,念一、二年级竟然用去六年时间!
小临渝的父亲没有职业,家里靠什么“揭锅”?十四岁的姐姐每天拿把小笤帚去扫“土粮”。在粮集上,人们用斗量米,有时掉落在地上一些米粒儿,她就从后边钻进拿斗人的裆下扫起来;在大马车停留的地方,有时喂马撒落一些“马料”,她就哆哆嗦嗦地走过去,赶快把地上的“马料”扫起来。这些“土粮”,回家借个簸箕簸一簸,借个手推的小磨子磨一磨,熬成粥一家人喝。
小临渝十岁带着弟弟到菜园子去捡菜叶,到大地去挖野菜“小根蒜”和“马莲菜”什么的,回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小临渝十一岁时,从小朋友那儿得到几个小泥人,从城墙根儿挖来一些黄泥,按在几个小泥人上做成模子,再用这几个模子扣出一批小泥人到街上去卖;还用黄泥捏成小雀,尾巴上插上一对彩纸做的小风车,用线绳吊起来并安个把,便成了一种精巧的玩具拿到街上去卖。这些小玩艺儿,也给一家人带来一笔小收入。
小临渝十二岁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垂死挣扎,到处修筑炮楼,需要大批劳工,家家户户谁也躲不过。有钱人家雇人代工,于是,小临渝就卖小工,每天在大兵的皮鞭下背砖……
解放了。国家建设需要人,父亲当了铁路工人,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小临渝从二年级开始,一步一个台阶地念小学、中学和大学。
那是五十年代初的一个儿童节,《人民日报》发表了卉放的诗《接班人》,塑造了“接班人”的形象。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少年临渝,尽管诗中深刻的寓意不能为少年所理解,但这颗小小的心灵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努力读书,做毛泽东缔造的新中国的接班人!
青年夏临渝十八岁时,第一次提出入党申请,参加了中学的党课学习。从那时起,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像共产党员那样加强党性锻炼,吃苦在前,决心使自己成为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青年夏临渝十九岁时,毛主席党中央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伟大号召。这号召,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指引、鼓舞着夏临渝前进,他积极参加科学普及活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一步一步地在崎岖的道路上攀登,向着光辉的顶峰!
青年夏临渝二十岁时,听说有人反对把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共产党,要推翻给他带来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他便以社会主义好为主题编导了一部戏,在中学文艺晚会上演出,受到青年人的欢迎。
学生的旅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五八年的夏天,夏临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但是,没有旅费、学费和行装。他在矿山机械厂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临时工,用那几个工钱做了一套学生装,买了一双胶鞋,买了一张进北京的慢车半票,最后只剩下两角钱。他衣袋里装着这仅有的两角钱进北京……
在大学的六年里,夏临渝没有钱买丁字尺和绘图仪器,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营养不良,在五年级的时候,他患了肝炎,医生和护士、老师和同学都劝他休学,但他硬是坚持一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看看同年级的学生,和他一起入校的三千三百人,和他一起毕业的只剩下二千二百人,六年寒窗坚持下来何等不易!
二十八个春秋,未吃过一块糖一只果,艰苦的生活难道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温床?
临近大学毕业时,学校组织早年毕业生回校介绍经验。有一位校友,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到国防科委工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解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雷达抗干扰问题作出了贡献。这一事迹,使将要毕业的夏临渝受到教育和鼓舞。夏临渝联想到,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与工业的迅速发展,多与军事装备的需求有密切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两国科技与工业发展的“催生剂”,也是苏、美两国科技与工业发展的“助产婆”,因此,决心立志为新中国的国防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当时,毕业生填表时可以填写五个志愿。在他的志愿表格里,第一栏填的是国防科委的单位,第二栏填的又是国防科委的单位,第三栏填的还是与国防紧密相连的单位——五机部。专业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杜玲关切地告诉他:“北京市要十名本专业毕业生,如果你愿意去,你的对象在北京,是可以照顾的。”然而,他毅然选择了国防科委!幸运的是,经国防科委审查,夏临渝作为一位合格人才走上了实现宏图大志之路!
这一切,难道说就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源?